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冒充个资保护委员会行骗!新加坡今年至少4起案件,损失超23万

#新加坡 冒充个资保护委员会行骗!新加坡今年至少4起案件,损失超23万 新加坡警方今年已接到至少四宗冒充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PDPC)人员的诈骗案,受害者累计损失超23.1万新元。 骗子假冒PDPC人员,致电受害者谎称其手机号码在马来西亚被用于非法活动,并要求他们到指定地点报到。然而,等受害者到场后,骗子却并未现身。 当受害者联系对方时,骗子会以“协助调查”为由,诱骗他们转账到指定账户。有些案件中,诈骗电话甚至会转接至“马来西亚执法人员”,对方可能出示伪造的员工证或要求受害者在马来西亚执法机构的官网上验证身份。 受害者被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如Singpass密码等,导致银行账户被盗,甚至被用于洗钱等犯罪活动。许多人在与骗子失联或通过官方验证后,才发现自己上当。 警方提醒: 1. 官方不会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 2. 海外执法机构无权在新加坡执法或要求调查协助。 3. 接到可疑电话或邮件,请拨打6377-3131或电邮[email protected]核实真实性。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加坡资讯 冒充个资保护委员会行骗 今年至少四起报案损失逾23万元

#新加坡资讯 冒充个资保护委员会行骗 今年至少四起报案损失逾23万元 警方今年以来接到至少四宗冒充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人员的诈骗案件,受害者共损失至少23万1000元。 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简称PDPC)和新加坡警察部队,星期一(2月17日)发联合文告,提醒公众警惕这一诈骗手法。 在这种诈骗模式中,受害者会接到冒充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人员的电话,声称他们的手机号码在马来西亚被用于非法活动,并要求受害者到当局办公室报到。 然而,受害者到达指定地点时,骗子并未现身。 当受害者联系骗子时,骗子通常会以不同的借口,声称需协助调查,并说服受害者将款项转账到指定银行账户。 在某些案件中,受害者接到的电话,会被转接至另一名自称马来西亚执法人员的骗子。这名骗子可能出示“员工证”,或要求受害者通过马来西亚执法机构的官方网站验证身份。 受害者随后被要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如Singpass密码等。骗子利用这些信息盗取受害者银行账户,或开设新账户进行洗钱等犯罪活动。 在与骗子失联,或通过官方渠道验证后,受害者才意识到自己上当。 公众可向委员会核实信息 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和警方提醒,如果接到自称来自委员会的电话或电邮,切勿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公众可拨打6377-3131,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核实相关电话或电邮的真实性。 当局强调,海外执法机构在没有新加坡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无权在我国执法、执行逮捕,或要求公众协助调查。此外,政府人员绝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公众提供个人资料、转账,或从第三方网站下载应用或软件。

封面图片

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打击电信诈骗!

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打击电信诈骗! 2025年3月19日,新加坡警方发布声明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警方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联合行动,警方已逮捕多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在15岁至77岁之间,涉嫌诈骗超过850名受害者,涉案金额高达810万美元。 据信 这些嫌疑人涉嫌参与超过2700起诈骗案件 包括冒充身份、投资、租赁、网络恋情、求职及电子商务等各类欺诈行为。新加坡警方反诈骗指挥部和马来西亚国家反诈中心 识别、冻结了 3,400 多个疑似涉诈银行账户,查获超过 200 万美元涉诈资金。 2024 年,新加坡的诈骗受害者损失达11亿新元 创下了年度损失历史新高。其中近 25% 的案件涉及加密货币,同比激增6.8%。新加坡警方在2月25日公布年度诈骗数据时表示,2024年因诈骗活动造成的总经济损失比2023年诈骗分子获取的6.518亿美元增加了约70%。

封面图片

#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打击电信诈骗

#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打击电信诈骗 2025年3月19日,新加坡警方发布声明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警方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联合行动,警方已逮捕多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在15岁至77岁之间,涉嫌诈骗超过850名受害者,涉案金额高达810万美元。 据信 这些嫌疑人涉嫌参与超过2700起诈骗案件 包括冒充身份、投资、租赁、网络恋情、求职及电子商务等各类欺诈行为。新加坡警方反诈骗指挥部和马来西亚国家反诈中心 识别、冻结了 3,400 多个疑似涉诈银行账户,查获超过 200 万美元涉诈资金。

封面图片

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打击电信诈骗

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打击电信诈骗 2025年3月19日,新加坡警方发布声明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警方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联合行动,警方已逮捕多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在15岁至77岁之间,涉嫌诈骗超过850名受害者,涉案金额高达810万美元。 据信 这些嫌疑人涉嫌参与超过2700起诈骗案件 包括冒充身份、投资、租赁、网络恋情、求职及电子商务等各类欺诈行为。新加坡警方反诈骗指挥部和马来西亚国家反诈中心 识别、冻结了 3,400 多个疑似涉诈银行账户,查获超过 200 万美元涉诈资金。 2024 年,新加坡的诈骗受害者损失达11亿新元 创下了年度损失历史新高。其中近 25% 的案件涉及加密货币,同比激增6.8%。新加坡警方在2月25日公布年度诈骗数据时表示,2024年因诈骗活动造成的总经济损失比2023年诈骗分子获取的6.518亿美元增加了约70%。 #新闻 #曝光 #跑路 #东南亚 全网曝光@RJJJJ 聊天大群@DDDDA 灰产新闻@xinwenDD

封面图片

#新加坡资讯 冒用名人名义诱骗投资 470人坠骗局损失逾3260万元

#新加坡资讯 冒用名人名义诱骗投资 470人坠骗局损失逾3260万元 在交友应用称有“投资好康”,或者以政治人物和名人的名义宣传投资机会,2025年开年至今,至少470人报案坠入各类投资骗局,共损失超过3260万元。 新加坡警察部队星期二(2月11日)发文告提醒公众小心投资诈骗,并透露上述数据。在近期出现的骗局中,一些受害者在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聊天应用WhatsApp,或者约会应用Coffee Meets Bagel接到骗子发来的信息。 骗子在取得受害者初步的信任后,就会借机介绍投资良机,例如加密货币等。骗子会让受害者到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设立户头,然后转账入他们的户头。然而,这些网站大多都是假的,骗子为了让人上钩,也可能转一些钱给受害者当做“分红”,或者窜改资料,让受害者以为投资的加密货币上涨。 另一边,一些受害者则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一些以政治人物或明星等名义发布的投资广告。根据警方提供的截图,出现在诈骗广告,被假冒的名人包括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演员李国煌等。受害者点击这些广告后,可能被转到WhatsApp或Telegram等平台,骗子就会以不同理由试图引导他们投资。 也有受害者是被骗子加入不同Telegram或WhatsApp的群组,然后误信里头的投资信息等。警方说,多数受害者在无法提出款项,或者无法联系“骗子”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订阅东南亚骗子/黑料大曝光频道  ↓ 免费投稿爆料合作: @LKEEGsir

封面图片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指控Huobi Global经营未经注册的数字资产交易所】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指控Huobi Global经营未经注册的数字资产交易所】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SC)已对 Huobi Global Limited 及其首席执行官 Leon Li 采取行动,指控其在马来西亚经营未注册数字资产交易所(DAX)。此外,SC 已命令 Huobi Global Limited 停止在该国的运营,包括在 Apple Store、Google Play 和任何其他数字应用程序平台等多个平台上禁用其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 Huobi Global Limited 也被指示停止向马来西亚投资者传播、发布或发送任何广告,Leon Li 作为首席执行官,也被特别要求确保上述指令得到执行。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