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海豹在海里每天只睡两小时 漂移深潜躲避捕食者

象海豹在海里每天只睡两小时漂移深潜躲避捕食者因此,科学家们想知道它们在这段时间里到底有多少睡眠时间,以及它们如何在睡觉时避开鲨鱼和虎鲸等掠食者。为了找到答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始远程监测从加利福尼亚阿诺-努埃沃州立公园海滩上捕获的幼年雌性象海豹的脑电波。在被释放到蒙特雷湾南端之前,每只动物都在其头部外侧放置了EEG(脑电图)电极,以监测其大脑活动。电极被连接到一个小型数据记录器上,并被一个氯丁橡胶保护帽覆盖。所有的硬件--还包括时间深度记录器和加速度计--都被设计成不引人注意的。海豹被释放后,它们花了几天时间,穿过水下深处的蒙特利峡谷,游回阿诺-努埃沃。据报道,它们在此期间的潜水行为与它们在长达数月的觅食之旅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非常相似。到达目的地的海滩后,科学家们摘下了海豹的所有头饰。根据从13只海豹身上记录的数据--以及之前在334只成年海豹的觅食旅行中记录的潜水深度数据--可以确定这些动物通常在每24小时内只睡大约两个小时。它们在全天进行的深层"漂移潜水"中,每次睡眠时间约为10分钟。一张图显示了象海豹在进入快速眼动(REM)睡眠时如何进入"睡眠螺旋"海豹在睡眠中慢慢地螺旋式下降--有时实际上是躺在海底--达到它们的掠食者很少或从未涉足的深度。相比之下,大多数鲨鱼和虎鲸对象海豹的攻击都发生在象海豹清醒的时候。首席科学家杰西卡-肯德尔-巴尔(JessicaKendall-Bar)说:"象海豹是不寻常的,因为它们在陆地上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睡眠,每天超过10小时,而在海上的时候则只有两小时或更少。"它们能够长时间屏住呼吸,所以在这些潜入海面以下的深处时,它们可以进入深深的沉睡状态,那里菜是安全的。"关于这项研究的一篇论文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647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647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为带娃操碎心:帽带企鹅每天睡11小时,一次4秒,一天睡上万次

为带娃操碎心:帽带企鹅每天睡11小时,一次4秒,一天睡上万次帽带企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脸上有一条黑色带子,就好像戴了一个黑帽子。每年的11月下旬,是帽带企鹅的产卵季。在生产之前,它们会用石头建造巢穴,巢穴是圆形的,一般一次产下2个蛋。帽带企鹅是非常有责任心的父母,产卵后,雌性和雄性企鹅会轮流照顾孩子。一方负责孵蛋,另一方则负责觅食,6天一个周期,先雌后雄,轮流换岗。这样要持续大约37天,小企鹅才会破壳而出。孵化后,小企鹅会在巢穴中停留二三十天,然后才会去和其他小企鹅一起生活。再过一个月的时间,它们就会换羽,这个时候,它们就可以自己出海捕食了。在这期间,孵化37天,长成需要大约2个月,近100天的时间里,企鹅父母真的是劳心劳力,不仅要担负起孵化和喂养责任,同时还要做到安全保护。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帽带企鹅最大的天敌是豹海豹,以及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棕色贼鸥,会在企鹅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偷走它们的蛋。因此,待在家里守护的一方,必须非常警惕。然而6天一换的周期又非常长,确实也会很累,于是才有了这样高频率但时间又很短的微睡眠。企鹅睡眠实验调查科学家们在2019年12月进行了一项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帽带企鹅的睡眠情况。先是捕获14只成年企鹅,并在它们身上安装一些设备,这些设备类似人类的智能手表,可以监测企鹅大脑的脑电波和颈部肌肉,以及GPS等数据。设备安装好后,再将它们放回大自然。整个团队监测了11天的数据,结合录制的视频,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站着还是躺着孵蛋的时候,企鹅都会小眯一下,平均持续时间为3.91秒,一天的睡眠次数高达上万次。相比较,那些不用孵蛋和照顾后代的企鹅睡眠时间显然更长,睡眠也更沉。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是与周围嘈杂环境有关,也有可能就是为了应对偷盗风险。帽带企鹅的繁殖季节,南极正处于极昼,全天候的阳光,时时刻刻照在企鹅身上,再加上一群企鹅同时孵蛋,周围还弥漫着各种腐烂鱼类和企鹅粪便的臭味,环境非常恶劣。又臭又脏,还光线十足,想要在这样的地方睡个好觉,真的不容易。经过分析,科学家觉得企鹅父母这种“微睡眠”方式,是一种短期内应对疲劳的策略,其他时间睡眠会更长一些。但是在非繁殖期是否也会频繁微睡眠,此次研究没有检测,目前不得而知。如果人也像帽带企鹅那样高频率微睡眠,那会发生什么?其实在人类中也存在微睡眠,最常见的就是在开车的时候,开着开着突然一激灵,好像有那么几秒一下子跳过去了。“我明明没睡着,人是清醒的,怎么脑子就突然短路了呢?难道是走神了?”事实上,这种情况就是微睡眠,一般只持续几秒或者十几秒,有时也称之为打盹,或者脑子短路。从科学角度来说,微睡眠就是脑细胞在疲劳的时候,稍微休息了几秒钟。这种睡眠方式,对人体危害很大。如果你当时正在开车,突然的微睡眠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现实中这样的安全事故非常多。最重要的是,人要保持健康,必须保证有几个小时进入深度睡眠,否则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脱发、记忆力下降、身体代谢异常等等。对于帽带企鹅,频繁微睡眠是否会影响企鹅的身体和大脑,目前还不清楚,此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里,也没有说明。最后纵观动物世界,在睡眠上比人类更有优势的物种实在太多了。海豚睡觉的时候,大脑两半球会轮流休息;长颈鹿每天站着睡,平均睡眠时间就1.9小时,而且还是断断续续休息的;非洲霍加狓一天也就睡一个小时,每次也只睡5分钟,睡12次。然而像帽带企鹅这样,为了看孩子牺牲睡眠的,是和人类最像的。或许就是因为实行这样的策略,目前帽带企鹅的数量属于“无危”!...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13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1309.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撸完海豹要扇一耳光?假的!

科学家撸完海豹要扇一耳光?假的!在南极科考据说有个潜规则,科学家在撸完海豹之后之后要扇一耳光,目的是让海豹记住人类的残酷,这样的科普文章是不是听着很带感?然而这是假的,真正的科学家科考不是这样的。微天下日前发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在撸完海豹后,南极的科学家总要扇海豹一耳光?》的科普文章,写的倒是很有趣,讲了南极科考的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撸完海豹之后要打他一顿耳光,甚至有海豹被抽的趴了三个小时。原文介绍说,科学家抽海豹耳光也是有苦衷的,这个行为是为了防止海豹因为太过相信人类而被猎杀或伤害。那一个巴掌,就是要让海豹知道,人类都是居心叵测的捕食者,亲近它们,只是为了在它最舒服的时候,打它们一顿。这个解释听上去是不是非常富有欧美科学家的人文气息?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网友小象初生对这篇文章较真了,他邮件咨询了文章中提到的海豹被抽耳光的图片的拍摄者LarsBoeheme研究员,求证了这个南极潜规则一事。得到的回应是,科学家不撸海豹,无研究许可不允许靠近海豹,更绝不可能扇海豹耳光,若真有人扇,将不被允许从事任何动物相关研究。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所谓的南极科考研究海豹后要抽耳光让它记住人类的残酷,防止海豹太过相信人类,这种信息是假的,虽然听起来很温馨,但这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和方式。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63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639.htm

封面图片

古老的剑齿捕食者揭示了"大灭绝"事件的真相

古老的剑齿捕食者揭示了"大灭绝"事件的真相一种动物体现了这种不稳定性,它是一种老虎大小的剑齿动物,名叫Inostrancevia(狼蜥兽属):一个新的化石发现表明,Inostrancevia在超级大陆盘古大陆上迁移了7000英里,填补了一个遥远的生态系统的空白,这个生态系统已经失去了它的顶级捕食者,然后自己灭绝了。"南非二叠纪晚期的所有大型顶级食肉动物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前就已经灭绝了。"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研究科学家PiaViglietti说,他是《当代生物学》上这项新研究的合著者,他了解到这个空位被Inostrancevia短暂地占据。野外发现的狼蜥兽属化石这种史前生物看起来是"顶级捕食者"的角色。Viglietti说:"Inostrancevia是一组原哺乳动物,包括地球上最早的剑齿捕食者。它的大小和老虎差不多,可能有像大象或犀牛一样的皮肤;虽然在外观上隐约是爬行动物,但它是包括现代哺乳动物在内的动物群的一部分。"在这篇新论文之前,Inostrancevia只在俄罗斯被发现过。但是在研究南非卡鲁盆地的化石记录时,Viglietti的同事ChristianKammerer发现了两种大型食肉动物的化石,它们与通常在该地区发现的动物不同。这些化石的存在是非常出乎意料的。目前还不清楚它们是如何从现在的俄罗斯来到这里的,也不清楚它们花了多长时间穿越盘古大陆并到达现在的南非。但是远离家乡只是使这些化石与众不同的一个因素。发现Inostrancevia的地点(位于南非卡鲁盆地自由州省的一个名为Nooitgedacht的农场)。资料来源:PiaViglietti她说:"当我们把通常在该地区发现的其他顶级食肉动物--Rubidgeinegorgonopsians--的范围和年龄与这些Inostrancevia化石相比较时,我们发现了一些相当令人兴奋的事情。"当地的食肉动物实际上在我们在卡鲁地区看到的主要灭绝之前就已经灭绝了--也就是说当其他动物开始灭绝时,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他们它们已经先行消失了。"Inostrancevia从7000英里外来到这里并随后灭绝,这表明这些顶级食肉动物是即将到来的更大灭绝事件的"煤矿中的金丝雀"(煤矿工人过去带着金丝雀下井。这种鸟对危险气体的敏感度超过人。如果金丝雀死了,矿工便知道井下有危险气体,需要撤离。)。共同作者、GENUS古科学卓越中心主任、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进化研究所教授JenniferBotha说:"这表明南非卡鲁盆地继续为理解地球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大灭绝提供关键数据。"伊兹科南非博物馆现已退休的田野技术员保罗-奥古斯特,在田野中与Inostrancevia化石在一起。"我们的研究已经表明,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前后不到200万年的时间里,哪些动物群体占据了顶级捕食者角色的转变发生了四次,这在陆地生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北卡罗来纳州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研究馆员和菲尔德博物馆的研究助理克里斯蒂安-卡默勒说:"这强调了这场危机是多么极端,甚至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角色也处于极端的变化之中。""这些顶级捕食者的脆弱性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相吻合。"卡梅勒说:"现代环境中的顶级掠食者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灭绝风险,而且往往是由于人类介导的活动(如狩猎或栖息地破坏)而导致局部灭绝的第一批物种。想想欧洲的狼或亚洲的老虎,这些物种往往繁殖和生长缓慢,需要大面积的地理区域来漫游和猎取猎物,而现在它们的大部分历史范围内都没有了。我们应该预期古代的顶级捕食者会有类似的脆弱性,并且会是在大规模灭绝事件中首先灭绝的物种之一。"除了对帮助导致恐龙崛起的灭绝事件有新的认识外,Viglietti说,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目前正在经历的生态灾难。更好地了解大规模灭绝事件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总是好的,特别是因为二叠纪基本上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的一个平行。对于今天发生的大规模灭绝,我们真的没有任何现代的类似物,而二叠纪-三叠纪大规模灭绝事件代表了我们可能经历的气候危机和灭绝的最好例子之一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以及如何阻止它的发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12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1243.htm

封面图片

观察发现双髻鲨在深潜觅食时会屏住呼吸以保持温暖

观察发现双髻鲨在深潜觅食时会屏住呼吸以保持温暖大多数鱼是外温性动物,这意味着它们不能调节内部体温,而是依靠环境来调节。当鱼从温暖的表层水移动到更深、更冷的水中时,肌肉组织产生的热量被血液带走,并迅速通过鳃离开身体。双髻鲨被发现在沿海暖温水域和热带水域,但反复下潜到超过半英里(800米)的深度来觅食。这些深度的温度可以低至41°F/5°C。研究人员想确定,当双髻鲨潜入冷水中觅食时,其核心体温的变化是被动的还是主动控制的。他们给成年双髻鲨安装了仪器,以测量潜水深度、环境水温、尾巴活动、身体方向和肌肉温度。他们发现,鲨鱼的肌肉温度在整个潜水过程中保持升高,但在它们返回水面时突然冷却。上升过程中温度的突然下降表明,鲨鱼屏住了呼吸,直到它们开始重新浮出水面并开始呼吸。图示双髻鲨在深潜时的游泳行为和体温。这里显示的是深度(黑色)、肌肉内温度(红色)和鲨鱼尾部摇摆的加速度(绿色)。夏威夷大学马诺亚分校根据计算机模型,研究人员认为,双髻鲨在深潜到冷水中时保持鳃部关闭,以防止热量外泄并保持身体温暖。这一发现是第一次,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完全的惊喜。"尽管呼吸空气的海洋哺乳动物在潜水时屏住呼吸是很明显的,但我们没想到会看到鲨鱼表现出类似的行为,"该研究的主要作者MarkRoyer说。"这种以前没有观察到的行为揭示了双髻鲨的捕食策略与一些海洋哺乳动物大致相似。两者都已进化到寻求深居的猎物,并通过屏住呼吸,短时间内进入这些具有物理挑战性的环境。"他们的理论得到了双髻鲨在超过3400英尺(1,044米)深处游泳的视频的支持,它们的鳃紧紧地闭着,与它们在水面上的图像相比,它们的鳃是开放的。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些鲨鱼可以屏住呼吸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们只在短时间内深潜。罗伊尔说:"屏住呼吸可以使双髻鲨保持温暖,但同时也关闭了它们的氧气供应。因此,尽管这些鲨鱼平均憋气17分钟,但它们在极端深度的潜水底部平均只停留4分钟,然后迅速返回到更温暖、氧气充足的表层水域,恢复呼吸。"双髻鲨是一个全球濒危物种,原因是过度捕猎,主要是为了获取其鱼鳍。研究人员的发现不仅提供了对该鲨鱼生理学的更详细的了解,而且突出了人类对深海生态系统干扰的潜在影响。罗伊尔说:"对双髻鲨生理学和生态学的这种新的详细了解增强了我们有效管理和保护这一标志性物种的能力,因为它揭示了与不断变化的海洋条件或未来人类对这些深层觅食栖息地的开发有关的潜在脆弱性,例如深海采矿或在中层'黄昏区'的大规模捕捞,这两种情况可能使这些鲨鱼更难或更危险地猎取其自然猎物。这种使双髻鲨能够将其生态位扩展到深海的非凡生理壮举,很可能使它们容易受到人类的额外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969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9695.htm

封面图片

化石新发现揭示了游荡在侏罗纪海洋中可怕的海洋捕食者

化石新发现揭示了游荡在侏罗纪海洋中可怕的海洋捕食者来自朴茨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牛津郡阿宾顿郡政府博物馆的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一系列四个大的脊椎骨化石。他们能够将这些以前未被识别的骨头归类为属于上龙或一个密切相关的物种。上龙是一群海洋捕食者,在大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与恐龙一起出现过。它们有着高大的身体,四只脚蹼,相对较短的尾巴和充满牙齿的可怕的鳄鱼头。大多数上龙被认为平均长约8米(26英尺)--但这些椎骨化石似乎来自一个更大的标本。根据已知的该物种的脊椎骨的大小,研究小组估计,他们拥有的脊椎骨在9.8至14.4米(32.1至47.2英尺)长之间,一端还更有可能更高。研究小组还不能确定这些骨头来自哪个物种,但不管它是什么,它可能是当时海洋中最大的捕食者。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大卫-马蒂尔教授说:"它们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可能捕食其它在海洋生活的恐龙,也可能捕食更小的鱼类,只需将它们咬成两半并从它们身上取下大块。我们知道它们会屠杀较小的海洋爬行动物,因为在多塞特的Etches收藏馆展出的鱼龙骨头上可以看到咬痕。"这些巨大的上龙可能在侏罗纪时期统治了整个水域,但它们的后面是更大的海洋怪物。在三叠纪,一些鱼龙被认为几乎长到了蓝鲸的大小,长达26米(85英尺)。后来,在白垩纪时期,鱼龙被认为达到了17米(56英尺)长。找到更多的骨头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更精确地将这种生物归入一个物种,并更好地了解它到底有多大。这项研究发表在《地质学家协会会议录》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996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9965.htm

封面图片

新型长毛甲虫长相怪异 让捕食者以为这是真菌导致的

新型长毛甲虫长相怪异让捕食者以为这是真菌导致的昆士兰大学环境学院的博士生詹姆斯-特威德(JamesTweed)在澳大利亚拉明顿国家公园的热带雨林露营时,发现了这种甲虫的一个孤例。一天早上,特威德在营地里散步时,发现一只鸟掉在了一片垫草叶上,他起初以为是一只鸟。但仔细一看,他才发现这个毛茸茸的圆球完全是另一个东西。"令我惊讶的是,我看到了我见过的最奇特、最蓬松的长角甲虫,"他说。"它长9.7毫米,红黑相间,浑身长满了长长的白毛,非常引人注目。现存的一个Excastraalbopilosa标本现已成为澳大利亚国家昆虫收藏馆的一部分LingziZhou,澳大利亚国家昆虫收藏馆旅行归来后,詹姆斯开始翻阅期刊、书籍和互联网,试图识别这种昆虫,但没有成功。最后,在给澳大利亚国家昆虫收藏馆(ANIC)的昆虫学专家发送电子邮件后,他被告知这种甲虫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然而,惊喜并不止于此。当特威德来到ANIC,将他的甲虫与收藏的甲虫进行比较时,专家们确定它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属,这是比物种更广泛的分类。这种动物现在被称为Excastraalbopilosa。詹姆斯说:"我们选择了Excastra作为属名,在拉丁语中是'来自营地'的意思,我们决定用albopilosa作为种名,翻译过来就是'白色多毛'。"特威德和同事们仍然不知道这些毛发的作用,不过科学家们推测,这些绒毛可能会让甲虫看起来像是已经被杀虫真菌杀死--这对鸟类或其他捕食者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尽管如此,要想确定这一点,还需要收集更多的标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标本。特威德说:"拉明顿国家公园附近的地区100多年来一直深受昆虫学家的青睐,因此直到现在才被发现,实在令人费解。我曾多次回来寻找它们,但没有任何收获"。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澳大利亚分类学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457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4576.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