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记述了生活在湖北农村的婆家三代人的命运变

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以一个农村儿媳的视角,记述了生活在湖北农村的婆家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引发了全国乡村问题大讨论。借此契机,作者黄灯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写成此书,详细记录了婆家、自己家、外婆家所在的三个村庄家族的人世浮沉。黄灯对自己亲人真实、详尽、深入的记录和剖析,为国人思考乡村问题、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黄灯在书中展现的三个村庄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横跨湖南、湖北两省,尽管彼此看似毫无关联、相距遥远,但生活于此的亲人因为拥有共同的“农民身份”,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几乎如出一辙。在三十年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裹挟城市的面具,彻底渗透到村庄、渗透到生活于此地人群。黄灯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袒露内心的不解与困惑。在黄灯笔下,乡村不再是寄寓乡愁的载体,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倾其智识、关怀于其中的“问题的场域”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可能。 #社会学 #社会 #当代 #中国 #发展 #现实 #农村 #城市化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红泥屋(2009)》|简介:《红泥屋(2009)》是一部聚焦农村生活的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农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与挑战。影

《红泥屋(2009)》|简介:《红泥屋(2009)》是一部聚焦农村生活的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农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与挑战。影片围绕着红泥屋所在的村庄展开,这里的人们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困境。年轻人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纷纷外出打工,村庄逐渐变得冷清。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在坚守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电影的主角可能是一位坚守村庄的老人,他看着红泥屋以及周围的一切,回忆着过去的时光,对村庄的未来充满担忧;也可能是一位返乡的年轻人,试图在农村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带领村民们走向新的生活。影片通过展现村民们在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选择,深入探讨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比如,在面对土地被征收用于开发时,村民们有的为了短期利益选择支持,有的则因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而坚决反对。同时,电影还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以及邻里之间的情感纽带,展现了农村生活温情的一面。《红泥屋》以其细腻的刻画和真实的呈现,引发观众对农村发展、传统与现代碰撞等问题的思考|标签:#农村题材#时代变迁#乡村发展#人文情感|文件大小:NG|链接:

封面图片

《男妇女主任》简介:《男妇女主任》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农村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农村,男主人公刘一本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妇女主任。他在

《男妇女主任》 简介:《男妇女主任》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农村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农村,男主人公刘一本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妇女主任。他在这个岗位上,面临着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既要处理农村妇女们的家长里短、婆媳矛盾等问题,又要组织各种妇女活动,推广计划生育等政策。刘一本凭借着自己的热心肠和幽默风趣的性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影片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现象,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标签: #男妇女主任 #农村喜剧 #乡村生活 #家长里短 #喜剧电影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农村的“电动爹”可真难伺候啊!

农村的“电动爹”可真难伺候啊! 林苟对此深表无奈,他去附近景点旅游,开车也就15公里左右。但是,如今为了充一个多小时的电要跑10公里,总有种白充了的感觉。根据国家能源局和公安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而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041万辆,即我国车桩比为2.4∶1。这距离工信部提出的“2025年车桩比2:1、2030年车桩比1:1”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充电联盟主任刘锴公开表示,当前的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城区和高速公路沿线为主,而乡镇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其中,乡镇农村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占比不足5%。而这5%的保有量中,恐怕还夹杂着“僵尸桩”。为找充电桩,开车10公里林苟经过近半个月的“侦查”后表示,他可以严肃地告诉大家,村里的充电桩不仅少,而且还都是慢充。“至少要七八个小时才能给车充满电。只能是在下午的时候把车开过去,第二天再把车开回来。”问题就在于,车子在充电,林苟如何回家?步行十公里费腿,让朋友花一小时接送自己又费朋友。他根本不敢在慢充桩充满电。“基本上,我会在返回家的路程中留意途中的充电桩,有时候还会特意多绕两三公里的路找充电站。”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广西的林苟觉得在农村充电麻烦,家在北京远郊区的田意也有同感。田意平时在北京五环内工作,老家在房山琉璃河。以交通环境和居住环境、配套设备而言,他所在的老家无疑属于“农村”范畴。“平时都是在家里的充电桩充电,偶尔也会在高速服务区、商场里的充电桩充电。我第一次在老家找公用充电桩,还是通过高德地图搜索。”他表示,自己会在电量还有20%的时候就感到焦虑,因此在离家10公里范围内,找了5个充电站提高自己的安全感,保证能顺利到家。单单就今年的充电桩(包含慢充)数量而言,田意表示,“数量比前几年多,但是存在损坏后不及时维修、燃油车占车位情况严重等问题。”田意常去的充电站拥有6个充电车位,除去附近居民给车充电外,一般会有2个空闲。考虑到充电桩距离远、充电速度较慢、夏天电压不稳容易断电等问题, 田意一般会在焦虑的时候就近找慢充桩充半小时。“家里就有充电桩,所以不需要充满,够我回家就行。”百万投资农村充电站,是“自杀式投资”?“多数投资者不愿意在农村建设充电站,一大原因是利用率太低了。”曾斥资百万元投资大型充电站的邓强向新能源前瞻透露,过年期间,有不少朋友与他交流了投资充电站的事情。据邓强了解,在四川省的城市地区,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充电场站全天的平均利用率在70%左右;中等的一般在40%,低的应该在20%以内。而农村充电站的利用率,一般仅有30%,甚至更低。“较2023年而言,2024年充电站的利用率整体还有点下降,未来可能还会下降5%。这会导致利润率大幅下滑。”邓强表示。广州丹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重点认为,自建站生意经就是“抢夺中心区域的场地”。林重点表示,在城市发展稳步向前的前提下,在中心区域建站属于安稳型投资,几乎稳赚不赔,而且赚的也不会少。他以广州、深圳为例介绍,扣除一些荒凉地、无证地、短租地等,适合建充电站的好位置几乎没有了。但在中心区域外建站,大部分情况就属于“自杀型”投资了。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认为,充电站选择在城市商圈、交通枢纽等车流量高、用电需要高的地区,才能保证利用率。就农村的基本设施以及电动车车主密度而言,农村充电站的利用率很难有保障。邓强透露,农村充电站的主要受众,其实是附近的物流车队、滴滴司机、货运司机等。“主要就是靠这些运营车队来充电赚钱,很难通过其他手段来扩大营业收入。”邓强测算,一个充电站的月收入是2-3万元。就目前的使用率,充电站一般能够达到30%的毛利率,每个月利润在6000-9000元。如果要保住毛利率,充电站经营者只能把“缴费的痛苦”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只能提高充电站的服务费的价格,甚至会将服务费价格提升到3元。届时,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大约会与油车持平,恐怕就更没人选择开电动车了。”邓强如是说。农村“一桩难求”何时休?显然,投资充电站,并不简单。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向新能源前瞻表示,由于农村地区的用电需求相对较低,充电桩的使用率也可能较低。因此投资者在考虑建设充电桩时,可能会因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而犹豫。此外,农村地区的充电桩分布广泛,维护和运营难度较大,这也限制了充电桩在农村地区的布局。这点,相关从业人员深有体会。《新京报》援引环京地区某充电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建设充电站或安装充电桩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电力情况。大功率快充桩需要足够的电力容量,而乡村的公共变压器无法满足需求,进行相关改造无疑增加了成本。邓强也表示,建设充电桩需要向相关部门审批流程。考虑到农村电压不稳的情况,还需要加变压器,还要有专人运营、管理充电站。邓强更愿意推荐投资者建设小型充电站。“就我个人经验,三个以下的充电桩审批流程能更简单,对电压的要求也较低。往往能够在酒店、运营商原有变压器的基础上进行设备升级。”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表示,如果小型充电站能够有效地覆盖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并且提供足够的充电服务,那么它有可能解决充电桩数量少的问题。然而,这需要精心设计的布局和服务策略。比小型充电桩更便捷的,是移动充电车和移动超充机器人。据贵州网报道,移动充电车在2023年已在成都试运营,用户只需要在小程序下单,司机就会驾驶“智慧移动电源车”上门充电。移动超充机器人不仅可自由移动,服务不同区域的用户,还更有性价比。林重点曾向新能源前瞻透露,他们在广州建充电站,平均一把充电枪的成本是6-9万元,即一个充电桩的成本为12-18万元。而一台容量为70kWh的移动超充机器人仅为9.9万元。此外,林先平和袁帅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引导农村合作社合作开发充电站和等建立充电设施共享机制措施,可以有效地扩大充电站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不过,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具体考虑当地的情况,包括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当然,加油站转型为快充站也是一个渠道。据报道,中石油和中石化对于转型持积极态度。总的来说,解决农村充电桩数量少、充电慢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村合作社合作开展充电站、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等多种方式,可以逐步推动农村地区充电桩的建设和发展,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绿色出行提供更好的支持。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今早听同事说了一个他以前公司里一个牛逼狠人的故事,早些年同事在一家机械公司上班,公司招了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临时工,这小子20来岁

今早听同事说了一个他以前公司里一个牛逼狠人的故事,早些年同事在一家机械公司上班,公司招了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临时工,这小子20来岁,一副看似憨乎乎的长相,据说没啥文化,好像是在村里得罪了人,然后没办法在老家呆了,所以到城里找口饭吃。来的时候工资待遇要求非常低,工资多少钱公司说的算,能给口饭吃,给张床睡觉就行的那种,然后就安排给他了一个后勤搞维修的师傅带他干活。 这小子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刚从农村出来的,啥也不懂,但这小子绝对不简单,学技术干活不上心,但是人家察言观色的本事可不简单,成天在办公楼里晃悠,一会儿检查一下水管,一会搞搞电线,见人就打招呼,尤其是主动帮着领导和办公室那些管理人员跑腿打杂特勤快,时不时还给人家洗洗车,帮人家搬搬东西什么的,一个月多就和公司所有的管理层混熟了。哄他师傅也是一套一套的,赚的钱一大半都给师傅买烟卖酒孝敬,三天两头往师傅家跑,甚至要拜人家做干爹,如果仅仅这样,顶多说这小子是个有点心机的马屁精,和狠人挂不上钩,那真的小瞧他了。 大半年后,这小子的师傅就突然半个月没来上班,之后就被公司给辞退了,当时也没说什么原因,后来听说是他师傅在外面洗澡时候“瓢唱”时被抓,被关了大半个月,出来老婆就和他离婚了,然后被净身出户,公司也不能要他了,没办法只能光溜溜的跑回老家了。随后这小子就名正言顺的接管了师傅的位置,当了维修一哥。由于平时和上面关系不错,破格转为正式工,并且工资水平也直接按照以前师傅的标准待遇。 貌似一切正常,那就没啥好和大家说的了,之后连续爆瓜,首先没过多久,这小子和他师傅的老婆结婚了,没听错,他师傅被扫地出门后,他娶了他曾经的师母,然后住进了他师傅曾经的房子,搂着他师傅的曾经的老婆,睡进了他师傅曾经的被窝,然后还干着他师傅曾经的工作,拿着人家奋斗10几年工龄的才争取到的工资待遇。 如果说仅仅这样,让这小子捡个便宜,只能说这小子运气好,不挑食,啥都敢要,那还不能说这小子狠,后来传言,他师傅那天搞花头被抓是有热心群众举报的,至于谁这么热心肠,大家心里估计都能猜出个456来。然后这小子和师母生活的日子很甜蜜,首先让师母给他买了两辆二手货车,租给外面人拉货。之后又让他师母把房子改成“嘛降馆”,由他外面交往的“社会朋友”帮忙打理,生意不错。加上这小子在公司做维修,公司那些设备和零件更换、报废换新也有不少油水捞,没过多久这小子就肉眼可见的发了小财。 有了银子后,这小子飘了,玩大了,他的一些事情也被挖出来,首先他确实是从村里跑出来的,说得罪人也是真的,但是实际上这小子在村里就是个二混子,偷鸡摸狗啥事都干,然后把人打成重伤逃出来的,所以一直不敢回去,之后这小子到公司也是有目标的做事情,接触有权的人,开黑货车,开黑“堵馆”,正儿八经的老实人根本没有这么多心眼,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后来由于他倒卖公司所谓的报废零部件和设备,被公司发现了问题,找他谈话,然后这小子也灵活,马上承认是自己失职,然后客客气气的辞职了,让公司都没法说他,因为这些人平时也多多少少被塞了好处,至于那些损失,人家小子也做的干净,不太好查,无奈也只能马马虎虎的把他放了,造成的损失后来也没人再去问了。 随后听说这小子这么爽快的离职,是因为之前在公司采购时搭上了一个开五金店的离异带娃的女老板,然后的故事大家估计能猜出来,和师母闪电离婚,转头娶了带娃女老板,之后自己当上了五金店的老板。听到这里,我们在座的几个人都不由的说出了一个狠字。 吃瓜 @cginm

封面图片

内容介绍:套装包括《小人物与大时代(全9册)》包括《“边缘人”纪事》《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风雨横渡》《奶酪与蛆虫》

内容介绍: 套装包括《小人物与大时代(全9册)》包括《“边缘人”纪事》《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风雨横渡》《奶酪与蛆虫》《夜间的战斗》《王氏之死》《活着回来的男人》《维米尔的帽子》《改变中国》。 1.《“边缘人”纪事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2.《纵乐的困惑 :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3.《风雨横渡》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4.《奶酪与蛆虫》: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5.《夜间的战斗》:欧洲史学巨擘畅销半个世纪的经典 意大利版《叫魂》,显微镜下的巫术审判与信仰冲突 倾听被遗忘与隐藏的庶民之声。 6.《王氏之死》 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7.《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8.《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9.《改变中国》这本书写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在1620年代到1950年代这三百多年来,这些人贡献优异技能,供中国人驱策。初则引入天体运行理论,终则让中国人见识到空战战术与原子科学的神乎其技。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天文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类似的亢奋和危险,怀抱类似的情怀,承受类似的挫折,在行为中映射出他们的时代,也突显了中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 名人推荐: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史景迁 《奶酪与蛆虫》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微观史著作,那是二十五年前我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至今历历在目。通过挖掘宗教法庭的档案,金茨堡生动展示了一个生活在16世纪意大利的乡村磨坊主的信仰、知识来源和世界观。这本书把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帝王、精英转向了一般民众,在研究方法、资料分析和叙事风格等方面,都具有开拓性,为我们了解什么是微观史及相关的历史写作,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王笛 这是一部真正充满洞见的杰作。它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巫术研究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原创性贡献。彼得·伯克(Peter Burke)《纽约书评》 #套装 #小人物 #大时代 #历史 #社会 #人物 #文化 #文明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