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成人畜共患病传染主因?病毒学家认为应重视监测

气候变暖成人畜共患病传染主因?病毒学家认为应重视监测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成为人畜共患病传播主要原因之一。“每次疫情发现,都是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气候变化正在灾难性地摧毁生物多样性,并使得携带病毒的动物活动范围增加,为疾病传播打开入口。”...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497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4971.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警告:气候变暖或造成北极病毒“溢出风险”

科学家警告:气候变暖或造成北极病毒“溢出风险”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病毒存在“溢出风险”。法新社18日报道称,科考队在加拿大黑曾湖地区进行采样,黑曾湖是全部水体位于北极圈以内的面积最大的湖泊。科考队收集的样本包括冰川融水形成河流的河床土壤,也包括黑曾湖本身的湖床土壤。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936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9361.htm

封面图片

COVID-19、禽流感、猴痘……病毒学家解释世界各地的病毒爆发潮

COVID-19、禽流感、猴痘……病毒学家解释世界各地的病毒爆发潮由于人类行为、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病毒的爆发可能会增加。从COVID大流行中改进的病毒检测方法,如废水监测,可以帮助追踪其他病毒并为未来的大流行的应对提供信息。据估算目前有167万种病毒尚未被发现,它们感染了哺乳动物和鸟类,而在这些病毒中,据认为多达82.7万种有可能感染人类。为了了解病毒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需要回到地球上生命的起点。关于第一个病毒是如何出现的,有几种理论,但他们都同意,病毒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与生物一起进化。当这种稳定的共同进化出现中断时,就是我们可能遇到麻烦的时候。人类群体中病毒出现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和他们的行为。一万多年前,农业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开始与动物进行密切接触。这为自然感染这些动物的病毒提供了机会,使其"物种跳跃"到人类身上。这被称为人畜共患病。大约75%的新出现的传染病是由人畜共患病引起的。随着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发展,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迫使动物进入新的地区寻找食物来源。通常不会有接触的不同物种现在共享同一个环境。在这个等式中加入人类,你就有了新病毒出现的完美配方。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高,为病毒的传播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城镇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超过了适当的基础设施,如卫生和医疗保健,进一步增加了病毒爆发的可能性。气候变化也助长了病毒的传播。例如,虫媒病毒(由蚊子等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正在新的地区被发现,因为蚊子可以生存的国家范围正在扩大。病毒可以从动物身上跳到人类身上。我们知道这些因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SARS-CoV-2(导致COVID的病毒)的出现并没有让任何病毒学家或流行病学家感到惊讶。这是一个何时--而不是是否--会发生大流行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COVID大流行的规模,以及有效限制病毒传播的难度。我们也无法预测错误信息会对公共卫生的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反疫苗的情绪在社交媒体上变得更加普遍,我们看到对疫苗犹豫不决的比例在增加。儿童常规免疫项目也受到干扰,增加了麻疹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爆发的风险。监测方面的教训在COVID大流行期间,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导致了新的和改进的病毒检测方法的发展,以监测疾病的爆发和病毒的演变。现在,许多参与追踪SARS-CoV-2的科学家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监测其他病毒。例如,废水监测已被广泛用于检测大流行期间的SARS-CoV-2,并且同样可以帮助追踪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其他病毒。当一个人感染了某种病毒,该病毒的一些遗传物质通常会被冲进厕所。废水有能力显示一个地区的感染数量是否在增加,通常,在医院的病例数开始增加之前。将这项技术用于寻找其他病毒,如流感、麻疹甚至脊髓灰质炎,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病毒爆发时间的宝贵数据。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发生--例如,2022年期间在伦敦的废水中检测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种病毒监测的增加,自然会导致更多的病毒爆发被报告。虽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在制造恐惧,但像这样的信息可能是遏制任何未来大流行病的关键。如果在一个没有充分的病毒监测的地区爆发,感染更有可能传播得太远而不容易被控制。也就是说,监测只是大流行病准备工作的一个部分。世界各地的政府和卫生及科学机构需要有(定期更新的)病毒出现和大流行的协议,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可能已经太晚的情况下慌忙去了解情况。COVID不太可能是今天许多活着的人将目睹的最后一次大流行。让我们希望下一次我们能有更好的准备。...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35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3517.htm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病毒存在“溢出风险”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病毒存在“溢出风险”法新社18日报道称,科考队在加拿大黑曾湖地区进行采样,黑曾湖是全部水体位于北极圈以内的面积最大的湖泊。科考队收集的样本包括冰川融水形成河流的河床土壤,也包括黑曾湖本身的湖床土壤。科学家指出,病毒需要宿主进行复制传播,宿主可能是人类、动物、植物或真菌。某些情况下病毒可能在不同宿主之间跳跃,从而实现跨物种传播。事实上,科学界一直对气候变暖造成极地冰雪融化、进而释放“沉睡病毒”的风险保持警惕。去年俄罗斯《莫斯科时报》指出,俄罗斯变暖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快3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未知的病毒。此外,类似的风险也存在于其他高寒地区。据“中时新闻网”报道,去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微生物组》期刊上发表报告,介绍对2015年中美联合科考队从青藏高原冰川中钻取冰核样本展开研究的发现。研究人员在其中两个冰川样本中发现多种未知病毒,这些病毒已存在近1.5万年。#船新版本生化乱斗频道投稿:@ZaihuaBot订阅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港病毒学家:奥密克戎更容易感染儿童但原因不明

港病毒学家:奥密克戎更容易感染儿童但原因不明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说,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国外的感染数据显示,儿童更容易受感染,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还不明确。天津是中国大陆最早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本土病例的城市,对于感染者分析目前还缺乏数据。金冬雁主要依据国外儿童感染情况来判断。金冬雁接受澎湃新闻网采访时说,奥密克戎在儿童的致病性方面其实没比过去的毒株高很多,但因为受感染的儿童人数更多,住院的儿童也更多。天津这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儿童中暴发感染的情况印证了这一点。天津首次迎战奥密克戎本土疫情,从前天(8日)报告两例阳性感染者(一名托辅机构人员、一名小学生),截至昨晚(9日)9时,天津已经报告40例阳性感染者。其中22例阳性感染者是学生,占目前报告阳性感染者的55%。金冬雁分析,目前还不清楚是不是奥密克戎的特性导致儿童感染数量上升。比如是否因为奥密克戎在儿童上呼吸道更容易复制,这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他认为,还有一些更确切因素,比如儿童冠病疫苗接种比例更低、学生冬季在密闭空间上课,容易发生聚集性传播。从此前公布的接种数据来看,天津市疫苗接种率并不低。天津市卫健委主任顾清透露,截至去年12月13日,天津市共接种冠病疫苗2839.8万剂次,12岁以上人群首针接种率达94.9%,全程接种率达93.9%。3至11岁儿童的冠病疫苗接种情况尚未披露。鉴于儿童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风险,金冬雁建议风险地区学校尽快放假,避免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他也建议加快研发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冠病疫苗,并应该考虑给儿童接种冠病疫苗加强针。发布:2022年1月10日5:08PM

封面图片

迫在眉睫的马尔堡危机:高致病病毒如何暴发、传播乃至升级?

迫在眉睫的马尔堡危机:高致病病毒如何暴发、传播乃至升级?马尔堡病毒和密切相关的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家族,结构相似。这两种病毒都会引起人们的严重疾病和死亡,死亡率从22%到90%不等,具体取决于爆发的情况。感染这些病毒的病人表现出广泛的类似症状,包括发烧、身体疼痛、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和呕吐、嗜睡,有时还有出血。我们是研究马尔堡、埃博拉和相关病毒的病毒学家。我们的实验室对研究这些病毒如何在人体内致病的潜在机制有着长期的兴趣。进一步了解马尔堡病毒如何从动物传染给人类,以及它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对于预防和限制未来的疾病爆发至关重要。从被感染的VEROE6细胞上清液中收获的马尔堡病毒颗粒(蓝色)的彩色透射电子显微照片。图片在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的NIAID综合研究机构拍摄并进行了色彩增强。资料来源:NIAID马尔堡病毒疾病马尔堡病毒只在人们出现症状后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它通过受感染的体液如血液传播,而不是通过空气传播。接触者追踪是打击疾病爆发的有力工具。潜伏期,即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从2到21天不等,通常在5到10天之间。这意味着必须对接触者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以发现潜在的症状。在病人出现症状之前,马尔堡病毒无法被检测出来。马尔堡病毒病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埋葬程序造成的死后传播,家人和朋友通常与死于该疾病的人有直接的皮肤接触。目前还没有针对马尔堡病毒病的批准治疗方法或疫苗。正在开发的最先进的候选疫苗使用的策略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防止埃博拉病毒疾病。在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或疫苗的情况下,马尔堡病毒的爆发控制主要依靠接触者追踪、样本测试、病人接触监测、隔离以及试图限制或修改高风险活动,如传统的葬礼做法。埃及果蝠(Rousettusaegyptiacus)被怀疑是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储存器。马尔堡病毒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与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侵占和气候变化引起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改变有关。是什么导致了马尔堡病毒的暴发?马尔堡病毒的爆发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第一次有记录的马尔堡病毒病的爆发发生在欧洲。1967年,德国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现在的塞尔维亚)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从乌干达进口的受感染的猴子后,被感染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病原体。这次爆发导致了马尔堡病毒的发现。识别该病毒只用了三个月,考虑到现有的研究工具,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快。尽管接受了重症监护,32名病人中有7人死亡。这个22%的病例死亡率与随后在非洲爆发的马尔堡病毒相比相对较低,后者的累计病例死亡率为86%。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致死率的差异是由于病人护理方案的变化还是其他因素,如不同的病毒株。随后的马尔堡病毒疾病爆发发生在乌干达和肯尼亚,以及中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安哥拉。除了目前在赤道几内亚的爆发,最近2021年在几内亚和2022年在加纳等西非国家的马尔堡病毒病例突出表明,马尔堡病毒并不局限于中部非洲。有力的证据表明,埃及果蝠是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动物库,它可能在向人传播病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有马尔堡病毒爆发的地点都与这些蝙蝠的自然范围相吻合。考虑到病毒的生态环境,马尔堡病毒爆发的大面积区域并不令人惊讶。然而,对马尔堡病毒的人畜共患或动物对人的传播机制仍然知之甚少。一些马尔堡病毒疾病爆发的起源与人类在埃及果蝠栖息的山洞中的活动密切相关。1998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爆发的疫情中,一半以上的病例是曾在Goroumbwa矿工作过的金矿工人。耐人寻味的是,近两年的疫情爆发结束时,正好是洞穴被淹没,蝙蝠在同一个月消失的时候。同样,2007年,在乌干达的一个金矿和铅矿工作的四名男子感染了马尔堡病毒,据说那里有成千上万的蝙蝠栖息。2008年,两名游客在参观了乌干达马拉马甘博森林的蟒蛇洞后感染了该病毒。两人在返回本国后都出现了严重的症状--来自荷兰的妇女死亡,来自美国的妇女幸存下来。埃及果蝠的地理范围延伸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以及中东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人畜共患的外溢事件。更频繁的暴发尽管马尔堡病毒病的爆发在历史上是零星的,但其频率在最近几年一直在增加。包括丝状病毒(如埃博拉、苏丹和马尔堡病毒)、冠状病毒(导致SARS、MERS和COVID-19)、鸡冠状病毒(如尼帕和亨德拉病毒)和猴痘在内的人畜共患病毒的不断出现和重新出现,似乎受到人类对以前未受干扰的动物栖息地的侵占和气候变化导致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改变的影响。大多数马尔堡病毒的爆发都发生在偏远地区,这有助于控制该疾病的传播。然而,携带该病毒的埃及果蝠的巨大地理分布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未来马尔堡病毒疾病的爆发可能发生在新的地点,并扩散到人口更密集的地区,正如2014年西非爆发的毁灭性的埃博拉病毒所见,有超过11300人死亡。...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311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311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