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程序员996还干不过美国的955?
为什么中国程序员996还干不过美国的955?从软件产品的产值、品牌的影响力来看,无论是应用软件还是基础软件,中美差距相当之大。而据统计,中国软件工程师数量大约有700万,美国软件工程师大约440万,因此中国软件工程师的人效是远低于美国软件工程师的。但中国程序员加班普遍严重,而美国加班、超负荷工作的也有,但不是普遍现象,自然得到的结论就是中国996干不过美国955。我自己作为软件工程师在美国芝加哥Motorola,3Com等公司工作了10年,08年又回到北京创业至今,过去的一年多,在北京和美国硅谷两边跑,因此对中美的软件行业都比较了解。我来从自己的视角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产品高度专注美国众多的软件公司都只有相对单一的产品,拿我熟悉的基础软件来说,MongoDB是一家市值230亿美元的公司,除了产品文档型数据库MongoDB之外,没见过其他产品,Confluent是一家市值78亿美元的公司,除了它的消息队列软件Kafka之外,没见过其他产品。Elastic是一家市值75亿美元的公司,除了它的产品ElasticSearch之外,没有其他产品。我们就更不用提Salesforce,Snowflake这些更牛的SaaS公司了。美国无数的中小软件公司更是专注,所有你想象到的场景,都有公司专注在做。比如我自己在美国办公室经常用的Calendly服务,只是简单的提供一个日程服务,让对方挑选一个合适的会议时间,我美国办公室用的报销系统Tallie,也是一家创业公司做的。反观中国,一家公司稍微赚点钱,就什么都想做,给客户的产品总是大而全,没有不做的功能。就连创业公司也是一样,脚都没站稳,功能一项一项的加,产品线不停的扩。由于国产替代等原因,过去几年数据库产品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有名号的数据库产品至少200款。即使是996,这些公司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与Oracle,SQLServer,MongoDB这些产品相比,仍只能是一个零头,谈何能打败这些全球巨头呢?我们TDengine所在的时序数据库(TimeSeriesDatabase,TSDB)领域,这么细分的赛道,中国市场上都有至少10款产品,连靠Hadoop起家的星环,上市后也推出时序数据库产品,就更不用说那些互联网大厂了,但真正投入在这个产品上的人力和财力,与我们TDengine团队相比,相差甚远。不专注的公司,最后做出的产品往往是看似什么功能都有,却经不起用,到处有问题,最后只能凑合使用,导致推广难,交付成本高,而且卖不起价钱,更难阻挡一波又一波的竞争对手入场。不仅新创公司如此,连老牌的2B软件公司用友,做财务系统已有30年的历史了,过去两年我都撞到过很多次BUG。也许,从这里就能看到为什么SAP能在全球大卖,而用友只能局限于中国市场。2017年我开发时序数据库TDengine之初,仔细思考过“专注”这个问题,下定决心只做时序数据库,但为了产品差异化,围绕时序数据库,还附加了缓存、流计算、数据订阅等功能,而且仅仅专注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过去的六年多,总有投资人、朋友、同事问我,为什么不扩产品线,为什么不做可视化、不做MQTT,我总是只笑笑,因为我相信长期专注一件事情产生的价值。我宁愿要一个细分市场的30%的份额,而不是一个大市场的1%都不到的份额。我们团队做TDengine已6年多,从最初的5个人到现在的80多人,产品功能几乎没有变过,但仍然能撞到各种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持续投入,即使不996,即使人笨一点,产品也一定会更好,最后一定能成为时序数据库的事实标准。如果最后TDengine失败了,一定是我忘记了初心,“野心”变大了,什么都想做导致的。如果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一个公司什么都做,是缺少判断力、懒于思考、不敢下注的表现。怕错过一个机会,因此什么都上。最后在单一功能或单一产品上,即使是整个公司996都投入不够。在网络时代,信息更加透明,对于软件产品,而且有大量开源软件的情况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只有前三名才能生存。而这前三名,一定是依赖产品的性能、功能、稳定性或易用性,而不是依赖“茅台”胜出的。技能高度专注除公司产品之外,个人技能的专注在中美差距也是很大。在美国,一般的开发工程师与中国的工程师相比,真就是不思进取,不仅不996,也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我曾共事过的美国同事,以及我现在打交道的很多美国朋友,年龄大都超过50,一辈子都是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写程序,从没想过换行,也从没想过自己去创业或成为统领八方的高管,即使有些做了director或是VP,做些管理工作,仍然能随时写程序。这些美国程序员,由于10年甚至20年在一个细小领域的长期积累,虽然他们工作时间上是955,但在他做的那一小块工作里,是绝对专业,是特有效率的,而且一些技术的硬骨头还只有他们能啃下来,与一些新手相比,他们不996,也是十倍程序员,是最有价值的程序员。而在中国,35岁程序员是个永恒的话题。从学校毕业,写了10年程序,就觉得没法再继续写下去。无论自己还是周边的朋友、同事,认为还继续写程序,做些具体的事情,就是职业生涯的失败,无法做到管理层,就要改行。但35岁的程序员,正处于人生技术的巅峰,不仅有了经验,精力还十分旺盛,学习能力也没衰退,就放弃了,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中国软件行业的损失。我自己也是一个典型。毕业离开学校后,我只做C语言开发,而且只在UNIX系统上做。到目前为止,我几乎不碰其他编程语言,也几乎不碰IDE类的研发工具,而是vim,cscope,gcc,gdb,valgrind几个研发工具用了快30年。任何时候,只要给我一个unix的terminal,不用翻任何参考资料,不用Google,我就能马上写、debug程序。如果抹掉我的真实背景,去面试任何一个C语言开发岗位,我相信没有哪家公司不会录用我。这就是我2016年底,决定开发TDengine的时候,选择C做开发语言的原因;是我一个人,在49岁的年龄,两个月就能写下近1.8万行C代码,开发出TDengine的原型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从不惧怕来自对手的产品竞争的原因,因为只要产品有不足,我陶建辉一定能把它解决。对个人而言,长期的专注产生的价值远超过追逐时髦的收获。只有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绝对专家的时候,你的身价才有市场溢价的可能。但要做到专注,不受外界的诱惑,也是十分不易,专注后要成为专家更是不易。考试80分容易,从80分到90分,要多付出一倍的努力,从90到100分,可能要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但世界只会记住第一名,三名后就完全没有了溢价的空间。对于TDengine团队,我倡导的是追求卓越,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是代码、还是文档、技术博客,都要达到全球同行的水平,而且要超越他们。我最不想听到的是,与对手相比,我们相差不大。产品走进全球市场产品专注后,卖给客户的不会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客单价就会不大,销售业绩就难上去。如果仍然要做大的话,那市场就要足够的大,必须走进全球市场。在产品的全球市场定位上,中美之间的差别又是天壤之别。美国任何一家公司的软件或互联网服务,一出来想到的就是服务全球客户。而中国的软件,99%是服务中国的客户,还有更多的想的是国产替代的生意。不仅产品上没有实力走向全球,产品开发之初就没想过去做全球市场,这就直接让从事软件开发的程序员们失去了一个提升实力的“全球战场”。语言障碍应该是一大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而是大家有个普遍错误的认知,认为中国市场足够大,根本不用去做全球...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33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3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