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新Surface Duo专利现身 中间边框终于没了

微软新SurfaceDuo专利现身中间边框终于没了快科技8月29日消息,近日,欧洲专利监管机构发布清单,其中包含了微软SurfaceDuo系列的一项外观设计专利。根据专利草图,新的SurfaceDuo将放弃两块屏幕拼合的设计,而是采用一体化的折叠屏幕。这意味着,它将成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折叠屏手机,从根本上解决此前饱受诟病的中间边框问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专利最终都会作为实际产品落地,微软目前是否会继续推出SurfaceDuo系列的手机仍是一个未知数。...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02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025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微软Surface Duo注定死去 但折叠屏会重蹈覆辙吗?

微软SurfaceDuo注定死去但折叠屏会重蹈覆辙吗?这不只是微软一家的问题。中兴推出过AxonM,京瓷推出过KyoceraEcho,索尼也发布过一款XperiaTabletP,它们无一例外都早已消失在了消费电子的历史长河之中。与它们相比,SurfaceDuo无疑是幸运的,得益于微软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微软重返手机市场”的爆点,SurfaceDuo尽管是一个失败的产品,至少还是被很多人记住了。可同样是为了增加手机的显示面积,为什么双屏折叠手机和折叠屏手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想想双屏折叠手机是怎么来的。更多显示面积的好,谁都知道多屏显示的想法,其实在PC时代就已经成型,不少人很早就尝试使用双屏甚至更多的屏幕显示器,有的可能是程序员,有的可能是股票分析师。现如今使用多屏显示器的人就更多了,普通办公就能享受到双屏显示器带来的效率提高。图/WikimediaCommons同为PC的一份子,笔记本电脑也很自然想到了多屏显示。联想在2008年就发布了双屏笔记本ThinkPadW700ds,而雷蛇到了2017年还推出了更具实验性质的三屏笔记本ProjectValerie。即便是到了2023年,还有大量厂商探索笔记本的多屏化,联想在今年CES大会上就继续带来了一系列的双屏笔记本,包括ThinkBookPlusTwist,将C面从实体键盘换成另一块大屏。双屏笔记本,图/联想谁都明白PC多显示器的好处,但更多的显示器也意味着更大的能耗、更大的体积和重量,这些特点放在便携型设备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多屏笔记本始终没有真正进入消费级市场,更多还是在各类展会上作为厂商“秀肌肉”的一种展示。再回到智能手机上,苹果在2007年带来了一声炮响,用iPhone上的大屏幕、多指触控交互打通了手机拥抱互联网的一大障碍。随后手机屏幕不断变大再变大,手机App塞下的设计、内容和交互也变得越来越多,注定了小屏幕手机的式微。但便携性和大屏幕之间始终存在根本矛盾,在手机探索出消费者可接受尺寸和全面屏设计之前,就有厂商开始尝试双屏折叠的方案。富士通的双屏折叠手机,图/IDG富士通在2010年就展示过一款双屏手机,在双屏翻盖设计上还实现了屏幕90度旋转;索尼想将平板折叠成手机大小,于是推出了XperiaTabletP折叠双屏平板;中兴在2017年推出了AxonM折叠双屏手机,让手机随时可以变成平板。可惜的是,它们最终都一代而亡,并没有形成系列持续迭代。今天我们再回看,这些双屏折叠产品因为各种问题,并没有被消费市场所接受,核心还是在于,在应用生态几乎毫无适配的前提下,双屏折叠手机基本等同于两台独立的手机。但用户不需要同时使用两台手机,更何况还要面对性能、可靠性和重量等方面的大幅退步。另一方面,手机大屏化和全面屏设计普及,也在一段时间抹杀了双屏折叠手机带来的些许价值。但等到全面屏也走到了头,双屏折叠和折叠屏成为了手机屏幕进一步变大的的两条重要路径,微软选择通过SurfaceDuo再一次挑战双屏折叠手机的可能。然而,微软最终还是没能解决所有双屏折叠手机的问题。SurfaceDuo,图/微软双屏折叠,不是没有成功过尽管在笔记本和手机领域,双屏的尝试都宣告了失败,但仔细想起来,我们无法忽略在一款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双屏便携设备——NintendoDS(简称NDS)。NDS,图/任天堂NDS其实最初也不被看好,时任任天堂技术开发部部长冈田智曾说,在NDS开发初期,这个概念其实遭到不少内部开发人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要额外多加一块屏幕,为什么不选择更大尺寸的屏幕,况且玩家在游戏时的注意力只能放在一块屏幕,做不到同时观看两块屏幕。这种问题实际也出现在双屏折叠手机上,而且还有更大的负担。以中兴AxonM为例,伴随着双屏折叠的设计,机身增加了大量的组件,包括屏幕、铰链还有一系列应对“折叠”而新增和更改的部件,直接带来了机身重量、厚度和成本的增加。要知道,这台搭载了两块5.2英寸屏幕的手机重量在230g,这还是旗舰机普遍不到180g的2017年。中兴AxonM,图/中兴更为关键的是,双屏始终没有带来更多的实际价值。说到底,双屏幕有什么用?就算到了2020年的SurfaceDuo上,微软也只是在阅读电子书等少数使用场景找到一点答案,远无法驱动消费者尝试和爱上双屏折叠设备。与之相比,至少在NDS上,任天堂成功改变了玩家和游戏之间的交互方式,创造出了大量单屏无法实现的游戏体验。如果简单归纳,大概可以将NDS的双屏玩法总结为三种。一种是一块屏幕显示主要游戏画面,另一块屏幕将地图、道具栏等菜单界面分离出来,解决了各种UI控件对游戏画面的遮挡问题。另外一种是将上下两屏同时作为游戏画面的显示区域,得到更大的画面。至于最后一种则主要是想象力的释放,比如在军事类战棋游戏《高级战争:双重打击》中,就将上下两块屏幕分别显示空中和地面两条战线。还有文字冒险游戏《黄昏旅馆》,利用NDS类书本的产品形态,直接营造出了一种互动电子书的感觉。图/任天堂但不管是哪种呈现方式,这些游戏都充分运用了NDS的上下两块屏幕,这也是NDS与大部分双屏手机最大的不同。任天堂很清楚地知道,NDS成功的关键,还是如何利用上NDS的创新形态和交互方式做出好的游戏内容。究其根本,硬件只是一个承载内容的容器,最终支撑起NDS1.54亿台销量的,是5000多款的双屏游戏。诚然,手机与掌机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手机比起掌机也更多了内容之外的核心功能,但软件依然是构建产品体验的关键核心,然而双屏折叠手机始终没能吸引主流手机厂商,更遑论是有足够影响力的软件厂商进行适配和开发了。折叠屏是另一种道路吗?相比于双屏折叠手机,折叠屏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曲线。从三星进入折叠屏手机领域算起,摩托罗拉、华为、OPPO、小米、荣耀、vivo以及传音等各家全球主流厂商都陆续进入了这个赛道。更值得在意的变化来自于Google。从Android12L宣布对折叠屏的支持开始,Google就在不断推动系统层面的支持和开发生态的跟进,Google系App几乎都在适配相关特性。在一个新硬件形态推出后就很快在系统层面给予支持和推动,这在Android手机历史上并不多见。坦率地说,今天折叠屏的软件适配依然是一件不小的挑战。但主流厂商的加入、系统层面的推动,折叠屏显然比起双屏折叠有着更大的可能和希望。但不管如何,手机厂商对屏幕形态的探索都不会结束。说到底,不管是PC扩展显示方案、手机或游戏掌机中的双屏折叠,还是明折叠屏,本质上都是人们对屏幕尺寸的无限追求,与硬件载体本身物理限制之间的对抗。...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39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3989.htm

封面图片

微软为Surface Duo 3 Android手机申请专利 屏幕可两面折叠

微软为SurfaceDuo3Android手机申请专利屏幕可两面折叠SurfaceDuo2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它比原来的双屏合盖手机有了很大的改进。微软将在10月为SurfacePro9和SurfaceStudio3举行Surface产品发布会,但不会包括该公司的下一代Android手机。虽然我们仍然没有得到有关潜在的SurfaceDuo3的发布会日期的消息,但它很可能将在2023年到来。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09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0943.htm

封面图片

微软Surface Duo 2停产:老用户设备坏了官方直接退钱

微软SurfaceDuo2停产:老用户设备坏了官方直接退钱另外,SurfaceDuo2用户期待的Android13更新遥遥无期。因为SurfaceDuoOS团队已经被微软调岗至AndroidTeamsRooms项目,所以Android13什么时候推送是个未知数。资料显示,SurfaceDuo2发布于2021年9月份,它配备两块5.8英寸屏幕,展开后为8.3英寸,支持90Hz刷新率,搭载高通骁龙888芯片,配备侧边指纹识别,电池时4449mAh,重量为284克,首发起售价是149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0700元)。至于下一代产品,爆料称微软不再采用这种传统的双屏拼接方案,而是启用像三星GalaxyZFold4那样的折叠屏方案,这也意味着微软坚持两代的双屏方案就此终结。...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319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3199.htm

封面图片

如果你们还记得微软的 Surface Duo,这款双屏设备将机身厚度控制在了 5.5mm(2 代),优雅、精密、流畅。

如果你们还记得微软的SurfaceDuo,这款双屏设备将机身厚度控制在了5.5mm(2代),优雅、精密、流畅。如果这样的厚度控制,我们也能在折叠屏上看到,该多好啊!要知道,SurfaceDuo2的5.5mm展开厚度已经是令我们惊为天人,但它的外侧是没有任何屏幕的。如果想要把折叠屏做到这么纤薄,意味着在本来就所剩无几的空间下,需要再多塞进一块屏幕。这对支撑整机的铰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无数承托、补强、张力部件做到这毫厘之间的弯折半径中,这种设计和工程能力是无比可怕的。用过SurfaceDuo的人,包括我,无不为之设计所惊叹,也无不为之分离的屏幕设计而扼腕。连接这两块屏幕之间的间隙——就是折叠屏的最后一公里。短短几毫米,却是天堑一般,难以跨越。而小米的MIXFold2,就是要将折叠屏普及的天堑,变成通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7638926/answer/2617976917

封面图片

消息称微软首款折叠屏手机Surface Duo 3横向内折 可无线充电

消息称微软首款折叠屏手机SurfaceDuo3横向内折可无线充电据悉,SurfaceDuo3将会类似三星GalaxyZFold,搭载180度铰链,采用横向内折设计。它具有更窄的屏幕边框、支持无线充电和其他升级,但是更具体的硬件规格尚不清楚。发布时间也没有完全定下来,消息人士称不会早于今年秋天,很可能要到年底。此外,微软内部正在进行一项软件设计工作,旨在将其未来的Android硬件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这项工作被称为“PerfectTogether”,目标是在微软的Android硬件和WindowsPC之间提供类似于iPhone和Mac之间的生态系统体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869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8691.htm

封面图片

微软为采用单脊折叠技术的全新Surface手机申请专利

微软为采用单脊折叠技术的全新Surface手机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文档展示了一款配备"柔性显示屏"的新设备。它与GalaxyZ有几分相似,但使用了一种新的脊柱盖板机制,这是一种保护内置铰链的部件。根据该专利,脊柱盖板覆盖了设备折叠的结构元件,并对其起到保护作用。显示微软专利(US20240069605A1)的美国专利商标局检索目录那么,是什么让这款获得专利的手机与众不同呢?根据这项专利,微软正在探索一种脊柱盖板,当你展开或折叠手机时,它可以智能地进行调整。其他折叠式手机在折叠时可能会留下缝隙或在显示屏上留下折痕,而微软的想法则不同,它利用脊柱盖板来减少灰尘和水可能潜入的缝隙。配备柔性显示屏的SurfacePhone专利图片来源:美国专利商标局/微软美国专利商标局/微软这使得手机更加耐用,而且新的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可以使折痕不那么明显。获得专利的手机内部还装有弹簧,帮助盖板每次都能顺利滑动到正确的位置。脊背盖板不是一个固定部件,而是Surface专利手机的一个可移动部件。它与铰链组件相连,可以根据设备的握持和展开动作相对于折叠结构移动。在专利申请中,微软还解释了计划如何使可折叠手机变薄。带单板盖的SurfacePhone专利图片来源:美国专利商标局/微软:美国专利商标局/微软微软指出,当设备折叠时,脊背盖板可以将自己拉近设备的内部铰链机制,从而使整个设备更薄、更易于握持。这也意味着,Surface手机折叠的关键部件--铰链在设备闭合时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微软在专利中指出:"当第一显示屏支撑框架和第二显示屏支撑框架旋转到面对面的方向时,通过将脊柱盖板向中央脊柱缩回,折叠计算设备的宽度就会减小,从而能够更轻松、更舒适地操作设备,例如单手操作。"我们还喜欢"块和凸块"装置的创意。如上图所示,铰链内部有一个滑动部件,滑动部件上有一个与刘海相配合的凸块。当折叠设备时,这个凸起会沿着刘海滑动,导致书脊盖板垂直于铰链向内或向外移动。这种对形状和运动的巧妙运用有助于非常精确地控制盖板的位置。微软还希望使用导向销和孔径来控制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脊柱盖板直线移动,避免卡住或移动不到位。这听起来是个很有趣的想法,但我们不知道是否还会有另一款Surface手机问世,尤其是在PanosPanay离开微软之后。目前,微软计划专注于传统设备,如SurfaceLaptop6和SurfacePro10。...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1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18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