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科技 论文统计报告发布:截至2022年9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808篇,占世界总量的41.7%,世界排名升至第1位。美国

中国 科技 论文统计报告发布:截至2022年9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808篇,占世界总量的41.7%,世界排名升至第1位。美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730篇,居第2位。 清华大学发布的《国家创新蓝皮书》指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17%,居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 高科技 制造业 大国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全球占比超45%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全球占比超4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总量占比提升了3.5个百分点。 据新华社星期天(10月1日)报道,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同时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被称为热点论文。各学科论文在2013年至2023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被称为高被引论文。 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了6.7%,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美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592篇,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万7900篇,占世界总量的30.8%,比2022年统计时提升了3.5个百分点,世界排名保持第二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7万6600篇,占世界总量的40.7%,仍居第一位。

封面图片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研究所8月9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在科学论文的数量,包括“顶尖论文“的数量上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研究所8月9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在科学论文的数量,包括“顶尖论文“的数量上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基于2018年到2020年由科睿唯安编译和分析的数据,中国的年均科学论文发布数量为407181篇,美国为293434篇,占发布总数量的23.4%。德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三。 在全球引用量排名前1%的”顶尖论文“中,来自中国的论文共4744篇,占27.2%;美国共4330篇,占24.9%;排名第三的英国占5.5%。 在中国的科学论文中,大部分的领域来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与数学。同时美国的论文更多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生命科学与物理学。 (卫报,日经中文网)

封面图片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发布会介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发布会介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解读三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的微博视频 via 人民日报的微博 Invalid media: video

封面图片

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顶级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均高于美国

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顶级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均高于美国 该《报告》聚焦基础支撑、资源与环境、科技研发、产业与应用、国际合作交流等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46个重点国家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治理情况进行量化评估。澎湃科技注意到,综合考虑总得分、国家间分差、一级指标排名等因素,报告将参评国家划分为四个梯队,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总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美两国AI水平稳居第一梯队总体格局上,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英国、日本、新加坡等9个国家位居第二梯队。其中,美国以74.71的总分大幅领先,中国总分为52.69分,排名第二,比排名第三的英国高出近15分。美国全面领先,中美在多数指标上处于“断层式”领先。自指数创建五年来,美国一直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从2020年起近四年一直排名第二。《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数量和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上均领先于第二梯队国家。在主要国家人工智能顶级论文数量和主要国家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数量上,中国远高于美国。比如,在主要国家人工智能顶级论文数量占比上,中国占比36.7%,美国占比22.6%。在主要国家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数量占比上,中国占比34.7%,美国占比32%。《报告》也提到,第二梯队中,英国在整体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方面比较突出,日本专利也较为突出。德国在产业和应用方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风险投资以及国内市场规模方面很有优势。第三、四梯队部分国家有所进步,其中印度和沙特阿拉伯连续三年排位上升。学习模型研发数量中,美国人工智能企业表现突出统观当下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趋势,赵志耘提到了当下全球趋势呈现四个特点。趋势一,大模型的突破带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快,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等领域研发提速。多模态领域的模型数量大幅增长,从2022年的9个增加到2023年的35个。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AI for Science持续深入,面向生物/医药、地球科学、数学、材料科学等科研领域的机器学习模型不断涌现。全球趋势观察趋势二,产业界在模型开发上的领先优势凸显。《报告》显示,2023年产业界独立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达到176个,是学术界的3.5倍。澎湃科技注意到,在2023年机器学习模型研发数量的机构中,美国人工智能企业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推出2个以上机器学习模型的13家机构中,美国7家,研发学习模型数量最多的来自Google,数量达到19个。中国2家(阿里巴巴、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英国、加拿大、法国、阿联酋各占1家。《报告》同时还提及,近十年产业界独立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数量占比从2013年的25%上升到2023年的62.6%,学术界却不断下降,与产业界的差距拉大。趋势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开源项目激增,开源仍是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模式。《报告》指出,近十年GitHub上人工智能开源项目总数持续增长,从2013年的1.2万个增加到2023年的约190万个。印度成为最大的开源项目来源国,每年贡献的人工智能开源项目数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13年的3.1%增长到2023年的27.3%,2020年开始反超美国。趋势四,人工智能企业新增数量开始增长,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投资规模急剧扩大,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中国、以色列、英国等国家。在过去的2018-2022年,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在逐年递减,但是这种递减趋势在2023年得到了抑制,同时有回转的倾向,2023年新增企业数量同比上涨了21.5%。同时有一个更为乐观的趋势是,全球人工智能风险投资额虽然还是下降的趋势,但是这种下降的幅度在明显缩减。尤其是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投资规模在快速扩大,也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始创新需要加强《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但尚未形成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产业发展等方面,中国取得积极成效。在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队伍上,顶会顶刊论文作者数量从2018年的328人增长到2022年的1674人,与美国的差距正逐渐缩小。高质量科研成果数量明显上升,顶会顶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累计贡献的高影响力人工智能开源项目目前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不过,赵志耘指出,从当前主流技术路线的趋势特征以及支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条件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数据开发利用、原始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报告》也同时提到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建议及展望。赵志耘表示,应加快高水平规模化的应用,这将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此外,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健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安全合规、大规模、高质量的语料库。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加快高水平规模化应用,聚焦关键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化潜力的重大场景,推动大小模型协同落地。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华为2023年销售收入超7000亿 研发投入排名全球前五

华为2023年销售收入超7000亿 研发投入排名全球前五 另外,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华为公司始终保持对研发的强力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构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竞争力。2021年至2023年,这三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公司收入均超20%。2023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总额排名居全球前五。图片来源:现场直播截图据联合国公众号3月13日消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和美国仍是国际专利体系的两个最大用户。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PCT申请总量为27.26万件,同前一年相比下降1.8%。中国仍然是PCT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有69,610件申请。美国的申请量位居第二,有55,678件,同2022年相比下降了5.3%。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PCT申请量仍位居榜首,在2023年公布了6,494件PCT申请。大韩民国的三星电子位居第二(3,924件申请),紧随其后的是美国的高通公司(3,410件)、日本的三菱电机(2,152件)和中国的京东方科技(1,988件)。在前十位申请人中,中国的宁德时代增长最快,2023年公布的申请量增加了1,533件,排名上升了84位至第八位。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023年公布的申请量同前一年相比减少了1,195件。2023年国际专利申请量前十的公司 图片来源:联合国公众号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驳“崛起顶峰论”: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进

中国官媒驳“崛起顶峰论”: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前进 中国官媒《经济日报》星期三(3月20日)发表评论文章反驳“中国崛起顶峰论”时说,中国经济长期在爬坡过坎中前进,既有笃定的追求,也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调整。其间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文章说,一直以来,唱空中国的论调屡屡被证伪,又屡屡改头换面、反复出现。历史从来是一个长周期的发展过程,妄断“顶峰”和“终结”,在任何话语体系下都有违逻辑、常识和事实。 对于“中国崛起顶峰论”认为“疫情冲击影响致顶”,文章指出,肆虐三年的冠病疫情的确给世界和中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历史地看,流行病疫情再严重,也是短期性的;对经济的冲击再大,也不会对长期发展趋势产生根本影响。2020年,中国就成为疫情发生后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如今,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疤痕效应”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祛散。 对于“人口红利消失致顶”,文章反驳说,中国近年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8.65亿人,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进一步看,对经济发展来讲,劳动力投入很重要,有效劳动的投入更重要,相较人口规模,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口素质。 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特别是中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庞大,“工程师红利”业已形成。虽然人口老龄化有所加深,但每年的有效劳动增加,“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进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 对于“科技打压脱钩致顶”,文章说,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一穷二白中都能渡过难关,而今更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小院高墙”又怎能挡住创新发展的铿锵步伐。今天的中国,既奉行“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又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 2024年3月20日 9:44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