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用“兵法”的,可不只高启强

会用“兵法”的,可不只高启强不过,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昆虫们只是默默地使用着这些计策,不为人所知。人类对这些出类拔萃的兵法实践视而不见,完全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否则,剧集中的高启强捧读的就该是《虫子兵法》了吧。这种情况的改变要到19世纪才会发生。咱们还得从一位英国“虫子专家”亨利·贝茨讲起。1848年,贝茨和阿尔弗雷德·华莱士一起踏上了远赴南美洲的航船。当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未来会成为科学史上声名烜赫的人物。亨利·贝茨,图片来源:Wikipedia贝茨于1825年2月8日出生于英国莱斯特。他自幼喜欢昆虫,业余时间都在图书馆自学昆虫学知识,18岁就已经公开发表论文了。一开始,贝茨只是收集英国本地的昆虫,但是本地的种类实在是太有限了。真要想研究昆虫,应该去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南美热带地区。1848年,他华莱士一起从利物浦出发,经过两个月的航行,终于到达了南美的帕拉。在这里,他待了足足11年。对于喜欢蝴蝶的贝茨来说,从英国到巴西,就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在他的科考游记《亚马逊河上的博物学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数字:在当时,英国群岛的蝴蝶总数仅有66种,整个欧洲是321种,而在帕拉,步行一个小时就可以发现700多种蝴蝶。帕拉的蝴蝶不仅物种多样,色彩和花纹也足够惊艳,在街边就能看到色彩鲜艳的各类凤蝶,若是在森林里,还能看到流光溢彩的闪蝶和艳丽夺目的蛱蝶。在观察这些蝴蝶时,贝茨发现,飞得最慢的往往是那些色彩最鲜艳的蝴蝶。按理说颜色醒目的蝴蝶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如果这些蝴蝶飞行速度慢,不畏惧捕食者,那就说明它们有毒或者难吃。贝茨还发现,在这些蝴蝶里,绝大部分是常见的、同一类的蝴蝶,它们是蛱蝶科釉蛱蝶族和绡蝶族的蝴蝶。混在其中一起活动的,还有极少数的粉蝶科袖粉蝶属的蝴蝶,它们与“大部队”颜色和形态相似。贝茨推测,这些粉蝶会不会本身没有毒性,通过模仿有毒的蝴蝶,以此来保护自己呢?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测,釉蛱蝶族的蝴蝶幼虫多以有毒的西番莲科植物为食,绡蝶族的蝴蝶喜食有毒的茄科植物,它们都以这种方式积累毒素作为自身的化学武器,并把毒性保留到成虫阶段。它们的幼虫和成虫都有鲜艳的体色警告捕食者“别吃我”。在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种防御方式叫作“警戒色”,即有毒或者“不好惹”的动物用富有警示意味的颜色对天敌发出“警告”。而袖粉蝶幼虫吃豆科植物,本身无毒,通过模仿有毒蝴蝶的外形来躲避天敌。贝茨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拟态”。南美蝴蝶的贝氏拟态。左排竖列1-4、中1均为无毒的袖粉蝶属蝴蝶;右排竖列1-2有毒的蛱蝶科绡蝶族蝴蝶;右排竖列3-4有毒的蛱蝶科釉蛱蝶族蝴蝶。图片来源:Wikipedia在生物学中,一种生物通过模仿另一种生物或者非生物欺骗天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作拟态。拟态必须满足三要素:拟态者、模仿对象和受骗者。只有证实拟态者通过模拟模仿对象成功迷惑了受骗者,才能证明这是一个拟态现象。拟态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贝茨发现的这类无毒、可食的蝴蝶通过模仿有毒、不可食的蝴蝶来欺骗天敌获得保护的行为,被称为贝氏拟态(Batesianmimicry)。简单地说,贝氏拟态就是一个不怎么“厉害”的物种,通过模仿另一个“厉害”的物种来迷惑捕食者的现象。翻译成兵法,大概就是无中生有、瞒天过海一类的计策吧。贝氏拟态在生物界非常普遍,在北美洲有一个著名案例——无毒的黑条拟斑蛱蝶通过拟态有毒的黑脉金斑蝶骗过捕食者。此外,有2000多种无脊椎动物会通过模仿昆虫界的“小霸王”——蚂蚁来保护自己,这些都属于贝氏拟态。有毒的黑脉金斑蝶斑蝶(左)与无毒的黑条拟斑蛱蝶(右),图片由作者三蝶纪提供拟态蚂蚁的蜘蛛——蚁蛛,图片由作者三蝶纪提供贝氏拟态的发现,帮了达尔文一个大忙。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提出了自然选择推动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同年,华莱士也发表了一份与之结论类似的手稿。在当时的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当时的人们信奉的是“自然阶梯”理论(scalanaturae),也叫“存在之链”(Chainofbeing)。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后为神创论者改编。该理论认为世界上的生物由生命之链连接,分高低不同的等级,最低等的是诸如岩石的无生命的物质,然后是植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人,再往上是天使,最顶端是上帝,上帝创造了其下的万物。链条里的每一环都不能随意移动,所有的物种都一成不变。尽管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提供了大量证据论证,物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环境变动发生长期而缓慢的改变,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昆虫学家沃拉斯顿宣称,蝴蝶就是一成不变由神创造的,蝴蝶的存在证明了达尔文理论的错误。贝茨是达尔文的“迷弟”和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1861年,贝茨给达尔文写了一封信,他告诉达尔文,他有证据可以证明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一些无毒的蝴蝶能根据周边其他蝴蝶的情况,在短短几代的时间迅速改变自己的颜色,利用拟态来模仿有毒的蝴蝶躲避天敌。收到贝茨的信,达尔文兴奋不已。他也没想到,物种的改变和进化过程,也可以发生得如此迅速。他鼓励贝茨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而后,贝茨的论文发表在1861年的《林奈学会学报》上,达尔文亲自为其撰写了评论,有业界大牛推荐加持,文章自然引起了重视。这篇论文不仅有利地反驳了沃拉斯顿等人的质疑,也标志着拟态理论的诞生。捎带一提,贝茨当时也发现有毒的蝴蝶之间形态非常类似,但是他并没有对此作出深入的思考和解释。这一疏漏由同样在南美进行蝴蝶研究的德国昆虫学家弗里茨·缪勒填补。缪勒提出,有毒的蝴蝶之间也会互相模仿,就像是“共享”了同一个色系和外形的长相,使得天敌不敢取食它们。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缪氏拟态”(Müllerianmimicry,也称穆氏拟态),指的是“厉害”的生物通过互相模仿,避免被捕食。这多少就有一点兵法中以逸待劳的意思了。不同釉蛱蝶之间的缪氏拟态,图片来源:Wikipedia贝茨在南美的11年里采集了近15000种标本,其中8000种都是新种,大部分标本现今收藏于伦敦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回国后,贝茨任职皇家地理学会的助理秘书,后又被聘为皇家昆虫学会的主席、林奈学会和皇家科学学会的研究员。他留下的贝氏拟态理论现今仍被广泛研究于各个领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42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424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当欺骗得到回报:研究人员发现新西兰昆虫的独特生存策略

当欺骗得到回报:研究人员发现新西兰昆虫的独特生存策略图中最上方是一种能产生氰化物的石蝇,中间是一种拟态,最下方是一种非拟态图片来源:奥塔哥大学与此类似,新西兰的产氰石蝇Austroperlacyrene也会产生强烈的黑、白、黄等"警告"颜色,以突出其对潜在捕食者的威胁。奥塔哥大学动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揭示,一种不相关的无毒物种通过模仿这种昆虫的外表来"作弊"。主要作者布罗迪-福斯特博士(Dr.BrodieFoster)说,Zelandoperlafenestrata石蝇通过与有毒物种相似,希望避免成为捕食者的牺牲品。在野外,鸟类很难注意到有毒和无毒物种之间的区别,因此很可能会避开这两种物种。他说:"对于未经训练的眼睛来说,有毒种类及其拟态几乎不可能区分开来。"无毒拟态石蝇Zelandoperlafenestrata(左)和产氰石蝇Austroperlacyrene(右)相似的"警告"颜色。资料来源:奥塔哥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区分作弊与非作弊的着色基因中的一个关键基因突变。这种基因变异允许作弊物种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策略。然而,共同作者格雷厄姆-麦卡洛克(GrahamMcCulloch)博士说,这种被称为贝茨模仿的策略并不总是成功的。他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毒物种稀少的地区,'作弊'策略并不奏效。"共同作者乔恩-沃特斯(JonWaters)教授补充说,"作弊"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如果'作弊者'的数量开始超过有毒物种,那么捕食者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一点--这有点像一种平衡行为。"马斯登资助的研究小组正在评估环境变化是如何推动新西兰本地物种快速进化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07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073.htm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揭示蝴蝶和飞蛾共享古老的DNA区块

新研究揭示蝴蝶和飞蛾共享古老的DNA区块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德国吕贝克大学和日本岩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分析各种蝴蝶和飞蛾染色体的方法。非洲帝王斑蝶的染色体。使用与荧光报告基因相连的DNA探针,红点突出显示了每条染色体的末端。资料来源:埃克塞特大学他们发现了存在于所有飞蛾和蝴蝶物种中的染色体块,还发现了毛翅目蝶科(石蛾,Trichoptera)的染色体块,这些蝶科水生蝶类在大约2.3亿年前与飞蛾和蝴蝶有着共同的祖先。飞蛾和蝴蝶(统称为鳞翅目)的染色体数量差异很大,从30到300不等,但这项研究的发现却显示了显著的证据,表明它们的同源区块(结构相似)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位于康沃尔郡埃克塞特彭林校区的生态学与保护中心的理查德-弗伦奇-康斯坦特教授说:"DNA被压缩成单个颗粒或染色体,它们构成了遗传的基本单位。如果基因在同一根'弦'上,或者说在染色体上,它们往往会被遗传在一起,因此是'相连'的。然而,不同动物和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差很大,因此我们无法轻易分辨出哪些染色体与哪些染色体有关。当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时,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鳞翅目昆虫就是如此。"雌雄非洲帝王斑蝶正在交配图片来源:埃克塞特大学"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技术,可以观察每条染色体上基因块的相似性,从而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它们是如何随着不同物种的进化而变化的。结果发现,所有蝴蝶和飞蛾中都存在30个基本的'同源'单位(字面意思是'在同一根绳子上',绳子就是DNA),并且可以一直追溯到它们的姊妹蝶类。"蝴蝶通常被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指标,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许多蝴蝶物种都在减少。然而,这项研究表明,它们也是研究染色体进化的有用模型。这项研究提高了科学界对飞蛾和蝴蝶基因如何进化的认识,重要的是,类似的技术也可能为其他动物或植物类群的染色体进化提供启示。...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48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4813.htm

封面图片

达尔文的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物种为何有的丰富 有的稀少?

达尔文的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物种为何有的丰富有的稀少?斯里兰卡短尾鹦鹉(Loriculusberyllinus)仅生活在斯里兰卡。在全球范围内,它都是非常稀有的物种,也就是说个体数量很少。资料来源:CoreyCallaghan然而,对于昆虫等其他物种群来说,部分面纱仍未揭开。这是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iDiv)、哈雷-维滕贝格马丁-路德大学(MLU)和佛罗里达大学(UF)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EcologyandEvolution)杂志上。这项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监测对于检测地球上的物种丰度以及了解物种如何变化是多么重要。"谁能解释为什么一个物种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而另一个同盟物种分布范围窄、数量少?"查尔斯-达尔文在150多年前出版的开创性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一个相关的挑战是了解有多少物种是常见的(数量众多),有多少是稀有的,即所谓的全球物种丰度分布(gSAD)。美洲豹(Pantherapardus)是稀有到中等的物种。资料来源:CoreyCallaghan上个世纪提出了两种主要的gSAD模型:统计学家和生物学家费舍尔(R.A.Fisher)提出,大多数物种都非常稀少,而对于更常见的物种来说,物种数量会逐渐减少(即所谓的对数序列模型)。另一方面,工程师兼生态学家普雷斯顿(F.W.Preston)则认为,实际上只有少数物种非常罕见,大多数物种的常见程度处于中间水平(即所谓的对数正态模型)。然而,尽管科学家们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但直到现在,他们也不知道哪种模式能够描述地球上真正的gSAD。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研究报告的作者使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基金(GBIF)的数据,并下载了从1900年到2019年自然界中超过10亿个物种的观测数据。第一作者科里-卡拉汉(CoreyCallaghan)博士说:"GBIF数据库是各种生物多样性相关研究的绝佳资源,特别是因为它汇集了从世界各地的专业科学家和公民科学家那里收集到的数据。"他在iDiv和MLU工作时就开始了这项研究,现在在UF工作。鸟类的全球物种丰度分布(gSAD)已经完全揭晓,并显示出一种潜在的普遍模式:有一些非常稀有的物种,如斯里兰卡悬钩鹦哥,许多稀有物种,如北部鹰隼,还有一些常见物种,如家雀。这种模式由F.W.Preston于1948年首次提出。资料来源:加布里埃尔-拉达(插图)、科里-卡拉汉(照片)卡拉汉和他的研究人员将下载的数据分为39个物种组,例如鸟类、昆虫或哺乳动物。他们分别编制了各自的全球物种丰度分布(gSAD)。一旦物种丰度分布完全揭开面纱,研究人员就会发现一个潜在的普遍规律:正如对数正态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大多数物种稀少但并不非常稀少,只有少数物种非常常见。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只有苏铁和鸟类等少数物种群的面纱被完全揭开。对于所有其他物种群,数据还不够充分。iDiv和MLU研究小组负责人、资深作者恩里克-佩雷拉(HenriquePereira)教授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看起来大多数物种都非常罕见。但随着观测数据越来越多,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我们会发现,稀有物种实际上比非常稀有的物种更多。将1900年的物种观测数据(当时的数据较少)与今天更全面的物种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就能看到苏铁和鸟类的这种变化。这很吸引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揭开物种丰度分布全貌的现象,正如普雷斯顿几十年前所预测的那样,但现在才在整个地球范围内得到证实。"卡拉汉说:"尽管我们已经记录了几十年的观测数据,但我们只揭开了少数物种群的面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我看来,GBIF和数据共享确实代表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监测的未来。"这项新研究的结果使科学家们能够评估不同物种群的gSADs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揭示。这样就可以回答另一个长期存在的研究问题:到底有多少物种?这项研究发现,对于鸟类等一些类群来说,几乎所有物种都已被确认,但对于昆虫和头足类等其他类群来说,情况并非如此。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可能有助于回答达尔文提出的"为什么有些物种稀少,而有些物种常见"的问题。他们发现的普遍模式可能指向支配物种普遍性和稀有性的一般生态或进化机制。在进行更多研究的同时,人类还在继续改变地球表面和物种的丰富程度,例如,使常见物种变得不那么常见。这使得研究人员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不仅需要了解物种丰度是如何自然演变的,还需要了解人类的影响是如何同时改变这些模式的。要最终回答达尔文的问题,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331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3313.htm

封面图片

“蝶中皇后”成功育出昆虫界的“大熊猫”

“蝶中皇后”成功育出昆虫界的“大熊猫”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27日,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出喜讯:成功羽化出了2只金斑喙凤蝶,其中1只为雌蝶。这次利用人工技术成功保育出金斑喙凤蝶雌蝶,在国内尚属首次。据了解,金斑喙凤蝶被誉为昆虫界的“大熊猫”,排在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其姿态优美,有“梦幻蝴蝶”“蝶中皇后”和“世界动物活化石”之美誉。体长30毫米左右,两翅展约110毫米左右,前翅上各有一条弧形金绿色的斑带,后翅中央有几块金黄色的斑块,后缘有月牙形的金黄色的斑,后翅的尾状突出细长,末端一小截金黄色。金斑喙凤蝶珍贵而稀少,是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雌的比雄的更加弥足珍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海拔1000米左右的次原始森林中,对栖息地要求较高,是生态系统完好的一个指示物种。之前,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和栖息地破坏的影响,金斑喙凤蝶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在急剧下降,甚至灭绝。金斑喙凤蝶在我国分为四个地理亚种:指名亚种、武夷亚种、广西亚种、海南亚种。井冈山分布种的发现在罗霄山脉是首次记录,因其科研个体数量稀少,目前暂未鉴定亚种。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96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9629.htm

封面图片

隐形回声定位:进化的转折如何让这种蝙蝠成为无声刺客?

隐形回声定位:进化的转折如何让这种蝙蝠成为无声刺客?研究人员对蝙蝠与昆虫之间的军备竞赛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蝙蝠的声波是从更安静的蝙蝠祖先那里遗传而来的,而不是对昆虫听觉的直接适应。然而,南丹麦大学生物学家、副教授拉塞-雅各布森(LasseJakobsen)说,如果存在持续的军备竞赛,蝙蝠也应该对此做出反应。他是蝙蝠专家,也是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的共同作者。在这项研究中,他和同事对蝙蝠和昆虫之间的进化军备竞赛提出了质疑。其他作者包括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的丹尼尔-莱万齐克(DanielLewanzik)和霍尔格-戈尔利茨(HolgerR.Goerlitz),以及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拉特克利夫(JohnM.Ratcliffe)和埃里克-埃茨勒(ErikEtzler)。一只在黑暗中飞行的倒刺蝙蝠。资料来源:雪莉和布洛克-芬顿支持军备竞赛假说的主要论据是,有些蝙蝠在捕食时的叫声不如其他蝙蝠响亮,因此不容易被昆虫听到。这些蝙蝠就是西方宽耳蝠(Barbastellabarbastellus),它们比其他捕食飞虫的蝙蝠安静大约20分贝,这意味着它们发出的声压要低10倍。拉塞-雅各布森(LasseJakobsen)说:"这种蝙蝠历来被认为是对昆虫进行'反击'的蝙蝠。"然而,有些事情令他和他的同事们感到困惑:纵观蝙蝠的近亲,几乎没有其他成员在空中捕捉昆虫。相反,它们吃树叶和树枝等表面上的昆虫,而且这些物种都比捕食飞行昆虫的物种更安静。在蝙蝠研究界,在空中捕捉昆虫的蝙蝠被称为鹰蝠,而从表面采食昆虫的蝙蝠则被称为拾虫蝠。西方宽耳蝠属于鹰蝠。夜间,一只蝙蝠正在空中捕捉昆虫。图片来源:南丹麦大学LasseJakobsen拉塞-雅克布森说:"如果西方宽耳蝠家族的大多数成员都是鹰蝠,那么它们的祖先很可能也是鹰蝠。"因此,西方宽耳蝠家族的祖先不太可能是一种会大声吆喝的品种,也不太可能是为了适应昆虫的听觉而进化成低声吟唱的品种。"当一个物种向新的方向进化时,它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例如,哺乳动物的祖先没有羽毛,这是一个条件,所以它们的后代永远不会进化出有羽毛的翅膀。取而代之的是,它们找到了另一种飞行的解决方案:手指间经过修饰的皮肤,"拉塞-雅各布森解释道。然而,如果西方宽耳蝠不是在昆虫和蝙蝠之间的军备竞赛中进化出在空中狩猎时更安静的能力,那么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并不是一种进化出来的能力。它只是不能发出比自己更响亮的叫声,因为作为鹰蝠的后代,它可能在形态上受到了限制。但它找到了一个利基,在那里它可以使用低振幅的叫声。这是一种进化上的巧合;它有点像是掉进了这个有东西吃的小天地。"这个"小天地"里栖息着会飞的夜行性昆虫,它们能听到声音,因此善于躲避夜行性蝙蝠。但它们的听力不足以捕捉到蝙蝠,所以最终成为了蝙蝠的猎物。形态限制的原因必须从蝙蝠如何发出声音中找到。大多数蝙蝠用嘴发出叫声,这使它们能够发出响亮的声音。而许多拾穗蝙蝠则用鼻子发出声音,这使得它们的叫声低了20分贝。拉塞-雅克布森说:"因此,蝙蝠如今之所以如此安静,并不是蝙蝠和昆虫之间军备竞赛的表现,而仅仅是蝙蝠的后代不能像其他蝙蝠那样大声鸣叫的表现。"夜间飞行的昆虫有飞蛾、甲虫和蚊子,许多飞蛾都能听到蝙蝠是否正在靠近。在大约5000万年前蝙蝠出现之前,夜间飞行的昆虫没有重要的敌人,如今,只有蝙蝠在夜间捕食昆虫。...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276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2763.htm

封面图片

生物学家的思考:达尔文要是活到今天会有什么发现呢?

生物学家的思考:达尔文要是活到今天会有什么发现呢?康斯坦茨大学"集体行为高级研究中心"(CASCB)卓越集群的附属成员爱德华多-桑帕约的经历则完全相反。他被电影制片人维克多-罗尔邀请登上达尔文船长号,继续他的章鱼研究。30岁的VictorRault于2021年从普利茅斯出发,乘坐达尔文船长号出海,追随达尔文的贝格尔号的脚步。他想探索自达尔文于1832年在贝格尔号上的航行以来,生态系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人员和公民已被邀请一起旅行,并本着达尔文的精神进行实验。来自葡萄牙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多-桑帕约回忆说:"当维克多告诉我他的项目时,我感到很困惑"。他说:"我立即明白,重走查尔斯-达尔文的道路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非常想加入进来!"来自"集体行为高级研究中心"的爱德华多-桑帕约博士和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的研究员。章鱼在镜子中看到了什么?爱德华多-桑帕约在达尔文船长号上呆了10天。重点是潜水。这位在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工作的生物学家,实际上是想观察章鱼和鱼的共同狩猎行为。然而,由于当时是交配季节,这些动物很少露面。如果它们出来,也是想和其他章鱼互动,根本不打猎。因此,他自发地改变了他的研究项目,改为进行镜像测试。"我们想确定章鱼是否能意识到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另一个个体"。晚上在船上,工作人员观看了录像:"当章鱼接近镜子时,它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但只有面对镜子的那一面发生了变化。爱德华多-桑帕约说:"那是非常迷人的观察。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现在想测试章鱼是否能认出自己。章鱼在镜中看到了什么?"爱德华多-桑帕约说:"当章鱼接近镜子时,它改变了颜色--但只有面对镜子的那一面改变了。让达尔文的研究风格与时俱进晚上,爱德华多-桑帕约阅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因为"它常常启发了我"。他想,"我们如何用今天的新方法,如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来更新达尔文的那种科学工作,以更好地了解动物如何在自然栖息地移动,或使用不同策略来利用社会信息?"他还没有答案,但在他下次乘坐达尔文船长号航行时可能会找到答案。对不具备必要资源的科学家的巨大支持爱德华多-桑帕约将再次登上达尔文船长号。"这次旅行是作为公民科学项目发起的,是对那些没有办法进行这种实地研究的研究人员的极大支持,特别是对来自贫困地区和研究结构不那么完善的国家的研究人员而言"。研究人员通常需要自己处理的许多工作都被接管了,比如获得许可、购买设备和筹集资金。爱德华多-桑帕约说:"我还意识到,公民可以在科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收集数据。"他希望这次航海旅行将成为更多令人兴奋的公民科学考察的前奏。...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89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895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