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为一种新的神秘流行病“X疾病”做准备。

世界正在为一种新的神秘流行病“X疾病”做准备。 世界达沃斯论坛的议程中包括了对一种新的神秘流行病的讨论。 所有这一切发生之际,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称,一种未知的“X疾病”可能导致的死亡人数是冠状病毒大流行的20倍。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泰国政府提醒民众预防三种流行病

泰国政府提醒民众预防三种流行病 根据泰国公共卫生部的评估,今年会在泰国肆虐的三种主要流行病是冠病感染、登革热和流感。泰国首相府发言人猜·瓦差隆星期四(1月11日)提醒泰国民众做好预防措施。 中国新闻社引述猜·瓦差隆说,泰国首相已指示各有关部门对流行病情况进行监测,并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 猜·瓦差隆也披露了去年这三种流行病的情况:共发现65万2868起冠病感染病例、848起死亡病例;46万零325起流感病例、29起死亡病例;15万6097起登革热病例、187个死亡病例。 猜·瓦差隆说,民众还要警惕手足口症、麻疹、天花、爱之病和结核病等疾病扩散。他建议民众做好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 2024年1月12日 12:04 AM

封面图片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X疾病”为何让世卫组织警惕?其暴发是否是必然?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什么是“X疾病”?实际上,“X疾病”并非当下真实存在的特定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的解释,“X疾病”指一种未知的病原体引发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概念并非首次被提出。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发出过类似警告,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世卫组织官网消息称,列入“X疾病”是为了涵盖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病的未知病原体。关于提出“X疾病”概念的初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指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新现或变异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谭德塞近日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说,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X疾病”一定会到来吗?谭德塞在上述大会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自然界的病毒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目前已经发现了300来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但是仍然有大量未知病毒待确证,其中就有很多病毒可能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障碍感染人的能力。”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中新健康,一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25个病毒家族中,有约167万种未知病毒有待发现,其中63.1万到82.7万种可能感染人类。卢洪洲指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新的病原微生物正加速出现,大规模传染病的预防难度也越来越大。此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全球的专家普遍认为,也许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暴发另一种新的传染病。赵卫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病原体变异的不定向,很难准确预测未来“X疾病”的出现时间。但从长远看,“X疾病”未来一定会在某地发生,人类应持续加大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以从容应对。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X疾病”?赵卫指出,“X疾病”因为病原体不确定,其应对存在极大的困难。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第三,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他还表示,如果能够减少与自然界新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降低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就可以减少新现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传播过程中导致的变异,从而降低“X疾病”出现的概率。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或研究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尽可能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在应对可能到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卢洪洲建议,建立成熟的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诊防治及创新研究体系,形成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病原鉴定、检测方法开发、发病机制研究、疫苗及新药研发闭环,实现快速转化,科学、及时、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另外,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等,将有助于抗击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完)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世卫忧5月无法达成大流行病防备协议

世卫忧5月无法达成大流行病防备协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担心,各国可能无法在5月之前达成流行病防备协议,称“子孙后代可能不会原谅我们”。 路透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星期一(1月22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谭德塞在会上提醒各国,世界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已承诺在今年5月之前完成有关大流行病协议和《国际卫生条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修正案的谈判。 但他说:“我必须坦承,我担心成员国可能无法兑现这一诺言。(留给各国的)时间很短,而且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谭德塞说:“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妥协……我敦促所有成员国迫切并有目的地努力,就一项强有力的协议达成共识,这会有助于保护我们的后代免受未来流行病的影响。” 2021年12月,世界卫生大会第二届特别会议设立了政府间谈判机构,负责根据世卫组织《章程》起草和谈判一项公约、协议或其他国际文书,旨在加强大流行病预防、准备工作和应对措施。根据计划,今年5月27日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各国就要签署这一流行病防备协议。 2024年1月22日 8:54 PM

封面图片

香港专家联合撰文 吁反思如何应对新发流行病

香港专家联合撰文 吁反思如何应对新发流行病 全球经历了三年多的冠病疫情大流行,三名香港流行病学专家共同撰文指出,冠病不会是最后一场大流行,新发传染病必将陆续到来,要反思如何预备未来的每一场大流行。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名誉副教授龙振邦和名誉助理教授赵晞扬星期三(11月1日)共同在《明报》撰文指出,除了冠状病毒,流感是最具潜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下一场大流行可能由源自禽鸟和猪的流感病毒引起。 为备战未来大流行,三名学者认为需要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迅速的应变计划、完善的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学监察系统等。为了时刻与国际组织联系,港大将与各地学者成立大流行科研联盟,共同寻找具潜力病源,追踪新发传染病。 文章提到,新发传染病约75%由动物病原体所致,要预测具大流行潜力的病原体,可从动物采样化验筛出具大流行潜力的病毒,才能研究和制定策略防患未然。文章认为,应增加对有症状疾病患者和患病动物,特别对病重和死因不明动物做透彻的微生物和疾病监测,在病毒大规模传播人类前,通过预兆或特定风险事件启动监察系统主动筛选具大流行潜力的病毒,更具成本效益。 文章指出,人畜接触地是重点监测领域,尤其屠宰场、街市、农场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高风险场所。但街市流行病学的监察也不能怠慢,因为具风土病和大流行潜力的病毒如禽流感、冠病等都与街市相关。 另一重点监察是各入境关口,如果入境旅客有发烧或相关症状,特别是早期预警系统或情报显示其出发国疑似出现神秘病原体暴发时,应迅速果断执行流行病学监察,防止输入案例致疫情暴发。 文章提到,香港首两年冠病疫情从未封城和全民检测,仍能贯彻围堵清零政策,以严厉措施换取安全空间,让市民接种疫苗建立抗疫韧力,抗疫成绩值得肯定,可惜大量年长者及长期病患质疑疫苗有效性,没有把握接种黄金机会,导致近万年长者丧生;如果香港能在第五波冠病疫情后的夏季放宽防疫措施,及早开放建立混合免疫屏障,更能加快恢复竞争力。 2023年11月1日 9:06 PM

封面图片

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记者会快讯

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记者会快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表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共跟进34人次,与珠海阳性个案1人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共跟进 33 人,其中密切接触者 9 人,非核心密切接触者(共轨) 19 人,次密切接触者 5 人。

封面图片

卫生局致力构建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应急人员梯队

卫生局致力构建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应急人员梯队 #卫生局 卫生局表示,为构建更具效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应急人员梯队,于辖下不同部门招募人员,安排为期2天的系统和标准化流行病学调查及接触者追踪和防控应急工作培训课程。课程以理论和模拟练习方式进行,内容涵盖流行病学调查及接触者追踪、临时检疫站管理、分区分级、全民核酸、健康码转换及回应热线\平台查询等6个抗疫工作范畴。过去6个月至今已完成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内部人员和5批流调及防控应急调派人员...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