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朱啸虎那篇新闻,不吐不快。Analogy 类比,其实在商业上是一种很容易出错的因果模型。
看完朱啸虎那篇新闻,不吐不快。Analogy 类比,其实在商业上是一种很容易出错的因果模型。 苹果在2007年推出iPhone时,许多行业专家预测它不会成功。他们直接把 iPhone 类比成Macintosh 个人电脑,会因为跟 PC + wintel 组合的价格竞争而无利可图。站在 08年,用智能手机与旧的个人电脑业务进行类比,看上去非常符合逻辑。 同样的错误也出现在桌面互联网跟移动互联网的类比,vr/ar 跟智能手机的类比。这还是同一个品类的类比,就出现了如此多的错误。 何况是大模型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品类,人工智能还算是科幻作品能够想象出来的发明,至于区块链/btc 这类科幻作品都写不出来的发明,拿什么去类比呢?在互联网真的普及之前,adwords 这种商业模式你用什么类比能预测呢?免费这种商业模式你用什么类比能预测呢? 大部分中国投资人,特别喜欢用后视镜进行定性/类比,特别无法接受未知,一定要在一个早期时间点下论断/结论/预测。要不然就会焦虑,个人觉得可能是中国历史的强规律感外加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导致的吧。 计算是不可约的,这是wolfram 的核心观点,我们永远无法找到描述系统中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公式”或“快捷方式”因为这些系统在计算上是不可约的。任何复杂系统本质上都是没有公式、没有理论、没有捷径、不可概括、不可预测的。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得遍历所有过程,我们不能指望找到一个“简单的叙述”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某事”。我们可能找到一些局部规律,但每个局部规律的发现,总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未知。 未来也是不可约的,我们应该享受这个未知/不确定性,而不是享受结论/确定性。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