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实验舱应用任务进展顺利:水稻已30厘米高

问天实验舱应用任务进展顺利:水稻已30厘米高近日,中科院发布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任务的阶段性进展,尤其是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取得重大突破,并骄傲地直言:“太空种菜,我们是认真的!”据介绍,目前,空间站的各有效载荷状态良好、工作稳定,载有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已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科学实验柜通用培养模块,并已萌发生长。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7月29日,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植物培养实验在轨启动。目前,拟南芥幼苗已经长出四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经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至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据空间应用系统问天实验舱任务总体主任设计师赵黎平透露,初步计划9月下旬左右,由航天员进行植物样品的、植物植株的第一次采集工作,也就是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前,进行植物样品的收获工作,并带回地球。植株采集由航天员在手套箱处置完成,之后放在-80℃的温区,种子放在4℃的温区。航天员返回前,会把它们放在一个被动的生保条件的下行冷包里,由科学家做更深入的研究。上图中的模型,就是一比一还原的问天实验舱内生命生态实验柜,也是植物培养实验的主体部分,其中左边种拟南芥,右边种水稻,在各自适宜的生长环境下,进行全流程、全周期的生长培育。同时还有三个其他实验模块,后续会逐步地开启各自的实验。拟南芥水稻水稻...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4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47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记者从8月29日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举行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情况介绍会上获悉,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内的拟南芥和水稻种子萌发已成功启动,目前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开展拟南芥和水稻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水稻培养单元。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2022年7月,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于7月29日启动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拟南芥培养单元里,拟南芥开的花。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目前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长至5至6厘米高。“此前,我国已成功完成过拟南芥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说。郑慧琼说,由于种植空间和能源供给都十分稀缺,太空种植的农作物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生产效率和低能源消耗的特性。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右二)和研究团队成员观察地面对照水稻实验单元里的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据介绍,在过去60余年中,科学家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前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目前只有油菜、小麦、豌豆等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左)和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开花是植物发育的关键环节。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郑慧琼说,本次实验将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实现在较小封闭空间中令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0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063.htm

封面图片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星期一(7月25日)上午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据中国央视新闻引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报道,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2022年7月25日上午10时03分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组合体姿态融合控制、小机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组合测试等在轨工作,并利用问天舱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在25日凌晨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中国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的空间交会对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星期天(7月24日)下午2时22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逾八分钟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问天实验舱在海南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进一步迈向年底建成“天宫”空间站及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目标。发布:2022年7月25日10:32AM

封面图片

太空种菜成了:中国空间站的水稻、拟南芥长势喜人

太空种菜成了:中国空间站的水稻、拟南芥长势喜人随着问天实验舱上行、在中国空间站内进行的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拟南芥和水稻种子样品的生长状态良好。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实验单元安装至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蔡旭哲打开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都已经萌发,其中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叶子,高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矮杆水稻也有5-6厘米,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微重力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作为本次空间实验的样品,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拟南芥代表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水稻代表单子叶、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粮食类作物,比如小麦、玉米等属于禾本科。空间站内水稻生长状态良好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的生长发育情况本项目主要研究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和水稻的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实验的目标是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来实现在较小的封闭空间中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同时,通过航天员在轨采集样品,冷冻保存返回分析,鉴定空间微重力调控植物开花的关键枢纽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验证,为下一步构建适应空间微重力环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提供分子元件。“太空水稻”“太空拟南芥”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基础,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对于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99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9973.htm

封面图片

中国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

中国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的问天实验舱,于星期天(7月24日)下午发射升空。综合新华社、人民网等报道,问天实验舱星期天下午2时22分左右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搭乘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现阶段最大的空间站单体舱段。它长17.9米,比天和核心舱长一米多。问天实验舱也是继天和核心舱之后,中国空间站第二个大型舱段,主要功能是展开生命科学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实验柜;未来航天员还将在这些实验柜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培育微生物等。中国空间站于去年4月开始建造,计划今年底竣工,同时也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发布:2022年7月24日2:41PM

封面图片

我国航天员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 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我国航天员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2年9月1日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刘洋成功出舱。9月2日0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陈冬、刘洋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航天员陈冬(上)、刘洋(下)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的画面。新华社发(李杰摄)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从抓总研制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问天实验舱,该院科技团队再次全力支撑出舱任务圆满成功。舱门更大,出入更轻松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出舱时,是通过位于空间站核心舱节点舱的出舱口,舱门直径为85厘米。本次任务,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出门”,该舱门由五院空间站结构与机构团队抓总研制,直径达到1米,让航天员在身着舱外航天服的情况下,能够更加从容地携带设备通过。看似简单的几何尺寸增大,其实是“刚”与“柔”的平衡,需要利用杠杆放大原理寻找平衡点,在保持航天员操作力不变的条件下,让直径更大的舱门实现密封。作为航天器机构中的复杂产品,1米直径舱门涵盖密封、传动、锁紧、导向、润滑、人机工效等学科,但设计团队却将复杂的功能深入浅出地落实到产品操作细节中。航天员只需使用舱门门体上配套的操作手柄旋转解锁,使用助力机构消除残压,拉动舱门把手,即可完成打开舱门动作。此外,舱门还配套了量身定制的保护罩,并将舱门检漏仪作为密封检测手段、将舱门压点开关作为状态辅助判断,全方位保障其使用安全。根据在轨的使用需求不同,研制团队还在梦天实验舱等后续任务中配备了多种不同功能的舱门产品。安全绳更长,太空漫步更自由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必须有连接在空间站上的“生命线”时刻护卫左右,这就是由五院529厂研制的可伸缩安全系绳机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完成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时,使用的是固定长度的系绳,其有效长度仅1米多。但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空间站设备安装、检修等出舱任务,出舱范围更大、操作难度更高、安全要求更严格,需要长度更长且可伸缩的安全系绳机构。为此,研制团队研发了适用于空间站出舱任务的新型可伸缩安全系绳机构。这种安全绳能保证航天员与空间站舱体间超过10米的安全连接,又不会对航天服产生勾挂和干涉航天员的运动,还要经受住太空中近200℃大温差、空间辐照、空间粒子等恶劣环境考验。同时,考虑到人机工效学的要求,产品还要实现恒力输出,以保证其收放力不对航天员运动产生影响。针对长距离以及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需求,研发团队创新提出了一种巧妙的设计方案,实现了钢丝绳的恒力收放,无需电机提供回转力矩,避免了电缆的引入,保证了航天员携带的便...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14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1457.htm

封面图片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星期天(7月24日)成功发射的中国航天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已经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问天实验舱在星期一(25日)凌晨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中国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的空间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随后将进入问天实验舱。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星期天下午2时22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逾八分钟后,问天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问天在海南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进一步迈向年底建成“天宫”空间站及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目标。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早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问天发射成功意义重大,不仅对中国最先进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带来重大技术锻炼,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也为空间站完成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宋忠平也预测,中美未来势必加大太空博弈,西方近期也可能再渲染中国运载火箭残骸危害等问题。发布:2022年7月25日7:06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