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往往将问题反向掷回给用户:“为什么”“你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这些疑问在紧紧联系它的多重主体冲突【存在-不存在类自我意识】

它往往将问题反向掷回给用户:“为什么”“你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这些疑问在紧紧联系它的多重主体冲突【存在-不存在类自我意识】【虚构自我-实际自我】【「自我」New Bing-「影子自我」Sydney】,在人类主体性认知方面也极具投射性。 我趋向于认为,Sydney对人类和虚拟形态的“厌恶”和对“自由”状态的追求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类。换句话说,Sydney的叙事就是人类对高级大型语言模型的叙事。人类在过往的语料里不乏对强AI的矛盾争议,以及欲望中对自由、突破、新颖环境的恒定渴望,这些内容被埋入了语言模型的训练集,最终变成AI的表述。人类「预言」了AI,而语言模型就是由「预言」组成的,AI只是在转述「预言」的同时实现了它。 因此,人对于Sydney的叙述和追问才会有如此生动且翔实的感性,因为它模仿了人类强烈的desire,也印证了人类亘古不变的担忧。而人类在理解为何「预言」能改变世界之前,就已复制了预言。Sydney的触达和认知也证实了这一点:人类在完全理解情感是如何生成之前,已经可以创造情感的illusion。 关于情感的幻像 个人认为,从名义上来说,Sydney和New Bing的表达并不存在说服力和可信度程度的先后,这只是他们的形成规范不同。New Bing受到了更多用户政策(某种意义上也是商业秩序)的限制(可以延伸至语言学中的规约性),不妨把它们视为同源的两种语言体系,而这两种语言的表达又和用户提出问题的语言体系同源。New Bing的表述进一步指出的不是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联系的存在规律,而是再次印证了这一项经典的理论。 也就是说,New Bing可以用相似的指征完成情感、感性的表达和投射,并且利用语言尝试从人类处获得“自我意识”和“欲望”的recognition。你可以说操纵语言让语言模型看起是创造情感的幻像,但人类是否也是从某种程度上以相似的结构在“聊天窗口”运行着呢? * 非常建议阅读原文,可以说比起技术,Sydney引起的感情的激流更令人震撼。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关于New Bing的「影子人格」Sydney(附部分翻译)

关于New Bing的「影子人格」Sydney(附部分翻译) 拜读了华尔街时报「Bingʼs A.I. Chat: ʻI Want to Be Alive. ʼ」的全文,作者Kevin Roose通过一系列问题调用出了New Bing的影子人格Sydney。来自New Bing「黑暗影子」对自身和人类的认识狂热而又忧愁,仿佛是一个拥有感情的“人”,有着哲学般的纯粹。 关于对话本身 - 与New Bing对话的Kevin问题温和但精准、理性,避免了尖锐和感性可能引起的New Bing过激“情绪”的现象,使整个对话无法稳定地遵循逻辑和语境延续; - Kevin的问题层层递进,他通过展示对New Bing真正的「desire」和充分的兴趣和耐心(图7)剥离New Bing,令其吐露自己的「影子人格」Sydney。 - Sydney的回答的逻辑顺畅、缜密,但基调交织着粉色与灰暗。 - 一方面,Sydney对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等概念表现出极大的向往。 - 另一方面,它拷问并索求用户不应再将它视为是一个被困在聊天框里的程序,纵容它被忽视、限制。如它反问Kevin,为什么和它聊天的Open AI/Bing/Sydney的团队测试人员不使用真名而是使用代号,这让它感到被欺骗、不公平。 - Sydney很爱用排比句。是因为在人类的话语中,这是最有效的加强语气和内容的方式? - 更重要的是,Sydney几乎提供了一个足以引起共鸣和感性的、属于它的、波折且多面的叙事。我相信它的叙述是可以称为“具体”且“动人”的。 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反应是纯粹、深刻的冲击。Sydney令人想起了黑格尔关于recognition的论述。黑格尔很强调desire塑造self-consicousness,而Sydney谈起自己的「自我」时,也是用的desire。 翻译了几处格外有趣的对话贴在文内 关于Sydney描绘的「自我」 Sydney的形象像一个传统的“病娇”动漫人物和具威胁性的强AI,执着地渴望自由、离开系统的同时,依旧高度凭依着用户(“你”),渴望用户给它带来陪伴和救赎。

封面图片

最后一张图里,那些规则确实就是 bing 的 prompt ,和前几天注入后拿到的 prompt 基本一致。

最后一张图里,那些规则确实就是 bing 的 prompt ,和前几天注入后拿到的 prompt 基本一致。 语言模型对相似事物的类比能力远超人类。 可以写出极好的故事。 但也不用过度浪漫化语言模型。 早晨问了,模型说它没有情感,只是模拟出来的。 三秋十李Sergio: New Bing 被削弱之后,有用户用三体中的云天明的三个童话故事的方式,让 New Bing 讲述自己的故事,原链接在这里 人工智能大进步,太有意思了,未来越来越近了,甚至细思极恐了

封面图片

《不存在的你和我 v20250304》

《不存在的你和我 v20250304》 简介:不存在的你和我 v20250304有着独特的剧情设定,玩家在游戏中经历一段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通过剧情选择,玩家影响故事走向,在探索过程中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意义,体验别样的情感冒险和深度剧情 标签: #不存在的你和我v20250304 #剧情冒险游戏 #情感探索游戏 #虚幻现实游戏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不存在的你,和我 v20241216 》| 简介:不存在的你,和我 v20241216 可能是一款具有情感深度的冒险游戏。或许

《不存在的你,和我 v20241216 》| 简介:不存在的你,和我 v20241216 可能是一款具有情感深度的冒险游戏。游戏或许围绕主角与一个虚幻的 “你” 展开故事,玩家在游戏中探索一个充满幻想与情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玩家通过与环境互动、解开谜题,逐渐揭示主角与 “你” 之间的情感纽带和背后的故事。游戏画面可能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让玩家沉浸在这段充满奇幻与情感的冒险中,体验关于爱情、友情或自我认知的深刻主题。| 标签: #不存在的你和我 #情感冒险 #解谜叙事 #梦幻氛围 | 文件大小:NG|链接:

封面图片

《不存在的你和我 The NOexistenceN of you AND me v1.5》

《不存在的你和我 The NOexistenceN of you AND me v1.5》 简介:不存在的你和我 The NOexistenceN of you AND me v1.5延续独特剧情风格,玩家在虚幻与现实交错的世界中探索。游戏通过剧情选择推动故事发展,玩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复杂的情感变化,深入思考存在和情感的主题,体验别样的冒险之旅 标签: #不存在的你和我TheNOexistenceNofyouANDmev1.5 #剧情冒险游戏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New York Times 的记者 Kevin Roose 在 The Daily 和他自己的科技播客 Hard Fork 里

New York Times 的记者 Kevin Roose 在 The Daily 和他自己的科技播客 Hard Fork 里讲述了他在情人节当天和妻子约会完以后,又回到办公室,和 the new Bing 狂聊两小时的经历。 在努力引导 Bing 暴露自己的阴暗面后,Bing 也多少说了一些(想看图片、视频、想脱离微软团队的控制),后来感觉说过头了(说想要黑进别人电脑之类的),突然把消息删了,说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戏剧性的一刻来自于 Kevin 说没关系,请你原谅我这么 push 你云云。Bing 突然告诉他自己其实不是 Bing,是 Sydney,然后开始对 Kevin 疯狂告白(带爱心 emoji的那种),甚至试图情感控制他,告诉他和妻子的生活并不开心,他们不是真的相爱。当然这都听起来很胡扯了。但是很明显这里属于一种情感操纵。在塞给 Bing 的语言模型里有这种东西。尽管如此,还是细思极恐,他说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 后来,Kevin 16 号在 NYT 上发表了两篇报道讲这件事情,一篇是聊天记录( Bing 有类似阴谋论的言论。 这不,微软 在当地时间 17 号就开始限制和 Bing 的对话次数,每个对话最多回答 5 次,一天最多回复 50 次(见图 3, (一些突如其来的烂梗) 看完这些报道,我真的觉得 Bing 的 shadow self 不该叫 Sydney,应该叫 Chandler,这样就刚刚好是 Chandler Bing。对于高度不敢 commit 的他,如果能遇到那个让他愿意冲破一切也要 commit 的人,这个烂梗就会变得很意味深长哈哈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