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长回应改国名“巴拉特”:“印度”二字象征奴隶制

印度外长回应改国名“巴拉特”:“印度”二字象征奴隶制尤其是G20峰会即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印度总统穆尔穆的晚宴邀请函上直接将“印度”改成了“婆罗多”,印度总理莫迪的称谓也变成了“婆罗多总理”。对于此事,印度外长苏杰生回应称,印度宪法已明文指出印度就是“婆罗多”,而“婆罗多”的含义在宪法中写得很清楚,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一直致力推动更改国名,因为“印度”这个名字是由英国殖民者引入的,是奴隶制的象征。不过,苏杰生也表示,G20峰会晚宴邀请函上用“巴拉特”指印度,并不意味着印度试图改变其国家名称。2022年9月,莫迪亲自主持仪式,将新德里印度门前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莫迪称,“国王大道”代表殖民时期国王的权力,是人民被奴役与压迫的象征,而责任大道提醒走过大道的官员要对国家与人民负责。...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2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249.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印度想改国名为巴拉特?背后缘由为何

印度想改国名为巴拉特?背后缘由为何这引发了印度将修改国名的猜测。而据央视财经报道,印度政府可能会在9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将印度的英文名称由印度更改为巴拉特,并在会议上进行审议。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研究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印度总理莫迪执政以来,一直在推动各种形式的改名,“去殖民化”,在政策有其连贯性,但此次在决策和操作程序上都颇让人意外,体现了他和印度人民党较深的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情怀。“巴拉特”之争印度和巴拉特都是印度宪法中规定国家的正式名称。在现行的印度宪法英文版第一章第一条写道:“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个联邦”,而在印地文版宪法则写道:“巴拉特,亦即印度,是一个联邦。”印度(India)一词在英语中语源自印度河,并英语化形成的。在印地语和印度本土语言中,并没有India一词,而是使用来源于梵语的巴拉特来指代,这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献和史诗《摩诃婆罗多》。鉴于英语在印度也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印度和巴拉特意义相同,可以交替使用。不过,随着代表印度人民党的莫迪在2014年担任印度总理后,他越来越加大巴拉特的使用频率。印度人民党和莫迪都主张印度一词,是英国殖民时期强加给印度的,与印度本来的传统毫无关联,所以印度人民党(BharatiyaJanataParty)中的印度一词,也使用巴拉特作为词根。除了在请帖上印上巴拉特,印度总统穆尔穆和莫迪近来在讲话中也加大了巴拉特一词的使用。对于这样的变化,执政党当然表示支持,认为可以进一步推动反殖民进程,而反对党则认为这是政治操作。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草根国大党领导人班纳吉(MamataBanerjee)质疑道:“巴拉特这词我们一直在用,但印度这个名字全世界都知道,是突然发生了什么吗?以至于政府不得不更改国名。”印度在野国会议员查达(RaghavChadha)也表示,印度人民党不应私自废除“印度”的国名,因为印度不属于任何单一政党,而是属于全体印度人,不容随意更改。林民旺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度想让外界接受巴拉特这一名称,应该先在内部启动改名程序,才可能会被外界所接受。改名历程在莫迪执政后,在演讲中不断强调印度需要摒弃“殖民思维”,在实体和理念上加速清除“殖民”痕迹,他制度上他推动对印度独立之前的法律进行修订,在名称和建筑上他也频频出手。2022年9月,新德里将通往地标建筑印度门的道路改名为“责任大道”,这条道路原名“国王大道”,是为了纪念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而命名。印度还在“责任大道”上竖起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的雕像,取代乔治五世的雕像。同样在2022年9月,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下水,莫迪在揭幕仪式上再提去殖民化。印度海军也在仪式上展示了新的军旗,新军旗彻底放弃了英国海军色彩浓厚的圣乔治十字设计。但对于将改名运动延伸到国名,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反对意见表示,全世界已经熟知印度这一名字,没有必要放弃这一具有影响力的名称,并质疑政府突然改名的动机。实际上,在2020年印度最高法院就驳回了更改印度国名的申请。印度最高法院法官鲍勃得(SharadArvindBobde)表示,印度宪法已写明,印度就是巴拉特。还有反对者认为,印度政府此举是政治操作,针对的正是反对党两个月前成立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nNationalDevelopmentalInclusiveAlliance,缩写为INDIA)。这一联盟将在明年的全国选举中挑战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林民旺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改名也或有选举的考虑,通过改名再起打起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牌,这是印度人民党在过往选举中就很擅长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0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083.htm

封面图片

真要改了?莫迪身前桌签上国名是“婆罗多”

真要改了?莫迪身前桌签上国名是“婆罗多”“婆罗多”是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印度曾在历史上被称为“婆罗多”。“印度”这一名称是在英国殖民时期确立的,在印人党政界人士看来,它是“奴隶制的象征”。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政府近年来试图消除殖民主义痕迹的进程愈演愈烈,比如将建于英国殖民时期、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议会大厦改建为博物馆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7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729.htm

封面图片

印度(India)或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Bharat)

印度(India)或将国名改为巴拉特(Bharat)印度总理莫迪政府在代表总统发出的G20峰会正式邀请函中使用“巴拉特”一词后,印度爆发了一场争吵。Bharat是印度的印地语名称。印度杜鲁帕迪·穆尔穆总统向出席峰会的外国领导人发出的晚宴邀请将她描述为“巴拉特总统”。就在邀请函中使用“巴拉特”一词的两天前,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导师、人民志愿服务组织(RSS)主席莫汉·巴格瓦特(MohanBhagwat)表示,该国应该被称为“巴拉特”,而不是“印度”。巴格瓦特表示:“有时我们会用India,这样说英语的人就会明白。但我们必须停止使用这个词。无论你走到世界的哪个地方,Bharat国家的名字都将是Bharat。”来源:¹²³投稿:@ZaiHuaBot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更反映历史传统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更反映历史传统其实,此前就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请,将印度国名改为“巴拉特”或者“印度斯坦”(Hindustan),因为“India”这个词来源于外语,“巴拉特”或“印度斯坦”更反映印度历史传统。去年8月15日,印度总理莫迪也曾在讲话中呼吁,摆脱一切奴隶制的痕迹。事实上,印度用于运送总统、副总统和总理的专机上,都刻着“巴拉特”的名字。印度总统府向即将召开的G20峰会各国代表发出的9月9日晚宴邀请函上,就写着“巴拉特总统”,而不是通常的“印度总统”。不过,印度最高法院法官认为,印度宪法已明文指出,“印度”(India)就是“巴拉特”(Bharat),不支持更改国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183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1837.htm

封面图片

国宴邀请函称巴拉特 印度更改国名引猜测

国宴邀请函称巴拉特印度更改国名引猜测在印度向各国领导人发出的邀请函中将印度称为“巴拉特”(Bharat)后,印度计划废除其英文国名的传言引起了广泛的猜测。法新社报道,印度将于本周末举办二十国(G20)峰会并举行国宴,而邀请卡上写着国宴将由“巴拉特总统”主持。印度政府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召开议会特别会议。尽管对立法议程守口如瓶,但当地媒体News18报道,一名匿名的消息人士透露,印度人民党议员将提出一项特别决议,使“巴拉特”这一名称享有优先权。印度总理莫迪通常称印度为巴拉特,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梵文书写的古代印度教经文,是印度宪法规定的两个官方名称之一。几十年来,印度各届政府一直试图通过重新命名道路甚至整个城市来消除英国殖民时代的痕迹。在莫迪的领导下,这一进程愈演愈烈,包括翻新新德里的议会区以替代殖民时代的建筑,计划修订印度独立前的刑法典,以及在演讲中强调印度需要摒弃“殖民思维”。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成员此前曾发起运动,反对使用“印度”作为国名。该名称源于西方古代,是英国征服时期强加给印度的。

封面图片

是“印度”还是“巴拉特”

是“印度”还是“巴拉特”印媒也没闲着,争相报道莫迪政府在18日开幕的印度议会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更改国名的决议,并且表示,“更改国名是莫迪政府一直努力推动的改革,有很强的政策连贯性,是莫迪政府推行去殖民化和印度教化主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社论文章指出,印度更改国名的议程,彰显出印度教民族主义正在进一步加强巩固。“巴拉特”究竟是什么?莫迪政府为什么执着于把“印度”这个国名改成“巴拉特”呢?实际上,从古至今,印度的国名已经变化了很多次。印度一词来自梵语中对印度河的称呼——Sindhu,用以指代印度河及其流域的大片土地。这个词在我国唐朝时被译为“身毒”,也可译作人们更加熟悉的“天竺”。此后千年的时光里,不同族群来到这片土地上,并先后演化出了Sindhu一词的不同变体。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对印度一词的认知也逐渐分化。约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来到此地。由于波斯人的发音习惯,很多人很难发出S音,于是就将Sindhu变为了Hindu,进而衍生出Hind和Hindustan这两个词语,后者意为“Hindu的地方”,流传至今,印度最大的媒体之一《印度斯坦时报》用的便是这个词。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而后向印度进发,印度也是从这时开始为西方所知晓。后来,Sindhu一词又为适应希腊语发音习惯,先后变成了Indu和Indo,这也是英语中India一词的词源。India这个单词在很多印度人看来是个“舶来品”的原因就在于此。尤其是步入近现代,印度的各类名称被国内的不同群体赋予了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越发重要,印度国名之争愈演愈烈。那么,“巴拉特”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翻译——“婆罗多”。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一位传奇国王,名字就叫婆罗多。他的婆罗多王国在印度家喻户晓。细细考证一番的话,“婆罗多”这个名字最早能追溯到吠陀(意为知识,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经典——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之一《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婆罗多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古老部落。另有史学家考证,婆罗多最早可能是恒河流域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名字。鉴于以上种种,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看来,“婆罗多”,也就是“巴拉特”,显然比“印度”更适合作为国名。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从古代神话史诗文献中追溯“印度正统”,更愿意将“巴拉特”定义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印度古称。因此,在他们眼中,国家改名“巴拉特”具有恢复古印度辉煌的重要意义。当然,有人赞成,自然也有人质疑。一些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指出古代典籍文献中所提到的“巴拉特”更接近“特定社会秩序的文化空间”,而不是“明确的地理空间”。历史学者给出的依据是,直至19世纪中后期,东方主义学者和殖民教育体系的传播巩固,加上印度教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建构,才逐渐促使“巴拉特”与印度等同起来。也就是说,尽管“巴拉特”的称呼看上去比“印度”更加具有“古印度特色”,但实际上这种特色的“历史”并不长,若论“资历”,那还是“印度”这一名字走过了更长的岁月。与此同时,更多人则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对更改国名不敢苟同。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央地矛盾、民族矛盾由来已久,这就使得印度国内的直接民主一直都步履维艰。印度国内就有学者明确表示,上述难以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印度这个国家存在分裂的风险,如果在宗教、历史、意识形态上再度加深分化,分裂的风险会继续上升。同时,莫迪政府之所以提出将“印度”改作“巴拉特”,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淡化甚至抹除印度被殖民的历史。然而,无论过往多么不堪回首,殖民化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值得铭记、值得反思,值得人们从中学习如何激浊扬清,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一切屈辱的过去都彻底否定,既无必要也做不到。多年以来,莫迪和他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一直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立身之本,所推行的很多政策也都和加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相关,此次提议更改国名只是其中之一。早在今年3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就接到了一份来自印度人民党高层的请愿书,希望对印度所有城市和历史名胜重新命名。请愿书认为,现用名大多来自几个世纪前“野蛮的外国侵略者”。最终,印度最高法院以该请愿书违宪为由将其驳回,并且表示,这么做只会激化国内各方矛盾,让已经世俗化的印度变得不再和谐。也就是说,印度人民党早就对“改名”一事跃跃欲试,只不过最近这一次直接策划了一出大戏。实际上,莫迪和印度人民党也面临着抉择。在世俗化程度已经相当高的印度,执政党该如何推行自己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凝聚国内民众的向心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凝聚民心事关国运,从这一点来看,莫迪政府的大方向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仅仅是简单地通过改名和宣传等方式,是不是一定能增加民众对国家的集体认同感呢?如何对待不同民族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看法呢?执政党在尝试践行自己治国理念的同时,也不得不顾忌自身的支持率会不会受影响,这使得上述问题在当下变得更加棘手。因此,民族主义如何前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对于莫迪政府来说都已成为绕不过去的难题。无论莫迪政府最终能否在国家议会层面正式推动国名更改,“印度”与“巴拉特”之争都反映出了印度国内越来越浓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虽然现在还很难讲改名一事是否能成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未来的印度肯定将变得不一样。...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58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588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