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专家就猴痘病毒变种的新名称达成共识

WHO专家就猴痘病毒变种的新名称达成共识作为使猴痘疾病、病毒和变种--或者说支系--的名称跟当前最佳做法相一致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世卫组织召集的一个全球专家小组已经就猴痘病毒变种的新名称达成一致。他们同意使用罗马数字来命名这些支系。猴痘病毒是在1958年首次发现时命名的。那时候还没有采用目前对疾病和病毒命名的最佳做法。它所引起的疾病的名称也是如此。主要的变种则是根据它们已知的传播地理区域来确定的。目前的最佳做法是,对新发现的病毒、相关疾病和病毒变种的命名应避免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地区、专业或民族群体造成冒犯,另外还要尽量减少对贸易、旅行、旅游或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疾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和《WHO国际卫生相关分类体系》,为现有疾病指定新名称是WHO的责任。WHO正在为猴痘的新疾病名称进行公开咨询。任何希望提出新名称的人都可以在提出;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负责对病毒物种进行命名。ICTV目前正在进行猴痘病毒的命名工作;变种/支系:现有病原体变体的命名通常是科学家之间争论的结果。为了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加快达成协议,世WHO于8月8日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从而使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能够就新术语达成共识。来自全球各地的痘病毒学、进化生物学专家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审查了已知和新的猴痘病毒变体或支系的系统发育和命名方法。他们讨论了猴痘病毒变体的特点和演变、其明显的系统发育和临床差异以及对公共卫生和未来病毒学和进化研究的潜在后果。该小组就符合最佳做法的病毒支系的新命名方法达成了共识。他们就如何在基因组序列库网站上记录和分类病毒支系达成共识。达成的共识是,现将原刚果盆地(中非)支系称为第一支系(I),将原西非支系称为第二支系(II)。此外,大家一致认为第二支系由两个亚支系组成。适合的命名结构将用罗马数字代表支系,用小写字母数字代表亚支系。因此,新的命名规则包括I支系、IIa支系和IIb支系。后者主要是指2022年全球疫情中主要流通的变种群。品系的命名则将由科学家随着疫情的发展而提出。必要时将再次召开专家会议。在继续进行疾病和病毒名称的工作时,各支系的新名称应立即生效。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42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420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世卫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分支

世卫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分支(早报讯)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对猴痘病毒分支重新命名,新名称将由罗马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组成。新华社报道,世卫组织星期五(8月12日)发表声明说,由世卫组织召集的一个全球专家小组已就猴痘病毒分支的新名称达成一致。新名称将使用罗马数字代表病毒分支,用小写字母代表亚分支。例如,将刚果盆地分支称为分支I,将此前西非分支称为分支II。分支II又包括两个亚分支,即IIa和IIb,其中IIb是2022年猴痘疫情中主要传播的一组病毒变种。世卫组织还将继续开展猴痘疾病和病毒的命名工作,同时各分支的新名称立即生效。目前在命名新识别的病毒及其分支、相关疾病时的惯例是,应避免因这些名称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区域、专业或民族群体等造成伤害,并尽量减少此类命名对贸易、旅行、旅游或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时被命名,当时还没有采用目前命名疾病和病毒的惯用做法。世卫组织7月23日宣布多国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当前可以发布的最高级别公共卫生警报。据世卫组织8月10日发布的猴痘疫情报告,已有89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2万7814起实验室确诊病例和11起死亡病例,其中绝大部分病例来自欧洲和美洲地区。发布:2022年8月13日4:07PM

封面图片

中国专家揭示猴痘病毒DNA复制工作机制

中国专家揭示猴痘病毒DNA复制工作机制中国专家在全世界首次揭示猴痘病毒DNA复制的工作机制,将为后续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关键结构基础。据《北京日报》星期四(2月8日)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这项研究成果。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目前已造成9万2000余人感染,其基因组的复制主要由自身编码的全酶复合物完成,但该复合物的工作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领衔开展了针对猴痘病毒DNA聚合酶全酶结构的新研究。研究团队使用石墨烯网格制备了冷冻电子显微镜,首次解析了猴痘病毒聚合酶全酶复合物处于复制构象时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猴痘病毒DNA复制的工作机制与其具有可持续合成能力的作用模式。团队称,研究成果极大地增进了对猴痘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的了解,将为后续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关键结构基础。2024年2月8日1:36PM

封面图片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成功分离猴痘病毒据中国生物官微消息,近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从感染患者临床样本中分离出猴痘病毒毒株,助力猴痘疫情防控的各项科研攻关工作。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921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9215.htm

封面图片

世卫将猴痘病毒重新命名为mpox

世卫将猴痘病毒重新命名为mpox(早报讯)世界卫生组织星期一(11月28日)将病毒的名称“Monkeypox”重新命名为“mpox”,以避免现有名称所带来的污名化问题。猴痘一名起源于1958年,科研人员首次在丹麦实验室饲养的猴子身上发现猴痘病毒。事实上,猴痘病毒并不仅限于猴子,许多动物身上都曾出现猴痘病毒,尤其是啮齿动物。世界卫生组织发声明说:“在与全球专家进行一系列磋商后,世卫组织将开始使用一个新的名称‘mpox’作为猴痘的同义词。这两个名称将同时使用一年,随后逐步淘汰‘Monkeypox’一词。”世卫组织鼓励各国遵循名称更替的建议,尽量减少使用“Monkeypox”,以降低这一名称的负面影响。今年5月,猴痘病毒逐渐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感染者会出现发烧、肌肉疼痛和大面积皮肤损伤等症状。截至目前,全球共110个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约8万1107起猴痘确诊病例,共有55起死亡病例。发布:2022年11月28日8:21PM

封面图片

研究:猴痘病毒已在人群中传播数年且不断演变

研究:猴痘病毒已在人群中传播数年且不断演变一项新研究显示,猴痘病毒可能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人群中传播,并且不断进化,以逃避人类免疫系统。新华社报道,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发现,猴痘病毒的基因突变率,远高于人们对脱氧核糖酸(DNA)病毒突变率的预期。2022年流行的猴痘病毒有42个突变,其中多数突变似乎帮助该病毒避开了一种叫作APOBEC3的人类抗病毒蛋白。这项研究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展。研究人员将2018年得到的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与2022年流行的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得出以上发现。此前医学界一致认为,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该疾病以往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地区流行。然而,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生了猴痘疫情。多地疫情显示,猴痘病毒已经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通过利用统计模型,研究人员推断出猴痘病毒须从2016年或更早开始变异,才能逃避人类免疫系统。也就是说,猴痘病毒很可能从2016年起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了。研究人员建议,若要在人群中消灭猴痘病毒,须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其加强监控,以阻止该病毒继续快速变异。2023年11月9日10:06PM

封面图片

美疾控中心:猴痘病毒已在美国社区传播

美疾控中心:猴痘病毒已在美国社区传播(早报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说,除了有出国旅行史的猴痘确诊病例,有证据显示猴痘病毒已在美国社区传播。路透社报道,猴痘是一种导致皮肤病变的病毒疾病,为非洲某些地区的地方流行病。但目前的疫情是在非洲以外的国家暴发,许多感染者没有猴痘流行地区的旅行史。美国CDC传染病与痘病毒专家拉奥在周四(6月23日)的小组会议上说,这些社区病例主要发生在男男性行为者身上,但也有女性受到感染。美国CDC也接获确诊病例的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closecontact)感染猴痘的报告。拉奥说:“我们得知世界各地的一些密切接触者,在与感染猴痘的家庭成员共用一些用品例如床单和毛巾后感染猴痘。”她说:“因此,猴痘传播不仅限于亲密接触者(intimatecontact)。”周四早前,纽约市开设了一家临时诊所,为可能接触过猴痘的合格人群包括男同性恋者和双性恋男性提供两剂式的天花疫苗Jynneos。目前医药界还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但丹麦公司巴伐利亚北欧(BavarianNordic)开发的天花疫苗Jynneos(在欧洲名为Imvanex,在加拿大名为Imvamune)已经证明,在预防猴痘方面至少有85%的功效。猴痘与天花密切相关,但严重程度比天花轻得多。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患者会在数周内康复,但也有患者出现严重症状甚至死亡。发布:2022年6月24日8:11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