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持续的生产力:农村有望转向种植高产、节约成本的多年生水稻

迎接持续的生产力:农村有望转向种植高产、节约成本的多年生水稻开发高产的多年生水稻意味着一次种植可以收获八次,大大降低了小农户的劳动力和成本,同时也改善了土壤质量。来自伊利诺伊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云南大学、昆士兰大学和土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多年生水稻的开发和部署做出了贡献。资料来源:照片由云南大学提供"农民们正在采用新的多年生水稻,因为这样做在经济上是有利的。中国的农民,像其他地方一样正在变老。农村的大量人口都去了城市寻找机遇,年轻人都搬走了。种植水稻是非常劳动密集型的,同时要花费很多成本。报告的共同作者、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作物科学系教授埃里克-萨克斯说:"通过不必每年种植两次,他们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萨克斯与资深作者胡凤仪和陶大云一起,于1999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合作下开始致力于开发多年生水稻。在随后的几年里,该项目发展到包括伊利诺伊大学、云南大学和昆士兰大学。另一个合作伙伴,土地研究所,提供了多年生谷物育种和农业生态学的专业知识,以及种子资金,以确保项目的延续性。研究人员通过杂交开发了多年生水稻,将亚洲驯化的一年生水稻与非洲的多年生野生水稻杂交。利用现代遗传工具的优势来快速完成这一过程,该团队在2007年确定了一个有希望的杂交品种,在201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间实验,并在2018年发布了第一个商业化的多年生水稻品种--PR23。该国际研究小组花了五年时间,在云南省各地的农场中研究多年生水稻与一年生水稻的性能。除了少数例外,在头四年,多年生水稻的产量与一年生水稻相当。由于各种因素,产量在第五年开始下降,导致研究人员建议四年后重新播种多年生稻。但是,由于他们不必每季播种,种植多年生水稻的农民投入的劳动力几乎减少了60%,在种子、化肥和其他投入上的花费也减少了近一半。这一切可以在没有化石燃料设备替代的情况下完成,改善农民生计的同时又减少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多年生水稻的经济效益在不同的研究地点有所不同,但利益比一年生水稻高出17%到161%不等。即使在多年生水稻因虫害而暂时减产的地方和年份,农民仍然取得了比种植一年生作物更大的经济回报。"在第一个季节,当他们并排种植一年生和多年生水稻时,基本上一切都一样。产量是一样的,成本也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优势,"萨克斯说。"但是第二茬和以后的每一茬都有很大的折扣,因为你不用买种子,不用买那么多的肥料,不需要那么多的水,也不需要移栽那些水稻。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由于避免了每年两次的耕作,多年生水稻的种植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研究小组记录了在多年生水稻下土壤中储存的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其他的土壤质量参数也得到了改善。"现代高产的一年生作物通常需要完全清除现有的植被来建立,并经常需要大量的能源、农药和肥料投入。"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胡凤益说:"这种反复的土壤扰动和高投入的组合会以不可持续的方式破坏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特别是对于边缘土地。多年生水稻不仅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土壤质量使农民受益,而且还有助于补充长期保持生产力所需的生态系统。"该研究的另一项内容是评估多年生水稻的低温耐受性,目的是预测其在全世界的最佳生长区域。虽然大量暴露在寒冷中限制了再生,但研究小组预测这种作物可以在广泛的无霜冻地区工作。尽管他们已经进行了农场测试,并在中国发布了三个多年生水稻品种作为商业产品,在乌干达发布了一个,但研究人员还没有完成对该作物的改良。他们计划使用同样的现代遗传工具来快速引入理想的性状,如香气、抗病性和耐旱性,从而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影响。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土地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TimCrews说:"虽然关于多年生水稻的环境效益的早期研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且前景广阔,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资金来了解多年生水稻潜力的全部范围。关于多年生水稻系统的碳封存和持久性以及温室气体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研究人员还必须在高地水稻的常年化方面取得进展,这可以遏制整个东南亚农田的高度不可持续的土壤侵蚀。随着云南大学胡博士小组工作的进展,土地研究所和一个不断扩大的合作者网络将继续支持全球多年生水稻的这些研究和推广工作。"萨克斯补充说:"我认为现在,随着多年生水稻进入农民的田地,我们已经转过了一个弯。自农业诞生以来,我们一直通过将这些谷物作为一年生植物种植来养活人类,但这并不一定是更好的方式。现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更好的作物,以及更好、更可持续的农业。我们可以修正历史的错误"。...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207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207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米价上涨促印度农民种植更多水稻

米价上涨促印度农民种植更多水稻大米价格高涨促使印度农民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印度农业部星期五(9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农民种植的水稻面积达3980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3.7%,这或许可缓解大米进口国对印度大米供应的担忧。印度去年禁止碎米出口后,7月又突然宣布禁止非巴斯马蒂米(non-basmatirice)出口,令许多买家大感意外,因为这可能使印度大米出口量减少约一半。印度农民对种植水稻很感兴趣,但印度正经历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干旱的8月,降雨量比正常水平减少了36%。路透社引述一家全球贸易公司在新德里的经销商说:“如今的天气不适合种植稻米。在南部各州,作物面临缺水压力。”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农民从6月1日开始种植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甘蔗和花生等夏季作物,而这是通常季风降雨开始袭击印度的时候。印度近半的农田缺乏灌溉系统,季风带来的雨水至关重要。截至星期五(1日),农民播种了约1900万公顷油籽(包括大豆作物),去年同期为1920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为830万公顷,高于一年前的800万公顷。播种数字还可能根据6至9月季风季节的状况而变化。

封面图片

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很难吃 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

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很难吃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海水稻”相关报道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现在全国10几个省份都在推广种植海水稻。不过很多人对海水稻有一个误解,认为它是可以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其实“海水稻”这个名字确实具有一些迷惑性,它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耐盐碱水稻,并不是用海水浇灌的水稻,只是能够生长在土地盐碱度在0.3%到0.8%之间的水稻品种。而海水的盐度通常达到3.5%左右,陆地的植物很难在这种盐度下生存。大米的口感通常取决于品种和生长环境,口感好的大米通常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以及生长肥沃的地方[1]。盐碱地是典型的贫瘠土地,同时海水稻结出的大米还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所以它的口感并不算好。实际上,在袁隆平先生的“海水稻”团队(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成立之前,海水稻就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是都因为口感不佳,以及其它许多问题难以得到更多推广。即便许多海水稻大米相对于普通大米更加营养丰富,原生态、健康,但因口感差,也没多少销路,而且产量也不高,所以农民们并不愿意去种。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国家还要大力去推广去种植这种水稻呢?海水稻的稻米是不是红色的?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说海水稻的稻米红如胭脂,这个其实是很大的误导。海水稻是典型的杂交水稻,它有许多品种,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性状,只要它得到了耐盐碱的性状都被叫作了海水稻。根据中国科普网的报道,海水稻的颜色非常多样,结出紫色、黑色、淡黄色、白色稻米的都有,取决于它们的品种[2]。稻米红如胭脂的通常指的是海红香米,这是海水稻的一种,它通常生长在富含硒的盐碱地中,由于吸收了大量的硒——硒含量比普通稻米高出7.2倍,所以其稻米染上了一层红。我们前面提到过“海水稻”的叫法存在一些迷惑,但其实它们真的可以在涨潮时海水的短暂灌溉中存活下来,可能这才是海水稻名字的由来吧。但也不能长时间被海水覆盖,不然还是会因为渗透关系而死亡,它们适应的盐度基本不超过0.8%——这个盐度基本和我们菜汤是差不多,和海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海水稻耐盐碱的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但已知至少有52个基因与之相关。研究揭示细胞壁多糖合成酶提高水稻盐胁迫耐性新机制,图源:中国农科院海水稻怎么来的?其实,中国海水稻的研究和筛选起步并不是很早。早在1939年,斯里兰卡就已经培育出世界上第1个抗盐水稻品种——Pokkali,而咱们国家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投入到这方面研究的。但是由于咱们国家杂交水稻的技术相对领先,所以现在海水稻研究方面也是取得了很多成就,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说到杂交水稻,那么大家想到的一定就是野生水稻的重要性。如果袁隆平先生的团队没有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的话,那么杂交水稻几乎不可能完成,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对于海水稻来说也是一样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因通常是在野外出现,所以寻找那些生长在盐碱地上的野生水稻尤为重要。中国的科学家们其实有找到很多耐盐碱的野生水稻,比如在太湖流域发现韭菜黄、老黄稻等,但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广东湛江入海口发现“海稻86”。陈日胜和他的海水稻,图源:湛江日报“海稻86”是在1986年由科学家陈日胜发现,当时他和自己的老师罗文列教授一起,在广东湛江遂溪虎头坡海滩普查红树林资源,然后就发现了最早的“海稻86”——它有1.6高,生长在海水浸泡过的海滩。很多人讲到中国海水稻的故事,都会以“海稻86”为例,主观地认为海水稻的由来就是因为发现了“海稻86”。其实,情况肯定并非如此。在整个海水稻的研究培育中,中国的科学家并不是完全只利用了国内的野生耐盐水稻,还引入了国外的品系进行杂交筛选,这才是正常的操作和科研。但就目前来看“海稻86”肯定是比较重要的,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袁隆平先生的团队选择和陈日胜团队合作的缘故(海稻86内在的遗传优势我并不太清楚)。为什么国家现在大力推广海水稻?其实,我们从人们在19世纪初就开始关注海水稻培育的事实中,就不难发现,发展海水稻是有非常高的价值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价值就是粮食增产,因为这些水稻能够生长盐碱地里,而盐碱地本来是无法种植粮食作物的。虽然咱们国家地大物博,但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咱们国家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21年进口粮食就达到1.64亿吨,可以说14亿人的饭碗还没有完全握在自己手上。这就是为什么杂交水稻对我们如此重要(产量高),虽然海水稻的产量都不高,但是它能种植在那些寸草不生的地方。如果袁隆平先生的计划能够实现——2026年到2028年海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1亿亩,那么增产的粮食将多养活8000万人。中国的盐碱地可远不止1亿亩——据信足足有15.2亿亩,更关键的是,通常耕作还会让土地盐碱化,让土地变得越来越不适合种植普通水稻。海水稻的推广,可以让这些贫瘠的土地也有所产出,让中国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第二个关键点是海水稻的种植其实还可以改良土地,让盐碱化的土地重新变成可正常耕作种植的土地。2021年,新疆帕哈太克里乡开始种植海水稻,在种植水稻前土壤PH值8.6、盐度0.2%,粮食作物无法生长,即便长了也没多少产出,但是种植海水稻一年后,PH值降到7.5、盐度为0.15%,土壤改善是非常明显的。除此之外,盐碱地种水稻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这种寸草不生的地方,虫害也基本没有,所以种植海水稻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和除草。我还看到很多官媒写到海水稻种植是不需要施肥的,这点我个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想让植物长得好施肥应该是必然。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海水稻的口感问题吧!因为它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这肯定会影响它的口感,但是随着海水稻的相关技术趋于成熟,这点以后应该也不会是问题。参考:[1].https://doi.org/10.3389%2Ffnut.2021.758547[2].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txw/407af03127d84e32ab4c8b0b00bff358[3].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30706/01a51977a33d45d08436eb603469604f/c.html...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8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873.htm

封面图片

古老的水稻耕作技术开启新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古老的水稻耕作技术开启新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从数字上看,水稻-动物养殖场:每年减少300000吨的氮流失和沥滤每年减少稻田中的甲烷排放190000吨每年为生产者提供1520亿至171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一个稻鱼共养农场。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东南亚传统技术有可能满足全球粮食需求,改善环境健康,并为全球生产者创造额外的1500亿美元的年收入。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LuohuiLiang之前的研究发现,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减少对商业肥料的需求,因为动物的粪便营养丰富,还可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因为水生物种会吃掉许多问题昆虫和杂草。浙江大学的生态学家和该研究的作者顾宝晶说:"稻田-动物共同养殖系统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多重挑战提供了一个创新战略,包括粮食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这项研究发表在AGU的《地球的未来》杂志上,该杂志专注于对我们星球及其居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查看155个不同案例研究的综合研究成果,评估了全世界稻田-动物共生系统的表现。研究人员发现,与水稻单一种植相比,水稻-动物农场的年产量增加了4%,同时减少了16%的氮径流和13%的沥滤。浙江大学的生态学家和该研究的作者崔静兰说:"共同养殖[系统]产生更多的食物类型和营养来源,有助于粮食安全。"该研究还发现,与水稻单一种植相比,稻田动物养殖场的甲烷排放量减少了11%。据估计,稻田鸭和稻田小龙虾共养系统可减少约40%的甲烷排放,而稻田鱼共养系统估计会增加29%的甲烷排放。据作者称,共同养殖系统之间甲烷排放的差异可归因于每个系统中存在的氧气水平,甲烷排放在低氧气水平时增加。鱼类在稻田周围游动,消耗系统中的氧气,导致较高的甲烷排放。鸭子和小龙虾通过挖掘和扰动稻田里的土壤将氧气引入系统,降低了甲烷排放。每个系统在其提供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是独特的,根据作者的说法,应该为特定的共同养殖系统选择的动物取决于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情况。根据这项研究,现有的87%的水稻单一栽培农场,或全世界总共1.43亿公顷(约3.53亿亩),根据其气候,估计适合于稻田动物农场。根据研究,如果所有合适的土地都用于稻田动物共同养殖,这些农场每年将生产超过1.4亿吨的动物蛋白,超过目前全球水产养殖的年产量,略高于1亿吨。根据该研究,全球采用稻田-动物共同养殖系统,估计每年将为生产者提供1520亿至171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然而,预期的利润将因国家而异,并取决于适合稻田-动物共同养殖的土地数量。预计从这种耕作方法中受益最多的国家是亚洲,那里适合的土地更多。中国和印度的生产者估计每年可多赚348亿至528亿美元,而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泰国的生产者通过改用稻田-动物共生栽培,每年可多赚104亿至189亿美元。根据该研究,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如果气候能够维持稻田动物养殖,但目前建立的稻田动物养殖场很少,也将从采用这种做法中受益。像美国和巴西这样的国家,通过引入稻田动物共同养殖系统,每年可以多赚14亿至24亿美元。作者JaneCui说,尽管有潜在的好处,但采用稻田-动物共同养殖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进展缓慢,因为它需要共同养殖的特定技术;需要资本、劳动力、基础设施和市场网络等资源;还需要挑战促进水稻单一种植的国家政策。有利于密集型水稻单一种植的现行农业政策范式可能对许多国家采用水稻-动物共同养殖构成了障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50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5009.htm

封面图片

古代石器提供了最早的水稻收割证据 大约1万年前

古代石器提供了最早的水稻收割证据大约1万年前野生水稻和驯化水稻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种子传播模式;野生水稻自然脱落其成熟的种子,使其在成熟时碎落在地上,而栽培水稻在成熟时将其种子保留在植物上。为了收获水稻,需要某种工具。在用工具收割水稻的过程中,早期的水稻种植者在选择留在植株上的种子,所以逐渐地,留在植株上的种子的比例增加了,这带来了水稻的驯化。从上山石片和荷花山石片中找到的植物石:稻壳植物石(在左边)和稻叶植物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困惑之一是在中国南方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000-7000年)的收获工具,也就是我们知道水稻开始被驯化的时间段,"主要作者、达特茅斯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王佳静说。"然而,当考古学家在长江下游流域的几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工作时,他们发现了很多小块石头,这些石头有锋利的边缘,可能是用来收获植物的。我们的假设是,也许这些小石片中有一些是收割水稻的工具,这就是我们的结果所显示的。"在长江下游流域,最早的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群体是上山人和跨湖桥人,研究人员调查了来自上山和荷花山遗址的52件剥落石器。使用指刀和镰刀收割水稻的方法示意图石片外观粗糙,制作不精细,但有锋利的边缘。平均来说,这些石片工具小到可以用一只手握住,宽度和长度大约为1.7英寸。为了确定这些石片是否用于收割水稻,研究小组进行了使用磨损和植物石残留物的分析。在使用磨损分析中,在显微镜下检查了工具表面的微小划痕,以确定这些石头是如何使用的。结果显示,30块石片的使用磨损模式与收获硅质(富含二氧化硅)植物(可能包括水稻)时产生的磨损相似。细致的条纹、高度的抛光和圆形的边缘将用于切割植物的工具与用于加工硬质材料、切割动物组织和刮削木材的工具区分开来。来自上山文化((a)-(h))和跨湖桥文化((i)-(l))的部分石片工具,红点代表工具的工作边缘通过植物石残留物分析,研究人员分析了留在石片上被称为"植物石"或植物硅质骨架的微观残留物。他们发现,28件工具中含有水稻植物石。关于水稻植物石的有趣之处在于,稻壳和叶子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植物石,这使我们能够确定水稻是如何收割的。使用磨损和植物石分析的结果说明,当时使用了两种类型的水稻收割方法--"指刀"和"镰刀"技术。这两种方法今天仍然在亚洲使用。早期阶段(10000-8200BP)的石片显示,水稻的收割主要采用指刀法,即收割稻株顶部的圆锥体。结果显示,用于指刀收割的工具的条纹主要与石片边缘垂直或对角,这表明有切割或刮削的动作,并含有种子或稻壳的植物石,表明水稻是从植物的顶部收割的。一株水稻包含许多圆锥花序,它们在不同的时间成熟,因此当水稻驯化处于早期阶段时,指刀式收割技术特别有用。然而,来自后期阶段(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的石片有更多的镰刀收割的证据,其中植物的下部被收割。这些工具的条纹主要与工具的边缘平行,反映出可能使用了切片的动作。当水稻变得更加驯化时,镰刀收割法被更广泛地使用,更多成熟的种子留在植物上。由于同时收割整株植物,水稻的叶子和茎也可以用于燃料、建筑材料和其他用途,因此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收割方法。这两种收割方法都会减少种子的碎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水稻驯化是由人类无意识的选择所推动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059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0597.ht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克隆杂交水稻品系 成功率高达95%

研究人员克隆杂交水稻品系成功率高达95%这种新方法可以使种子公司快速而广泛地生产杂交种子,并为农民提供可以保存的种子,用于每季的种植。由第一代杂交种生产的作物与它们的亲本品系相比通常表现出更好的性能,这被称为"杂交活力"。然而,当杂交种被培育成第二代时,这种改进并不会持续。因此,希望使用高性能杂交植物品种的农民必须每季购买新种子。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食作物,将其培育成杂交种的成本相对较高,产量提高约10%。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科学系荣誉兼职教授GurdevKhush说,这意味着水稻杂交种的好处还没有惠及世界上的许多农民。从1967年开始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库什领导了创造新的水稻高产品种的工作,为此他在1996年获得了世界粮食奖。ImtiyazKhanday和VenkatesanSundaresan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温室里与克隆的水稻植物合影。他们的工作使Apomixis(无融合生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杂交水稻品种作为克隆种子进行繁殖。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将杂交品种作为克隆体进行繁殖,使其一代又一代地保持一致而不需要进一步繁殖。许多野生植物可以产生自身克隆的种子,这一过程被称为apomixis。Khush说:"一旦你有了杂交种,如果你能诱导Apomixis,那么你就可以每年种植它。"然而,事实证明,将Apomixis转移到一种主要的作物植物上是难以实现的。2019年,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生物学系和植物科学系的VenkatesanSundaresan教授和ImtiyazKhanday助理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水稻植物中实现了Apomixis,其中约30%的种子是克隆而来的。Sundaresan、Khanday以及法国、德国和加纳的同事们使用一种商业化的杂交水稻品系,现在已经实现了95%的克隆效率,并表明这一过程至少可以持续三代。这个单一步骤的过程包括修改三个称为MiMe的基因,这三个基因使植物从减数分裂(植物用来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切换到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自身的两个副本)。另一个基因的修改诱导了Apomixis。其结果是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与其父本基因相同的植物。Khush说,这种方法将使种子公司能够更迅速、更大规模地生产杂交种子,并为农民提供可以保存的种子,在不同的季节重新种植。Sundaresan说:"30多年来,作物植物中的Apomixis一直是全世界研究的目标,因为它可以使杂交种子生产变得人人可及。由此产生的产量增加可以帮助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而不必将土地、水和肥料的使用增加到不可持续的水平。"Sundaresan说,这些结果可以应用于其他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是包括玉米和小麦在内的其他谷类作物的遗传模型,这些作物共同构成了世界主要的主食。Khush回忆说,他在1994年组织了一次关于水稻育种中的Apomixis会议。当他在2002年回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时,他把会议记录的副本交给了Sundaresan,这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漫长的项目。...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396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3969.htm

封面图片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

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记者从8月29日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举行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情况介绍会上获悉,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内的拟南芥和水稻种子萌发已成功启动,目前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开展拟南芥和水稻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水稻培养单元。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2022年7月,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于7月29日启动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拍摄的“太空同款”拟南芥培养单元里,拟南芥开的花。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目前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长至5至6厘米高。“此前,我国已成功完成过拟南芥在太空‘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说。郑慧琼说,由于种植空间和能源供给都十分稀缺,太空种植的农作物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生产效率和低能源消耗的特性。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右二)和研究团队成员观察地面对照水稻实验单元里的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据介绍,在过去60余年中,科学家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前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目前只有油菜、小麦、豌豆等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8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郑慧琼研究员(左)和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开花是植物发育的关键环节。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郑慧琼说,本次实验将探索利用空间环境因素控制植物的开花,实现在较小封闭空间中令植物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可能途径,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0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06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