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培育出与人类胚胎心脏相似的“微型心脏” 直径0.5毫米

德国培育出与人类胚胎心脏相似的“微型心脏”直径0.5毫米据新华社报道,德国研究人员用干细胞培育出与人类早期胚胎心脏相似的“微型心脏”,可帮助深入理解心脏发育过程,寻找治疗心脏疾病的新方法。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团队培育的这种“微型心脏”直径仅0.5毫米,在电刺激下能像人类心脏腔室一样收缩。它是第一种同时包含心肌细胞和心外膜细胞的类器官,研究人员称其为“心外膜类器官”并进行了多项分析,相关论文分别发表于英国《自然·通讯》和《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据介绍,类器官是由干细胞通过分化和自组织形成的三维细胞结构,具有人体相应器官的部分特定功能和构造,对发育生物学研究、疾病建模、药物筛选等有重要价值。位于心脏外层的心外膜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能转化成多种类型的心脏细胞,对心脏腔室的形成也很重要。人类受精卵发育三个星期后,心脏开始形成,人们对这一阶段心脏发育的了解还很少。研究团队使用具有较强分化能力的人类多能干细胞,用离心机使约3.5万个细胞聚集成球,然后用调控胚胎发育的信号分子维甲酸刺激干细胞。通过控制维甲酸的剂量和添加时间,成功使细胞球发育出类似早期心脏的结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33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333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人造胚胎竟成功培育出大脑和心脏!Nature还没排版就急忙发表

人造胚胎竟成功培育出大脑和心脏!Nature还没排版就急忙发表人造胚胎,竟发育出完整的大脑结构和心脏?!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来自剑桥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真的做到了。其研究成果登上了最新的Nature。原标题:人造胚胎竟成功培育出大脑和心脏!Nature还没排版就急忙发表,研究人员:下一步人类胚胎模型(为了尽早被更多学者看到,Nature甚至还没来得及排版编辑,就直接把预印本给搬上来了。)研究人员表示,这次主要进展在于产生整个大脑的能力,尤其是前部区域,这一直是合成胚胎发育的“圣杯”。来康康这是一项什么样的研究。人造胚胎发育出心脏和大脑胚胎干细胞,在学界被认为是万能细胞。因为它可以在体外进行哺乳动物胚胎中发生的许多阶段。但实际上,想要这种干细胞的发育潜力大大拓展,还需要其他干细胞来支持,与胚胎干细胞进行相互作用。即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三种胚胎外干细胞:滋养层干细胞(TSC)、胚胎外内胚层干细胞(XEN)和诱导型XEN细胞(iXEN)。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将胚胎干细胞跟TSC、iXEN按比例组装成衍生胚胎模型。通过诱导一组特定基因表达,研究人员让这些干细胞彼此“交谈”。这种路径的思考,实际上与人类胚胎发育过程有关。以往的研究表明,人类胚胎要成功发育,就需要早期胚胎组织与对外连接的组织(将胚胎与母亲连接起来的组织)之间进行“对话”。在受精后第一周,三种类型干细胞发育:一种最终分化为身体组织,另外两种则继续支持胚胎发育。一种为胚外干细胞将成为胎盘,将胎儿与母亲连接起来,并提供氧气和营养。另一个将成为卵黄囊,胚胎在那里生长,并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从中获取营养。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小鼠胚胎模型。整个发育过程是在启动血岛发育的胚胎外卵黄囊内发育的。结果在发育的第8.5天,胚胎模型显示出明的前脑和中脑区域的头部褶皱。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跳动的心脏状结构,一个由神经管和体节组成的躯干,一个含有神经中胚层祖细胞的尾芽,一个肠管和原始生殖细胞。这一研究结果,证明了胚胎和两种类型的胚胎外干细胞的自组织能力——通过原肠胚和早期器官形成,重建哺乳动物的发育能力。进一步的,他们还研究了这种人造胚胎的基因表达模式,发现与天然胚胎非常相似。团队数十年研究这一研究来自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著完成。研究人员表示,这为实验模型中研究神经发育机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而且虽然现在是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他们还正在开发一个类似于人类胚胎的发育模型,以了解关键过程背后的机制。如果在将时间轴拉长,这一方法将可以用来指导合成器官的发展。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909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9091.htm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与真实睾丸非常相似的器官组织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与真实睾丸非常相似的器官组织器官组织是实验室培育的三维微型器官,主要来源于干细胞,它开辟了模拟器官模型的新途径,包括研究疾病状态和测试治疗药物。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微型大脑、心脏、肺、胃和结肠,它们的复杂性和功能都在不断提高。不过,目前还没有模拟睾丸的类器官。以色列巴伊兰大学(Bar-Ilan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改变了这一现状,他们从新生小鼠细胞中培育出了睾丸(这是单个睾丸的意思)器官组织,并生成了与真实睾丸相似的结构。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尼赞-戈宁(NitzanGonen)说:"人工睾丸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睾丸发育和功能基础研究模型,它可以转化为治疗性发育障碍和不育症的应用。"睾丸发育功能障碍可导致性发育障碍(DSDs),如今通常被称为双性人,这是一组涉及基因、激素和生殖器官(包括生殖器)的罕见疾病。发育障碍还可能导致男性不育,而人们对其背后的遗传和环境机制知之甚少。研究人员从新生小鼠睾丸而非胚胎睾丸入手。与新生睾丸相比,胚胎睾丸的可用睾丸细胞更少。研究中使用的小鼠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研究人员可以跟踪Sertoli细胞的存在和状态,Sertoli细胞对睾丸的形成、精子的产生和发育(精子形成)至关重要。研究人员从四至七天大的小鼠身上采集了整个睾丸;将未成熟的睾丸细胞离解成单细胞,并在含有睾丸中正常存在的因子的培养基上重新组合。研究人员使用3D培养系统来支持更好的睾丸类器官形成和维护。到了第二天,细胞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器官样组织,并在九周的时间里继续增大,直至崩溃。睾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睾丸索(后来成为产生精子的曲细精管)和间质区(曲细精管的机械支撑区和睾酮产生区)。两者都含有特定类型的细胞。21天后,器官组织包含了所有主要的睾丸细胞类型,包括Sertoli细胞,其组织方式与真正的睾丸非常相似。Sertoli细胞形成了许多类似于精曲小管的管状结构。胚胎细胞培育出的有机体图像,显示第14天时管状结构的形成尽管使用从新生小鼠身上采集的新生细胞制造睾丸器官组织相对方便,但研究人员还是尝试使用胚胎细胞,因为胚胎细胞需要从怀孕的雌性小鼠身上采集。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新生儿细胞的用途有限,因为许多与睾丸发育和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都发生在胚胎阶段。利用同样的技术,他们成功地从胚胎小鼠细胞中培育出了睾丸器官组织,其管状结构比新生儿细胞培育的器官组织更加清晰。当研究人员尝试使用成年睾丸细胞时,却无法形成类器官。虽然睾丸器官组织未能产生精子,但有迹象表明这是有可能的。精子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精子干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细胞分裂)形成精母细胞,再发育成成熟的精子。研究人员发现,器官组织中减数分裂标记的低水平表达似乎与时间有关,主要是在第21天到42天之间,这可能表明在器官组织培养的后期阶段存在少量完全成熟的精子。器官组织与真实的睾丸非常相似,这意味着它们可以用来促进我们对性别决定机制的了解,并为男性不育症提供解决方案。今后,研究人员计划利用人体样本生产类器官。例如,用人体细胞制造的睾丸类器官可以帮助正在接受癌症治疗的儿童,因为癌症会损害他们产生功能性精子的能力。他们设想收获未成熟的精子细胞,然后将其冷冻起来,用于制造可育精子的类器官。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941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9419.htm

封面图片

不用精子卵子子宫 科学家“无中生有”培育出胚胎

不用精子卵子子宫科学家“无中生有”培育出胚胎没有子宫,胚胎可以生长发育吗?也不是不行。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JacobH.Hanna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机器子宫”,成功地让小鼠胚胎在里面发育了6天,经历了原肠胚前期到器官发生晚期的关键阶段。这项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上。那如果没有精子和卵子,可以有胚胎吗?也不是不行。还是JacobH.Hanna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他们直接用小鼠的原始态胚胎干细胞(ESCs)构建了胚胎模型,将其在体外的“机器子宫”中培养8天,可以观察到胚胎完成了原肠胚的形成以及大脑、神经管、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特异性祖细胞分化,与自然生长发育的胚胎在形态和基因表达上都极其相似。这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同样发表在顶级期刊《细胞》上。说一句科学家们有“无中生有”的超能力,应该不夸张吧?实验的最开始,研究人员就没有打自然胚胎细胞的主意。原始态胚胎干细胞(ESC)可以诱导分化为滋养层干细胞(TSC)和原始内胚层细胞(PrE),所以从理论上讲,原始态胚胎干细胞可以成为胚胎和胚外组织的全部来源。只要方法得当,或许可以只需要将原始态胚胎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就可以合成一个完整胚胎。JacobH.Hanna教授“无中生有”的壮举就到此为止了。当然,他对之后的研究发展信心满满。培养第8天与自然胚胎第8.5天对比由于胚胎的体外培养装置是透明的,他们或许可以轻松观察到这些胚胎细胞是如何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组装成完整器官的。而合成胚胎或许在将来可以成为移植器官的可靠来源,成为真正的“全自动3D生物打印机”。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151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1511.htm

封面图片

日本在太空培育出老鼠胚胎 人类未来有望在太空繁殖

日本在太空培育出老鼠胚胎人类未来有望在太空繁殖日本科研人员成功在国际空间站培育出能正常发育的老鼠胚胎,为人类未来在太空繁衍后代带来希望。法新社上星期天(10月29日)报道,日本山梨大学先进生物科技中心教授若山照彦,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AerospaceExplorationAgency)团队等研究人员,于2021年8月透过火箭将冷冻老鼠胚胎运至国际空间站。太空人使用特别设计的设备解冻了这些处于早期阶段的胚胎,并在空间站内培育了四天。研究员说:“这些在微重力环境下培育的胚胎正常发育到囊胚期(blastocyst),囊胚细胞发育成胎儿和胎盘。”据悉,在胚胎发育早期,受精卵先发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发育成外、中、内三个胚层。外胚层最终发育成机体的神经、皮肤等组织,中胚层发育成心脏、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组织,内胚层则发育成肺、肝、胰腺和肠等内脏器官。外、中、内三胚层的形成过程直接影响胎鼠能否顺利从母体诞生。这项研究已于上星期六(28日)刊登《iScience》科学杂志上。研究指出,这项实验已“清楚证明重力(对培育胚胎)没有显著影响”。科研人员在对送回地球实验室的囊胚样本进行分析后,也未发现去氧核糖核酸(DNA)和基因的状态有任何重大变化。山梨大学及日本国家研究机构理化学研究所(Riken)发联合声明说,这是“史上首个显示哺乳动物可能可以在太空繁殖的研究”,也是全球第一个完全在国际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培育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实验。声明还说,未来还须将在空间站培育的囊胚胚胎植入老鼠体内,以进一步检视老鼠能否生殖,确保囊胚是正常的。这些研究项目对未来的太空探索及殖民任务或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0月30日3:56P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在培养皿中创造了一种“微型心脏”类器官

科学家在培养皿中创造了一种“微型心脏”类器官人类的心脏在受孕后大约三周开始形成,通常在这个时期许多女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怀孕了。这个因素导致我们对早期心脏形成的复杂细节的了解相对有限。从动物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因此慕尼黑工业大学团队创建的类器官对科学界具有重要意义。心脏类器官(心外膜)发育的各个阶段。图片来源:AlessandraMoretti/TUM一个由35000个细胞组成的球该团队与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教授山德拉·莫雷蒂合作,开发了一种利用多能干细胞制造“迷你心脏”的方法。大约35000个细胞在离心机中旋转成球体。在几周的时间内,根据固定的方案将不同的信号分子添加到细胞培养物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模仿了体内控制心脏发育程序的信号通路,”亚历山德拉·莫雷蒂解释道。该小组现已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首个“心外膜”所得的类器官直径约为半毫米。尽管它们不泵血,但它们可以受到电刺激并且能够像人类心室一样收缩。Moretti教授和她的团队是世界上第一批成功创建含有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和心壁外层(心外膜)细胞的类器官的研究人员。在心脏类器官的年轻历史中(第一个心脏类器官于2021年描述),研究人员此前仅使用心肌细胞和来自心壁内层(心内膜)的细胞创建了类器官。“要了解心脏是如何形成的,心外膜细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娜·梅尔博士说。“心脏中的其他细胞类型,例如连接组织和血管中的细胞,都是由这些细胞形成的。心外膜在形成心室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团队将新的类器官恰当地命名为“心外膜类器官”。亚历山德拉·莫雷蒂教授。图片来源:DanielDelang/TUM发现新细胞类型除了生产类器官的方法外,该团队还报告了第一个新发现。通过对单个细胞的分析,他们确定了最近在小鼠中发现的一种前体细胞是在类器官发育的第七天左右形成的。心外膜是由这些细胞形成的。“我们假设这些细胞也存在于人体内——哪怕只存在几天,”莫雷蒂教授说。这些见解也可能为为什么胎儿心脏能够自我修复提供线索,而成年人的心脏几乎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找到治疗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新方法。生产“个性化类器官”研究小组还表明,类器官可用于研究个体患者的疾病。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努南综合征患者的多能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制备了模拟该病症特征的类器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该团队计划使用类似的个性化类器官来研究其他先天性心脏缺陷。由于有可能在类器官中模拟心脏病,未来可以直接在类器官上进行药物测试。“可以想象,此类测试可以减少药物开发时对动物实验的需求,”亚历山德拉·莫雷蒂说。类器官研究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已经为心脏类器官的制造过程注册了一项国际专利。Epicardioid模型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几个类器官项目之一。在类器官系统中心,来自不同部门和主席的工作组将进行合作。他们将利用最先进的成像和细胞分析对胰腺、大脑和心脏类器官进行跨学科研究,以研究器官、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形成,并利用人体3D系统实现医学进步。...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93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9307.htm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猪体内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猪体内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赖良学介绍,供体器官严重缺乏限制了器官移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基于干细胞的器官异种动物体内培育可能是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通过该途径获得的人源化器官不仅将具有更全面的细胞类型和更完善的器官结构与功能,而且由于供体细胞来源于患者自体,将有效避免异种器官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存在的免疫排斥等问题。”赖良学说。此前,实现人源化器官异种体内培育存在诸多技术障碍,导致从猪体内培育人体器官的设想一直没有成功。本次研究利用具有高分化潜能、强竞争及抗凋亡能力的新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结合优化的胚胎补偿技术体系,在肾脏缺陷猪模型体内实现了人源化中肾的异种体内培育。在研究中,上述源于人的细胞被注射到猪胚胎中,再将其移植入代孕猪。其中使用的猪模型经过基因改造,缺乏肾脏发育所需基因,从而为移植的人细胞留出空位。该研究严格遵守相关伦理规定以及国际惯例,在3至4周猪胎龄内终止了代孕猪的妊娠。共获得2只胎龄25天、3只胎龄28天的中肾嵌合猪胚胎。中肾指其体内的肾脏已经发育为中期肾脏,即肾脏发育的第二阶段。针对肾脏发育关键功能性基因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证明,人源供体细胞已分化成为表达这些基因的功能性细胞,说明伴随着胚胎发育,猪胎儿体内的人源供体细胞将能够支持人源化肾脏生成。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成果首次证明了基于干细胞及胚胎补偿技术在异种大动物体内培育人源化功能性实质器官的可行性,为利用器官缺陷大动物模型进行器官异种体内培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对解决供体器官严重短缺难题具有重要意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56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56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