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与关税:中国经济承压加剧

通缩与关税:中国经济承压加剧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六(5月10日)公布,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4月份同比下降0.1%,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法新社认为,这反映出在支出疲软和中美激烈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导层在重振经济方面面临持续挑战。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胀的一个关键指标,该指数连续数月下降,表明通缩现象持续存在。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近年来饱受通缩压力困扰,物价长期低迷。 #贸易 #关税 #经济制裁 #消费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3月消费再现下滑,贸易低迷加剧下通缩压力持续

中国3月消费再现下滑,贸易低迷加剧下通缩压力持续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0日公布的数据,中国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为连续第二个月下跌,表明国内消费复苏仍显乏力,通缩压力持续存在。此前2月份CPI曾下降0.7%,为一年多来的首次下滑。

封面图片

周一的数据显示,中国6月份工厂通货紧缩加剧,未达到预期,而消费者价格没有变化,因疫情后复苏步履蹒跚,对需求造成压力。

周一的数据显示,中国6月份工厂通货紧缩加剧,未达到预期,而消费者价格没有变化,因疫情后复苏步履蹒跚,对需求造成压力。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第九个月下降,较上年同期下降5.4%,上月下降4.6%。相比之下,预测为下降 5.0%。 国家统计局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5月份上涨0.2%。路透社调查显示,这一数字低于预期中值增长 0.2%。 随着制造业和消费者支出的下滑,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放缓。当局表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将加快,市场正在等待北京出台更多具体刺激措施来提振消费。

封面图片

中国发改委:中国经济不存在也不会出现通缩

中国发改委:中国经济不存在也不会出现通缩 中国官方出台一系列提振经济政策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说,中国经济将回升向好、长期向好,并强调中国经济不存在所谓的通缩,后期也不会出现通缩。 据中国网报道,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星期三(9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丛亮介绍,8月以来中国官方为经济稳增长、提信心、防风险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包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延续优化包括对小微企业税费优惠等一批阶段性政策,出台包括支持民营经济、刺激房地产市场等的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以及划推出一批储备政策等。 丛亮指,随着上述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中国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恢复,进出口降幅收窄,居民消费价格由降转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企业利润降幅持续收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小幅回落,制造业PMI持续回升,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积累、亮点增多,社会预期有所好转。 丛亮坦言,在经历三年疫情后,中国经济运行仍会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恢复必然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经济运行中也的确还存在不少困难挑战。但他强调,展望未来,随着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政策效应不断累积,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将回升向好、长期向好。 他并说,目前内外部看空中国、唱衰中国的杂音不少,但“这种论调过去从来没有实现过,现在和未来也注定不会实现”。 针对中国物价走势,丛亮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在国际高通胀的背景下,中国物价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他认为,虽然今年以来物价仍然是在低位运行,需要引起重视,但是综合来看物价水平、需求恢复、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等这些因素判断,中国经济不存在所谓的通缩,后期也不会出现通缩。 ...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中国不存在长期通缩基础

中国官媒:中国不存在长期通缩基础 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通缩,中国官媒发表评论称,中国不存在长期通缩基础。 《经济日报》星期天(4月21日)发表署名“金观平”的评论文章,题为《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基础》。 文章称,中国物价涨幅自去年以来低位运行,引发一些人对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通缩的担忧。 文章写道,当前物价低位运行是结构性、阶段性的,是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文章称,价格指标属于经济运行的滞后指标。当前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下一阶段,随着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和服务需求稳步恢复,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加上部分农产品价格到了调整拐点,假日消费继续带动旅游出行类消费价格回暖,预计CPI有望从低位温和回升。 文章还写道,中国发展具有坚实基础、诸多优势和巨大潜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供需条件有望持续改善,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从基本面看,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抵御风险挑战的韧性和后劲充足。对物价水平低位运行的问题需要重视,但其影响不宜夸大。 受到节后消费需求季节性回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因素的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在3月有所回落。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4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CPI同比涨幅从2月的0.7%,收窄至3月0.1%。 2024年4月21日 1:39 PM

封面图片

中国2月CPI同比涨0.7% PPI降2.7%

中国2月CPI同比涨0.7% PPI降2.7% 中国今年2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同月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尽管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仍处于通缩状态,但是居民消费价格半年来首次上涨也为面临需求疲软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六(3月9日)在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上涨1.0%。中国2月CPI同比涨幅高于接受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的0.3%,环比涨幅也高于预估的0.7%。 数据也显示,中国2月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2%。这一降幅高于路透社调查预测的2.5%。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同日解读中国2月CPI和PPI数据时说,中国2月CPI同比由上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回升较多。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为2022年2月以来最高涨幅。 董莉娟还说,受春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处于传统淡季,中国2月PPI环比下降0.2%,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2.7%,降幅略有扩大。 2024年3月9日 10:32 AM

封面图片

人行:内地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料物价将温和回升

人行:内地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料物价将温和回升 人民银行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内地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只看经济增速,判断金融支持亦不能只看信贷增量,认为要减少对月度货币信贷高频数据的过度关注。人行强调,内地中长期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供求条件有望持续改善,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报告指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在负值运行,受猪肉等食品价格高基数影响,耐用品和服务价格升幅偏弱,认为目前物价水平较低,反映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总供求恢复不同步。人行认为,随著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和服务需求持续恢复,预计物价总体温和回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跌幅有望持续收敛。 2024-02-08 21:09:43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