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古籍 #经典 #群友推荐 #清朝《医宗金鉴》

#医学#古籍#经典#群友推荐#清朝《医宗金鉴》内容简介:《医宗金鉴》,医学丛书。九十卷,十五种。吴谦等主编。是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全书内容丰富完备,叙述较系统扼要。其中《伤寒》、《金匮》部分除对原文订正并予注释外,还征引了清以前伤寒各家的论述。各科心法要诀,以歌诀体概括疾病诸证的辨证施治,全面而系统,准确而精辟。切于实际,易学易用。本书刊行后深受读者的欢迎,流传颇广,成为学习中医的重要读物。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63年出排印本,对全书作了校勘,并改编目录,附加索引。现存内府稿本、初刻本等十余种清刻本及多种石印本、铅印本等。1979年再予校点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书名】医宗金鉴【作者】吴谦 等

【书名】医宗金鉴【作者】吴谦等【格式】#epub#mobi#azw3#pdf【分类】#医学#古籍#经典#群友推荐#清朝#套装【简介】医学丛书。九十卷,十五种。吴谦等主编。是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套装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全书内容丰富完备,叙述较系统扼要。阅读:频道:@sharebooks4you群组:@sharing_books4u

封面图片

抗疫研学— #医学 专业电子资源

抗疫研学—#医学专业电子资源是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询系统,收录了来自MEDLINE、生命科学期刊和在线图书的3000多万篇生物医学文献,并提供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等相关生物医学的资讯。PubMed可以通过Mesh主题词进行检索,内容附有指向全文的链接,Books(相关图书)可链接到相关参考书籍的文摘页。同时PubMed提供Nucleotide、Protein、Genome、Structure、Popset、Taxonomy、OMIM等生物医药相关数据库的查询方式整合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全文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学术分析、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等多种资源,是集检索、开放获取、个性化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中外文整合文献服务系统。其收录了1978以来18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800余万篇,全部题录均进行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等规范化加工处理,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专业领域。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编辑出版的国际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有关医药、护理、牙科、兽医、医疗保健制度、临床科学等方面的权威医学信息。MEDLINE采用了包含树、树层次结构、副标题的MeSH(医学主题词表)索引方法,可从4,800多种医学期刊中检索文献。MEDLINE可通过EBSCO、WebofScience、OCLC平台访问。进入页面后请选择“One-stopsearchforallEBSCOhostdatabases”选项,进入搜索页面后点击搜素框上方的“ChooseDatabases”选择MEDLINE数据库。,一家专业医学出版社,为全球众多医师、专业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医科学生提供高质量全文资源。LWW医学期刊库覆盖了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目前我校师生可通过OVID平台访问该数据库近500种期刊。OVID公司是著名的、以医学为主要学科内容的电子产品商,该校师生还可通过OVID平台访问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JBJS)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从1993年至今的数据。是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主要产品,由Wiley公司出版发行,汇集了全球最佳医学研究的综合性成果,被公认为循证医疗健康领域的“金标准”,是一个提供高质量证据的数据库,是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目前我馆购买了TheCochraneLibrary循证医学数据库的所有资源的全部年度访问权是ProQuest公司开发的医学全文数据库,全文以PDF或文本加图像格式存储,收录1969年以来4441种重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健康方面等专业期刊,涵盖护理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学、药理学、心脏病学、物理治疗以及新增的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等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Medical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其内容涉及20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现刊部分包含约31,000篇文章,以及55,000个图片,音频,视频等是以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为主要任务的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截至目前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期刊已达140余种,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JoVE出版社于2006年创办JoVE实验视频期刊,致力于以视频方式展现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过程与成果。实验视频来源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的实验室。目前该馆购买了9个学科专辑:Biology、Neuroscience、Medicine、Chemistry、ImmunologyandInfection、DevelopmentalBiology、Bioengineering、Behavior、CancerResearch。美国微生物学会的期刊是微生物学领域最杰出的出版物,全面促进基础和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各项研究,其出版文章数量超过微生物学领域全部论文量的1/4,文章引用量几乎占所有微生物学论文引用数量的42%。目前此馆购买了ASM数据库所有期刊的年度访问权BenthamScience出版公司,作为国际STM出版社之一,所有期刊均被权威文摘/索引机构收录,学科范围覆盖有药学、医学以及专利等。目前我校可使用BenthamScience数据库2009年以来127种期刊;34种OA图书;250多种OA期刊USMLEasy是美国医师资格考试备考的权威网站,提供美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Step1,Step2CK和Step3的所有备考资料,含有数以千计的在线考试题目,涉及美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所有学科和知识点。所有问题都来自McGraw-Hill出版的权威系列考试辅导书籍,其中包括PreTest™系列、LANGE™和Q&A系列。数据库可模拟Step1和Step2CK的考试的出题模式,模拟实际考试NMR库由上海微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版,为药学、化学等学科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合成和药物开发的研究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以便快速确定已知化合物和新化合物的结构。微谱数据库收录化合物102余万个,包含收录化合物名称、分子式及文献信息的化合物信息库和收录有机化合物的碳谱数据及结构图的碳谱库,两个子库动态关联

封面图片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从中国明朝的书里抄袭的吗?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从中国明朝的书里抄袭的吗?图片来源:新闻截图光看时间,似乎挺有道理的。牛顿通过其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万有引力的观点是在1687年,换算过来是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而王征《奇器图说》呢,则出版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如果在明朝出版的书里,就已经出现了牛顿在60年后才会发表的科学原理——那看起来后者抄袭前者,大概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呀!听着很厉害是吧,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奇器图说》是怎么回事,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又是怎么回事呢?书名就指出:明朝学者在学习欧洲科学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奇器图说”并不是这本书的完整名字,在前面还有“远西”二字,是指从传教士那里学习到知识。中国对西边土地和文化的认识,有西域、西天、天方指代远近不同的称呼,等到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又发明了“远西”“泰西”“大西洋”等名词。这些名词实际上反映了在漫长年代,我们逐渐认识世界的过程[1]。《远西奇器图说》是由德国籍传教士邓玉函口授,王征撰写、绘图并在扬州刊刻,成书于1627年。它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近代欧洲机械工程学和力学的图书。而《远西奇器图说》[2]里所谓“介绍万有引力的描述”,其实是释读这段文字的网友……读错了。卷一第十七页:“最重无过于地,地在天之下,必在中心。”卷一第十九页:“各体各欲直下至地心方止。盖重性就下,而地心乃其本所。故而譬如磁石吸铁,铁性就石。不论石之在上在下在左在右,而铁必就之者,其性然也。”我们都接受过牛顿物理学的教育,读这一段容易觉得这是中学物理课本。其实不然,这里说的并不是“万有引力”,正如知乎网友指出的,这里面可一个“力”字都没有提。前一段说的是“地心即中心”是亚里士多德地心说体系,并说明了为什么地球必然是圆的,因为地球中心也是宇宙中心。换言之,所谓“下方”,就是地球中心所在方向,上方则是头顶方向,因为地球是圆球,所以世界各地的人们实际上都是朝向地心方向站立。图片来源:pexels后一段展开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强调“本性”如何,元素本性分为两类,土、水两种元素本性朝向下方运动,气、火两种元素本性朝向下方运动(还有以太在天上做圆周运动)。所以土、水这样的重物组成了圆圆的地球。没有“力”,而强调“本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特征[3]。咱们现在觉得这个很好理解,很简单,是因为学过了牛顿物理学,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哪些观点对的,哪些观点是错的,错在了哪里。在牛顿之前,很多人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都觉得无法理解——地球对面的人,那不就“倒立”了吗?所以对面不可能有人吧?这个问题,就是欧洲学术历史上著名的“对跖人问题”。直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家跨过了赤道和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人们才知道地球对面确实有人。科学家们曾经用磁力解释太阳系至于后一段,类比于磁力,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1544年-1603年)研究了磁石之后的思想。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年-1630年)赞同吉尔伯特,他们试图以此从物理学上来解释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他们和徐光启、王征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严格来说,这种类比其实是错误的。毕竟(后来确认的)万有引力和磁力性质差异很大。引力只有相互吸引,磁力有异性相吸,也有同性排斥。它们的来源也不一样。这种曾经发生的错误认识,也恰恰说明了科学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试错的过程,没有什么理论是一蹴而就,一直不变的。因此对于这几段内容,个别网友有些望文生义,误以为说到“向地心聚集”,就是万有引力,这其实是由于不熟悉科学历史导致的误会。误会发生的原因是,他们讨论的是同一个现象(地圆),同一个课题(为什么是地圆)。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这个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他并没有真的描述清楚这个结论是如何正确推导出来的,他的某些前提如今来看是有错误的,因此只能说一种“定性”描述。牛顿万有引力开创了物理学新时代要定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两位高人出场。开普勒指出行星绕太阳运行是椭圆轨道,从而彻底摆脱了古希腊人“完美圆形轨道”的观念。伽利略开创了把数学定量分析引入了物理学,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得以研究运动过程。图片来源:pixabay牛顿整理发展出来了三大运动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还有今天大学生必学的数学——微积分。这些基于更复杂数学基础之上的力学原理的发现,才成就了“牛顿力学”之名[4]。牛顿出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来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84年,哈雷向牛顿提出了一个当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一颗行星受到来自太阳的引力,这个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它的轨道会是怎样的。牛顿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已经证明了轨道是椭圆的。这段对话让哈雷促使牛顿发表他的理论,其结果就是1687年发表那套三卷本的奇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哈雷也因此得以计算他最为钟爱的彗星轨道,预言了一颗彗星的回归,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它下一次回归是在2061年。换言之,万有引力理论不是区区几十几百字就能完全描述的。它必须植根于牛顿总结出来的物体的性质和作用(超越亚里士多德、吉尔伯特和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超越伽利略)、微积分(超越古希腊数学),从而解决椭圆轨道这种力和速度的大小、方向都在不断变化的物理过程。万有引力理论解决了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以来的重大课题——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太阳系是这样的。牛顿力学重塑了我们对宇宙和日常世界的基本认知。今天我们即便是谈论物理学之外的事物,也经常用到“力”这个概念,这一切都彰显了牛顿力学的伟大影响。图片来源:pixabay对牛顿力学,王征是学不到了,因为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去世那一年(1644年),他就去世了,此时牛顿才是个两岁的幼儿。但我想假如他能穿越到后世,一定会更加勤奋学习,毕竟他是“南徐(光启)北王”,是传播西方学术最为有力的两位明代学者之一。我们作为后人,不必掠牛顿之美强塞给王征,而是要学习他的博大胸怀,善于学习的谦虚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向前发展,假如我们沉湎于虚假的“往昔荣光”,忘记了现实差距,那也将失去未来。参考文献[1]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2]《祖本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新制诸器图说》,中华书局影印本,2016年[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82年第一版。[4]吴以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策划制作作者丨孙正凡 天文博士,科普作者审核丨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策划丨徐来责编丨林林、白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08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080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