昨天的高薪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可事实是真的。目前有了后续:

昨天的高薪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可事实是真的。目前有了后续: 该员工已经被停职了。而且被网友进一步扒出这是某电子科技集团某所的行政人员,关系户。很多人都感叹做人要低调。其实我更想问的是:这个单位不应该被查查吗? 这是某平台上有国企员工,据说还是普通员工晒出的年终奖和收入: 年终奖26万,而且是税后!全年总收入74万,住房补贴+公积金全年22万。妥妥的百万年薪,而且是到手的百万年薪! 怕大家不信,还贴出了他的奖金卡的收支明细,除了收入很真实,眼尖的网友发现这位同志上班时间出去购物、加油、逛城墙! 这截图信息实在是太详细了,有人根据他的各种信息,迅速定位到南京中电某所的发展部普通员工杨某。 还真是普通员工呢! 这收入真的打破了小蜂对国企收入的看法,这是真的稳定,不累,收入又高啊。怪不得领导小孩都喜欢去国企。我们这个社会真的分层的厉害,这种单位,相信一般人是绝对进不去的,要硬实力,更要软实力啊!看看这收入,再想想IT民工拼死加班的高收入,那算什么呢?更不用说这两年的快速下滑了。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有个百度的朋友最近面临裁员,知道我曾经和字节在离职问题上撕过而且满载而归,找我问问意见。干脆写一个tips合集,如果你也面临公司

有个百度的朋友最近面临裁员,知道我曾经和字节在离职问题上撕过而且满载而归,找我问问意见。干脆写一个tips合集,如果你也面临公司裁员,那么可以参考一下我的这篇短文。 声明一下,以下是守规矩的大公司“anti-laying off”攻略,如果你的公司不守规矩或者是小公司,则不一定适用。 一共12条tips。正文开始。 1,真正的离职赔偿是2N起步,而非以讹传讹的N+1。因为2N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资方违约裁员的补偿标准。只要你不同意被裁,公司就只能单方面违约,因此必须最低给2N。 2,计算赔偿金的时候,年终奖要计入员工收入。中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没有“年终奖”这个概念,只有奖金。如果你是年薪制(大厂程序员基本都是这样),那么年终奖就是你的合法收入,分家的时候要计算在内,而非看公司脸色。当然,也有判例不支持年终奖的,要一事一议,但自己的诉求一定要提出来。另外中国有一个《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不是法律,只是个法规,但依然可以用来支持年终奖诉求。 3,在最终谈判阶段,对付大公司最有效的策略是“躺平”,公司和领导最担心你“污染”整个职场,而你每多呆一天都是拿工资的。派活?痛快接。到期问进度?Delay。简而言之,就是把“我躺平”三个字写在脸上但又永远不要明说。如果你有一个零产出、污染环境、还工资照发的员工,想想到底谁最着急? 4,不要做什么“整顿职场”的蠢事,少说、多听、不做事。谈判会持续多轮,因此前面几轮尽量少表达个人态度,不要显得自己很着急很气氛,多获取对方的情报。慢慢来,充分表达出“很喜欢公司、愿意为公司奋斗终生”的正能量,胸有成竹、或者起码让别人以为你胸有成竹。 5,通读《劳动合同法》(注意,不是劳动法),这本小册子将是最近5年内给你带来最高回报的一本书。例如,一晚上读完然后让你多拿两个月工资。 6,公司百分百会以绩效问题劝退你。告诉你一个劳动纠纷领域的细节,公司想要合法裁员,首先要培训、然后调岗、最后还要证明你绩效不行。而前两点都必须获得你的同意才能继续。换言之,只要你够硬,公司就不可能“合法”的裁掉你。至于第三点“证明绩效”,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中国的判例比例,只要公司以“绩效不达标”的理由来裁员,95%的企业会在法庭上败诉。所以,公司和你谈绩效,你的反应是“不接受,不辩驳,绩效这种东西主观性很强,咱们求同存异”。必要的时候,把这个败诉比例告诉HR,让他们长长见识。 7,谈判的核心是“离职package”,也就是落实到具体多少钱上,不要被眼花缭乱的说法迷了眼。有时候公司会用“缓冲期”来替代一部分赔偿金,这个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缓冲期不用上班还有工资。 8,如果HR以背景调查、离职证明、你的行业声誉来来威胁你,你告诉他,你已经录音,他所说的内容已经涉嫌敲诈勒索和侵犯名誉权(是真的涉嫌,不是吓唬他),如果发现他做了相关行为,你会发起刑事自诉附带民事诉讼,后面就不是你和他谈判了,而是公安和检察院和他谈判了。都是为了赚钱,没必要把自己兜进去。 9,离职证明是用来表明劳动关系解除的法律文件,仅此而已,不能写什么离职原因、员工绩效,更不能写小作文。如果他们写了,恭喜你,又来钱了。 10,劳动仲裁都是搅混水的。真到了非仲裁不可的地步,认真准备仲裁材料,但别指望能给你解决问题。要认真准备民事诉讼,可以不请律师,自己DIY。 11,所有谈判对话都要录音,不要管什么取证合法性,先录了再说,未来用不用再说。开会谈判,你可以带两个手机,一个藏起来录音,另一个放桌子上当面关机。这些录音在未来可以用来复盘,不一定作为法庭证据。 12,不要陪领导和HR玩什么公司游戏,例如什么职业道德委员会、什么绩效申诉等等,“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不要指望有个青天大老爷帮你这个“弃子”匡扶正义。你从知道要被裁员那天起,就已经站在公司的对立面了。 差不多就这些,后面想到继续补充。

封面图片

为什么很多公司都不招大龄程序员?

为什么很多公司都不招大龄程序员? lu luce的回答 45岁老年程序员。。。 介绍一下我35岁以后的几家公司的工作情况。。 我在2014年的时候,年满35岁了。在一家手机公司工作。。公司刚刚经历了拆分。分为两个公司。之前的一个副总带走了公司几乎所有的嵌入式工程师,去做智能硬件。留下一堆只会用Java的安卓程序员。但是公司恰好接了一个智能硬件的项目。于是招了我。。让我TNND一个人做一个项目。 三年以后,项目结束。因为当时公司没有新的智能硬件项目,老板求爷爷告奶奶,拼死拼活跟客户结了尾款。赶着我还差半个月满三年,和我解除了劳动合同。。搞笑的是等我离职半年了,智能硬件项目又来了。公司打电话让我回去上班。。 等到2017年的时候,进入一家机器人控制公司工作。公司想开发一个给机器人编程的编译器。公司没人会干,于是招了我。。两年以后,我的编译器做完了。老板宁可赔偿我两个月工资也要和我解除劳动合同。 等到2019年的时候,去思科做外包。。因为我英语能力好。还会编程。。思科就让我去了。。但是去了以后,才发现公司没有业务。我在思科开开心心的背了一年英语单词,给老板气的不行。和我解除了劳动合同。。 等到2021年的时候,去一家路由器公司做开发。这家公司在2020年的时候,受疫情影响,,老板让员工共度时艰,只发半薪。等到了2020年下半年,公司接了几个大单。赚了很多钱。员工让老板发点年终奖。。老板不干,员工全跑了。。我入职前,跑了五六个。我入职后的一周内,跑了三个。我入职三个月以后,跑了三个,连部门经理都跑路了。只剩下一个比我早来半年的人,被紧急提拔为部门经理。再加上一个刚刚休产假回来的女孩子。公司基本上就我一个研发。硬生生把我逼成了全栈工程师。还有另外一个负责另一个产品线的工程师。。直到2023年公司倒闭。。 于是在2023年的时候,我出来找工作。恰好一家公司又要找一个会写Java编译器的全栈工程师。老板也是托猎头找了好几个月。才找到我。。 我感觉,基本上从35岁以后,找到的工作都是老板走投无路,没有办法不得已才招的我。例如公司业务调整,员工集体跑路,英语能力,编译器这种一般人不会做的东西。。但凡有一点可能不招我,老板也不可能招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有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工作经验和人生经历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我在2014年的时候,工作的那家手机公司。老板拼死拼活也要和我解除了劳动合同的原因是,公司的研发副总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而且研发副总不仅让老板把这一点自豪的写在了公司的网站上,还每天在公司开会的时候吹嘘。直到他发现我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对他的装逼事业造成了致命打击。 而且研发副总在一次部门旅游拼车的时候,惊讶的发现我和他还是邻居。住的房子仅有一河之隔。我住的是120个平方的高档小区电梯房,他住的是89个平方的无电梯老破小。 而我在2017年的时候,工作的那家机器人控制公司的离职原因就更搞笑了,因为我推翻了我入职之前研发部全体同仁集全公司之力的研发方案,并成功开发出来能逆序执行的机器人编程器。成功证明全公司的研发人员,包括研发副总,全是垃圾。。至于公司没活干,老板卷款跑路这种事情更是躺着中枪。 而且有的工作机会从一开始就是死局。以我在那家机器人控制公司的工作为例,老板让我做一个能逆序执行的机器人编程器。我如果做不出来,我第二天就会被老板开除。毕竟分给你的工作你做不出来,公司留你干什么。反过来,如果我天纵英才,做出来了。成功地证明了全公司的研发人员,包括研发副总,全是垃圾。等到做的差不多了。公司还是不可能留下我继续工作。 现在我在公司里都不敢胡乱说话。因为周围身边一大堆在2019年到2022年买房上车的高位接盘大冤种。。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一大堆人都赔掉了自己房子首付款的一半。。我再说我那个在2009年花不到一万元一平买的120个平方的高档小区电梯房。估计领导又要找我麻烦了。。 说到底,我之所以45岁还能找工作的原因。不是我有多优秀。而是上海这座城市里面,工作,甚至是好工作真的太多了。我这十年换了四五家企业,但是其实这些公司都在上海徐汇区宜山路靠近九号线地铁的漕河泾开发区站一公里附近。说到底,还是感谢上海这座城市给我提供的机会。。真的,我要是在一个二线城市这么玩。基本上早就失业了。。 至于说我工作经历复杂的。我还没讲我35岁以前的工作经历呢。那才叫一言难尽。。。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lu luce)

封面图片

#缅华小姐姐:我呢是从到亚太就接触很多中国人,做人事做行政,接触久了呢发现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很好的,也不会说歧视缅华,不排除有少部

#缅华小姐姐:我呢是从到亚太就接触很多中国人,做人事做行政,接触久了呢发现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很好的,也不会说歧视缅华,不排除有少部分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但大多数中国人确实比缅华男生优秀很多噶,大方就不说了。 毕竟普通员工还是不能自己比管理层收入低就委屈,人家到底是老板,普通中国人做业绩的底薪也是一样的,但是缅华男生普遍真的心眼很小,比女生还小心眼,喜欢斤斤计较,嫉妒心重,好多还家暴,不讲卫生。 老幺么就不会这样噶,人家会提供情绪价值,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碎碎念,都是过好自己的,普遍很尊重女生,这个群里没有几个中国人,每天看到最多的也就是一点小事就来曝光,好多人为了曝光度不关老幺的事也要带上老幺,亚太真的没有老幺大家还怎么挣钱。 我说的是我自己看的啊,不能代表所有人。我在这里谈过一个缅华,一个中国人,中国人现在是我老公,去年我们就去中国领证了,所以那些喷子也不用喷我私生活哈。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友好相处,缅华男生改一下性格,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到处投稿造谣嚼舌根子,学习下老幺,闷声赚钱,现在缅甸的情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 多位家里人着想中国人到我们缅甸地方上来了,就赚钱好了,不要天天盯着群里那些拉仇恨的人,你们自己有家庭的也不要骚扰我们缅甸女生,互相尊重一下。 订阅东南亚曝光-新闻 -吃瓜 投稿爆料澄清 : @dnyshequ

封面图片

月薪税后在2.2W,想辞职创业可以吗?

月薪税后在2.2W,想辞职创业可以吗? 爱笑的王阿哥的回答 税后能够拿到2.2W的月薪,那这个工资水平妥妥的有月薪3W了,真的属于职场精英了。即便在程序员这个行业,也属于妥妥的高工资了。 但要不要创业,和你的月薪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就算你月薪10W,也可能不具备创业的条件。 程序员做的工作大多数都是对内服务,很少接触市场,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很难创业成功。 反而是销售等接触市场比较的人,去创业的话,更容易成功一些。 一个人月薪3W,税前加上年终奖一年就是至少也有45W以上,再加上公积金等就更多了。 创业的话,要达到年收入45W以上,那你的一年销售额要达到差不多500W才能赚到这个钱。还必须是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每个月的收入都要稳定在销售额50W左右。 关键是创业的话,事情就比较多了,公司选址、报税…一系列的事情。如果再招聘几个员工的话,那成本就更大了。 如果没有一点家底或者有人给你兜底的话,想创业真的很难,仅仅靠技术根本不行。 你的技术强,和你的市场份额能够占据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你没有摸清楚市场规律,没有办法达到稳定收入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创业。 尤其对于普通家庭的人,本来你上班赚的工资还可以,妥妥的能当个中产。一旦创业失败的话,可能瞬间负债了。一般家庭的人,承受不起。 对于题主这种情况,最保守的做法还是一边上班一边搞副业比较稳妥。 等有一定积累了,副业也稳定了,再辞职也不完。 其实,对于很多职场精英来说,只要不瞎折腾,妥妥的能够当一个中产。一旦创业的话,很大可能都是走向破产。这种例子太多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爱笑的王阿哥)

封面图片

转帖 (有轻微编辑)我曾经和很多人聊过关于现代媒体的扯蛋,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自己订阅的所谓“主流媒体不扯蛋” …… 哈哈。

转帖 (有轻微编辑) 我曾经和很多人聊过关于现代媒体的扯蛋,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自己订阅的所谓“主流媒体不扯蛋” …… 哈哈。其实吧,这仅仅取决于您是否能看出它们扯在哪儿了;换句话说,您需要首先知道它们隐藏了/掩盖了什么,您才能意识到隐藏和掩盖行为的存在。 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 某主流最近发了一篇关于印刷媒体的未来的文章。文章认为印刷媒体正在一天天地失去意义。请注意,此文中说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大实话,乍一看似乎很坦诚,但是,那基本上都是说了一半儿的话,结果就是,整篇文章只是在扯蛋。 摘几个句子来看下: 1、「所有全球危机都转化成了新闻机构的读者增长。世界上的情况越糟糕、受苦受难的人越多,新闻就越赚钱」 这是在描述现实,但它并不是正常的现象;新闻的职能原本并不是帮人们找刺激或者养殖小确幸,而是满足知情权,知情权是民主的重要基础,只有了解真相的人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新闻的职能是尽可能揭露那些被隐藏的东西,而不是描述那些摆在表面上的刺激。 2、「在过去的几年里,整个文明世界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这已经帮助许多出版商打破了收入记录。例如纽约时报提前3年实现了1000万订户的目标」 这也是事实。但是,“冲击”是对所有人的冲击,而赚钱仅仅是所谓的“主流”在赚钱。所谓的主流已经树立了权威、成功培养了大多数人对其的依赖心理,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下,“普通人”的声音往往被忽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您通过维基百科了解事件,您就不会知道曾经只差一点点就能推翻巴沙尔政权的叙利亚革命,因为维基百科将其错误地描述为“叙利亚内战”,这正是源于那些所谓的“主流”的异口同声 …… 类似的例子能写好几本书(已经很多人写了)。 3、「这种 “新闻浪潮” 让新闻出版商重新获得了信心。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些 “浪潮” 是否会继续下去,或者,人们是否很快就会陷入信息的低谷」 这里描述的是这些赚钱机器(而不是民主机器)的焦虑。他们当然应该焦虑,但是他们应该担心的并不是所谓的“浪潮”的可持续性问题,而是其自身作为大众利益的服务者是否尽职的问题…… 什么最能吸引人?当然是与大众利益攸关的事,但是,对这些赚钱机器来说,大众(民主主体)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广告商垂涎的目标。 4、「3年前,每个人都担心谷歌是典型的媒体杀手,而现在,许多印刷和数字出版商正在策划战略,以提高竞争力。另外,谷歌将在未来3年拨出10亿美元用于支付新闻出版商的费用」 这话说的真好听,但您肯定知道这里描述的所谓“战略”是什么,没错,标题党、炫目的视觉效果、极端化的措辞。。它们都无关新闻职能和信息价值,它们只会把刺激性快速推向峰值,接下来就是持久的和越来越深刻的麻木。谷歌依然是媒体杀手,它投资越多,这种麻木被深化得就越快,这就是搜索引擎的政治,算法的游戏规则与新闻职能完全背道而驰。 5、「大型出版商正在加强其地位,而小型出版商则陆续关闭。而且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所有地方的出版物迟早都会被媒体巨头吸收」 这是很多年来的事实了,垄断的不可逾越甚至已经改变了服务心态,就如创业的技术开发者,他们中很多人想的并不是技术本身服务于大众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如何才能有望被大公司买走”。但始终是地方媒体/本土媒体对推动解决实际问题(transformation)具有最强作用力,当它们被结束时,民主就结束了。 …… 人们往往只介意所谓的假新闻,然而事实上当下的“真”新闻本身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上述这篇所谓的主流媒体文章没有任何特殊性,它所代表的就是绝大多数职业媒体的共性。 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前,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成为一个巨大的新闻 银行一直在日复一日地将风险置于风险之上危如累卵,但是,正由于发生的事情是逐渐的、没有所谓的新闻价值渴求的“突发性”,于是一直没有被新闻所呈现。直到彻底崩溃。。而新闻原本的职能应该是提醒危险以阻止灾难。 换句话说,你无法通过现代新闻了解现实和预测灾难。你只能在现实中被灾难痛击得一塌糊涂后,才能发现自己上了新闻。 幸运的是,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问题并对引流暴政产生了厌恶。但如果你没有 ,一切都将如此持续下去。 #Journalism

封面图片

浙商传奇宗庆后逝世 三笔财富令人钦佩

浙商传奇宗庆后逝世 三笔财富令人钦佩 在此几天前,网上有消息传出宗庆后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病房救治。2月22日晚,娃哈哈集团发布声明称:宗庆后先生确因身体原因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此时,外界才知晓,宗庆后已于数年前确诊肺癌。而在去世前不久,他仍在坚持工作,一边吸氧,一边和同事商量公司里的事情。他说,公司如同自己的孩子,放心不下。民族品牌 “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一个大时代;更幸运的是,我获得了一个机会,缔造了一家公司,并且因之而成为‘中国首富’,得到了价值的实现与认同。”在给自己传记的序言中,宗庆后这样写道。宗庆后出生于1945年的江苏徐州(一说宿迁),幼年时随家人迁居祖籍杭州,家中兄妹5人。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宗庆后念完初中就开始四处打工。此后15年,从种茶、割稻、到垦田,再到挖盐、晒盐,宗庆后在上山下乡中,度过了自己最好的青春时光。1987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42岁的宗庆后借债14万元,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了他的创业传奇。当时,宗庆后脚蹬三轮车,走街串巷,通过向小学批发文具纸张、拖把笤帚和饮料,一分一厘积攒资金。两年后,宗庆后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功推出第一款产品儿童营养液。这款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热捧,“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风靡全国,迅速打开市场。1990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超2000万元。1991年,创业三年后,宗庆后带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功兼并杭州罐头厂。当时,这家老牌国企拥有职工2200多人,但负债欠债6000多万元,已经资不抵债。宗庆后接手后,28天飞速拉起新生产线,产出新品果奶,一时轰动全国。此后,宗庆后率领娃哈哈快速发展,迅速推出了娃哈哈矿泉水、AD钙奶、营养快线等受到市场欢迎的优质产品。企业的成功,带给了宗庆后巨大的财富。2013年,宗庆后以116亿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2013年华人富豪榜榜首。同年,娃哈哈创下783亿元的营收最高纪录。此后,娃哈哈的业绩增长进入瓶颈期。2015年-2020年,娃哈哈的业绩徘徊在460亿元上下。2021年后开始好转。2022年其销售业绩达到了512.02亿元。在宗庆后眼中,娃哈哈就是他的一切。“对我来说,娃哈哈只有一个。它是我整个人生所有的梦,是一切的意义、价值、标签和符号。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宗庆后曾如此说。实业信仰 作为第一代企业家代表之一,对于创业,对于商业,宗庆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2016年12月25日,央视请来多位企业家探讨中国制造业。其间,主持人谈及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新资源等多种新潮话题。对此,宗庆后直言:“唯有新技术最值得实体经济去借鉴”“我认为除了新技术以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宗庆后的耿直发言,当时一度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许多网民和自媒体认为这是宗庆后对“互联网+”的不满,甚至给他贴上“缺乏创新”“思维守旧”“跟不上时代了”的标签。宗庆后对自己的观点并未退缩。多年后,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他又作出发言:“互联网对我们是有影响,但最大的影响还是网上的谣言。”“实体经济和虚拟电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双方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的生态关系。”在宗庆后眼中,实业,实体经济是商业的根本。他的坚持,是对中国制造和实体经济的拳拳之心。彼时,当互联网金融火遍全网时,宗庆后曾多次大声疾呼:要大力发展实业,发展制造业,莫要把虚拟经济搞过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事过情迁,再看宗庆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位优秀企业家的眼光和信念。在娃哈哈的发展历程中,宗庆后更是将自己朴实、直接的经商创业理念落到了实处。比如销售,宗庆后有一个最朴实的理论:一切都是为了解决买和卖的问题。“宗总认为,你要让别人帮你去卖产品,除了要跟他签订契约以外,还要有利益,所以怎么样把厂商跟供应商之间的利益绑在一起,就显得特别重要。”娃哈哈的员工如是说。从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文具,到引领庞大商业巨舰,宗庆后坚持的都是很朴素的道理:“要有效率地投资,不能看什么赚钱就一哄而上,等热度下去了又一哄而散。”“在我看来,500强主要比的还是规模,而当前企业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比效益、比创新上。”“让企业的发展成果和员工共享,这是企业家精神的升格。”……从实业到实干,宗庆后从实际出发,历经数十年仍坚持自己的商业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无数个光彩夺目的人物黯然退场,才更觉得宗庆后的难能可贵。家国情怀 最为可贵的,是宗庆后的家国情怀。1994年,娃哈哈走出浙江,在重庆涪陵成立了首家娃哈哈外地公司。之所以选择重庆,是宗庆后要积极响应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当时,娃哈哈兼并了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包干安置移民1300余人。宗庆后带领娃哈哈,挑选最热销的产品、最一流的技术、最先进的产线、最完善的理念、最成熟的市场,引入中西部地区,尽可能降低当地分公司的经营风险,最快实现自主“造血”。从重庆涪陵到四川广元,从新疆阿克苏到西藏拉萨,从青海西宁到云南大理,娃哈哈在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累计投资86亿元、建立72家分公司,解决当地超1.3万人就业。在外人看来,宗庆后是一个精力极其旺盛的人。他生活的常态是,早上7点到公司,晚上11点才下班,常年如此,一直坚持到去世前。2021年7月,已然77岁的宗庆后本人,拿到了基金从业资格证书。这样的学习和拼搏精神,引来网友盛赞,将他推上热搜。曾有人问他:您总是那么精力旺盛,动力何在?“作为企业家,我担负着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有对员工的,有对消费者的,还有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上的人,让我停不下来。”宗庆后如此回答。宗庆后不仅这么说,还体现在了娃哈哈的实际运营中。每年春节,宗庆后都会请留守员工一起吃年夜饭,而且坚持每年给员工涨工资。而且,娃哈哈实行全员持股,每年公司员工都能享受分红。在娃哈哈,员工在儿童节放假1天,陪伴孩子;建成10万平方米的员工廉租房,为员工配置澡堂、健身房等生活配套……“我认为企业家有能力了,应该主动给员工增加收入,员工增加收入了,内需拉起来,经济就活起来了,企业日子也好过了。要搞好企业要靠全体员工的努力,如果员工和企业利益共享,那么企业也会做得比较好。”创业至今,宗庆后三度登顶中国首富,但他的生活非常低调,最为自豪的是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的贡献。2018年时他曾说:“我交税就交了500多亿元,我们的经销商、批发商也很多,为社会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如今,娃哈哈集团官网数据显示,32年来娃哈哈累计上缴利税1439亿元,上缴税金611亿元。而且,宗庆后还曾多次因娃哈哈的丰厚年终奖、呼吁提高劳动者收入待遇等词条登上热搜。作为第一代企业家代表之一,宗庆后的格局和贡献令人钦佩。2021年12月,娃哈哈集团官宣,宗馥莉(宗庆后之女)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谈起宗馥莉,对她在娃哈哈集团的表现打了90分。如无意外,宗馥莉将接掌娃哈哈。斯人已逝,事业仍在,企业家精神仍在。“我相信,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