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室温超导成果被美院士宣称复现 新实验基于原始样品

21℃室温超导成果被美院士宣称复现新实验基于原始样品一时之间,目光又再次聚焦到了这项实验之上。这次,来真的了?美院士称初步复现21℃室温超导实验这位院士名叫RussellHemley,是国际高压领域著名专家。他的团队的复现方法,是基于Dias提供的材料实现的。即他们在Lu-N-H样品上进行了电阻测量,发现该材料在室温附近得到的Tc值以及对氮掺杂氢化镥的压力依赖性,和之前Dias的结果十分接近,也就是这一全新材料的确出现了室温超导现象。与此同时,这项成果是基于另一组相同材料的实验在不同实验室同步进行、独立测量的,似乎能够进一步证明其可信度。实验详细过程也在文中揭露,如知乎网友@SACE总结,包括:——是的,Hemley这篇论文还重点回应了南大闻海虎等团队之前的“证伪”实验。文章表示:也就是说,大家都没能复现出来,是合成材料的方法跟原始Dias所用的方法不一样(而他直接拿到了原始样品,才复现了实验)。除此之外,Hemley还讨论了为什么“合成方法不同就会导致样品发生变异,因而显示不出超导性”。总之,这一材料的合成不仅严重依赖于材料结构(包括氮杂质控制),还要全面考虑到化学计量和N-H空位的有序性等条件。反转了?再等等所以,美国院士这一复现实验能代表Dias反转成功吗?各方观点不一。知乎网友@笠道梓表示:要想坚实证明室温超导,除了电阻数据,还有磁化率数据显示的迈斯纳(Meissner)效应才行。但Hemley院士的复现只包含了前者。这也是被很多人反复质疑的一个点。另外,还有人指出,施加外磁场压制超导的实验数据和比热数据也没有呈现。总之就是,只提供了一方面的单一数据,信服度还不够。还有人质疑为什么Dias能提供给他原始样品。这就要从俩人的“特殊关系”说起了。据了解,Hemley教授一直与Dias团队在超导材料研究方面有广泛合作,同时也是Dias的支持者。因此,有人也表示,可不可以将样品再寄给别的团队再进行复现呢?当然,也有网友称,“找自己人帮忙”其实可能也有Dias团队自己的考量。支持的声音也并不缺乏,如知友@SACE就在通读论文后表示:Hemley的实验有理有据,只要所用材料是真的,室温超导的真实性其实可以算是上升了一大截的。现在就需要更多科学家对材料真伪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环球科学已火速采访了南大闻海虎教授,他仍然有3个质疑点:首先是认为涉及电阻转变太突然、太陡了。违反了超导现象的基本认知。其次是文中显示的电极做得很糟糕,形状很不规范。最后是电阻掉一下不能代表超导,还需要其他更本征的性质,特别是磁性质。所以基于这三点,闻海虎教授认为Hemley的复现还远谈不上反转。所以,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待更多证明结果。因此,也有网友担忧:不会搞到最后大家就这个问题反复刷顶刊吧。。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306.06301参考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6341241...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52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522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国科学院院士成功复现室温超导

美国科学院院士成功复现室温超导国际高压领域著名专家RussellHemley获得了Dias团队提供的一组镥氢氮化合物,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同步进行独立测试,实验发现样品在15000个大气压下达到了276开尔文的超导临界温度,与Dias团队的10000个大气压下294开尔文的超导临界温度结果接近。Hemley指出这种超导材料强烈依赖于样品制备的细节,复现失败的团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些过程。https://arxiv.org/abs/2306.06301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美国院士称初步复现Dias团队的近常压室温超导研究

美国院士称初步复现Dias团队的近常压室温超导研究基于这种材料,在1GPa压强下,超导转变的最高温度只要294K,也就是室温21度左右,已经达到了人类生活的常温水平。如此颠覆的理论,在全球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正当大家都认为这是假的时候,又有人复现了这个实验。国际高压领域著名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RussellHemley在预印本平台发布了一篇未经同行评审的文章,表示他们使用Dias团队的材料,初步复现了Dias团队的近常压室温超导研究。他还指出,其他团队之所以没有复现出实验,是因为样本制备不当。Hemley团队这次用于实验的Lu-N-H材料样本由罗切斯特大学小组(也就是Dias的团队)制备。他们将该材料放在金刚石压砧(DiamondAnvilCell,DAC)中进行测量,正如Dias团队所做的那样。实验地点在伊利诺伊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分别独立进行。Hemley指出合成Lu-N-H超导材料的困难程度,这是大部分团队复现Dias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不知道接下来是不是还会有新的证据推翻这个说法?...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52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5207.htm

封面图片

华科初步复现韩国室温超导材料?实验视频B站播放量超137万

华科初步复现韩国室温超导材料?实验视频B站播放量超137万究竟是什么视频能这么火爆?该UP主在视频下方介绍称:“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武浩、博士生杨丽,在常海欣教授的指导下,成功首次验证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该晶体悬浮的角度比SukbaeLee等人获得的样品磁悬浮角度更大,有望实现真正意义的无接触超导磁悬浮。”这段视频公布后,微博话题“华科初步复现韩国室温超导材料”也引起热议,微博网友和B站网友都在持续讨论。该UP主表示,目前只验证了迈斯纳效应,还未测电阻。目前合成成功的晶体非常小,实在是不敢动,正在加急烧第三批炉子。有B站网友评论称:“视频中的超导材料就好像一片脆弱的蝴蝶翅膀,而它煽动的飓风将覆盖整个人类社会。”究竟结果如何,我们也将持续跟进,LK-99验证B站视频(点此观看)...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3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383.htm

封面图片

Nature:为啥室温超导支棱不起来

Nature:为啥室温超导支棱不起来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为什么室温超导总被质疑”,看上去好像是一则评论。但实际上文章却在“讲故事”,主人公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RangaDias。就是三月份引发美国物理学会会议现场爆满的那位宣布发现新“室温超导材料”的学者。Dias团队声称研发出的材料是一种名为亚氨基镥(LuNH)的氢化物,据称在1GPa、21摄氏度下“有超导特性”。与LK99不同,Dias有关LuNH的论文发布后引发了大规模的质疑。实验复现失败、作者不肯透露产物制备细节,Nature也向其中添加了“数据存疑”的注释。这已经不是Dias的论文第一次被质疑,该团队此前就发布过一种氢化物“室温超导”材料,最终以被撤稿结局。仅一团队复现“部分成功”此前的撤稿经历也许加深了人们的怀疑,但还是有不少团队尝试对Dias的实验进行了复现。不过结果并非如Dias所愿——这些复现实验,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论文发布后两个月,南京大学闻海虎教授的课题组就发布论文称LuNH没有显示出超导特性。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对LuNH的“超导性能”进行了“打假”。不过倒是有一个团队声称成功复现了Dias的成果,但证据似乎并不充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Hemley团队发布的一则论文显示,在3℃左右观察到了LuNH的电阻变化。不过,专业人士表示,仅仅是电阻变化并不足以说明LuNH具有超导特性,何况论文中只有四个数据点。德国马普所的研究人员AlexanderDrozdov更是说,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接触不良导致的。对于实验复现的失败,Dias的解释是这些团队“没有足够样本、未进行足够的测试”,但Dias却没有详细公开试验方案和样品制备细节。不仅是实验没能成功,LuNH在理论层面也饱受质疑。罗马第一大学的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LiliaBoeri告诉Nature,一些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拟了多种Lu、N和H原子的排列,但都未能从中观察出室温超导迹象。作者屡陷学术丑闻除了论文内容本身,Dias“学术不端”的“前科”或许也是他遭到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据Science杂志网站消息,今年有人指控Dias的博士论文抄袭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JamesHamlin。据悉,Dias的论文至少有6300个单词(约占21%)与Hamlin的论文相同。对此,Dias表示的确有部分内容“未明确标注来源”,但拒绝发表更多评论。Dias被指控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抄袭还有数据造假。其中就包括Dias在2020年第一次发表的“室温超导”论文(已被撤回)。但撤稿之后,Dias所在的罗切斯特大学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没有证据支持这些担忧”。无独有偶,Dias在PhysicalReviewLetters(PRL)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也被质疑造假。PRL委托四名独立审稿人对此事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信服地支持了数据捏造/伪造的指控”。除了Dias自己,这篇论文的其他所有作者都签字同意撤稿,但Dias依旧坚持称结果没有问题。这些学术丑闻是真实存在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科学家们对于Dias研究的态度是越来越小心了。参考链接:[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733-z[2]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lagiarism-allegations-pursue-physicist-behind-stunning-superconductivity-claims...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32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325.htm

封面图片

华科复现韩国室温超导,这回是真的?

华科复现韩国室温超导,这回是真的?从7月22日论文发布至今,一周过得很快。目前参与复现的实验室中,印度的新德里CSIR国家物理实验室已经宣告复现失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复现结果亦不理想,且在复现过程中发现LK-99的特性更像是半导体。8月1日下午,一个ID为“关山口男子技师”的b站up主,发布了一则名为“LK-99验证”的视频。视频中的实验复现了近日韩国公布的常温常压超导材料的抗磁性,也就是被复现的材料确实可以磁悬浮。b站视频“LK-99验证”视频介绍中称,该实验由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武浩、博士生杨丽,在常海欣教授的指导下,成功首次验证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该晶体悬浮的角度比SukbaeLee等人获得的样品磁悬浮角度更大,有望实现真正意义的无接触超导磁悬浮。因为复现材料过小,目前该华中科技大学团队仅复现了LK-99的抗磁性,该材料是否为零电阻还要等再烧一炉材料才知道。饱受质疑的小团队在这则“LK-99验证”的视频发布之前,8月1日早些时候,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发布了一篇简短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显示,LK-99为常温常压超导材料的可能性很大。直到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发布消息前,学界对这次的新材料仍持高度怀疑态度。这种怀疑一方面是因为科研工作者“天生多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个韩国团队,确实不太“出名”。这次发现LK-99的韩国团队Suk-baeLee和Ji-hoonKim,是韩国高丽大学Tong-ShikChoi 教授的学生。在1999年的一次实验中,他们偶然发现实验品的观测数据中有一个微弱的信号,这是只有超导体才会出现的观测信号。但是当时的课题组反复实验,也没有最终制作出产生这个信号的材料。此后,Suk-baeLee和Ji-hoonKim先后离开了高丽大学的实验室,并创办了一家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Centre。此后数年,两人一直“不咸不淡”地经营着这家量子技术公司。直到2017年Tong-ShikChoi教授去世,他在临终之际对两位后辈提出嘱托,希望他们能继续进行超导材料的研究。在那之后,或许是受了老教授的鼓舞,或许是唤起了年轻热血,亦或许是Q-Centre的业绩确实不尽如人意。Suk-baeLee和Ji-hoonKim二人,再度投身到LK-99的研究中。2020年,二人第一次向Nature投递了关于超导材料的论文。然而好巧不巧,当时正赶上了RangaP.Dias超导论文被学界证伪的风波。这位Dias就是5个月前刚刚在常温超导研究方面“再摔跟头”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团队。由此,LK-99的第一篇论文被Nature拒收。2021年,两人为LK-99在韩国申请专利,2023年3月专利申请通过后,LK-99的论文才发布在了论文档案库arXiv上,接受同行评审和实验验证。LK-99相关论文发布在在arXiv“名不见经传的二人组”“跨领域创业多年后回归研究”“科研实力一般的韩国高校”“隔壁论文的不良影响“等等问题,都使得LK-99在学界的样子看起来不那么“可信”。除此之外,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也有一些地方与主流的超导理论背道而驰。《科技日报》援引南京大学超导物理和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闻海虎观点:韩国团队所展示的并非超导现象,而是超导假象。根据数据猜测,可能LK-99材料本身存在非常微弱的抗磁,与重力达到某种平衡以后,形成了一个微软的磁悬浮状态,事实上并非超导磁悬浮。事实上,绝对的科研实力对于超导材料来说,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为超导材料的研究中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就像炼金术,只要不断把各种东西丢到炉子里烧,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能烧出好东西。LK-99的实验过程中就有记录一次“意外”导致样品中混入氧气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复现≠可复制在常温常压超导材料被证实以前,低温、高温超导技术在全球早已有商业化应用,已经在生活中出现的磁悬浮列车就是其中之一。市场研究机构IMARC在2022年发布的一则报告中显示,2021年全球超导材料市场规模已达到9.026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22.902亿美元,2022年至2027年间的增长率(CAGR)为17.3%。传统超导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疗、军事、能源等领域。2021年,上海就已经投运了全球第一条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而超导技术更大的发展前景还在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核聚变的研究和应用。“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可以作为磁封闭体,将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包围并约束起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告诉虎嗅,“室温超导”有望解决磁约束核聚变的核心问题,将大幅提高后者的商业化进程。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聚变联合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简称“ITER”:InternationalThermonuclearExperimentalReactor)就正在利用低温超导技术,制造超导托卡马克HT-7实验装置。7月26日,中国科技部公布的最新8个ITER职位空缺中,就包含与低温超导相关的2个低温工程师职位。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常温常压超导实现后,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包括众所周知的无损耗电能传输、磁悬浮交通工具、高效能电机和发电机,以及利用核磁共振的医疗成像,量子计算、大型粒子加速器、能源存储、高灵敏度传感器等。只要跟“电”相关的领域,就会被超导材料革命。这与上半年爆火的AI大有不同,AI大语言模型是先技术再找场景。超导技术似乎正好相反,已经有大量可能的应用场景排队等着上马,但超导技术还太不成熟。尽管学界还没有完全证实LK-99的真实性,关注超导的资本已经提前杀入搅局了。美国东部时间8月1日,美国相关概念股美国超导(AMSC)盘前大涨150%,盘中涨幅最高约70%,收盘报16.13美元,涨60.02%。然而截至发稿,该股盘后涨幅已回落至-1.05%。由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视频发布于北京时间8月1日的15:00后,国内各股均以收盘。但超导概念仍整体涨了4.61%,5只个股涨停。类似的情况在5个月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RangaP.Dias及其团队宣称发现常温超导材料时,也出现过一次。本次涨停的永鼎股份、百利电气等多只“超导”板块概念股,在当时也都集体一字涨停,不过在上次“常温超导”哑火之后,这些股票也大多出现了价格回踩。由此可见,如果常温常压超导技术真的到来了,那么此前炒作AI的热钱有可能很快就会涌入新的炒作标的。不过,对于超导材料的商业化问题,多数人认为不会很快。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同行评审验证,量产。通常一个诺奖级的技术要拿上诺贝尔奖都得等个几年甚至十几年。要看到这项技术真正商业化落地,还要考虑很多与钱相关的问题。“现在讨论这些问题太早,室温超导现阶段远远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仅从材料制备来看,成本能否得到控制都还是个未知数。”米磊表示,室温超导的商业化落地时间现在还无从判断。...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4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485.htm

封面图片

中美俄科学家复现韩国的室温超导?你可能误解了“复现”

中美俄科学家复现韩国的室温超导?你可能误解了“复现”这其中一个很强烈的证据,就是超导实验专家、南京大学闻海虎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指出了韩国科学家在各种实验数据方面的错漏,指出他们实际上没有任何零电阻的证据。闻老师很明确地说,这是超导假象。闻海虎教授在科技日报微博称韩国团队的超导是超导假象。不过,最近有不少网友和媒体来问我说,听说有研究组复现了韩国团队的结果,请问是怎么回事(世纪奇迹!华科师徒全球首个复现韩国室温超导磁悬浮,美国超导盘中暴涨150%)?有记者引用的说法是,中美俄都有研究组复现了韩国团队的结果,中俄是实验,美国是理论。这听起来,室温超导得到了很多支持?看来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就在这里简短地解读一下。最基本的回答是,这种说法可能错误了理解“复现”这个词。如果说,有人复现了这种材料有磁性质,那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说,有人复现了这种材料有室温超导,那是完全不成立的。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把材料各种性质的稀奇程度用下围棋的水平来比喻。比如说,有抗磁性是初段(绝大多数材料都有抗磁性,例如水,有人能把青蛙加磁场悬浮起来《袁岚峰对话诺奖得主安德烈·盖姆(上)用胶带撕出石墨烯,诺奖得主:我们的想象不该被限制》,就是因为水有抗磁性),有铁磁性(例如铁、钴、镍)是三段,有常规超导(40K以下的超导,能用BCS理论解释的,例如水银、铌三锡)是五段,有高温超导(超过40K,BCS理论不足以解释,需要某种现在还不清楚的理论解释的,例如1986年发现的铜氧化物超导和2008年发现的铁基超导)是七段,那么室温超导可以算是九段(目前还没实现,许多人在尝试通过加压强来实现这个目标),而室温常压超导可以算作十段(比高压下的室温超导还要难得多,目前完全没有理论指导)。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两位发现铜氧化物超导的科学家用这样的比喻,就可以说,韩国科学家宣称自己的材料达到了十段,但闻海虎老师的分析是,目前看来它最多只有三段。这个材料肯定有某种磁性,究竟是抗磁性还是铁磁性还需要更多实验数据。那些所谓实验复现,都是在这个层面,说它有磁性,但本来就没人否认它有磁性啊?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它宣称自己达到了十段,但现在完全没有证据证明它达到了五段,更不用说十段了。所以我感到很有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着一个三段的实验证据沸腾,他们把它错误地当成了十段。而且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目前包括原始论文和“复现”结果,均未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在正规科学期刊。而同行评议是鉴别“段位”的第一步,未经同行评议的论文,只能当做网络“发帖”而已。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确认任何的段位。在实验方面,为什么韩国科学家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这种材料是超导,我前面两篇文章已经解释过两次了(韩国科学家声称实现室温超导?可他们的做事方式就证明他们不靠谱)(韩国科学家的室温超导反转了?其实完全没有),在这里不再赘述。在理论方面,就是记者问的,所谓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提交了一篇论文(刚刚,常温常压超导首被证明理论可行:美顶尖实验室论文出炉),使用美国能源部的计算能力进行模拟,为这种材料的超导性找到了理论基础。这个问题可能值得好好解读一下,因为我自己就是做理论的,相对比较了解公众容易在什么地方迷惑。首先最基础的,这篇文章压根没有“复现”这种材料具有超导,更不用说室温超导。它说的是,计算显示这种材料具有一些性质(平坦的能带),根据经验这些性质跟超导的关联性比较高,所以这对超导是有利的。仅此而已。用前面下围棋的比喻来说,就是我感觉你有可能达到五段,但这只是个可能,至于十段就更没影子了。然后,这篇文章并不能代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官方态度,因为它只是这个实验室的一位研究人员发了一篇预印本(不是正式论文)。比如说我做了一个计算,写一篇文稿发到arXiv去,难道就能说我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态度吗?当然不能。至于说用到美国能源部的算力,同样是在外行听起来好像是有权威机构背书,实际上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这只是租用人家的计算机时间而已。好比我在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上做个计算,就说神威太湖之光支持我的结果,这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因为人家只是提供算力而已,算得对不对完全是使用者的事。神威太湖之光。最后,如果大家对计算化学理论感兴趣,我可以稍微讲一些专业的解读。此文的标题叫做《铜取代的铅磷酸盐磷灰石中相关孤立平坦能带的起源》(Originofcorrelatedisolatedflatbandsincopper-substitutedleadphosphateapatite),基本内容是说作者做了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eory)计算,发现这种材料在费米能级具有相关的孤立平坦能带(correlatedflatbandsattheFermilevel),这是高温超导材料的普遍信号(commonsignature)。《铜取代的铅磷酸盐磷灰石中相关孤立平坦能带的起源》学过计算化学的人会明白,能带是一种平均场近似的语言(平均场的意思是,假定对于一个电子而言,其他电子的影响可以描述成一个平均的场,而跟这些电子的瞬间位置无关,这样就可以把各个电子的运动分开考虑)。跟平均场相对的叫做强关联(即多个电子的运动互相关联,不能把它们分开),强关联会给计算增加极大的困难。超导是一种强关联现象,而强关联现象目前没有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用这种计算是不能可靠地预测超导的。最多只能说在这种近似理论下得到这种结果,是有利于出现超导的,但是不是真的超导,没法算出来。而且学过超导理论的人还知道,BCS理论有个麦克米兰极限(McMillanlimit),意思是常压下的超导转变温度不能超过40K。超过40K就是高温超导了,而高温超导的理论直到现在都不清楚。所以即使通过平均场计算预测某个材料可能有超导,也只能在超导转变温度低于40K的时候做比较定量的预测。如果超过40K,仍然是一头雾水。所以,这篇理论文章的结果即使是正确的,意义也很有限。它离解释室温常压超导的距离,就好比说某人“有可能会下围棋”和说此人“已经是世界第一高手”之间的距离。这根本不叫“复现”。大家明白了吗?...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0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05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