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大一的学生,但是我的同学都不知道其实我已经是第二次上大学了,大三因为挂科被退学,回家后放弃了打工的想法,去亲戚在的高中复读

我是个大一的学生,但是我的同学都不知道其实我已经是第二次上大学了,大三因为挂科被退学,回家后放弃了打工的想法,去亲戚在的高中复读了一年半,高考考上了当年我第一次报考时报的第一志愿。我复读的时候就开始向同学隐瞒了我的过去,大家以为我只是个显老的转校生,只有老师知道我的事,上了大学也继续向同学们隐瞒。我的同龄人已经毕业了,我关系最好同窗一个去了心仪的软件公司,一个军校毕业当上了军官,一个考上985研究生,他们都走到了自己的人生正轨,而我依旧在榨取逐渐老去父母的最后价值。我身边的新同学,则是充满着年轻的活力与自信,有着让我羡慕的充沛精力。而我则既迷茫又老气,依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没有心气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整日患得患失,心里充满负罪感,羞耻心让我不敢将我的经历告诉别人,身边只有家人和廖廖几个挚友知道,只能在这里倾诉我的心思。 #私密 #树洞 #求助 投稿自己的秘密,忏悔,后悔,自己的看法,对两性有疑问也可投稿。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高考复读是否值得?工藤正男的回答

高考复读是否值得? 工藤正男的回答 每年高考过后,复读的话题就马上又会被翻出来讨论,很多孩子包括学生家长都寄希望复读一年可以实现大翻盘、大逆转,恨不得二本变985!再加上复读学校的推波助澜,很多孩子和家长已经跃跃欲试了! 我的意见是:如果没有重大失误,出现严重掉档,就不要复读! 我自己没有复读过,只分享一下当年我看到的我们班三个复读生的经历,希望能给题主一些启发: 我自己当年高三的时候班上有三个复读生,两女一男!其中,男生是真的实现了大逆转,一本变985,去了中山!一个女生算是小幅提升,多考了10分,最终上了复旦,但是她当年复读的目标是清北!另一个女生成绩一分没变,学校也没变,还是去了哈工大,但专业反而掉了一档! 两个女生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都出现了心理波动,经常看到老师在走廊里找她们谈话,最后一分没变的那位还回家休整了一段!而这两位在复读的上半年都是所以模拟考都是班级的前列!考哈工大那位更是几乎每次模拟考都能拿到700多分的成绩! 我想说:复读生是要承担极大的心理压力的,并且你的心态调整能力直接关系到你最终高考的表现!所以我更要提醒各位高三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要冷静!一定要客观的分析自己或者孩子的真是实力!复读是有风险的,一定要慎重! 我对于复读的建议其实非常明确: 如果你的分数正好是在边界线以下10分,比如二本-一本边界线、一本-211边界线、211-985边界线!你又不是超长发挥,如果你是在黑龙江、宁夏、青海、内蒙古、天津这样的高考天堂级省市自治区,你最好都去复读一下!因为这样的教育红利你这辈子不会在遇到了,你通过复读把学校提一个档次,比你通过考研把学校提一个档次,要容易的多!考研你可是要跟全国的考生竞争,你真的能考过河南、山东、河北的生源吗? 反之,如果你是河南、山东、河北的考生,我不建议复读,你通过考研把学校提一个档次,要比通过高考把学校提高一个档次容易的多!所以不要在高考上浪费时间了! 像题主这种,已经在分界线上了,也没有发挥失误的话,我不建议复读啦! 最后说说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是发挥失误?一定不要凭感觉!我建议想复读的孩子可以在高考成绩出来前在用两天时间做一遍高考真题,即使看过答案也没关系,自己不要自欺欺人!如果在无任何压力下考出来的分数比高考成绩高20分以上,那我觉得可以判定为高考发挥失常,可以考虑复读! 确定要复读后,志愿也要认真填报,报完志愿离正式开学应该有2个月的时间,一定直接去复读班上课,感受两个月,如果自己连两个月都坚持不下来,那就一定要果断放弃复读!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句,是否复读一定要让孩子做决定,家长千万不要干预!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每周五晚8:00视频号直播,敬请关注!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工藤正男)

封面图片

我这种情况(605)建议复读吗?

我这种情况(605)建议复读吗? 辛雷的回答 逆袭、黑马,学名“泡沫”:5千个铜板每平米,涨到5万个铜板每平米。 另外,语文,高考发挥失常的情况,比较少见。 以上,仅仅以通常,大体而言。 学习者无惧! 考试者无敌! 一股子猛劲,往前冲,是考试者的首要原则。 至于别人怎么说,从来就不搭理。 执着于某个911、385大书院的计算机算法或电子信息专业,这个,很好,那就一直复读,直到考上! 蓝星人,能活过一百岁,还活蹦乱跳,还能想吃啥就吃啥,想看啥书就能看啥书的,我估计,不到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 所以,人生能有几次搏? 快意的拼搏? 显然,复读,是最阳光灿烂、最光辉岁月、最兴致盎然的,人生感受,和经历。 后记: 辛雷,又仔细检查了下,大金鹿或永久牌28大杠自行车的车链子、辐条和轮胎,然后,紧了紧脚上的沙袋外边的绑腿,背起书包和水壶,开始下一轮的征途: 复读!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辛雷)

封面图片

复读13年的唐尚珺否认为了奖金复读 计划第14次复读

复读13年的唐尚珺否认为了奖金复读 计划第14次复读 9月1日,拍摄多次参加高考的学子唐尚珺的纪录片《高十》76分钟完整版,在网络平台上映。此前,这部纪录片曾在2020年高考前夕登上各大热搜榜。相较于上次半个小时的原版纪录片,如今这个版本将素材中关于唐尚珺复读更多的一些独白、导演何汉立询问的内容、更多唐尚珺身边人物对他复读的看法增加了进去。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唐尚珺的初中同学兼好友何汉立,他们都出生于广西上思县的农村家庭。何汉立2012年从广西师范学院(现南宁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广西广播电视台,被分到纪录片部。2014年,得知初中同学还在复读,何汉立开始拍摄纪录片《高十》,他认为这可能是他“一生无法超越的作品”。 纪录片完整版在网络平台上映后,唐尚珺首次完整地看完了这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 今年是唐尚珺复读的第13年,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录取,但他因专业原因放弃到校报到。他计划再次复读,也就是第14次复读。 ...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建议复读?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建议复读? Lemon的回答 因为一年 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我18届毕业生,当时学习成绩不好,去年又考的很简单,但我知道自己考得很不好,高考完一直到出成绩那半个月,每天晚上都梦见自己考的很差,然后半夜被吓醒。后来成绩下来了,果然跟自己的预算差不多,只超了本科线八分,我也跟很多人一样非常纠结,到底要不要复读??但还是想到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还是硬着头皮填了志愿,说不定过几天就不想复读了呢??这个分数我只能选几个为数不多的三本学校。六月底填完志愿后就没多想复读的事情,七月底被一个大学录取了,那时候虽然还是有点不甘心,但玩儿了将近两个月,复读的愿望已经不是那么强烈了,准备上大学,后来八月初的时候跟姐姐去日本玩了半个月,我们去了关西大阪,然后又飞了北海道,开开心心来了个毕业之旅,虽然语言不是很通,但会简单的几句英文就可以了,我们去看过了各种好看的风景,也去过各种好玩的地方,8月10号左右还去看了一下北海道大学,从走进去的那一刻开始,心里面那种自卑感,落差感油然而生,心情变得很低落,那时候心里想了很多,或许再来一年会更好!说不定明年就翻身了。就算这一年辛苦又怎么样??也只有一年而已,熬过去就好了,反正我刚上本科线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做最坏的打算,大不了明年还是个三本,我还年轻,我怕什么??只要心里还有一丝不甘心就还不到放弃的时候,别让自己后悔,也别留下遗憾!于是终于鼓足了勇气说服自己回去再来一年,接下来的那几天并没有了心情,也没有了玩儿的心思,总之心情很沉重,8月15号晚上的航班回国,到家已经16号凌晨了,睡了一觉醒来打通了复读学校的电话咨询了一下,跟家里商量了一下,好在大家都很支持我,于是17号一早就去学校报了名,那学校不是很好,控制分以下是要收费的,我重本线下88分交了三千块钱的补习例假费,住宿费,校服费一共4440,,,8月21号去报到开始上学了,这一年,我很感激,但更多的是感动,如果不是高四,我不会看见自己跟原来高三时候的不一样 以前的同学人家九月份开学,开开心心去读大学了,朋友圈里各种晒大学新生活,而我们这群复读生顶着大太阳就坐进了补习班,大家的大学生活似乎很多姿多彩,但我已经没有了回头路,而且我也更坚定了好好学习的信念,开始更加努力,在那个新的环境里,全班六十几个人,都不认识,为了引起老师的更多关注,我自荐当了班主任的学科科代表,这样我不用花很多的精力,时间去认识别人,一下子许多人都认识了我,虽然直到开学三个月我也没能认清班上的人,甚至有许多人我至今都没怎么说过话,每天埋头写作业,刷题,不管上下课,完全埋没在了自己的课桌上,办公室里,学习热情,积极性都变得很高,学起来也轻松了不少,本来很热心开朗贪玩儿又爱打扮的一个女孩子一下子安静了不少,根本不顾什么外貌形象,慢慢的我觉得我突然懂事了,长大了,我也知道自己没有精力去关注其他的任何事情,甚至这一年,我没有朋友,最多只会“唉,你帮我看一下这道题??”“唉这个什么意思啊??”不管周围多嘈杂,都与我无关。本子上写满了励志的话来鼓励自己。 学校寝室为了保证学生睡眠,每天10点下晚自习,规定11:20必须熄灯睡觉,不然第二天就会被全年级广播点名批评,但那时精神紧绷的我根本睡不着,偷偷被窝里开着台灯看书,常常梦见自己高考考得跟去年差不多,半夜吓醒,总之,压力真的很大,每天晚上都会想,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使劲学,常常被窝里偷着哭,很害怕,那种无助感,那种惶恐不安,一直都记忆深刻,但直到现在,从来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高四这一年,很快,虽然我没有朋友,完全处于封闭自己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这一年,我只需要读书,不需要跟许多人接触,也没必要,但每个周末有半天的休息时间,会和原来的好朋友联系一下,通通电话,但不知不觉其实早已和原来的朋友拉开了差距,关注点不同,话题不同,大家除了许多鼓励的话,就再也不知道聊什么,但其实他们的鼓励真的很重要,真的给了我许多自信。我总是很主动去找老师,慢慢感觉学习也更轻松,成绩提高了不少,但压力越来越大。 高考又如期而至,19年,第二次高考,复读生的压力自然比应届生大很多,这是最后的赌注,高四的我,一模二模三模都上了重本线,所以再次进考场的那一刻,虽然还是很紧张,但比去年,更多了些胸有成竹,最后结果有些意外,但也有一些惊喜,当再次查成绩的时候,重本线下18分。我哭了,虽然还是没能考上重本,但是跟去年相比,好了太多,这样的结果,我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家人,更没有留下遗憾。 感恩自己,感动自己,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这是我的故事,我的复读之路。 当然,复读请慎重!我有一个同桌去年只考了三百多分,刚开始是最后一名,交了一万多来复读的,但是她整天心思根本没在学习上,作为同桌,我也不忍心她这样浪费时间,但我发现我根本带不动她,她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姑娘,但她的脑子里整天就是吃吃吃,玩玩玩,各种打望 最后还是只考了400分,连本科线都没上 还有一个同学,我们寝室一姑娘,原来高三的时候成绩就不错,去年发挥失常,毅然决然选择复读,高四这一年成绩更是很好,我觉得她什么都懂,很厉害,平时一直考班上第一,超重本线几十分,而我只是刚刚上重本线而已,最后不知怎么的,还是失常了,比我还低十多分。所以,心态很重要 你是哪一种呢??不管怎么样,如果你现在也是在纠结复读,我希望你真的给自己一个承诺,就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如果,你下定了决心这一年一定好好努力,那么你要做好这一年,迎接巨大心理压力的准备,也相信你结果一定能令人满意。如果,你只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像许多人一样没有一点改变,不能守住自己的内心,没有强大的毅力,那你也只能是浪费一年的青春。 愿安 看了有许多同学都在评论或者私信我,都在困惑要不要去复读的问题。其实我这篇文章仅仅只代表我自己的经历,我也举了两个身边的例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复读的,这个也需要家里的支持,读过了高三,大家也知道确实是要花一点钱的,住校生的话生活费加学费我一共花了两万多,然后其实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复读确实风险挺大的,明年是文理分科最后一年,难度是不好把握的,但参考今年考得比较难,我觉得明年应该可能会比较简单,还有就是,好的大学只是一个比较好的跳板,只能说以后的机会会稍微多一点,希望大家能有自己的选择,毕竟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加油!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Lemon)

封面图片

我是高三生,一直骗爸妈说晚上睡不好,其实我晚上玩了一个月手机,现在成绩全线崩溃。连一本都悬了。我要是没考上一本我一定复读

我是高三生,一直骗爸妈说晚上睡不好,其实我晚上玩了一个月手机,现在成绩全线崩溃。连一本都悬了。我要是没考上一本我一定复读 #私密 #树洞 #求助 投稿自己的秘密,忏悔,倾诉,发泄你的故事。 投稿 @tcj188_bot

封面图片

决定复读,但是下不了决心去学习怎么办?

决定复读,但是下不了决心去学习怎么办? 终将谢幕的回答 那就不要复读,而且这种情况也确实非常不适合去复读。 我在之前的无数个关于复读与否的回答里,都反复提过,只有一种情况是适合复读的。 那就是,非常清晰地确定自己复读可以大幅提分,并且提分的幅度,也完全符合自己复读一年后的分数预期。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真实的清晰确定,而不是虚假的确定。 真实的确定,往往是在高考前就已经顿悟了,知道自己过去的学习方法完全错了,而现在虽然已经知道了该如何高效学习,也确实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见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复读一年,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或者是真的高考发挥失误了,虽然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这种明确知道自己肯定能提分的,才适合复读。 其余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在玩随机漫步,寄希望于再混一年,自己的情况会不一样。 这就是典型的赌徒心态,而且大概率复读一年还是那个样子,不会有任何效果。 很多人选择复读,只是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却并没有找到复读一年的有效应对策略,而后者却往往是最关键的。 用一样的方法,把一样的内容再复习一遍,是不会有大幅提分效果的,因为大部分内容都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需要融入你的理解,内化到你的知识体系里去的。 如果简单重复就能提高分数,那理论上应届生就都别考了,反正一年的拼不过两年的,两年的拼不过五年的,十年的基本上就无敌了。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终将谢幕)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