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创造了一种新型光学原子钟

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创造了一种新型光学原子钟因此,与中性或弱电的原子相比,高电荷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更强。这使得高电荷离子受外部电磁场的影响较小,但对狭义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和原子核的基本效应更为敏感。"因此,我们期望带有高电荷离子的光学原子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测试这些基本理论",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PTB)物理学家LukasSpieß解释说。"这个希望已经实现了。我们能够在一个五电子系统中检测到量子电动核反冲,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预测,这在之前的任何其他实验中都没有实现过。"在此之前,该团队必须在多年的工作中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如检测和冷却。对于原子钟来说,人们必须将粒子极度冷却,以便尽可能地阻止它们,从而读出它们在静止状态下的频率。然而,高电荷离子是通过创造一个极热的等离子体产生的。由于其极端的原子结构,高电荷离子不能用激光直接冷却,标准检测方法也不能使用。海德堡的MPIK和PTB的QUEST研究所之间的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从热等离子体中分离出一个单一的高电荷氩离子,并将其与一个单电荷铍离子一起储存在一个离子阱中。这使得高电荷离子可以被间接冷却并通过铍离子进行研究。随后,研究人员在MPIK建造了一个先进的低温陷阱系统,并在PTB完成了实验,这些实验部分是由在各机构之间转换的学生进行的。随后,在PTB开发的一种量子算法成功地将高电荷离子进一步冷却,即接近量子力学基态。这相当于绝对零度以上200百万分之一开尔文的温度。这些结果已经在2020年的《自然》杂志和2021年的《物理评论X》杂志上发表。现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迈出了下一步。他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基于十三倍带电氩离子的光学原子钟,并将其与PTB现有的镱离子钟的走时进行比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对该系统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以便了解例如高度带电离子的运动和外部干扰场的影响。结果他们实现了1017分之2的测量不确定性,这与许多目前运行的光学原子钟相当。研究小组负责人皮特-施密特说:"我们期望通过技术改进进一步降低不确定性,这应该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进入最优秀的原子钟的行列。"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与现有光学原子钟相比的强有力的竞争者,例如,基于单个镱离子或中性锶原子的光学原子钟,所使用的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可以研究许多不同的高电荷离子。这些包括可用于搜索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扩展的原子系统,其他高电荷离子对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和某些暗物质候选物特别敏感,这些候选物在标准模型之外的模型中是需要的,但用以前的方法无法检测到。...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704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704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暗物质依然 "黑暗" - 科学家利用原子钟揭示新奥秘

暗物质依然"黑暗"-科学家利用原子钟揭示新奥秘PTB的研究人员利用灵敏的原子钟寻找超轻暗物质影响精细结构常数的证据,但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从而完善了我们对暗物质潜在相互作用和常数随时间变化稳定性的理解。一种特别有前景的理论方法暗示,暗物质可能由极轻的粒子组成,其行为更像是波而不是单个粒子:即所谓的"超轻"暗物质。在这种情况下,以前未被发现的暗物质与光子之间的微弱相互作用将导致精细结构常数的微小振荡。精细结构常数是描述电磁相互作用强度的自然常数。它决定了原子能量标度,从而影响了原子钟中用作参考的转变频率。由于不同的跃迁对常数的可能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因此原子钟的比较可用于寻找超轻暗物质。为此,PTB的研究人员现在使用了一种原子钟,它在这种搜索中对精细结构常数的可能变化特别敏感。为此,在长达数月的测量中,将这一灵敏的原子钟与灵敏度较低的另外两个原子钟进行了比较。测量数据被用于研究超轻暗物质的特征--振荡。由于没有发现明显的振荡,暗物质仍然是"暗"的,即使经过更仔细的检查也是如此。由于没有发现信号,因此无法探测到神秘的暗物质,但可以对超轻物质与光子之间可能的耦合强度确定新的实验上限,以前的上限在很大范围内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精细结构常数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非常缓慢地增加或减少。数据中没有检测到这种变化。在这里,现有的限制也被收紧,表明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常数也保持不变。与以往的时钟比较不同,在以往的比较中,每个原子钟都需要自己的实验系统,而在这项工作中,三个原子钟中的两个是在一个实验装置中实现的。为此,使用了单个被俘离子的两种不同跃迁频率:离子在两个光学转变频率上交替接受询问。这是朝着使光学频率比较更加紧凑和稳健迈出的重要一步--例如,用于未来在太空中寻找暗物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607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6071.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尝试用单个原子构建计算机

科学家尝试用单个原子构建计算机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物质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原子,也可以作为一个计算库,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处理都可以通过光学手段进行。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杜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EPJPlu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杰拉德-麦考尔和他的团队证明了原子,物质的最基本构成单位之一可以作为一个计算的存储库,所有的输入输出处理都是以光学方式完成的。麦考尔说:"我们有一个想法,即计算能力是所有物理系统共享的普遍属性,但在这个范式中,对于如何实际尝试进行计算,存在着大量的框架。"他补充说,这些框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神经形态或水库计算,神经形态计算机的目的是模仿大脑。这一概念是过去几十年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爆炸性发展的基础,并催生了潜在的非线性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输出与输入不成正比。但这是可取的,因为它可以导致一个足够灵活的计算架构,只要有合适的输入,任何给定的输出都可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些给定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保证存在一些能够实现该结果的计算输入,"麦考尔说。"如果我们的系统只表现出一种线性响应,那这就是不可能的。"该团队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单原子计算机,其输入信息直接编码为光,输出也是以光的形式,然后通过光的输出所经过的过滤器来决定计算结果。"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方法在原则上是可行的,同时也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当输入的光被设计成在系统中诱发更高的非线性时,系统的表现更好,"麦考尔说。"我可能会认为,我们通过这项工作试图强调的是,能够进行计算的最小系统确实存在于单个原子的水平上,而且计算可以纯粹用光学过程进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737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7379.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明新型半导体激发技术

科学家发明新型半导体激发技术横滨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利用高强度、宽频带的超快太赫兹脉冲,在一种二维半导体材料中实现了原子激发,推动了电子设备的发展。他们的论文于3月19日发表在《应用物理通讯》(AppliedPhysicsLetters)杂志上,并作为编辑推荐文章。二维(2D)材料或片状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子特性而成为未来半导体应用的理想平台。过渡金属二掺杂物(TMDs)是二维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类别,由夹在掺杂物原子层之间的过渡金属原子层组成。这些原子以晶格结构排列,可以围绕其平衡位置振动或振荡--这种集体激发被称为相干声子,在决定和控制材料特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波诱导技术的创新传统上,相干声子由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的超短脉冲激光器诱导。使用其他光源的方法仍然有限。横滨国立大学工程科学研究生院助理教授、该研究的第一作者SatoshiKusaba说:"我们的研究解决了超快太赫兹频率激光器(或低能光子)如何在TMD材料中诱导相干声子这一基本问题。"WSe2中声子的超快宽带太赫兹激发和偏振旋转探测示意图。获得的结果(右下)包括通过和频过程激发的相干声子振荡信号(右上)。资料来源:SatoshiKusaba/横滨国立大学太赫兹辐射是指频率在太赫兹范围内的电磁波,介于微波和红外频率之间。研究小组制备了超快宽带太赫兹脉冲,以诱导一种名为WSe2的TMD薄膜中的相干声子动力学。为检测光学各向异性(换句话说,即光在穿过材料时的表现),研究人员安排了一套精确而灵敏的装置。研究人员研究了超短激光脉冲与材料相互作用时电场方向的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为偏振旋转。通过仔细观察微小的诱导光学各向异性,研究小组成功地探测到了太赫兹脉冲诱导的声子信号。"我们的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太赫兹激发可以通过一个独特的和频激发过程在TMD中诱导相干声子,"研究时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生、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Haw-WeiLin说。"这种机制与共振和线性吸收过程有着本质区别,它涉及两个太赫兹光子的能量总和与声子模式的能量总和相匹配"。由于通过这种和频过程可以激发的声子模式的对称性完全不同于更典型的共振线性过程,因此本研究中成功使用的激发过程对于完全控制材料中的原子运动非常重要。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超出了基础研究的范畴,有望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和频激发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太赫兹激发相干地控制二维原子位置,"Kusaba说。"这可能为控制TMD的电子状态打开大门,这对于开发谷电技术和使用TMD的电子设备,实现低功耗、高速计算和专用光源,是大有可为的"。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061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0619.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通过介电元原子排列液晶 制作出新型电控元表面

科学家通过介电元原子排列液晶制作出新型电控元表面介电元表面是当前光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它们不仅具有低损耗的优势,还能实现亚波长尺度的器件厚度。此外,它们还能在振幅、相位和偏振等多个维度上自由调制光。这种能力是传统光学所缺乏的,对未来光学系统的集成、微型化和扩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介电元表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关注。在这项研究中,剑桥大学的朱大平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基于液晶的新型可调介电元表面。通过利用介电元表面对液晶的固有配向效应和电可控特性,无需使用液晶配向层材料和相关工艺,从而节省了设备制造时间和成本。这对硅基液晶(LCoS)等设备具有实际意义。介电元表面是当前光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它们不仅具有低损耗的优势,还能实现亚波长尺度的器件厚度。资料来源:AdvancedDevices&Instrumentation研究小组通过测量器件在不同角度的透射率,定量研究了元表面本身对液晶的配准效应的强度。他们得到的明暗对比度为25.6。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在实验中实现了近红外通信波段94%的调制深度。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晶的新型电控元表面。通过利用元表面对液晶的固有对准效应,省去了传统液晶器件中的对准过程,从而为传统液晶器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外,由于元表面具有亚波长特性,理论上可以将器件做得非常薄,从而有效提高液晶器件的响应速度和分辨率。对于传统液晶器件(如LCoS)而言,集成了元表面的液晶器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616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6160.htm

封面图片

物理学家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测量原子核的波状振动

物理学家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测量原子核的波状振动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自然-物理》上发表的论文中断言,他们的测量结果是迄今为止对核材料波状运动最精确的确认。此外,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原子核之间的作用力有任何偏差。近100年来,简单原子一直是精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对象,其中对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的最简单原子--的描述和测量工作堪称开创性。目前,氢原子能量及其电磁频谱是最精确计算的束缚量子系统能量。由于还可以对频谱进行极其精确的测量,因此将理论预测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检验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实验示意图:在离子阱(灰色)中,激光波(红色)被发送到HD+分子离子(黄色/红色点对)上,引起量子跃迁。这反过来又导致分子离子的振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一过程与光谱线的出现相对应。激光波长经过精确测量。图片来源:HHU/SorooshAlighanbari此类测试非常重要。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在寻找暗物质存在可能产生的新物理效应的证据--尽管至今未果。这些效应将导致测量与预测之间的差异。与氢原子相比,最简单的分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精确测量的对象。然而,由哈佛大学实验物理学系主任斯蒂芬-席勒教授(StephanSchillerPh.D.)领导的研究小组却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杜塞尔多夫,该研究小组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开发出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实验技术。最简单的分子是分子氢离子(MHI):氢分子缺少一个电子,由三个粒子组成。其中一种变体H2+由两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而HD+则由一个质子、一个氘核(一种较重的氢同位素)和一个电子组成。质子和氘核是带电的"重子",即受到所谓强力作用的粒子。MHI的示意图,这里是一个HD+分子:它由一个氢原子核(p)和一个氘核(d)组成,这两个原子核可以相互旋转和振动。此外,还有一个电子(e)。p和d的运动表现为光谱线的出现。资料来源:HHU/SorooshAlighanbari在分子内部,各成分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而原子核则相互振动或旋转,粒子的行为就像波一样。量子理论详细描述了这些波的运动。不同的运动模式决定了分子的光谱,反映在不同的光谱线上。光谱的产生方式与原子光谱类似,但要复杂得多。目前物理学研究的艺术在于极其精确地测量光谱线的波长,并在量子理论的帮助下极其精确地计算这些波长。如果这两个结果相吻合,就证明了预测的准确性,而如果不吻合,则可能为"新物理学"埋下伏笔。多年来,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团队不断改进MHI的激光光谱学,开发出各种技术,将光谱的实验分辨率提高了多个数量级。他们的目标是:光谱测量越精确,理论预测就越能得到验证。这样就能发现任何可能的理论偏差,从而为理论的修改提供起点。席勒教授的团队将实验精度提高到了优于理论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杜塞尔多夫的物理学家们将大约100个中等数量的MHI限制在一个超高真空容器的离子阱中,利用激光冷却技术将离子冷却到1毫开尔文的温度。这样就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旋转和振动跃迁的分子光谱。继早先对波长为230μm和5.1μm的光谱线进行研究之后,作者现在又在《自然-物理学》上发表了对波长更短的1.1μm光谱线的测量结果。席勒教授说:"实验测定的过渡频率与理论预测一致。结合之前的结果,我们对带电重子的量子运动进行了最精确的检验:任何偏离既定量子定律的情况如果存在,其偏差必须小于千亿分之一。"这一结果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假设除了众所周知的库仑力(带电粒子之间的作用力)之外,质子和氘核之间还可能存在另一种基本力。主要作者SorooshAlighanbari博士说:"这种假设的力可能与暗物质现象有关。我们在测量过程中还没有发现这种力的任何证据,但我们将继续寻找"。...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4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487.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将铟原子穿入纳米纤维束以创造灵活的纳米线

科学家将铟原子穿入纳米纤维束以创造灵活的纳米线图1.(a)三维TMC晶体结构,由TMC纳米纤维组成,周围是单原子行的插层元素。(b)单个TMC纳米纤维的端面和侧面图。氯化物为金色,过渡金属为绿色,插层元素为深紫色。资料来源:东京都立大学过渡金属卤化物(TMC)的原子线是由过渡金属和第16组元素如硫、硒和碲组成的纳米结构。它们能够自我组装成具有不同维度的广泛结构,使它们成为纳米材料革命的核心,是近年来激烈研究的焦点。特别是,一类三维TMC结构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兴趣,它由一束束TMC纳米纤维组成,这些纤维之间由金属原子固定在一起,在其横截面上形成一个有序的晶格(见图1)。根据对金属的选择,该结构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超导体。此外,通过使纤维束变薄,它们可以被制成可导电的柔性结构:这使得TMC纳米结构成为纳米电路中用作布线的主要候选者。然而,要把这些结构做成深入研究它们所需的长而薄的纤维,以及用于纳米技术的应用,一直都很困难。图2:(a)碲化钨纳米纤维束和最终插层结构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b)在硅衬底上合成的三维TMC纳米纤维。资料来源:东京都立大学由助理教授YusukeNakanishi和副教授YasumitsuMiyata领导的一个团队一直在研究TMC纳米结构的合成技术。在最近的工作中,他们表明,他们可以在前所未有的大长度尺度上生产长而薄的TMC束(不含金属)。现在,他们已经使用气相反应将原子级的薄排铟穿入薄的碲化钨束。通过在500摄氏度的真空条件下将他们的长纳米纤维束暴露在铟蒸气中,金属铟原子进入构成纤维束的各个纳米纤维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夹层(或桥接)的铟行,将纤维结合在一起。在成功地生产出大量的这些线状TMC束后,他们开始研究他们的新纳米线的特性。通过观察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测量数据确凿地表明,单个线束的行为像金属一样,因此能导电。这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同时也证明了这些结构的有序性。有趣的是,他们发现这种结构与成批捆绑的纳米纤维略有不同,因为夹层行导致每个纳米纤维围绕其轴线轻微旋转。该团队的技术不仅限于铟和碲化钨,也不仅限于这种特定的结构。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可能会给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对其独特性能的研究带来新的篇章。...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77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775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