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出现故障导致错误实验结果,安阳师院教授撤回高分论文

净水器出现故障导致错误实验结果,安阳师院教授撤回高分论文当在LED白光下重复过氧化氢的光催化分解相关实验时,我们无法重现前述论文中发表的实验结果。已发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无法重现,安阳师范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主动撤回刚发表两个多月的论文。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25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253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LK-99首批重复实验结果出炉:三篇论文两篇来自中国,理论可行但未复现悬浮或超导

LK-99首批重复实验结果出炉:三篇论文两篇来自中国,理论可行但未复现悬浮或超导在LK-99的两篇论文于7月22日上午首次在预印本网站公开约一周后,目前至少又有三篇与LK-99相关的新论文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公开。其中两篇来自中国,分别由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完成另一篇来自美国,由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SinéadM.Griffin)完成。8月1日,前述研究LK-99的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孙岩研究员和刘培涛研究员表示,他们主要进行了理论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LK-99有室温超导的可能性;从能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不confirm(但这不是证实)”。除了上述论文,还有网友公开实验数据和视频称,重复实验中合成的LK-99表现出一定的抗磁性,但未观察到超导现象或超导磁悬浮现象。(澎湃)标签:#超导频道:@GodlyNews1投稿:@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美国室温超导论文从《自然》杂志撤稿

美国室温超导论文从《自然》杂志撤稿11月7日,《自然》杂志宣布撤回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兰加·迪亚斯在今年3月份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声称发现了一种在室温和相对低的压力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自然》杂志称应部分作者的要求,该论文已被撤回。作为对这项工作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他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发表的论文没有准确反映所研究材料的出处、所进行的实验测量和所应用的数据处理协议。上述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问题破坏了已发表论文的完整性。此外,该杂志还单独对论文中提出的电阻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担忧。该杂志的调查和发表后审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担忧是可信的、实质性的,但仍未得到解决。——(nature)

封面图片

LK-99首批重复实验结果出炉:三篇论文两篇来自中国 理论可行但未复现悬浮或超导

LK-99首批重复实验结果出炉:三篇论文两篇来自中国理论可行但未复现悬浮或超导其中两篇来自中国,分别由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完成;另一篇来自美国,由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SinéadM.Griffin)完成。LK-99的理论模型正确,但难制备出成功的样品,尚未被成功复现?8月1日,前述研究LK-99的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孙岩研究员和刘培涛研究员告诉澎湃科技,他们主要进行了理论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LK-99有室温超导的可能性;从能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不confirm(但这不是证实)”。孙岩同时表示,“理论和实验还是有gap(区隔)的”,“这没法预测,只能说,它有(室温超导)这种几率”,但LK-99到底能不能在室温常压条件下真正地进入超导态,还需要在实际的实验中进行检验。前述论文中,西尼德·M·格里芬表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LK-99模型存在超导体家族中高转变温度的共同特征。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对合成的LK-99检测发现,它的室温电阻不为零,也没有观察到它发生磁悬浮。该论文称,上述材料表现出的表现出特征类似半导体,而非超导体。除了上述论文,还有网友公开实验数据和视频称,重复实验中合成的LK-99表现出一定的抗磁性,但未观察到超导现象或超导磁悬浮现象。北航论文:未发现LK-99具有超导性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7月22日上午,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上陆续提交两篇类似的论文,宣称一种命名为LK-99的铜掺杂铅磷灰石材料拥有“室温+常压”超导能力,系全世界首款室温常压超导材料。但其目前公布的实验数据被认为不足以证明LK-99系超导体,因而受到质疑。随后,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尝试合成LK-99,以验证其实验结果。7月31日16时13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知琪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了标题为《由Pb2SO5和Cu3P烧结而成的Pb10-xCux(PO4)6O中的半导体传输》(SemiconductingtransportinPb10-xCux(PO4)6OsinteredfromPb2SO5andCu3P)的论文。该论文称,他们根据韩国团队公布的方法合成了LK-99,但没有发现其具有超导性。该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是PeixinQin。该论文称,尽管他们合成的LK-99与韩国团队先前报道的LK-99的结构数据一致,但他们没有检测到其超导性,相反,反而发现了类似半导体的特性;该材料在室温下的电阻率约为1.94×10^4Ω/cm。此外,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当他们把压制的前述LK-99颗粒在室温下置于磁体顶部时,没有发现排斥现象,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声称改性的铅磷灰石中存在室温超导体的说法可能需要更仔细地重新审查,特别是在电传输特性方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论文:铜的掺杂致绝缘体向金属转变7月29日18时04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培涛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了标题为《关于Pb10-xCux(PO4)6O(x=0,1)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irst-principlesstudyontheelectronicstructureofPb10−xCux(PO4)6O(x=0,1))的论文。该论文称,为了阐明铜的掺杂效应,研究团队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LK-99及其母体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我们的结果表明,母体化合物Pb10(PO4)6O是绝缘体,而铜的掺杂会引起绝缘体-金属转变,从而引起体积收缩。”“LK-99在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结构具有半填充平坦带和全占据平坦带的特征。这两个平坦带既来自1/4占据的氧原子的2p轨道,也来自Cu的3d轨道与其最近相邻氧原子的2p轨道的杂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在上述两个平坦带上观察到四个范霍夫奇点,“这表明在低温下电子对结构畸变的不稳定性。”研究人员发现,在考虑的掺杂元素中,与银相比,金表现出与铜更相似的掺杂效应。“我们的工作为未来研究LK-99独特电子结构在超导电性中的作用打下基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论文:理论上有超导高转变温度的特征7月31日17时58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在预印本网站arXiv提交了标题为《铜掺杂的铅磷灰石中相关孤立扁平带的起源》(Originofcorrelatedisolatedflatbandsincopper-substitutedleadphosphateapatite)论文。西尼德·M·格里芬在论文中表示,最近一份关于LK-99在常压下的室温超导性的报告激发了人们对何种材料和何种机制可实现高温超导性的兴趣。她对铜掺杂的铅磷灰石材料LK-99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确定了其在费米级上相关的孤立平带,“这是已建立的超导体家族中高转变温度的共同特征。”她认为,这些孤立带起源自铜离子引起的结构畸变和铅孤对子的手性电荷密度波。“这些结果表明,一个最小的双带模型可以涵盖该系统中的大部分低能物理。”也就是说,她认为,计算结果显示,LK-99可能存在超导性能。该论文称,如果铜离子取代铅离子的位置合适,相关化合物可以显示出高温超导体的许多关键特征。但在获得大块超导样品时,铜离子完成上述取代,存在挑战性。“尽管如此,鉴于这些诱人的理论特征和有一定可能性的高温超导性的实验报告,我希望这一类新材料的发现,能够推动对掺杂磷灰石矿物的进一步研究。”附论文链接:1.韩国论文1:https://arxiv.org/abs/2307.120082.韩国论文2:https://arxiv.org/abs/2307.120373.北航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8024.中国科学院金属所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0405.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4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429.htm

封面图片

常温常压超导首被证明理论可行:美顶尖实验室论文出炉

常温常压超导首被证明理论可行:美顶尖实验室论文出炉目前该论文已经在Twitter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有人第一时间看过论文表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研究提交的速度极快,但其中思考又足够缜密。在该研究中,LBNL纳米结构材料理论研究员SinéadGriffin使用美国能源部的计算能力进行模拟,称已经为铜掺杂铅磷灰石的超导性找到了理论基础,费米能级的孤立平带是超导晶体的标志。通过计算机模型,我们从理论上描述了若现实世界中存在常温超导,其材料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如今吸引全球关注的LK-99具有这种特殊性质。这可能也是相关研究中,第一个证实了“常温常压超导体”理论可行的。在论文提交之后,作者第一时间发推:论文drop了,可以睡会儿了。论文题目为《Originofcorrelatedisolatedflatbandsincopper-substitutedleadphosphateapatite》。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方法概览本次实验使用了ViennaAbinitioSimulationPackage(VASP)进行了所有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这是一个用于量子力学计算的软件包。考虑到Cu-d态的低定位,实验应用了Hubbard-U修正。实验还测试了2eV到6eV之间的U值,发现实验结果与所有计算值的结果都相似。正文中的结果是U=4eV时的结果,该值给出的晶格参数与实验结果相差1%。下图1.(a)为铅磷灰石结构,如正文所述,具有两个不等价的铅位点。O或OH列位于Pb(2)六边形结构所定义的中心列中。Pb_10(PO_4)_6OH_2的计算电子定位函数。Pb(2)周围的氧根受到孤对的排斥。图1。下图2(a)的铅磷灰石结构,显示了9个配位的Pb(1)位。b)Cu取代结构显示了六配位的Cu和Pb(1)位点,具有扭曲的三棱柱配位,两种不同的键长,上下三角形之间24◦的刚性扭转。右侧是Cu-d9的晶体场图。图2。下图3为计算出的自旋极化电子能带结构(左)和相应的态密度。图左橘黄色实线表示自旋向上能带,蓝色虚线表示自旋向下能带。图右灰色阴影表示总态密度,其中粉色显示为Cu-d轨迹,绿色显示为相邻的O-p轨迹。两张图中,费米能级均设置为0eV。图3。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发现一组孤立的平面带穿过费米能级,最大带宽为~130meV(见前文图4):这些理论结果表明,磷灰石结构为稳定高度局部化的Cu-d^9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而Cu-d^9态在费米能级上形成了强相关的平带。Pb(2)的立体化学活性6s^2孤电子的核心作用体现在手性电荷密度波的形成,以及连接多面体的结构扭曲的传播。当Cu在Pb(1)位点上被取代时,结果是一连串的结构变化,包括晶格参数减少、配位变化和多面体倾斜的改变,进而导致Cu周围出现局部Jahn-Teller扭曲三棱柱。最终形成了一组平坦不正常、半填充的孤立d_yz/d_xz带。写在最后此前,人们对于高温超导的可信度持续存疑,多个国家的实验室纷纷表示复现失败。近日,北航与中科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有关复现LK-99的论文中均表示结果不理想。韩国团队则在arXiv上重新上传了自己的论文。而最新的消息,重新给了我们以希望。至少提交论文的这个伯克利实验室,不是家普通的机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LBNL),简称伯克利实验室,是一家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为美国能源部(DOE)运营的多学科研究机构。其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基础能源科学、生物和环境系统科学、先进科学计算、物质基本属性、未来加速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技术等。从1950年代至今,伯克利实验室一直是国际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共有12名与伯克利实验室相关的研究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新研究的唯一作者SinéadGriffin,现任LBNL的纳米结构材料理论研究员,她于2014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结合分析和计算方法来理解、操纵和设计量子材料的功能特性,包括磁性、多铁性和拓扑顺序,应用范围从量子信息科学到下一代微电子学。此外,她特别关注于凝聚态科学和高能物理学之间的交叉部分。随着人们对于LK-99等材料的认识逐步清晰,我们或许可以更快找到验证室温超导物质的方法。作者:https://foundry.lbl.gov/about/staff/sinead-griffin/...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31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311.htm

封面图片

韩国超传导低温学会验证委员会13日在线发布白皮书称,在综合考量原论文数据和国内外再现实验研究结果后认定,完全没有证据可以证明LK

韩国超传导低温学会验证委员会13日在线发布白皮书称,在综合考量原论文数据和国内外再现实验研究结果后认定,完全没有证据可以证明LK-99是常温常压超导体。验证委指出,此前公开的两篇LK-99相关论文中提出的电阻和磁化率测定值等数据均未能体现超导体的“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即超导体对外部磁场的排斥现象)特征。验证委还指出,根据LK-99相关论文作者提出的方法,在首尔大学等韩国8个研究所进行的再现研究中,均未能在常温或低温环境下再现超导。(韩联社)

封面图片

如何阅读论文? | 英文原文 | #经验 #论文

如何阅读论文?#经验#论文摘要研究人员在阅读研究论文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然而,这项重要技能往往没有得到适当的教授,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努力浪费。本文提出了一种实际高效的阅读研究论文的三遍方法,并讲述了如何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文献调研。1.引言研究人员阅读论文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为了会议或课程的审阅,为了跟上他们领域的最新动态,或为了对一个新领域进行文献调研。一个典型的研究人员可能每年要花费数百小时阅读论文。学习高效阅读论文是一项至关重要但鲜少教授的技能。因此,刚入门的研究生不得不靠自己摸索,通过试错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浪费了大量努力,还常常陷入挫败感。多年来,我一直在使用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来高效地阅读论文。这篇文章介绍了这种“三遍阅读”方法,以及如何用它来做文献调查。2.三遍阅读法核心思想是进行最多三遍阅读,而不是从头到尾连贯阅读。每一遍阅读都有特定的目标,并在前一遍的基础上深入:第一遍给你一个关于论文的总体印象。第二遍让你掌握了论文的内容,但不深入细节。第三遍帮助你深入理解论文。2.1第一遍阅读第一遍是快速浏览,获取论文的整体框架。你还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更深入地阅读。这遍阅读大约需要五到十分钟,包括以下步骤:1.仔细阅读标题、摘要和引言。2.浏览章节和小节的标题,但忽略其他内容。3.阅读结论部分。4.粗略查看参考文献,心里检查你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在第一遍阅读结束时,你应该能够回答以下五个问题:1.类别:这篇论文属于哪种类型?是测量研究?现有系统的分析?还是研究原型的描述?2.背景:它与哪些其他论文有关联?用了哪些理论基础来分析问题?3.正确性:它的假设看起来合理吗?4.贡献:论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5.清晰度:这篇论文写得清楚吗?根据这些信息,你可能会选择不再深入阅读。这可能是因为论文内容不吸引你,或者你对该领域了解不足,无法充分理解论文,或者作者的假设不成立。对于不属于你研究领域但未来可能相关的论文,第一遍阅读通常已足够。2.2第二遍阅读第二遍阅读时,需更细致地阅读论文,但可以忽略诸如证明等细节。边读边记下关键点或在边缘作笔记会很有帮助。1.仔细检查论文中的图形、图表和其他插图。特别留意图表。轴线是否标注清晰?结果是否带有误差范围,以便得出统计上有意义的结论?这些常见错误会帮助你区分仓促和精心的工作。2.记得标记那些相关但未读的参考文献,以备后续阅读(这是深入了解论文背景的好方法)。第二遍阅读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在这遍阅读后,你应该能够理解论文的内容,并能够向别人概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其支持证据。这种详细程度适合于你感兴趣但并非你研究专长的论文。2.3第三遍阅读要彻底理解一篇论文,特别是作为审稿人时,需要进行第三遍阅读。这遍阅读的关键是尝试实际重现论文的工作:也就是说,在与作者相同的假设下,尝试再创造他们的工作。通过这种重建与实际论文的对比,你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它潜在的不足和假设。这次阅读要求极高的注意力。你应该质疑每个陈述中的每个假设,并思考如果是你,会如何表达某个特定的想法。这种实际与理想的比较可以带来对论文证明和展示技巧的深刻洞察,这些技巧可能会成为你的宝贵工具。在这遍阅读中,你还应该记录下未来工作的灵感。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次阅读可能需要四到五个小时,对于经验丰富的读者则大约一个小时。在这遍阅读的最后,你应该能够完全理解论文的内容,包括它的创新之处、主要论点、技术论证,以及任何你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面。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