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署警告:人类缺乏将地球升温控制在1.5℃内的可靠途径

联合国环境署警告:人类缺乏将地球升温控制在1.5℃内的可靠途径截图(来自:UNEP)为防为时过晚,该机构正紧急呼吁各方尽快开展彻底的能源转型。联合国环境署(UNEP)总干事IngerAndersen表示:这份报告以冷酷的科学术语,告诉我们这一整年的大自然事件——期间我们经历了致命的洪水、风暴、以及熊熊大火。为此,我们必须阻止让温室气体充斥大气层、并尽快采取行动。曾经我们有机会做出渐进式的改变,但可惜已经错过了那个时机。现在只有对经济和社会实施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使我们免于向更糟糕的气候灾难推进。UNEP指出,尽管各国政府做出了有利于减少碳足迹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但自2021年在格拉斯哥举办的上一次气候峰会以来,2030温室气体减量排放目标仅达成不到1%。通过一番计算,联合国环境署表示这相当于0.5吉吨的二氧化碳——尽管只需减少45%的排放量,就能够让全球变暖的温度限制在1.5℃以内。最新数据表明,若放任下去,那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4~2.6℃——即使在最佳状况下,若全面落实NDC和兑现额外的净零排放承诺,气温将只会增加1.8℃。遗憾的是,基于当前的排放量、短期NDC目标、以及长期净零目标之间的差异,这一前景仍不太乐观。为改善,UNEP建议各国对电力供应、工业、交通、建筑、以及食品和金融系统,开展大规模、快速、且摆脱化石燃料的整顿。若能减少45%的排放量,我们有望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如果勉力减少30%,也能够将平均气温上升保持在2℃。庆幸的是,在敦促各国加速能源工业转型的同时,研究也发现——在可再生电力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某些地区已取得相当不错的进展。IngerAndersen补充道:有人认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几乎近半,是项艰巨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仍必须为之付出艰苦绝卓的努力,毕竟它不仅对脆弱的社区、物种和生态系统,对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至关重要。此外UNEP指出——食品生产行业也需要快速、持久地减排,因为这部分占据了1/3左右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机构希望在四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即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变饮食、改善农业食品生产、以及努力让食品供应链脱碳。最终到2050年的时候,其希望将粮食系统排放量减少到现阶段水平的1/3左右。...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13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138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联合国报告预测地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2.9°C

联合国报告预测地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9°C这份报告是该系列报告的第14版,《排放差距》系列召集了许多世界顶级的气候科学家共同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并为全球变暖这一大挑战提供潜在解决方案。了解更多: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43922/EGR2023.pdf?sequence=3报告发现,自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通过《巴黎协定》时,根据当时的现有政策,203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预计将增加16%。现在,预计增幅为3%。然而,2030年的预计排放量必须减少28%,才能走上实现《巴黎协定》2°C目标的路径,减少42%才有可能实现1.5°C度目标。按照目前的情况,全面落实《巴黎协定》下的无条件国家自主贡献将使全世界走上在本世纪内将温度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9°C的轨道。全面落实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可将升温幅度降至2.5°C。报告呼吁所有国家加速推进整个经济系统的低碳发展转型。拥有更大能力和排放责任的国家需要采取更具雄心的行动,并支持发展中国家追求低排放发展增长。这份报告关注2025年提交的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方案加强落实力度,取得更大成效,从而在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与实现2°C和1.5°C目标相一致的水平。报告还研究了二氧化碳清除法的潜力和风险,包括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空气碳的直接捕集与储存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87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8785.htm

封面图片

全球单日平均升温首次突破2℃ 1.5℃控温目标还能实现吗?

全球单日平均升温首次突破2℃1.5℃控温目标还能实现吗?2015年全球近200个国家签署的《巴黎协定》提出,在本世纪内,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将被控制在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高2°C以内,最好不超过1.5°C。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上述报告中呼吁,各国需要采取重大的气候行动,使世界摆脱失控的气候变化,并使其与《巴黎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就在联合国方面发出最新呼吁的当天,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监测到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7日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间平均水平高2.07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全球单日平均气温升温水平首次突破2摄氏度。“负面纪录”不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诺生(IngerAndersen)在《排放差距报告》发布时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或哪个经济体能免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她强调,各国迫切需要停止在温室气体排放、全球高温和极端天气方面继续创造负面纪录。以北半球刚刚过去的夏天为例,截至今年10月初,总共有86天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以上。9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在此期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8摄氏度。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显示,今年6月至10月,全球单月平均气温均刷新全球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纪录,使得今年夏季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夏季。鉴于全球海水表面温度居高不下,加上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大概率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刷新2016年创下的最高纪录。根据该机构的数据,今年1月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创1940年以来最高纪录,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1.43摄氏度;10月全球平均气温则比工业化前同期平均水平高约1.7摄氏度。在全球气温创新高的同时,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在创造新的纪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发现,自199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路走高。尤其在2021年到2022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2021年基础上又增加了1.2%,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的新纪录。其中,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主要因素。此外,2022年G20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增加了1.2%。《排放差距报告》认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仍处于失衡状态。由于这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和减缓工作的不足,全世界的气温升幅将在本世纪远远超出协定的气候目标。如果按照当前政策继续进行现有水平的减缓工作,在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升幅将被控制在高出工业化前3摄氏度之内;如果全面落实无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所需的相关工作,气温升幅将控制在2.9摄氏度以内;如果全面落实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升温将控制在2.5摄氏度以内。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缺口有多大在预警现实的同时,回溯过去全球在应对气变方面的进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认为,自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以来还是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当前政策下的预计排放量与全面落实国家自主贡献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在通过《巴黎协定》时,根据当时的政策,203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预计将增加16%。现在,预计增幅为3%。截至今年9月25日,已有9个国家提交了新的或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总计149个。与最初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相比,如果所有无条件国家自主贡献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到2030年就有可能每年减少约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约为2022年排放量的9%。然而,除非2030年的排放水平进一步降低,比如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削减28%~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因此,《排放差距报告》认为,在这十年中,大幅加大实施力度是唯一途径。《排放差距报告》呼吁,所有国家都要积极推进整个经济体系的低碳发展转型,并需要重点关注能源转型。因为,在整个生产周期中开采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上规划的煤矿和油田,其排放量会达到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碳预算的3.5倍以上。同时,《排放差距报告》认为,拥有更大能力和排放责任的国家,特别是G20中的高收入、高排放国家,需要采取更具雄心、更为迅速的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经济学人智库(EIU)此前的调查发现,非洲将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不具弹性的地区。仅根据环境因素,到2050年,非洲的经济规模可能会收缩至少4.7%。在不考虑其他周期性经济趋势影响下,紧随非洲的则是拉丁美洲(预期下降3.8%)、中东(3.7%)、东欧(3%)和亚太(2.6%)。全球整体GDP可能因气候变化降低3%。由于中低收入国家已经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以低排放增长来满足发展需求是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例如调整能源需求模式、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供应链。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国家顺利度过低碳转型期带来的挑战,《排放差距报告》认为,还需要大幅增加国际金融援助,同时调整新的公共和私有资本来源结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的估算显示,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约为2150亿~3870亿美元,资金缺口依旧高达1940亿~3660亿美元,比之前估计的范围高出50%以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936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9367.htm

封面图片

粮农组织:12%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畜牧业

粮农组织:12%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畜牧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说,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而且其影响会随着肉类消费的增加而增加。法新社报道,为了减少排放,粮农组织在星期五(12月8日)发表的报告中呼吁提高整个生产链的生产力、调整动物饲料并改善动物健康。它还建议富裕国家努力减少肉类消费,但又称这么做的效果有限。报告说,在与牲畜相关的排放量中,牛占了62%;其次是猪,占14%;家禽占9%;水牛占8%;绵羊和山羊占7%。从最终产品来看,肉类生产的排放量占67%,牛奶占30%,鸡蛋占3%。来自动物胀气和排泄物的直接牲畜排放占总排放量的60%,其余来自间接排放,例如用于生产动物饲料的杀虫剂和肥料、运输以及为设立牧场和大豆农场而砍伐森林。粮农组织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肉类消费呈上升趋势,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对气候、健康和动物福利的担忧而受到抑制。尽管如此,粮农组织说,2020年至2050年间,全球人口增长可能会推动动物蛋白消费量增长21%。粮农组织也说,减少排放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整个链条的生产力,例如使用各种技术增加每头奶牛的产奶量或降低动物的屠宰年龄。如果在膳食中用温室种植或空运的非时令蔬菜代替肉类,那么减少肉类消费的影响将有限。2023年12月8日6:27PM

封面图片

当地时间6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世界环境日发表演讲。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向人类发出危险信号,而人类

当地时间6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世界环境日发表演讲。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向人类发出危险信号,而人类却置之不理。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9%,才能使1.5摄氏度的限制仍有望实现。如果1.5摄氏度的临界值被逾越,将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人类生存。为此,古特雷斯呼吁加速能源转型,并确保能源转型的公正,应该首先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他表示二十国集团中的发达经济体应当向新兴经济体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以展现气候团结。(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纽约环境监管机构拒绝Greenidge的发电厂运营许可证】

【纽约环境监管机构拒绝Greenidge的发电厂运营许可证】纽约州环境保护部(NYSDEC)拒绝了比特币采矿公司GreenidgeGeneration申请继续在纽约运营所需的发电厂许可证。监管机构表示,Greenidge的申请与该州《气候领导和社区保护法案》(CLCPA)制定的气候目标不一致,该法案旨在到2050年将纽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85%。Greenidge一直受到环保人士的抨击,因为它使用化石燃料为其在纽约州北部SenecaLake的工作量证明(PoW)采矿作业提供动力。NYSDEC在给Greenidge的拒绝信中指出,自气候法案生效以来,其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

封面图片

国际能源署预计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增1%

国际能源署预计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增1%(早报讯)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增加1%。国际能源署(IEA)星期三(10月19日)表明,尽管人们担心当前的能源危机或导致各国放缓可再生能源的过渡进程,但全球202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增加1%。国际能源署预测,202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33.8亿吨,较2021年增加3亿多吨。但3亿多吨这个数字实际上还是远低于2021的增量。2021年,因世界多国相继解除封锁政策,为迅速提振疫后经济,开始使用化石燃料,导致202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20亿吨。国际能源署称,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的确助长了煤炭需求。但在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可再生技术的广泛部署下,有效抵消了煤炭的排放量,预计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约10亿吨。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法比罗尔(FatihBirol)说:“令人鼓舞的是,太阳能和风能正在填补大部分(能源)空白,而煤炭价格的上涨相对较小,而且是暂时的。”比罗尔补充说:“这意味着,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速度远没有一些人担心的那么快……而政府推动的政策,正在使能源经济出现真正的结构性变化。”国际能源署称,欧洲2022年的排放量可能会略有下降,随着一系列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于明年推出,预计整体的排放量将继续减少。今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称,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头,仍有可能到2030年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联合国表明,全球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头,若不即刻采取行动,将无法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水平升幅,尽可能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发布:2022年10月19日11:49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