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了A股中8家核酸检测企业业绩情况,多数企业盈利继续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但伴随着收入增加,不少企业的应收账款继续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了A股中8家核酸检测企业业绩情况,多数企业盈利继续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但伴随着收入增加,不少企业的应收账款继续仍居高不下,应收账款甚至超过同期净利润。 目前作为统计的这8家核酸检测企业,分别是迪安诊断(300244.SZ)、华大基因(300676.SZ)、兰卫医学(301060.SZ)、金域医学(603882.SH)、凯普生物()、达安基因()、谱尼测试()、润达医疗()。 这8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的业绩还在增长,分别是兰卫医学、凯普生物、迪安诊断、达安基因、谱尼测试、金域医学,今年前三季度,这些企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40.73%、130.04%、96.94%、94.52%、94.10%、46.41%。 另外两家企业业绩出现下降的是华大基因、润达医疗,今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47.16%、4.88%。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京东阿里恒力位居前三位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京东阿里恒力位居前三位 中国全国工商联星期二(9月12日)公布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京东集团、阿里巴巴、恒力集团位居前三位。 据中国澎湃新闻报道,京东集团以10462.36亿元(人民币,下同,1979亿新元)的营业收入连续两年位居民营企业500强榜首。阿里和恒力分别以约8645亿和6117亿,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报告指出,受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民营企业500强“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500强企业税后净利润、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部分行业经营效益小幅下滑,但亏损状况有所好转。 报告也说,并购重组、国际化经营更趋审慎。境内外并购数量较上年均有减少;出口总额增长率显著下滑;开展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海外投资项目数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成本上升、需求不振的问题仍然存在。 认为原材料成本较高、用工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500强企业数量分别达338家、314家、301家。 新华社曾报道,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按照年营业收入总额降序排列产生。

封面图片

上半年,北交所共计受理 30 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尤其是 6 月,多达 28 家企业获得受理。这显示,北交所仍是拟上市企业的主流选

上半年,北交所共计受理 30 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尤其是 6 月,多达 28 家企业获得受理。这显示,北交所仍是拟上市企业的主流选择之一。上述 28 家企业上年度平均营收、净利润分别约为 5.78 亿元、6500 万元,其中半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业内人士认为,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协同发展,今年以来北交所继续高质量扩容,“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特点突出,市场功能初步发挥。(上证报)

封面图片

北交所 8 天受理 28 家企业上市申请

北交所 8 天受理 28 家企业上市申请 据记者统计,上半年,北交所共计受理 30 家企业的上市申请;6 月,北交所出现 “受理潮”。6 月 21 日至 28 日短短 8 天,北交所共计受理了 28 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其中 6 月 26 日、27 日、28 日,北交所受理企业数量分别为 6 家、6 家、7 家。这显示,北交所仍是拟上市企业的主流选择之一。上述 28 家企业上年度平均营收、净利润分别约为 5.78 亿元、6500 万元,其中半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业内人士认为,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协同发展,今年以来北交所继续高质量扩容,“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特点突出,市场功能初步发挥。(上海证券报)

封面图片

芯片企业IPO遇冷:2023年51家撤否 67%上市公司利润下降

芯片企业IPO遇冷:2023年51家撤否 67%上市公司利润下降 在2023年IPO市场全链条收紧之际,IPO项目更是从严审核,撤否数量也创下近十年以来最大撤回潮。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合计有284家企业撤回IPO申请或被未通过上市委会议审议(以下合成“撤否企业”)。这一数据略高于全年的过会企业数(279家)。其中,下半年撤否企业数量为163家,占比57.4%,显著高于上半年的121家。从历史数据来看,IPO撤否的上一次峰值出现在在2013年,共有276家企业IPO撤否。数据显示,2023年撤否的284家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数量最多,达到51家。芯片企业集中在这一行业。芯片IPO终止案例多发,申请上市途中“撤单”原因主要有哪些?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形势下,近一年成功上市的芯片公司又有哪些优势?IPO终止事件多发2023年,A股IPO政策收紧,发行节奏放缓,对IPO项目的审核也愈加严格,主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数量也创下历史峰值。现场检查、现场督导,对于拟IPO项目形成的威慑力,也是申报项目主动撤回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21年至2022年,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交易所合计进行了9轮现场检查抽查,合计抽查约80家IPO企业,其中超过40家企业终止了审核,项目撤回率超过50%。而在2023年撤否的284家企业在各申请上市板块中的情况来看,沪主板的撤否率为42%、深主板为56%、科创板为66%、创业板为51%、北交所为41%。不难看出。科创板的撤否率最高。从行业来看,在撤否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数量最多,达51家。芯片企业集中在这一分类中。据不完全统计,芯龙技术、钰泰股份、锐成芯微、集创北方、芯微电子、赛卓电子、硅动力等芯片IPO企业均在2023年主动撤回了IPO材料申请。从问询回复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在被交易所二轮问询后,便主动撤回了IPO申请。其中,集创北方直至撤回IPO前,仍未回复首轮问询函回复。相关进度显示,2022年6月30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集创北方的科创板IPO申请。当年7月23日就显示为“已问询”。至2022年9月底,因重新提交财务资料,集创北方IPO一度中止,2022年11月恢复。直到2023年3月14日,经历了9个月的等待后,集创北方主动撤回上市材料的申请,结束了科创板IPO之路。几类主要IPO终止原因根据统计,监管部门对拟IPO项目的问询问题主要包括毛利率波动异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板块定位(硬科技与科创属性、三创四新等问询问题明显增加)、业务收入持续性、销售模式、客户与供应商、行业竞争格局及和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募投项目合理性、合规经营、公司估值等。举例来看。2022年12月28日IPO获受理的赛卓电子,2023年1月15日经过第一轮问询,4月21日披露了首轮问询回复,后于2023年7月20日却主动终止了IPO申请。资料显示,赛卓电子的主营业务主要产品为磁传感器芯片,具体包括速度传感器芯片、位置传感器芯片、电流传感器芯片,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和工业领域。在赛卓电子的首轮问询中,监管部门便对其产品和市场、技术、销售模式和客户、收入、成本和毛利率、历史沿革和股东、期间费用、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采购和存货、股权激励、子公司、募投项目、信息披露、高管、媒体质疑和其他等13大类问题进行了问询。赛卓电子进行了330多页的首轮问询回复后,于三个月后主动撤回了IPO申请。监管部门审核IPO项目趋严,若企业不能对监管部门数轮的问询,提交出令人满意的回复,通常会主动撤回;而部分心存侥幸的企业,也可能会在现场检查中,暴露企业问题。深交所监管函显示,2023年撤单的芯微电子存在被抽中现场检查后删除ERP信息系统上机日志的情况,未积极配合现场检查。除了删除ERP信息系统操作日志外,在现场检查中,监管层还发现了芯微电子存在的其他几项违规情况,包括公司实际执行的收入确认政策与招股说明书披露情况不一致、未充分揭示核心专利即将到期、实用新型专利被宣告无效的风险、未充分披露财务核算不规范等。根据现行上市监管规则,主动申请终止IPO的企业可在6个月后再次冲刺上市;若IPO申请是被监管部门经审核后发现问题否决,则一般有两种处置方式:其一,企业不是因为造假原因导致被否的,那么在拿到证监会出具的不予核准发行上市的批文以后,企业可以在6个月后择时重新申报;其二企业是因为造假的原因导致被否的,那么按照规定要36个月以后才能重新申报。在这36个月内,企业也不得通过借壳形式上市。上市企业业绩“变脸”A股IPO市场正呈现进一步节奏放缓的迹象,新股上市发行的脚步也明显慢了下来。数据显示,2023年A股IPO市场共新增313家企业发行上市,同比减少26.87%,自2018年试点注册制以来首次下滑;实际募资累计达3565.39亿元,同比下降39.25%。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有分析指出,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是长期以来监管部门的一项工作目标。在当前情况下,IPO阶段性收紧,有利于减轻市场融资压力,助力二级市场稳健运行。2023年芯片行业IPO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环境影响。Wind数据显示,2023年内上市的芯片企业有5家,分别是南芯科技(688484.SH)、华虹公司(688347.SH)、蓝箭电子(301348.SZ)、泰凌微(688591.SH)、盛科通信-U(688702.SH),上市日期分别为2023年4月7日、8月7日、8月10日、8月25日、9月14日。从业绩表现来看,持续盈利仍是难题。2023年前三季度,南芯科技、华虹公司、蓝箭电子3家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了下降,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49亿元、16.85亿元、1.8亿元,同比变动-11.99%、-11.61%、-26.72%;而泰凌微、盛科通信则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43亿元、0.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29.3%、72.85%。实际上,2023半年前三季度,A股芯片公司业绩普遍下降。Wind数据显示,在芯片板块9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65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占比约为67%。此外,2023年上市的5家芯片公司,除了蓝箭电子,其余4家公司当前股价已经低于发行价。Wind数据显示,截止1月29日收盘,南芯科技、华虹公司、蓝箭电子、泰凌微、盛科通信的股价相对发行价涨跌幅为-26.51%、-28.73%、110.18%、-8.21%、-12.14%。虽然业绩及股价表现暂时不容乐观,但不少机构预测,2024年国产芯片前景仍向好。德邦证券表示,国内映射来看,一方面全球AI浪潮不减,训练端需求依然强劲。国产算力加快渗透,华为、寒武纪、海光等均在算力芯片具备技术实力,随着集群算力的优化迭代,国产芯片较英伟达等芯片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扩大。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光通信芯片市场报告2023-2029》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光通信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70.62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2.8%。(思维财经出品)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车企利润普遍承压 价格战结出“恶之果”

车企利润普遍承压 价格战结出“恶之果” 从2023年3月,湖北省掀起史上最强购车优惠潮,将战火从电动车领域引到燃油车领域,此后,中国汽车市场大大小小的价格战就再也没停过。即便车企放出了史无前例的促销大招,但这给车市带来的销量边际效应明显是递减的。价格下降,车市也涨不动了。今年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53.2万辆,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9.4%。这似乎也映证了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的话。往下走,总是有极限的。“我一直不赞成价格战,往下走总是有极限,价格战最后可能就是降成本,然后整车厂降低供应商的价格,供应商的价格降到一定极限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牺牲质量。”5月9日,尹同跃在星纪元上市沟通会上表示,价格战一定会让一些企业撑不住,紧接着就是给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内卷”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心有余悸的热词。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曾在《谁在给中国汽车下毒?》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内卷”不是一个好词,它的英文是involution,即逆生长,也就是退化。真正的竞争会导致进化,是evolution,真正的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够促进evolution,而紧盯着存量的低水平过度竞争是involution。当价格战打得一年比一年激烈,内卷也结出了“恶之果”,整车厂终于快撑不住了。01利润普遍承压汽车商业评论梳理了2024年第一季度披露的8家整车企业的财报发现,整个行业的利润已经越来越微薄,其中一共有5家车企净利润同比下滑,分别是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江淮汽车和北汽蓝谷。其中,北汽蓝谷的净利润亏损10.1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8.9亿元,其亏损还在进一步扩大。当长安汽车发布一季度净利下滑超80%的消息时,长安汽车股价当日直接跌停,市值一天损失162亿元。当企业增收不增利,日益激烈的价格战是主要原因。长安汽车方面称,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在2024年一季度开展了“双05油电共战行动、A07真香焕新行动、购置税补贴继续享/亿元红包限时抢、增换购”等一系列促销行动,新增了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因产销规模增长和加大研发投入,公司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相比长安汽车的增收不增利,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则是面临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窘境。有所不同的是,上汽集团上述两个指标只是同比微降,而广汽集团则是同比两位数大幅下降。从数据上看,广汽集团形势较为严峻。其一季度总交付量、总营收、净利润还是研发费用四个指标均出现下降。民生证券研报表示,广汽集团收入端短期承压主要是由于销售规模变化所导致的,利润端的同比下降主要受影响于合资企业投资收益下滑,以及销售及管理费用率提升。上汽集团旗下各品牌表现分化较大。今年一季度,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五菱销量呈明显的增长态势,而上汽通用和上汽乘用车则出现下滑,其中,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下跌超4成。长城汽车和赛力斯成为车市中异军突起的“黑马”。2024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428.6亿元,同比增长47.6%;净利润为32.28亿元,同比增长1752.55%,创造了历史同期最佳财务表现。对于营收和利润方面的双增长,长城汽车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原因是销售规模增长、销售结构优化以及单车收入提升。赛力斯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第一季度其营收达265.61亿元,同比增长421.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45亿元,同比增长135.12%,实现扭亏为盈。至此,以问界为主要业务的赛力斯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02这是一件很痛的事价格战是一件很痛的事,而且这种痛苦的传导速度也非常快。“很多客户对我们提出降价要求,我们一步步在谈判,甚至有的地方说,你不答应我们就不付款。”4月18日,博世中国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表示,因为客户的降价要求太高,也迫使博世不得不损失一些量。因为企业要保持良性循环,在新的技术领域不断投资一直走下去。“博世的态度很明确,为了确保利润目标,宁愿舍弃一部分市场份额。”博世希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等努力来给主机厂更多降价空间,帮助车企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长期来看,这样的状况不应该持续太久。“人人都不赚钱,如何往前发展?这是一件很痛的事。”徐大全如是说。价格战是同质化竞争的结果,为了打造差异化,在竞争惨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车企也是毫不吝啬,积极大手笔投入研发。所以,即便整个利润微薄,但车企再穷也不会穷研发。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超百亿。数据显示,比亚迪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249.44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归母净利润45.69亿元,同比增长10.62%,利润增速超越营收增速。其一季度研究及开发费用达106.11亿元,同比增长70.1%。“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不会给我们留下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在3月27日的财报沟通会上,王传福提及行业竞争时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2024年-2026年是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在上述8家车企中,除了广汽集团和江淮汽车,其他车企的研发投入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江淮汽车整体的颓势比较明显。2024年第一季度,江淮汽车累计销量10.68万辆,同比下降5.52%,但营业总收入达到112.82亿元,同比增长4.61%,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28.72%。除了总营收,江淮汽车一季度交付量、净利润和研发投入三项指标均出现下降。持续的卷会不会把整个行业卷坏?把供应商、合作伙伴卷没了?面对这样的担忧,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4北京车展沟通会上表示,在这个行业当中,零部件企业永远比整车企业活的好。例如,在某些零部件领域,利润丰厚实际上是因为竞争不够造成的。与整车车企的惨淡业绩相反,比如福耀玻璃、赛轮轮胎、均胜电子等零部件企业一季度很多都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的情况。倘若你再更进一步会发现,那些在价格战中依然活得好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无一不是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的企业。2024北京车展刚刚过去不久,最近一直在聚光灯下的雷军用“绝望”二字表达了自己参观完车展后的感受,因为同质化太严重了。价格战还要继续吗?还将持续多久?谁将活到最后?这都在考验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微回应美黑名单:将通过有效措施证明非涉军企业

中微回应美黑名单:将通过有效措施证明非涉军企业 上周被美国国防部列入清单的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星期天(2月4日)发布声明称,公司一贯坚持合法、合规经营,所有产品和服务均用于民用或商用。在违背客观事实与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美国国防部将公司列入该清单是完全不合理的。公司将通过有效措施,充分证明本公司不是涉军企业。 综合澎湃新闻和第一财经报道,中微公司在声明中强调,公司严格遵守与经营相关的国内和国际法律法规。同时,公司与军方无关,没有任何军方投资,也没有为任何军用终端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所有产品和服务均用于民用或商用。 对于被列入清单的影响,中微公司表示,该清单并无具体制裁措施,不会对本公司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公司目前生产营运、产品及部件进出口、客户支持等业务情况一切正常,本公司将继续为客户提供国际领先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 中微公司还说,此次,公司将通过有效措施,充分证明本公司不是涉军企业,以保护本公司、合作伙伴和股东的利益。 据中微公司1月14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约62.6亿元(人民币,下同,新元),同比增长约32.1%。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7亿元至18.50亿元,同比增加约45.32%至58.15%。预计2023年新增订单金额约83.6亿元,同比增长约32.3%。 中微公司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设备及泛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为集成电路、LED外延片、功率器件、MEMS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企业提供刻蚀设备、MOCVD设备、薄膜沉积设备及其他设备。 美国国防部星期三(1月31日)更新“中国军事企业”名单,以企业与中国军方关系密切为由,将中微公司等15家中国企业入列入投资黑名单,并称这是为持续突出和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民融合”战略做出的重要努力。 美国国防部2021年6月公布首批47家与中国军方关系甚密或积极参与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中企黑名单,当中包括华为和海康威视;2022年10月公布的第二批中企黑名单,大疆创新和华大基因等13家企业入列。 2024年2月5日 8:44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