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发现野生亚洲象显示出独特的解谜技能

观察发现野生亚洲象显示出独特的解谜技能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莎拉-雅各布森(SarahJacobson)是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和亨特学院研究动物认知的心理学博士候选人。他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知识,因为动物如何思考和创新可能会影响它们在因人类存在而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泰国Salakpra野生动物保护区,相机快门捕捉到一头公象与泰国萨拉克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一个拼图盒互动。拼图盒的构造是:顶部是推门,中间是拉门,底部是滑门。资料来源:亨特学院心理学系保护比较认知实验室这项研究是在泰国堪查那武里府的萨拉克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的,研究人员使用运动激活摄像机观察了77头野生亚洲象,这些象走近后决定是否尝试打开装有菠萝蜜的三个不同配置隔间的拼图盒。根据大象所接触的隔间,大象可以通过拉动链条使门向大象方向打开、推门使门向盒内旋转打开或向右滑动门来获取菠萝蜜。大象必须独立与拼图盒互动,才能发现如何打开隔间。随着时间的推移,44头走近拼图盒的大象与拼图盒进行了互动,但大象的创新程度存在个体差异。研究人员发现,与拼图盒互动更频繁、更有毅力的大象更能成功地从三个不同配置的隔间中取回食物。总的来说,11头大象解决了一种隔间类型的问题,8头大象解决了两种隔间类型的问题。五头大象解决了所有三种类型的问题,因此最具创新性。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约书亚-普洛特尼克(JoshuaPlotnik)博士是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和亨特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也是莎拉-雅各布森的论文指导老师。调查大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野象认知的灵活性及其对保护管理和缓解人象冲突的潜在影响。...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749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749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亚洲象危机:三个世纪以来栖息地损失达到惊人的64%

亚洲象危机:三个世纪以来栖息地损失达到惊人的64%据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估计,自1700年以来,整个亚洲适合亚洲象(Elephasmaximus)的栖息地减少了64%以上,相当于330万平方公里(13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作者认为,从1700年开始,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相对稳定之后,栖息地的丧失与南亚地区殖民时代的土地使用和随后的农业集约化相吻合。亚洲象生活在一系列的栖息地,包括草原和雨林,但随着人类对土地的使用和栖息地的丧失,大象会与人类的生活区域发生冲突。为了评估大象栖息地的历史分布和土地使用的变化,可以对大象和环境因素的数据进行建模,以推断整个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栖息地适宜性。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领导的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对跨世纪的栖息地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对可持续土地使用和保护战略的迫切需求,以避免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社区造成危险。ShermindeSilva及其同事估计了850年至2015年期间13个国家的亚洲象生态系统的扩散和破碎化的变化,并计算了1700年至2015年的适宜栖息地的变化。如果栖息地超过了根据生态标准定义和建模的阈值,包括原始森林和牧场的百分比、非森林植被、耕作和灌溉模式、木材采伐率和城市化等因素,则被归类为适宜栖息地。作者比较了亚洲象目前分布范围100公里内的区域,发现在1700年,100%的区域可以被认为是合适的栖息地,但到2015年,只有不到一半的区域被认为是合适的(48.6%)。他们认为,中国大陆、印度、孟加拉国、泰国、越南和苏门答腊岛各自失去了一半以上的适合大象栖息的范围,其中中国(约94%的适合栖息地损失)和印度(约86%的适合栖息地损失)的下降幅度最大。作者认为,亚洲象适宜栖息地的减少可能会推动大象和人之间的潜在冲突。作者总结说,重要的是要考虑景观的历史,以了解亚洲大象的分布,并帮助制定更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和保护战略,以满足大象和人类的需求。观看有关大象栖息地减少情况的动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ZxAbI7p5Q...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847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8479.htm

封面图片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被环保组织起诉涉嫌虐待动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被环保组织起诉涉嫌虐待动中国环保组织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起诉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涉嫌虐待野生动物。这是中国首例亚洲象公益诉讼案。据澎湃新闻报道,此案星期一(4月10日)下午3时在昆明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开庭。起诉书显示,原告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请求法庭判令被告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停止大象学校对大象的表演训练及表演项目等虐待大象的活动;判令被告在中国国家级主流媒体上针对其虐待野生动物、侵害动物权益的行为赔礼道歉;判令被告对园区内野生动物受到的身体长期心理创伤、身体创伤进行赔偿或者给与心理与生理长期康复治疗,并对符合放归条件的亚洲象放归自然等。根据起诉书,经原告初步调查,被告地处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劝养子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之内,是中国首家以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公园。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认为,被告以公园旅游服务、亚洲象驯养、繁殖、演出等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被告所属行业为公共设施管理业,属于公益类事业,承担着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项目。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但被告实际上长期从事危害濒危野生动物,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列出的证据显示,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在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一项专利申请《一种大象培训和驯养的方法》中明确提到这项专利的目的是驯化大象;在专利中对大象的训练方法里,反复提到用象钩或者是钉子钩大象的智慧瘤、肩部以及屁股等伤害大象的方式训练;并对大象的训练动作涉及骑背、拜佛、坐油桶、站立行走、按摩等不符合大象日常生活习性和天性的动作。起诉书提到,被告在园区内设置大象学校,对园区内的亚洲象进行表演训练,并开展亚洲象各种表演,其中有大象套圈、大象踢球、大象跳绳等违背亚洲象天性的动作表演。...

封面图片

亚洲象Pang Pha学会了如何剥香蕉皮 这种做法可能学习自人类

亚洲象PangPha学会了如何剥香蕉皮这种做法可能学习自人类"我们发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行为,"共同作者、柏林洪堡大学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的迈克尔-布莱希特说。"使PangPha剥香蕉的行为如此独特的是各种因素的组合--这种熟练、速度、个性化的表现被认为是学习自于人类--而不是单一的行为要素。"布莱希特和他的合著者首先从PangPha的动物园看护人那里听说了她不寻常的能力,并决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他们每轮向PangPha提供大约10根香蕉并拍摄她的行为。最初的实验是由PangPha单独进行的,虽然她在拿到香蕉时反复举起她的鼻子--这是大象典型的乞食行为--但在最初的几个星期里,这头大象没有剥任何香蕉的皮。最后,科学家们意识到,PangPha是否剥香蕉取决于香蕉的成熟度,她更喜欢把绿色或黄色的香蕉整个吃掉,而完全拒绝吃整个棕色的香蕉,必须剥皮。PangPha挑出黄褐色的香蕉来剥皮,而且她能比大多数人类做得更快。首先,她用象鼻的尖端抓住香蕉,然后用象鼻侧面将香蕉蹭裂。接下来,她摇晃香蕉,直到果肉掉出来。然后抓起果肉来吃并丢弃了果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果皮内几乎没有果肉为止。PangPha通过用她的鼻子检查几次来确保这一点,以防有任何残留的果肉被她错过。在第二轮实验中,研究人员拍摄了PangPha与其他大象--即她的女儿Anchali和另一头名叫Drumbo的雌性亚洲象--一起吃香蕉的行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PangPha将大部分黄褐色的香蕉整个吃掉,而不是剥皮,但她保留了最后一根黄褐色的香蕉,并将那根香蕉剥了皮,其他大象都没有剥香蕉的行为。虽然互联网上有各种大象也剥香蕉的随机视频,但作者没有在柏林动物园的其他亚洲象中观察到这种行为,也没有在维也纳动物园饲养的非洲象中观察到。那么,PangPha是在哪里学会的呢?作者认为这源于她的早期历史。她在1987年到达动物园时还是个婴儿,她的饲养员部分地用奶瓶喂养她,她的主要饲养员也会在她面前剥香蕉,并把果肉喂给她,看来PangPha看到了这一点,并学会了如何自己做。然而,PangPha并没有将这种学习行为传给她的女儿Anchali,也许是因为PangPha更喜欢在她独自一人的时候剥香蕉。这一切表明,一般来说,大象具有意想不到的认知能力和操纵技能。"据推测,像这样源自人类的复杂操纵行为在大象或据我们所知的大多数其他物种中是未知的,"作者总结道。"我们对PangPha剥香蕉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关于大象操纵和认知的洞察力,这是其他常规调查途径所不能提供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463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4633.htm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的行动可以带来新的气候解决方案

研究发现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的行动可以带来新的气候解决方案利用野生动物保护来加强碳捕获和储存的过程被称为碳循环动态化(ACC)。然而,充分利用碳循环需要保护和恢复动物物种到足够的数量,使它们能够履行其生态功能,也就是所谓的营养性野化。根据来自8个国家的15位科学家进行的新研究,野生动物通过觅食、践踏、钻洞、散播种子和生态工程等行为,对于控制陆地和水中的碳循环至关重要。该研究的主要作者OswaldSchmitz说:"野生动物物种,在它们与环境的整个互动过程中,是生物多样性和气候之间缺少的环节。这种互动意味着野化可以成为人类可用的基于自然的最佳气候解决方案之一"。研究人员考察了九种野生动物--海洋鱼类、鲸鱼、鲨鱼、灰狼、角马、海獭、麝香牛、非洲森林象和美洲野牛,并从中发现,保护或恢复这些动物的种群,每年可额外捕获64.1亿吨二氧化碳。这代表了实现《巴黎气候协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7°F(1.5°C)阈值以下的目标所需数量的95%。研究人员专注于大型动物,是因为它们的生态影响往往更明显。此外,它们对人类的干扰、栖息地的丧失和改变更加敏感。然而,碳吸收和储存的动态变化取决于动物的存在。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上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近70%,研究人员发现,将野生动物种群推到灭绝的地步可能会使它们的生态系统从碳汇变成碳源。研究人员建议加强目前的动物恢复工作,并引入立法、政策和资金来帮助保护那些因人类干预而数量减少的动物。采用营养野化的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将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研究人员说:"在科学上支持这种努力将需要改变对地球和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执行,以接受和量化动物对整个碳循环的控制。它还需要改变政策思维,承认营养性野化可以成为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紧迫性,因为我们正在失去许多动物物种的种群,就在我们发现它们在功能上对碳捕获和储存有多大影响的时候。"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17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1743.htm

封面图片

实验发现野生动物对人类这种"超级掠食者"表现出更大的恐惧

实验发现野生动物对人类这种"超级掠食者"表现出更大的恐惧最近在南非大克鲁格国家公园进行的研究发现,包括大象和长颈鹿在内的当地野生动物比狮子(如上图)更害怕人类,这凸显了人类作为"超级捕食者"对全球的影响,并对野生动物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图片来源:丹尼尔-罗森格伦这一发现为全球野生动物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增添了重要砝码,这些证据表明,对人类这种"超级掠食者"的恐惧在世界各地的动物群体中普遍存在。大象主动接近并攻击播放狮子声音的扬声器。图片来源:LianaZanette/西部大学西部大学生物学教授莉安娜-扎内特(LianaZanette)与世界顶尖的狮子专家之一、明尼苏达大学的克雷格-帕克(CraigPacker)等人合作的新发现今天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杂志上。扎内特和她的同事们在世界主要保护区之一--南非大克鲁格国家公园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当地野生动物在听到人声时奔跑的可能性要比听到狮子或狩猎声(犬吠或枪声)时高出一倍,而且放弃水潭的时间要快40%。摄像机记录的大象静态图像。图片来源:LianaZanette/西部大学长颈鹿、豹、鬣狗、斑马、捻角羚、疣猪和黑斑羚在听到人声时的奔跑速度明显快于听到狮子的声音,而大象和犀牛在听到人声时放弃水潭的速度明显快于听到狮子的声音。犀牛和大象听到人声后放弃水潭。图片来源:LianaZanette/WesternUniversity著名野生动物生态学家Zanette说:"这些发现为我们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在这里以及在最近的类似实验中表现出的对人类的极大恐惧,预计会对生态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其他新的研究已经证实,恐惧本身可以减少野生动物的数量。"全球调查显示,人类捕杀猎物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捕食者,因此人类成为"超级捕食者"。长颈鹿、花豹、鬣狗、斑马、捻角羚、疣猪和黑斑羚听到人类的声音后奔跑。LianaZanette/西部大学扎内特说:"与人类独特的杀伤力相一致,来自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数据,以及现在我们在非洲的工作都表明,全球野生动物对人类'超级捕食者'的恐惧远远超过每个系统的非人类顶级捕食者,如狮子、豹、狼、美洲狮、熊和狗。"为了进行实验,扎内特和研究小组在水潭边安装了隐藏式自动摄像机-扬声器系统,当动物在短距离(约10米或30英尺)内经过时触发该系统,拍摄动物听到人类用当地语言平静地说话、狮子咆哮、狩猎声或非威胁性控制(鸟叫)时的反应。"这些结果对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因为现在很清楚,即使是对野生动物游客等良性人类的恐惧,也会造成这些以前未曾认识到的影响,"扎内特说。...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169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1699.htm

封面图片

自行设法抵御灭绝 有亚洲的动物被发现在人类附近繁衍生息

自行设法抵御灭绝有亚洲的动物被发现在人类附近繁衍生息昆士兰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生态级联实验室的博士生ZacharyAmir指出,四个物种--老虎、亚洲象、野猪和云豹的数量在人类基础设施发达的地方反而增加了。Amir说:"这些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一些大型动物可以生活在人类附近并避免灭绝。这些结果挑战了一些保护圈内的说法,即人类和巨型动物是不相容的。在全球范围内,有一种'营养降级'的趋势,这个术语指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不成比例的损失。营养降级通常在人类附近最严重,因为猎人的目标是大型物种。但就老虎、大象、野猪和云豹而言,它们的亚洲种群在人类附近更多。这可能是在离人类居住区较近、游客较多的国家公园里,反盗猎工作更加严厉的结果。"婆罗洲的一头大象。资料来源:昆士兰大学/扎克瑞-阿米尔研究还显示,森林砍伐仍在对动物产生影响,特别是云豹的数量在这些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据Amir说,研究表明,只要不被猎杀,大型动物物种可以生活在人类附近的小型栖息地。"以前,只有少数几个亚洲大型物种在人类附近的小栖息地繁衍生息的例子,特别是在印度孟买,城市公园里的豹子捕食流浪狗,"Amir在提到昆士兰大学之前的一项研究时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发现,更广泛的动物可以与人类共存。"在他们在新加坡的一个研究地点,偷猎行为已经被拔除,而且有相当多的森林恢复工作,两个大型动物物种又开始繁荣起来。"新加坡实际上经历了桑巴鹿和野猪的自然野化,现在在一个城市森林,即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如果我们在更大的森林和其他县复制这些保护工作,我们可能会在全世界看到积极的影响。但在这之前,人类需要振作起来,限制偷猎。"虽然有一些积极的结果,但昆士兰大学的马修·卢斯金博士说,这项研究还注意到貘、苏门答腊犀牛、太阳熊、瓜尔和其他大型动物种群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这项工作的关键创新是系统地调查整个地区许多不同野生动物物种的人口趋势,"Luskin博士说。"然后我们测试了所有物种是否显示出一致的趋势,以及类似的公园是否保留了类似的物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与数千年前相比,目前没有两个森林拥有相同的野生动物群体。""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塑造大自然未来的机会。这些结果为以前被认为是太过退化或太靠近城市的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希望,"他说。"现在我们正在为这些令人惊讶的地方探索新的保护策略。"...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436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436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