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真会“遭报应”吗?研究表明是真的!

说谎真会“遭报应”吗?研究表明是真的!你日常撒的谎,远比想象的多我们在童年最基本的教育之一,就是做一名诚实的孩子,不要对他人撒谎。只不过,几乎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S.Feldman)曾经在2002年进行过一项关于谎言的研究,在特定的实验场景和以10分钟限时的交谈内容设计下,有60%的参与者在与对方交谈时会至少说一次谎话。而在另一项针对大众撒谎频率的调研中发现,普通人每天大约要撒谎4次,一年说谎的平均值大约在1460次。当然这些数据因为受到了年龄、性别、社会层级、文化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略显笼统,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撒谎精。但它也确实展现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诚实。人们日常撒谎的动机究竟有哪些?撒谎的倾向在人类的进化史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人类学家观察到其他灵长类动物其实也懂得欺骗的概念。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ransdeWaal)通过观察一只名叫耶罗恩(Yeroen)的黑猩猩惊奇地发现,它会在自己同类的面前故意一瘸一拐地走路,博取对方的同情从而在竞争食物中占尽先机。而对于人类而言,早在两岁到五岁之间,我们就已经掌握这种欺诈技巧,用于得到急需的生存资源和获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它被视为我们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然,谎言也分为许多种,而它的分类取决于撒谎者说谎的动机,有些动机微不足道,有的属于善意为之,但有的却具有带来毁灭性后果的能力。在一项2022年的研究中,实验人员从157名平均年龄为40岁的参与者中收集了一份关于说谎动机的调查问卷。其中就展示了人们说谎的主要动机来源包括:避免负面评价、避免惩罚、自我表现、获得奖励、强迫性说谎、粗心大意的口误、喜爱欺骗、保持个人神秘感、保护性谎言、讨他人喜欢、保护他人(利他主义)。经常说谎真的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答案也许会让你惊讶,的确,经常说谎确实会对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我们个人的声誉在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大多数人为了保持一个值得信赖和正直的形象甚至不惜付出一切的代价。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又有着许多需要用谎言去应对的人与事,这就造成了一种心理矛盾的出现。每个人都知道说谎被揭穿会对自身的名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所以,在说谎时,普通人会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状态,这种压力会随着谎言的重要程度而增加。它会改变我们当下的生理反应,例如出汗、口干、声音颤抖,呼吸和心率加快等等。在大脑成像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以上的这些生理反应与焦虑等情绪反应,并不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而是因为说谎激活了大脑的边缘系统,这个区域在压力下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当人们在说实话时,大脑的边缘系统活动则处于最小状态。所以,多讲实话会让我们感到放松自在,而说谎话会让我们的大脑备感压力。这种在说谎后出现的忐忑不安的感受,也就是我们俗话中经常提的“来自良心的谴责”。根据2015年的一篇研究发现,经常说谎会对心血管造成额外的负担,包括高血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和血液中的应激激素升高等。此外,说谎也会增加患癌症、肥胖、焦虑、抑郁、工作满意度低以及人际关系变差的风险。爱说谎的人,更容易陷入生活的漩涡2016年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我们的大脑慢慢适应了欺骗的行为,养成了说谎的习惯以后,上述提到的这些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影响会慢慢地减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脸不红心不跳也能满嘴谎言。但请不要高兴得太早,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迪尔德丽·李·菲茨杰拉德(DeirdreLeeFitzgerald)博士在研究发现,平日中越是喜欢隐瞒且谎话连篇的人就越容易落入社会中的一些骗局之中无法自拔,例如电信诈骗和传销等,他们也更倾向于参与到那些可能使自身陷入绝境的活动中,例如赌博、成瘾、抢劫等犯罪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说谎的技巧是非常糟糕的。那些尴尬的肢体语言、不自然的微笑、扭曲的面部表情、禁不住推敲的思维逻辑,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展示着说谎者内心中的不安与慌乱。这样的人群很难拥有推心置腹的朋友,也更难从日常交流中获取社交所带来的正向能量,因为他们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对面的这个人是不是也没有和我说实话呢?”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弥补,一段美满的《木偶奇遇记》需要一名诚实的匹诺曹去完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请尽量以诚待人,这不仅是在保护那些我们身边的所爱之人,更是帮助自身摆脱来自大脑边缘系统(良心)所带来困扰的最好的方法。参考文献[1]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AtAmherst.(2002,June12).UMassResearcherFindsMostPeopleLieInEverydayConversation.ScienceDaily.RetrievedJuly16,2023from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2/06/020611070813.htm[2]GarrettN,LazzaroSC,ArielyD,SharotT.Thebrainadaptstodishonesty.NatNeurosci.2016;19(12):1727-1732.doi:10.1038/nn.4426...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55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552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美国人智商稳步下降 脑容量又下降了10%是手机的错?

研究表明美国人智商稳步下降脑容量又下降了10%是手机的错?该团队检查了过去5万年发现的298个古人类头骨,头骨经过373次精准的容量测量,结果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之后的某个时机,人类大脑就开始缩小了,至今已经缩小了10%。根据温暖时期和冰冷时期脑容量的比较,该研究认为脑容量下降是气候压力导致的,其中主导的因素是全球变暖,其次是湿度和降水等环境因素。10%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值一般在1200-1400ml,下降了10%,就意味着,我们人类丢失了4个乒乓球体积的大脑。那丢失的这些大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呢?人类智商稳步掉分,和这个有关吗?大脑体积增加到4倍,再到减少了10%,发生了什么?在古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的大脑一直都在变大。乍得沙赫人,是公认的最早的人科动物,出现于700万年前。根据乍得沙赫人的化石,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头骨非常小,脑容量也只有350ml左右。300多万年前,最早的双足类人猿南方古猿,脑容量就有500ml。科学家认为,脑容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从南方古猿开始,人类就开始群居生活了,这样的生活也导致后来的人类大脑越来越大。200多万年前的能人,脑容量就有550-687ml,发展到直立人,190万年-2.7万年前,脑容量就已经超过1000了,可达1250ml。到智人时期,脑容量已经到了1400ml了,脑容量最大的原始人类是十几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有1680ml。从这个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大脑,从原来的350ml,到尼安德特人的1680ml,是原先的4倍,平均脑容量可达1500ml。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大脑会呈线性发展,继续增长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我查了一下现代人的大脑容量,发现现在脑容量平均值为1350ml,比起巅峰时期的1500,少了足足150ml,相当于四个乒乓球,或者一个网球的体积。我们先来看看大脑为什么会变大?目前,进化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大脑变大主要是三个因素:环境压力、社交、文化。这三者各自发挥了作用,并相互影响。群居后的人类,还是需要面临寻找食物、狩猎、躲避危险等行为,为大脑变大提供了环境压力。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还需要相互配合,甚至相互竞争,这些行为也能促使更大的大脑出现。大自然中很多动物也是群居,但它们没有进化出更智能的大脑,说明在人类大脑的变化中,文化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学习和教导他人的能力在这个历程中至关重要。科学家认为,大脑缩小,其实和群居生活也有关系。群居延伸的集体智慧,让个人无需掌握更多的技能,反正只要团队正常运作就行,这就会导致人类的部分大脑反而会“没用”,久而久之就退化了。大脑缩小,智商也在下降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大脑的大小和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但现实是,根据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人的智商正在逐年下降。和脑容量一样,智商也经历了先猛涨后跌的情况。根据弗林效应,自从智商测试出来后,人类的智商结果有逐年增加的情况,这是新西兰学者詹姆斯·弗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弗林和他的同事发现,在美国,1990年的智商平均值是70分,到了2000年已经提到了100分。这一百年,智商足足提高了30分,大约每十年就提高3分。他认为智商的提高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营养搭配,以及更好的医疗等等。本以为这种趋势会一直存在,但最新发表研究表明,弗林效应已经停止,而且发生倒退。这项研究考察了2006年至2018年间近40万名美国成年人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在这12年里,平均智商在其中三个领域中下降了2分,只有一个领域(空间推理)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不光是美国,芬兰、法国、英国、挪威、丹麦、澳大利亚、荷兰和瑞典近年来也有类似的发现。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芬兰,从1997年到2009年,智商得分下降了2%;法国,从1999年到2009年,智商得分下降了4%。研究人员将智商分数下降归结于:人类认知变懒了。确实,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比以前容易得多,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多功能社交媒体等等,这些现代化的工具正在取代了人类大脑的很多功能,算数靠计算器、阅读靠听而不是看、有问题随时“百度”不用记、手指一点自动化完成……这些都让人脑变懒惰了,久而久之,大脑也不用这么努力了。最后总的来说,大脑的大小,和聪不聪明没有直接相关性,只能说,脑容量大,聪明的概率大,但不绝对。智商分数高低,和聪明也没有直接相关性,智商测试只是检测你在某些方面的技能。分数低,并不能代表你就笨。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智商分数普遍存在下降的趋势,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尤其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而更美好,但也带来了各种“反噬”。最简单的例子,手机用多了,有时候我会突然想不起怎么写字,看视频的频率比看书多得多,这算好还是不好?科学家一直在模拟“未来人”的形象,看似有点危言耸听,实际上将来变成“未来人Mindy”那样也不是完全不可能!...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51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5189.htm

封面图片

水果真的促进了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发育吗?新研究挑战旧观念

水果真的促进了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发育吗?新研究挑战旧观念灵长类动物为什么拥有大脑袋?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在巴拿马热带雨林进行了实验,比较大脑较大的灵长类动物和大脑较小的哺乳动物的觅食智力。灵长类动物(如人类)拥有比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更大的大脑。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一种可能性,即饮食,尤其是水果的摄入量,可以解释为什么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如此之大。最近,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和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水果饮食理论可能失效了。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机成像、全球定位系统跟踪和精细的行为分析,测试了四种食果哺乳动物如何在巴拿马雨林中解决同样的自然觅食难题。他们发现,脑容量较大的灵长类动物并没有比脑容量较小的哺乳动物更有效地解决寻找水果的难题。今天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的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观点,即在寻找食物时需要一个大脑袋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长鼻浣熊是浣熊的近亲,主要在地面上生活和觅食。图片来源:ChristianZiegler/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根据灵长类动物如何进化出更大的大脑的主要理论,水果和智力携手为大脑的生长提供动力。大脑较大的动物可以利用它们的智慧更有效地找到水果,这反过来又为更大的大脑提供了更多的能量。水果毕竟是一种宝贵但可变的资源。它对动物的认知能力提出了要求,动物必须找到结果的果树,并记住它们成熟的时间。研究表明,大脑的大小与食物中水果的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从而为大脑进化的饮食理论提供了支持。但来自MPI-AB和STRI的研究人员认为,质疑这一理论的时机已经成熟。"水果饮食假说从未得到过实验支持,"第一作者、STRI副研究员本-赫希(BenHirsch)说。障碍在于方法。要验证水果饮食假说,科学家必须测量动物寻找水果的效率。赫希说:"灵长类动物和许多其他哺乳动物每天都要长途跋涉寻找食物,因此几乎不可能在实验室中复制它们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导航挑战。研究小组利用巴拿马巴罗科罗拉多岛热带雨林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规避了这一问题。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吃水果的哺乳动物不得不以一种树种--Dipteryxoleifera为食。"动物们几乎只吃Dipteryx果实,它们同时在解决同一个觅食难题,"资深作者、MPI-AB主任、康斯坦茨大学洪堡教授MegCrofoot说。"这为我们比较它们的觅食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研究期间通过无人机飞行探测到的巴罗科罗拉多岛上的Dipteryx树分布图。资料来源:Hirsch等人,ProcB2024研究小组在夏季通过无人机飞越树冠绘制了巴罗科罗拉多岛上所有Dipteryx树的位置图,当时这些高大的树木开满了显眼的紫色花朵。果树地图揭示了动物所面临的水果难题的全部范围,但科学家们仍然需要测试不同脑容量的哺乳动物访问这些果树的效率。他们跟踪了两只大脑袋灵长类动物(蜘蛛猴和白面卷尾猴)和两只小脑袋浣熊近亲(长鼻浣熊和金毛浣熊)的几个个体。GPS传感器显示了动物前往Dipteryx树的路径,而加速度计则证实了动物在树上活动的情况,并有可能在树上觅食。然后,科学家们用每天在Dipteryx树上活动的时间除以行走的距离来计算路线效率。根据水果饮食假说,大脑壳卷尾猴和蜘蛛猴的路线效率应该高于疣猴和金冠猴。克罗福特说:"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大脑较大的动物会做出更聪明的觅食决定。如果大脑袋确实能让动物变得更聪明,那么这种聪明并没有被用来更有效地找到热带雨林中的果树。"那么,为什么某些物种的大脑体积会增大呢?作者说,通过反驳果实饮食假说,他们的研究可以将焦点转移到觅食效率之外的想法上。赫希说:"较大的大脑可能会促进更好的历时记忆,使这些物种能够更好地把握上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成熟的果实。作者还认为,较大的大脑可能与工具使用、文化或社会群体生活的复杂性有关。""我们的研究无法确定大脑进化的确切驱动因素,"克罗福特说,"但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微创技术,对有关野生动物进化、认知和行为的重大假设进行经验性测试。"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352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3523.htm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从果蝇、小鼠到人类 大脑结构都遵循普遍规律

研究表明从果蝇、小鼠到人类大脑结构都遵循普遍规律当磁体被加热时,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在此点上磁体会失去磁性,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当物理物体发生相变时,就会达到这个高度复杂的临界点。最近,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的结构特征也处于一个类似的临界点附近--处于或接近结构相变期。这些结果在人类、小鼠和果蝇的大脑中都是一致的,这表明这一发现可能具有普遍性。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大脑结构正在哪个阶段之间过渡,但这些发现可以为大脑复杂性的计算模型提供新的设计。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通信物理学》上。人类大脑皮层数据集中一小块区域内部分神经元的三维重建。图片来源:哈佛大学/Google大脑结构和计算模型资深作者、西北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助理教授伊什特万-科瓦奇(IstvánKovács)说:"人类大脑是已知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其结构细节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已经从神经元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大脑临界性。但我们正在研究结构层面的临界性,以便最终理解它如何支撑大脑动态的复杂性。这一直是我们思考大脑复杂性的一个缺失。在计算机中,任何软件都可以在相同的硬件上运行,而在大脑中,动态和硬件密切相关。"人类大脑皮层数据集中一小块区域内部分神经元的三维重建。图片来源:哈佛大学/Google第一作者海伦-安塞尔(HelenAnsell)是埃默里大学的塔布顿研究员,研究期间在科瓦奇的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他说:"冰融化成水就是一个日常例子。这仍然是水分子,但它们正在经历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我们当然不是说大脑已经接近融化。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大脑会在哪两个阶段之间过渡。因为如果它处于临界点的任何一边,它就不是大脑了。"将统计物理学应用于神经科学尽管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大脑动态,但神经科学的进步直到最近才提供了大脑细胞结构的大量数据集。这些数据为科瓦奇和他的团队提供了应用统计物理技术测量神经元物理结构的可能性。使用在线neuroglancer平台查看的人类大脑皮层数据集中的部分神经元快照。图片来源:哈佛大学/Google识别大脑结构中的临界指数科瓦奇和安塞尔分析了来自人类、果蝇和小鼠的三维大脑重建的公开数据。通过以纳米级分辨率检查大脑,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样本展示了与临界相关的物理特性的特征。其中一个特性就是众所周知的神经元分形结构。当一个系统接近相变时,就会出现一组被称为"临界指数"的观测指标,而这种非微观的分形维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脑细胞在不同尺度上呈分形统计模式排列。放大后,分形形状具有"自相似性",即样本的较小部分与整个样本相似。观察到的各种神经元片段的大小也各不相同,这提供了另一条线索。科瓦奇认为,自相似性、长程相关性和广泛的大小分布都是临界状态的特征,在这种状态下,特征既不会太有组织,也不会太随机。这些观察结果产生了一组临界指数,用于描述这些结构特征。科瓦奇说:"我们在物理学的所有临界系统中都能看到这些现象。大脑似乎在两个阶段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来自果蝇、小鼠和人类数据集的单个神经元重建示例。资料来源:美国西北大学不同物种的普遍临界性科瓦奇和安塞尔惊奇地发现,他们研究的所有大脑样本--来自人类、小鼠和果蝇--在不同生物体间具有一致的临界指数,这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同的临界定量特征。生物体之间潜在的、兼容的结构暗示着一种普遍的管理原则可能在起作用。他们的新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不同生物的大脑具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原理。安塞尔说:"最初,这些结构看起来很不一样--整个苍蝇大脑的大小与人类的一个小神经元差不多。但随后我们发现,新出现的特性惊人地相似。""在生物体之间差异很大的许多特征中,我们依靠统计物理学的建议来检查哪些测量指标具有潜在的普遍性,例如临界指数。事实上,这些指标在不同生物体之间是一致的,"科瓦奇说。"作为临界性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标志,所获得的临界指数并不是独立的--根据统计物理学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任意三个临界指数中计算出其余的临界指数。这一发现为建立简单的物理模型来捕捉大脑结构的统计模式开辟了道路。这种模型是大脑动态模型的有用输入,对人工神经网络架构也有启发意义"。今后,研究人员计划将他们的技术应用于新出现的数据集,包括更大的大脑部分和更多的生物体。他们的目标是找到这种普遍性是否仍然适用。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53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389.htm

封面图片

研究表明怀孕会导致大脑永久性重组

研究表明怀孕会导致大脑永久性重组研究表明,怀孕会导致神经元永久性重组,该研究为荷尔蒙对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这项针对老鼠的研究表明,它们的养育本能是由大脑在怀孕后期对雌激素和黄体酮的反应而发生的变化而引发的。科学家表示,人类大脑中也可能发生类似的变化,他们表示这项工作可以为人们对养育行为和产后心理健康的新理解铺平道路。Source:投稿:@ZaiHuaBot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气候创伤" - 新研究表明气候事件对认知及心理存在影响

"气候创伤"-新研究表明气候事件对认知及心理存在影响2018年的“CampFire野火共烧毁了239平方英里,摧毁了18804座建筑,并造成85人死亡。研究人员说,它还在一些暴露于加州历史上最致命和最具破坏性的野火的人身上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大脑创伤。资料来源: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在毁灭性的火灾发生三年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探讨了这场灾难的心理影响。研究发现,受火灾影响的人暴露在"气候创伤"中,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和持续发生,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在发表在《PLOS气候》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高级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副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神经工程和转化实验室主任、加州大学气候与心理健康计划副主任JyotiMishra博士与她的同事们一起深入研究。研究小组报告说,在暴露于野火的人们当中,他们使用脑电图(EEG)检查了认知功能和潜在的大脑活动的重大差异。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发现,受火灾影响的人显示出参与认知控制和干扰处理的大脑区域的活动增加,需要在精神上应对不想要的、往往是令人不安的想法的能力。Mishra说:"为了良好的日常运作,我们的大脑需要以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方式处理信息和管理记忆,同时忽略或免除不相关或有害的干扰因素。气候变化是一个新出现的挑战。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极端气候事件会导致重大的心理影响。例如,气温变暖甚至与更高的自杀率有关。随着地球变暖的扩大,预计加州和全球将发生更多的森林火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想了解气候创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和改变一群在野火中经历过的人的认知和大脑功能。我们发现,那些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的人表现出较弱的干扰处理。这种弱化的认知性能可能随后损害日常功能并降低幸福感"。研究样本包括27名直接接触到野火的人(例如,他们的房屋被毁),21名间接接触到野火的人(他们目睹了火灾,但没有受到直接影响),以及27名对照组人员。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认知测试和同步的脑电图记录。67%的直接接触火灾的人报告说最近经历了心理创伤,14%的间接接触者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对照组的人报告说最近接触过创伤。脑电图记录显示,那些报告有创伤的人的大脑在干扰处理和认知控制方面更加努力,这表明了一种补偿性的努力,但代价是:其他地方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干扰处理减少的证据以及大脑功能反应的改变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指导开发复原力干预策略的努力。随着地球变暖,越来越多的人将面临极端的气候暴露,如野火,拥有能够解决潜在的神经认知问题的治疗工具将是对其他社会行为疗法的重要补充。...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50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5087.htm

封面图片

面向动物的研究发现:太多的动机会影响感知和决策

面向动物的研究发现:太多的动机会影响感知和决策来自日内瓦大学(UNIGE)和欧洲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表明,动机是如何改变小鼠在做决定前控制感官知觉的大脑回路。这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动机过多或过少可能影响我们的感知,从而影响我们的决定。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为学习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我们的许多选择,如选择一家餐厅吃午饭或早起去上班,都是由赚钱或满足我们的饥饿感等需求所驱动的。但做决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或其他人,以及我们的情绪、注意力或动机程度等内部变量的影响。联合国大学医学院基础神经科学系助理教授、Eccellenza奖学金(SNSF)获得者SamiEl-Boustani的实验室正在研究参与决策的神经回路。在最近的工作中,他的实验室与EPFL的卡尔-彼得森教授的团队合作,研究了一种特定的内部状态--动机--在感知和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克斯和约翰-迪林厄姆-多德森的工作,人们已经知道动机和表现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我们知道太多或太少的动机都影响办事效率,然而,这对我们的神经回路的影响方式仍不清楚。研究人员希望观察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传递的感觉信息是如何被动机的程度所改变的,以及后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对决策任务的学习和表现产生影响。研究小组开发了一个行为范式,涉及受控饮水规则下的小鼠。他们首先训练这些啮齿动物通过两根胡须(A和B)对触觉刺激做出反应,并且只对胡须A产生回应:会获得一滴水。在这种训练之后,这些小鼠主要对胡须A的刺激作出反应,从而表明它们有能力区分这两种感觉。最后,研究人员在渴求程度降低的情况下进行了这些实验,以改变啮齿动物参与任务的动机。老鼠为解渴而作出的反应解释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曲线,该定律描述了行为表现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小鼠在其胡须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项任务,胡须对于探索啮齿动物的世界至关重要。亢奋状态模糊了感觉信息在极度口渴的状态下--因此是极度的动机--啮齿动物的表现很差。它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舔着出水口,而不去区分会引发滴水的胡须,相反,在适度口渴的状态下,它们对行动的选择变得最佳,最后,当他们不是很渴的时候,他们在任务中的表现再次下降。通过观察这些小鼠负责感知决策的神经元群的活动,研究人员发现,当小鼠被过度激励时,这些回路中的神经元会充斥着电信号。相反,在低动机状态下,这些信号太弱。SamiEl-Boustani实验室的博士后、该研究的第一作者GiulioMatteucci说:"过度激励会导致皮质神经元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导致对触觉刺激的感知失去准确性。相反,在低动机状态下,感觉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了恢复,但信号的强度太低,无法正确转移。因此,对刺激物的感知也受到了损害。"这些结果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们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神经基础。它们还揭示了动机水平不仅影响决策,而且还影响感官信息的感知,从而带来最终的决策,大脑思维研究所的全职教授卡尔-彼得森解释说。...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404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404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