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终结_消极关系的社会学_Eva_Illouz_法伊娃·易洛思_岳麓书社.epub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爱的终结》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爱的终结》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消极关系的社会学 原作名: The End of Love 译者: 叶晗 出版年: 2023-10 页数: 528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心碎…… 这既是一部关于“心碎”的历史记录,也 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鼎之作。伊娃·易洛思潜心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德国《时代周刊》)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伊娃·易洛思潜心20年研究成果 梳理18世纪至今人们爱情观念的演变,并分析背后的成因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多学科视角,一本书让你读懂当下我们情感关系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直击当下情感关系的病症:日益常见的分手、离婚,不断下降的生育率…… 更少的承诺、更多的自由,这样的情感关系真能幸福吗? 男性和女性在自由恋爱中的处境有何不同? 性自由真的为两性带来了实质的解放吗? #关系 #爱 #社会 #社会学 #人类学 #心理学

封面图片

《爱,为什么痛?》作者: [法] 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

《爱,为什么痛?》 作者: [法] 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译者: 叶嵘 出版年: 2015-9 页数: 458 人,渴望自由,但自由并不意味可以获得幸福,人的“痛苦”往往就是缘起自由。爱情的自由,亦然。 爱情的“痛”,不是不自由,而恰恰是人的自由所带来的。失恋,离异的“痛”就是爱情自由的一种代价。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恋爱作为一种力量,最终导致了婚姻市场的兴起,当婚姻成为一种市场,爱情自然会有价码:地位、金钱、权力和美貌尽管这些筹码是以自由的名义。然而人的自由却不能确保带来地位、金钱、权力和美貌,所以,爱情的伟大和纯粹,自然会变得脆弱和廉价,甚至沦为一种标签。 本书作者伊娃•易洛斯,杰出的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联盟最佳图书奖”获得者,围绕“爱与痛”的主题,摈弃传统的心理分析,以女性独特的睿智,详尽解析现代爱情之痛的社会成因,让每个渴望爱情、正在经历爱情,或走向婚姻的人,始终保持一份清醒。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爱,为什么痛?我们只能给出如何获得“爱”的种种可能。 #心理 #心理学 #亲密关系 #爱

封面图片

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epub

封面图片

《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两大绝对顶流“湘”遇岳麓书院

《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两大绝对顶流“湘”遇岳麓书院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9日,一档名为《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的理论片接档《中国》,登陆湖南卫视。节目通过聚焦“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内涵和重大意义,阐释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湘派电视理论片《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第一幕中,马克思先生走进岳麓书院与孔夫子见面的场景。而这一幕,其实最早出自郭沫若先生发表于1925年的著名小品文《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先生以通俗浪漫的笔触,描写了马克思走进文庙与孔子对话的场景,两人在对谈中,各自阐述了双方的同与不同,发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相合的先声。

封面图片

冷亲密_为什么爱越来越难_伊娃·易洛思_2023_湖南人民出版社.pdf

封面图片

官称贤学思政颇受欢迎 宣扬「香港民族」蓄意挑战国安法

官称贤学思政颇受欢迎 宣扬「香港民族」蓄意挑战国安法 独媒报导: 已解散的「贤学思政」前召集人王逸战、前秘书长陈枳森、前发言人黄沅琳和朱慧盈,被指摆街站煽动大众「揭竿而起」,其中3人还柙至今逾一年。4人早前承认一项「串谋煽动他人实施颠覆国家政权」罪,其中3人今(22日)判监30至36个月,一人判入教导所。 以下为各人刑期: 王逸战:监禁36个月 陈枳森:监禁34个月 朱慧盈:监禁30个月 黄沅琳:判入教导所 #贤学思政 #王逸战 #以言入罪 #文字狱 #朱慧盈 #王逸战 #贤学思政 #陈枳森 #黄沅琳 #颠覆国家政权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