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厂第二季》亮点:揭秘食品工厂背后的科技与创新,带你探索从原料到成品的奇妙旅程,满足你对美食制作的所有好奇!

《食品工厂第二季》 亮点:揭秘食品工厂背后的科技与创新,带你探索从原料到成品的奇妙旅程,满足你对美食制作的所有好奇! 标签:#食品科技 #食品工厂第二季 #美食纪录片 #探索频道 更新日期:2025-06-19 13:13:37 链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食品工厂第一季》亮点:揭秘食品工业背后的秘密,从生产线到餐桌的奇妙旅程,满足你对美食制作的所有好奇!

《食品工厂第一季》 亮点:揭秘食品工业背后的秘密,从生产线到餐桌的奇妙旅程,满足你对美食制作的所有好奇! 标签:#食品揭秘#食品工厂第一季#美食纪录片 更新日期:2025-06-19 13:15:12 链接:

封面图片

《食物工厂经超市加工的食物第一季FoodFactorySupersizedSeason1(2012)》

《食物工厂经超市加工的食物第一季FoodFactorySupersizedSeason1(2012)》 亮点:揭秘超市食品背后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展现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 标签:#食品科技 #食物工厂 #纪录片 #探索频道 更新日期:2025-06-17 20:54:31 链接:https://pan.quark.cn/s/64380f5b2b41

封面图片

SSD供不应求 供应商涨势猛烈

SSD供不应求 供应商涨势猛烈 近期,市场传NAND Flash产品企业级固态硬盘 (SSD) 陷入短缺。对此业界认为,主要是由于AI热潮加上全球科技巨头大举建设数据中心,带动存储设备需求大幅增长,导致SSD供不应求。在此之下,存储大厂开始有所动作。三星调涨企业级SSD售价过去两周,业界传企业级SSD陷入短缺,存储大厂三星拟将大幅调高企业级SSD售价25%。据BusinessKorea4月2日报道,传三星预料第二季调涨企业级SSD报价20%~25%,扭转2023年恶劣的下降趋势。三星原先计划比上季度提价约15%,但需求超出预期,让三星决定扩大涨幅。三星企业级SSD占据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对价格决策有重大影响力。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3月7日研究显示,在2023年第四季度Enterprise SSD市场中,三星以41.7%的市占率占据全球第一,其次是SK集团(33.2%)、美光(10.8%)、铠侠(9.4%)、西部数据(4.9%)。值得一提是,5家厂商同时也是全球前五大NAND闪存巨头。原厂不仅生产NAND Flash闪存颗粒,还研发主控芯片以及生产企业级SSD成品。据此前全球半导体观察统计,主控芯片领域主要有两大阵营,一是上述原厂,基本不对外出售主控芯片,不过美光的主控芯片则既用于自有产品,也出售给其他厂商;二是IC设计类主控厂商,代表企业包括美满(Marvell)、慧荣及群联电子(Phison)等。Marvell是主控芯片先驱,长期占据高端市场,支持在企业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环境中使用高性能和大容量的SSD。慧荣、群联主控厂商则通过性价比优势在企业级SSD市场立足。供应端方面,主控芯片供应商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此前表示,NAND Flash第二季价格都已谈完,会涨价20%;第一季部分供应商开始获利,第二季后会让多数供应商赚钱。另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除了铠侠(Kioxia)和西部数据(WDC)自今年第一季起提升产能利用率外,其它供应商大致维持低投产策略。尽管第二季NAND Flash采购量较第一季小幅下滑,但整体市场氛围持续受供应商库存降低,以及减产效应影响,预估第二季NAND Flash合约价将强势上涨约13~18%。其中,受惠于北美及中国云端服务业者(CSP)需求上升,预期今年上半年Enterprise SSD采购量将会逐季成长。由于大容量SSD订单达交率(Order Fill Rate;OFR)偏低,供应商依旧主导价格走势,故买方被迫接受供应商价格可能性升高。同时,部分买方仍试图在下半年旺季前提高库存水位,因此,预估第二季Enterprise SSD合约价季增20~25%,涨幅为全线产品最高。消费级SSD价格续涨与此同时,消费级SSD也传来动静。从批发价上看,根据报道,1~3月SSD指标性产品TLC 256GB批发价(大宗交易价格)为每台28.5美元左右,较前一季(2023年10~12月)上涨12%,容量较大的512GB价格为每台53.5美元,较前一季上涨10%,价格皆为连两季呈现扬升,增幅较前一季上涨约9%呈现扩大。SSD批发价为存储器厂商和买家每一季敲定一次。针对原厂为了获利而提出的涨价要求,大多买家表示接受。其中,据某家PC厂采购负责人表示,因为各家存储器厂商陷入亏损,涨价可理解。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市场需求提升,配合NAND闪存芯片制造商的减产策略,SSD价格开始爬升,在较短时间内就有了不小的涨幅。针对SSD的涨势,群联电子潘健成于3月中旬曾发出警告称,SSD进一步的上涨可能导致需求减少,NAND闪存芯片制造商应该努力增加产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不是通过减产让市场需求超过供应量。群联电子认为,存储设备作为构建PC的必须品,如果价格过高,在全球经济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可能打断PC市场的复苏节奏,让需求再次萎缩,最终将阻碍NAND闪存行业发展。下游厂商抢购SSD 业界呼吁供应跟上需求随着英伟达和特斯拉等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加速扩张人工智能,市场对存储设备需求大幅提升,Dell Technologies和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HPE) 等主要服务器公司都竞相抢购SSD。业界人士表示,服务器业者为了扩充存储容量,最近紧急下单,部分产品甚至面临短缺,促使业界考虑增产。从原厂动态来看,据外媒《THE ELEC》3月中旬报道,三星电子位于中国西安的NAND闪存厂开工率恢复到了70%左右。去年下半年,三星将该厂的开工率降低到了20~30%。这是该晶圆厂自2022年底存储芯片价格和需求开始下滑以来的最低点。NAND Flash大厂铠侠将调整2022年开始的NAND Flash减产,提高产量。铠侠预计到今年3月,其NAND工厂的利用率将恢复到90%左右,具体取决于需求。3月27日,美光宣布其位于西安的封装和测试新厂房破土动工。新厂房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后续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投产,落成后,西安工厂总面积将超过13.2万平方米。美光于2023年6月宣布在西安追加投资43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加建这座新厂房,引入全新产线,制造更广泛的产品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移动DRAM、NAND及SSD,从而拓展西安工厂现有的DRAM封装和测试能力。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3月19日研究表示,在NAND Flash涨价将持续至第二季的预期下,部分供应商为了减少亏损、降低成本,并寄望于今年重回获利。今年三月起铠侠/西部数据率先将产能利用率恢复至近九成,其余业者均未明显增加投产规模。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为应对下半年旺季需求,加上铠侠/西部数据本身库存已处低水位,本次扩大投产主要集中112层及部分2D产品,有望在今年实现获利,并进一步带动2024年NAND Flash产业供应位元年增率达10.9%。此外,在制程方面,2024年随着NAND Flash价格反转,供应商的库存水位也开始逐步降低,为了维持长期成本竞争优势,供应商也开始升级制程。其中,又以三星(Samsung)和美光(Micron)最积极,预估两家业者于今年第四季时,200层以上制程产出将超过四成。铠侠和西部数据2024年产出重心仍为112层,而受惠于日本政府补助支持,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开始移入设备,增加218层产出,预估2025年218层产出更为积极。根据铠侠目前的制程研发规划,为了达成更佳成本结构,并寄望能在技术及成本上重回领先地位,218层之后产品将直接迈入300层以上制程。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美股早盘再创新高 道指首次突破38000点

美股早盘再创新高 道指首次突破38000点 周一早间,标普500指数最高上涨至4868.41点,道指最高上涨至38085.60点,均创历史新高。道指史上首次突破38000点,距离首次突破37000点(2023年12月13日)仅过月余。道指涨210.19点,涨幅为0.56%,报38073.99点;纳指涨100.13点,涨幅为0.65%,报15411.10点;标普500指数涨22.88点,涨幅为0.47%,报4862.69点。科技股涨幅领先,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和人工智能繁荣持乐观态度。上周五美股收高,标普500指数打破了2022年1月以来的盘中和收盘纪录,收于4839.81点,道指同样创历史新高。周五的美股大涨表明,美股正式进入始于2022年10月的牛市,而不仅仅是熊市中的反弹。标准普尔500指数自低点以来上涨了34%以上。2024年迄今为止,美股三大股指均录得涨幅,科技股涨幅领先。美国股市上周创纪录的收盘,使其估值重返去年7月的高点。但花旗的策略师表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美股并不像看上去那么贵。以Scrott Chronert为首的花旗策略师称,尽管上周五标普500指数创下历史新高,推动该基准指数的远期市盈率回升至20以上,但这是由所谓的美股科技七巨头引发的偏差,“估值是我们看好标普500指数前景的常见阻力,在我们看来,指数市盈率可能具有误导性。”花旗称,苹果、微软、英伟达、Alphabet、亚马逊、Meta Platforms和特斯拉的上涨推动了股市复苏,主要是基于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情绪和这些公司削减成本的举措。标普500等权重指数在剔除这些公司的过度影响后得出的远期市盈率约为16,比该基准的标准估值低17%。美股未来的表现似乎将取决于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即在不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使经济降温。投资者预期美联储将从3月开始降息,由此开始采取一系列下调基准利率措施,但现在他们不太确定美联储是不是会从3月份开始降息。根据芝商所FedWatch工具的数据,投资者现在预计美联储3月份降息的可能性约为47%,而一周预计的可能性为81%。本周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报告,包括周四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周五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这两份报告都可以帮助投资者深入了解央行政策制定者如何看待未来的货币政策。全美商业经济协会(NABE)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一年美国经济应能避免衰退,但也有人根据历史经验,认为现在的利率水平必然导致衰退。NABE周一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约9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在未来12个月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为50%或更低。这一比例高于10月份调查时的79%,也与一年前的看法大相径庭,当时多数经济学家预计,随着美联储提高利率以对抗高通胀,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调查显示的乐观情绪明显上升,与多数最新经济数据一致,包括上周升至两年半高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此外,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速度快于预期,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但没有崩溃。自去年7月以来,美联储政策制定者一直将政策利率维持在5.25%-5.5%的区间。他们已经暗示,只要通胀继续下降,他们今年就有可能降息。NABE调查的分析师预计,今年企业销售和利润率将上升,并称供应链问题和劳动力短缺正在缓解,这对通胀前景可能是利好消息。海外央行消息面,本周欧央行、日本央行与加拿大央行均将公布利率决议。欧洲央行将于本周四将召开今年首次利率会议,但是从一些欧洲央行的政策制定者近期发表的讲话来看,欧洲央行似乎尚未准备好宣布在抗击通胀战役中取得胜利,因此交易员对欧洲央行迅速降息的押注在近期反复动摇。但交易员们仍然预计欧洲央行将跟随美联储释放降息这一重磅信号,并且押注降息周期有望从4月份开启。整体来看,分析师以及利率期货交易员们普遍预计欧洲央行将在4月份首次降息,并且正在定价高达13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焦点个股特斯拉将于周四公布其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届时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其盈利能力和交付情况。数日前,特斯拉刚刚宣布了大幅降价,以及柏林工厂暂停生产。而本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四季度交付量不及比亚迪,丢掉了全球纯电车销冠。分析师认为,特斯拉持续降价来刺激市场需求,以及提高Cybertruck皮卡车产量所导致的成本上升,都使该公司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美银证券发表报告,料微软第二财季收入预测按年升17%至609亿美元,受惠Azure及M365等持续呈强劲增长,即使抵销了第四季个人计算机出货疲软,同时料外汇为第二季增长呈2%推动增长空间。该行表示,聊天机械人工具M365 Copilot平均售价加速,推动其办公室软件的20%增长,料今年M365 Copilot的商业办公室收入达3.89亿美元,惟温和渗透率转化为具有意义的平均售价增长。将微软目标价由430美元上调至450美元,维持评级为“买入”,料今年增长加快。Northland将AMD股票评级下调至与大盘一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周日建议对波音737-900ER机型进行检查,以确保舱门正确安装。FAA称,检查的重点是客机中部的门塞,737-900ER机型与此前发生舱门飞出事故的737 MAX 9机型采用了相同的门塞设计。737-900ER机型目前被全球多家航空公司使用。据媒体报道称,美国证券监管当局正在调查华尔街知名金融机构B. Riley Financial (RILY.US)与一名涉嫌证券欺诈罪名的重点监视客户达成的新协议,以及利用该客户的资产帮助该投行从日本金融巨头野村控股获得贷款。然而,B. Riley在一份声明中强调,该机构并不清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任何事项进行了调查,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该机构将予以配合。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英伟达股价再创新高 一天涨出一个Adobe 势头能维持多久?

英伟达股价再创新高 一天涨出一个Adobe 势头能维持多久?     目前,英伟达依然是市值仅次于微软(3.17万亿美元)和苹果(2.87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三大科技巨头。Wind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3年中,英伟达股价涨幅超230%,今年以来涨幅已达到109.61%。金融内容提供商LSEG的数据显示,英伟达股价当日的上涨使得该公司市值增加了大约2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8万亿元),相当于一天涨出一个Adobe(2165亿美元)的市值,创下了华尔街历史上第二大单日市值增量。而华尔街历史上第一大单日市值增量也是由英伟达在今年创下的。今年2月,在发布2024财年第四财季财报后的第二天,英伟达市值全天增加27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9万亿元)。不过,由于市场担忧美联储可能不会很快降息,英伟达未能改变美股全线下跌的局面。23日当天,美股纳指和标普500指数高开,盘中均创历史新高,但随后双双走低。多家投行上调目标价,最高1400美元在财报发布前,由于华尔街的整体预期过高,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看空英伟达的声音。例如,对冲基金巨头、杜肯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斯坦利·德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指出,AI市场已经过度泡沫,并在今年第一季度大幅减持了72%的英伟达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英伟达依然拿出了一份全面超出预期的成绩。英伟达截至4月28日的2025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公司期内实现营收260.44亿美元,同比上涨262%,远高于市场预期的247亿美元。同时,该公司预测2025财年第二财季的销售额将达到280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66亿美元。公司宣布将进行季度股息分红,每股派息从上季度的4美分升至10美分,并将实行1拆10拆股计划。并且,英伟达CEO黄仁勋很有信心地表示,“下一场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公司正处于下一波增长的起点。在财报后电话会上,黄仁勋指出,新芯片Blackwell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货、第三季度增产、第四季度投放到数据中心,为公司带来大量收入。他还透露,在Blackwell之后还有新芯片,公司的技术研发节奏“非常快”,能够做到“一年一上新”。财报发布后,多家华尔街投行上调英伟达目标价。高盛将英伟达目标价从1100美元上调至1200美元,Piper Sandler将目标价从1050美元上调至1200美元,花旗将目标价从1030美元上调至1260美元。目前,Factset的数据显示,62名分析师中有55名给予英伟达“买入”或“跑赢大盘”评级,其余7人则给予“持有”评级。分析师们给英伟达的平均目标价为1056.47美元,最高目标价为1400美元。华尔街知名投资机构伯恩斯坦(Bernstein)的Stacy Rasgon将英伟达的目标价上调至1300美元,并对投资者表示,该公司的故事“显然远未结束,甚至可能远未到达颠覆”。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将目标价上调至1350美元,称原因是英伟达新款AI图形处理器Blackwell的快速投产,并预计其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为公司业绩带来“超预期的增幅”。国金证券研报指出,AI训练和推理需求推动英伟达Hopper平台上量,同时AIGC从云厂商向消费互联网等更多类型拓展,创造多个数十亿美元的垂直市场。下游需求持续上行叠加新GPU平台顺利投产,公司龙头地位稳定,业绩新爆发点已现。作为AI热潮的代表和引领者之一,英伟达的持续出色表现也强化了投资者对整体AI市场的看好。大和资本市场(Daiwa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师Louis Miscioscia表示,英伟达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这场AI热潮可能会媲美个人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推出:“AI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甚至可能比以上这些改变世界的事件还要大。”招银国际在研报中写道,基于英伟达以及AI产业链相关公司的业绩,维持AI需求将在短期和长期持续增长的观点。主要云厂商(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宣布增加资本支出,以支持AI算力的提升。AI的创新和应用将持续加速,预计市场焦点将会从之前的AI硬件投资(如芯片等基础设施)拓展到AI应用和软件开发的进展。势头能维持多久?不过,有外媒分析指出,AI市场内的一些发展趋势可能会影响到英伟达的加速势头。据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在今年3月的统计,为了训练大语言模型,AI行业已经为英伟达芯片投入了500亿美元,但生成式AI初创公司的营收仅为30亿美元。在谷歌、微软Meta、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开始自研芯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AI企业开始寻找搭建和部署较小模型的方法,以减少在硬件方面的投资。《华尔街日报》直言,大大小小的AI公司在越来越多探索打造和部署较小型模型的方法,这些模型可以有效完成特定任务,但不需要像英伟达芯片那么强大的算力。此外,谷歌、英特尔、微软、亚马逊等企业也在自行设计AI芯片并找企业代工,TechInsights称,2023年谷歌已成为第三大数据中心芯片设计商,仅次于英伟达和英特尔。不仅仅是竞争和价格压力,英伟达本身也需要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AI市场。外媒指出,在建立或者训练AI模型时,需要强大的算力,这也是英伟达芯片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但在部署也就是所谓的推理阶段,即要求大模型处理信息并给出反馈,强大昂贵的芯片就不那么重要了。AI迅速发展,电力供给能否跟上也备受关注。不过,还是有不少企业看好英伟达的成长势头。AI初创公司Foundry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Jared Quincy Davis直言,如果能把事情效率提升100倍,那市场增量将远远超过100倍,“用芯片做事的经济效益越高,市场就越广阔。”罗森布拉特证券(Rosenblatt Securities)的分析师Hans Mosesman在报告中表示,随着竞争压力加剧,预计英伟达在全球AI芯片中的市场份额会下降。但是,由于英伟达正在扩大其在计算和软件领域的影响力,有助于公司维持甚至增加其在AI计算领域的整体份额。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谁能挡得住英伟达狂飙?黄仁勋要打造AI工厂

谁能挡得住英伟达狂飙?黄仁勋要打造AI工厂 市值仅次于微软苹果看起来没什么能挡住英伟达的攀升。伴随着AI风口的强劲袭来,AI芯片龙头股英伟达股价也随之起飞。过去两年时间,英伟达的股价已经飙升了523%,今年以来又上涨了120%。这种火箭般的涨势堪比几年前的特斯拉,只不过特斯拉目前市值已经较高点缩水了一半。仅仅一年时间,英伟达市值就从几千亿美元一路狂飙到现在的2.55万亿美元,排在全球上市公司市值第三,仅次于微软和苹果两大巨头,甚至是AMD、高通、英特尔等其他芯片巨头市值的十多倍。尽管英伟达的营收规模去年才超过这些芯片巨头,但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是未来的增长空间,只因为英伟达主宰了AI芯片领域。作为联合创始人兼CEO,爱穿皮衣的黄仁勋持有英伟达将近4%的股份。随着英伟达股价不断飙升,他的个人资产也已经超过千亿美元门槛,不仅成为全球华人首富,更跻身全球超级富豪的前15位。黄仁勋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不仅是个人财富,还有如日中天的影响力。今年61岁的黄仁勋如今在美国商界的声望,甚至超过了九十年代末引领互联网热潮的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更被美国媒体誉为“开启AI工业革命的新达芬奇”。黄仁勋其实比杨致远还大五岁,但却晚了几十年才迎来人生巅峰;杨致远不到30岁就已经身价百亿,但雅虎现在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遗迹。“开启新工业革命”这个词,黄仁勋的确当仁不让。他在财报发布之后的分析师会议上强调,英伟达正在开启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AI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几乎每个行业的生产力,更能帮助各家公司降低成本以及提高能效。毫不夸张的说,英伟达是目前美国股市最令人关注的明星股,过去一周时间,美国股市都在焦急等待着他们的财报发布。市场对英伟达的财报有着很高的预期,这也令不少投资者担心,一旦英伟达没有延续耀眼业绩,可能会引发连锁抛盘。此外,英伟达的业绩不仅关系到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和股价走势,也是整个AI相关产业的晴雨表,直接关系到诸多AI类股的表现。即便是英伟达投资的诸多AI公司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根据英伟达此前向SEC提交的13F文件,这家公司投资了诸多AI公司。语音交互AI公司SoundHound AI就是其中之一。在英伟达披露持股之后,这家公司当天股价就飙升了67%。但结果是,英伟达又双叒叕交出了高于预期的财报,不仅让市场感到安心,更进一步刺激了投资者入场,从而一举推动英伟达股价突破了1000美元关口。随后投资银行Bernstein也将英伟达的目标股价从1000美元上调到1300美元。不过,推动英伟达股价飙升,不只是耀眼的财报。英伟达在盘后宣布了1拆10的拆股方案,从6月7日开始实施。虽然拆股并不会改变一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但却可以降低每股价格,从而吸引更多的散户投资者。过去几年时间,苹果、特斯拉等巨头企业都曾经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高股价。此外,英伟达还把每股派息从4美分提升到10美分,增加了股东回报规模。明年还是供不应求这是一份怎样闪耀的财报?英伟达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高于市场预期的246亿美元,净利润更是暴涨644%,从20亿美元急剧增长到149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29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增长超过200%,而且连续三个季度毛利率增长超过十个百分点,第一季度毛利率甚至高达78.4%。在这样的营收规模上,实现这样的增长,在巨头企业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投资者最关心的业绩基本面,当然是推动英伟达业绩起飞的支柱,即AI处理器相关的数据中心业务。当季这一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27%,达到225.6亿美元。曾经的核心业务游戏业务虽然同比增长18%,也只有26亿美元。黄仁勋个人很看重的新增长点汽车业务当季同比增长11%,至3.29亿美元。黄仁勋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最新的AI处理器Blackwell下个季度就会开始交付,是目前Hopper处理器的两倍,这款售价超过3万美元的新GPU已经全面投产,届时将有超过100家OEM厂商采用,同样是Hopper处理器的两倍多。据他介绍,Blackwell处理器会在今年第二季度交付,在第三季度全面上市,而最终客户能够在第四季度用上新平台。英伟达自己并不生产处理器,他们依靠台积电代工,随后向戴尔、Supermicro等服务器供应商交付。在过去的两年时间,英伟达的AI处理器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英伟达不得不发愁如何公平供应客户。而这种状况依然会延续到新平台。英伟达CFO克莱斯(Colette Kress)表示,Hopper和Blackwell平台的需求都远远超过了预期,而且明年也一样如此。从游戏芯片到AI芯片在30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英伟达都不是一家家喻户晓的公司,也不像苹果、微软、惠普、英特尔那般为人熟知,只有游戏用户才知道这家略显小众的芯片公司,而游戏显卡也是英伟达GPU最主要的市场。仅仅两年前,游戏业务还是英伟达最大的收入来源;而现在的英伟达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家AI芯片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收急剧膨胀,营收占比已经高达87%,是游戏业务的将近九倍,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第一季度还是六倍。但随着OpenAI推出ChatGPT掀起生成式AI革命,各大巨头不断加码进行算力竞争,带动数据中心需求急剧增长,也将这一领域主要芯片供应商英伟达推到了行业巅峰。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正是从2023年开始起飞的。根据行业分析公司Omedia的数据,英伟达目前占据了AI处理器市场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无论是OpenAI及其盟友微软,还是谷歌、亚马逊和Meta,其AI军备竞赛都离不开英伟达的GPU。英伟达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而供不应求的状况更是促使各家公司继续抢购更多的英伟达芯片。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的大客户是谁?CFO克莱斯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介绍称,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等大型云计算公司贡献了超过100亿美元的营收,在数据中心业务的占比接近45%。新增长来自各行各业过去一段时间,各大巨头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最新AI产品,无论是OpenAI的GTP-4o,还是Meta的Llama 3,还是谷歌的Gemini,或是微软的CoPilot,其背后的数据中心都是建立在英伟达的GPU之上。谁不加码投入,就有可能在竞争中掉队。科技巨头的AI军备竞赛依然没有减速的迹象,他们还在不惜血本地加码投入。就在过去几周时间,亚马逊、谷歌、Meta和微软这四大巨头又宣布了他们新的AI部署战略,计划在今年总计投入近2000亿美元,加码打造数据中心与处理器。这一投入规模比去年猛增了46%。当然,云服务公司采购GPU构建数据中心也是一种收获颇丰的投资,因为他们可以向诸多企业提供基于AI的云服务。克莱斯表示,云计算公司在英伟达芯片上投入1美元,就可以在未来四年的云服务业务中获得5美元的收入。黄仁勋强调,投入AI竞争的不仅是这些云服务巨头,还有更多的创业公司、消费类互联网企业,包括汽车以及医药等传统行业。他强调了来自AI创业公司的旺盛需求,称目前有来自各个领域的1.5万-2万家AI创业公司正在等待英伟达的芯片供应,期待通过英伟达的设备来训练自己的AI模型。为了在AI领域抢占先机,各家创业公司的确离不开英伟达这个“超级军火商”。红杉资本在今年3月预计,各家AI创业公司已经投入了500亿美元采购英伟达处理器训练自己的大模型,但他们营收总计也只有30亿美元。黄仁勋还专门提到了马斯克的特斯拉以及汽车行业的AI需求。他认为,未来所有的汽车都需要具备自动驾驶领域,而特斯拉正在引领汽车行业的这一转...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