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三卷,时间界限为19451991,讲述冷战时期的西方历史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三卷,时间界限为19451991,讲述冷战时期的西方历史。
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处于华盛顿与莫斯科两极对立的时代。温克勒依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了在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及与西方世界相关联的非洲、美洲等被殖民地区或受冷战牵制地区的历史。
综合全书来看,温克勒讲述这段时期历史时主要体现了下列三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对峙,其激烈程度随时间而改变。第一个对峙阶段最迟从1948/1949年封锁柏林开始,结束于1962年秋天古巴飞弹危机的化解,接下来是一个缓和阶段,之后是1970年代下半期重又走向对峙,最后是戈巴乔夫实施改革,政府更迭。世界历史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条主线是跨大西洋的西方国家逐渐构成一个整体,美国的一尊独大地位日益彰显,可以用「美国世纪」或「跨大西洋世纪」来概括。这条主线涉及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如构建欧共体和北约的欧洲、去殖民地化的非洲及拉丁美洲;以及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构建,《澳美新条约》的签署,这些都让西方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当然,这种超越民族的融合,或者说是同属西方民主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并不是由来已久或自然形成的,它是在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对抗(例如英国的柴契尔夫人和法国的戴高乐)与妥协中不断成长的。温克勒对这条主线的描述特别精彩。
第三条主线是苏联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变化。二战后,反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收获了最多的共鸣,各国纷纷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团结在苏联周围。但石油危机、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以及苏联的高压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这些国家期望能够获得西方国家的援助,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西方,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纵观全书,他的客观与审慎在这条主线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他看来,苏联社会主义时代的终结并不意味著方济各•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独元化的局面只是走向新的多元化时代的过渡阶段。柏林围墙倒塌后,跨大西洋的西方是否还能继续拥有统治地位,都是大可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