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保人员在野外捕捉到蛇吞噬同类的行为

动保人员在野外捕捉到蛇吞噬同类的行为虽然吃人在人类中是绝对禁忌,但在动物界却很普遍,而且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常见,这是它们的自然行为。斯托克说:"我很幸运,但被吃掉的蟒蛇就不那么幸运了,从我第一次看到蟒蛇开始收缩到它吃完食物返回洞穴大约用了15分钟,而洞穴离蟒蛇只有10英尺远,这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拿相机记录下这一事件。"与许多捕食哺乳动物的蛇类不同,无毒的黑头蟒(Aspiditesmelanocephalus)更经常吃爬行动物,未成年的蟒蛇很容易遭到大型成年蟒蛇的捕食。然而,亲眼目睹这种同类相食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更不用说用镜头捕捉了。斯托克说:"一开始我很惊讶,但能亲眼目睹这样的事件,我感到非常幸运。我以前曾目睹过黑头蟒吃掉一条东方棕蛇和一条黄斑巨蜥,然而,这是我第一次目睹黑头蟒吃掉另一条黑头蟒。"体型较大的成年黑头蟒轻易地制服了体型较小的年轻黑头蟒NickStock/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虽然这些蟒蛇对人类通常没有危险,但人们还是看到过它们吃鹅喉羚等大型哺乳动物,甚至与毒蛇搏斗(并取得胜利)。AWC野生动物生态学家海伦娜-斯托克斯(HelenaStokes)博士补充说:"如果有机会,它们会吃掉另一条蟒蛇,我对此并不感到惊讶。通过吞噬其他个体,它们也减少了对该地区资源的竞争。"虽然这一事件严格来说是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发生的,但皮卡尼尼平原野生动物保护区实际上占地164862公顷(407383英亩),位于约克角半岛中部偏远、多样的灌木丛中,是保护项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其他野生动物研究的重要区域。...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098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0981.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男子用棉袜装6条活体蛇入境被查 为濒危野生动物球蟒

男子用棉袜装6条活体蛇入境被查为濒危野生动物球蟒从现场拍摄的画面看,这六条蟒蛇体态不一、颜色不一,如果对冷血动物比较敏感,从袜子里将它们拿出来时还是要克服不小的恐惧心理。球蟒生活在非洲,是该洲蟒类中最小的种类,由于性情温和,比较胆小,因此成为了很多人的宠物,当它受到威胁时,常常将身体缩成球体,并将头藏到最中央,因此而得名,球蟒寿命较长,大约有20至40岁,目前纪录中最长寿的球蟒活了48年。配图来自海关发布官方...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91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9187.htm

封面图片

广西一80斤巨蟒吞食山羊 林业部门回应:已被收容

广西一80斤巨蟒吞食山羊林业部门回应:已被收容因巨蟒体形太过庞大,村民不敢擅自处置,直到次日早上9时30分,见巨蟒仍呆在原地一动不动,于是赶紧报警向消防部门求助。河池市消防救援支队就近派出东兰县消防救援大队向阳消防站到现场处置,经现场鉴定,该条蟒蛇为网纹蟒,身长3米多,重约80斤,因蟒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消防部门紧急处置后,已将其移交至东兰县林业局进行处理。后续经了解,这条吞食了山羊的巨蟒已经被送到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收容,不会再度“作案”。据悉,蟒蛇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鼠类等有害动物的数量,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2月,蟒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如猎捕、杀害、食用、交易蟒蛇及其制品等,均属违法犯罪行为。图自:河池融媒...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53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307.htm

封面图片

猴子和猪的数量激增带来人类疾病风险

猴子和猪的数量激增带来人类疾病风险在东南亚,人类驱动的栖息地变化正在导致野猪和猕猴数量激增,威胁着生态系统并增加了疾病风险。上图为马来西亚的一只猕猴宝宝。图片来源:生态级联实验室"猕猴和野猪正在占领东南亚受干扰的森林,"卢斯金博士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人类,因为人类通过伐木和建立棕榈油农场改变了森林,为这些动物提供了食物和理想的繁殖条件。我们看到,在种植园附近的森林中,野猪和猕猴的数量比未开发的环境中高出400%。这些动物充分利用了农田的优势,抢食农作物,以富含卡路里的食物为生。"设置和监控相机陷阱让卢斯金博士近距离地体验到了数量激增的情况。"我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遇到了庞大的猕猴部队--它们在森林边缘随处可见,跟着我们,干扰我们的设备,"Luskin博士说。"起初,这让我们很沮丧,但后来我们被完全包围了,这让我们感到阴森恐怖。"卢斯金博士说,猪和猕猴数量的增加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他说:"COVID-19大流行病的野生动物起源表明,在人类改造的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往往携带大量病原体,并构成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风险。猪和猕猴都被认为是可传染给人的疾病的携带者,它们是被认为是全球人畜共患病热点地区最常见的物种。"合作者、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卡洛斯-佩雷斯(CarlosPeres)教授说,在人类改造的热带森林中,作为疾病库的野生动物物种的异常高种群数量经常出现。这项研究再次表明,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可能是未来人类流行病的源头。东英吉利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的博士生乔纳森-摩尔说,人口爆炸对受影响地区本地植物群的直接影响显而易见。莫尔说:"猪和猕猴都会在这些原始生态系统中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它们会杀死本地植物的种子和幼苗,吃掉鸟蛋和爬行动物蛋。研究发现,仅马来西亚猪就使雨林树木的再生率降低了62%。"研究人员说,需要采取行动尽量减少野猪和猕猴的数量扩张。Luskin博士说:"由于野猪和猕猴的快速繁殖能力和公众的强烈抗议,过去管理这些物种数量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人赞成无谓地捕杀野生动物,但过度繁殖的有害物种对社会和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确实需要道德和紧迫的管理解决方案。"...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262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2621.htm

封面图片

世界首例:医生在一位澳大利亚女性大脑中发现3英寸长的蛇寄生虫

世界首例:医生在一位澳大利亚女性大脑中发现3英寸长的蛇寄生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和堪培拉医院的研究人员说,这名64岁的妇女是从附近一个有地毯蟒栖息的湖中采集类似菠菜的本地植物Warrigalgreens后感染了Ophidascarisrobertsi蛔虫。她收集了这种植物并将其用于烹饪。Robertsi蛔虫通常生活在地毯蟒的食道和胃中,并通过蛇的粪便产卵。尽管没有与蛇直接接触,但人们认为这名妇女是直接感染了寄生虫,可能是由于接触了植物或无意中食用了虫卵。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桑贾亚-塞纳纳亚克(SanjayaSenanayake)说:"这是世界上首次描述的人类感染蛇寄生虫的病例。据我们所知,这也是第一例涉及哺乳动物大脑的病例,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物种。"这名妇女因腹痛、腹泻、持续干咳和盗汗三周后,于2021年1月住进了当地一家医院。"她最初出现腹痛和腹泻,随后发烧、咳嗽和呼吸急促,"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卡琳娜-肯尼迪(KarinaKennedy)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症状很可能是由于蛔虫幼虫从肠道迁移到肝脏和肺部等其他器官所致。对患者进行了呼吸道采样和肺部活检,但在这些标本中没有发现寄生虫"。当然,医生们并没有像他们最终发现的那样寻找一种感染。肯尼迪说:"当时,试图鉴定这种以前从未被确认会导致人类感染的微小幼虫,有点像大海捞针。"2022年,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这名妇女开始出现健忘和抑郁加重的症状。她接受了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右额叶有病变,于是她接受了开放性活组织检查。就在这时,她发现了一条3英寸(8厘米)长的蛔虫,并从她的大脑中拉出了这条蠕动着的蛔虫。经寄生虫学专家确认,只发现了一条蛔虫。蛔虫被取出后,该妇女接受了抗寄生虫药物和地塞米松治疗,以解决其他器官中可能存在的幼虫问题,因为已知蛔虫幼虫可在动物宿主体内存活很长时间,有时甚至超过四年。研究人员说,这一病例凸显了人畜共患病带来的潜在风险。塞纳纳亚克说:"在过去30年中,全球大约出现了30种新的感染病例。在全球新出现的感染病例中,大约75%是人畜共患病,这意味着已经从动物世界传播到人类世界。"虽然这种感染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它仍然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塞纳纳亚克说:"这种Ophidascaris感染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它不会像SARS、COVID-19或埃博拉病毒那样引起大流行。不过,这种蛇和寄生虫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因此未来几年其他国家很可能会发现其他病例。"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凸显了一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野生动物共享的空间觅食时。肯尼迪说:"园艺或觅食的人在园艺和接触觅食产品后应洗手。任何用于沙拉或烹饪的食物也应彻底清洗,厨房表面和砧板在使用后也应擦拭干净。"传染病和脑科专家小组将继续对这名妇女进行监测。塞纳纳亚克说:"成为世界上第一例任何疾病的患者绝非易事,也不值得庆幸。虽然我们对这位女士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她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耐心和勇气"。这项研究发表在《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020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0201.htm

封面图片

澳洲花4000多万美元建了座“鸟桥” 被民众嫌弃:浪费钱有啥用?

澳洲花4000多万美元建了座“鸟桥”被民众嫌弃:浪费钱有啥用?当初的设想是很美好的,希望把这座桥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且唯一的鸟桥”,给拯救濒危鸟类物种打个版。然而,花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鸟桥好不容易才完成,如今备受争议。被批评最多的就是桥的两侧太陡了,人们认为食火鸟根本不愿意上桥通过,纯纯是浪费钱。鸟明明有翅膀,为什么要用桥?很多人疑惑,为啥鸟过马路要用到桥。一般来说,鸟可以飞行,但食火鸟比较特殊,翅膀已经退化,是一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在现存的鸟类中,体型排行世界第三,前两名分别是鸵鸟和鸸鹋。目前食火鸟有3种,分别是双垂鹤鸵、单垂鹤鸵和侏鹤鸵,在澳洲生活的是双垂鹤鸵,也就是开头提到的南方食火鸟。身高可达1.9米,体重可达70公斤,头上有个大大的骨盔,头颈部是明亮的蓝色,皮肤裸的,还挂着2个红色的肉垂。食火鸟是吃素的,因为不会飞,一般都是吃掉在地上的水果,有时候也会吃一些菌菇、昆虫,以及一些小的动物。食火鸟对生态至关重要,它把果实吃到肚子里后,可以将果实里的种子,通过排泄传播到其它地方。体型大,就可以吃更大种子的果实,这是其它小体型的鸟类无法完成的。无论从体型,还是奔跑速度,食火鸟都不及鸵鸟鸸鹋,但它却拥有一个惊悚的外号。2004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食火鸟评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类”。这个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它最大的武器就是强壮有力的腿,脚上还有锋利的爪子,最长的一个指甲可达12厘米长,就像一把刀,强硬且锋利。如果你离它比较远,食火鸟是不会主动攻击你的,它本性是害羞的;但如果你离得太近,让它感受到威胁了,那么就要小心了,它随时都有可能跳起来攻击你。据报道,2019年4月,一位75岁老农被自己的宠物食火鸟袭击致死,死亡原因是要害处被划伤,在送往医院路上流血过多死亡。除了跳踢,食火鸟还会啄,用头撞,人要是摔倒在地,被袭击致死的概率就很高。199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澳洲昆士兰州至少出现了150起食火鸟袭击人类的事件。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危险的动物,最终还是败给了人类,目前澳洲野生的食火鸟只剩下4000只。栖息地不断丧失,宠物狗和食火鸟的冲突加剧,以及车祸意外等等,导致食火鸟的数量还在下降,岌岌可危。影响最大的就是车祸,今年仅3个月,就有10只食火鸟被车压死。按照当地预估的,一只食火鸟经济价值高达100万美元,那么一个月,就对当地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损失。为了保护濒危物种食火鸟,当地才有了造“鸟桥”的想法。拖工期,超预算,鸟桥项目一文不值?其实,这座鸟桥最早提出要建是在2019年,建在布鲁斯高速公路上,连接着食火鸟两个重要的栖息地,按照计划这座桥将在2020年底完成,预算是1000万美元。结果到2024年才建好,远超预算,已经花了4000多万美元。目前绿化还没做好,这意味着,预算还要超。眼看着桥马上要完工了,大众根本不买账,纷纷吐槽。“这可能是我过去20年工作中,遇到的最糟糕的项目!”“这是一个好主意,但结果不太理想。”“斜坡太陡,食火鸟不会选择从这座桥通过。”民众更是批评项目浪费钱:“鸟桥附近的公路下有一个管道,食火鸟可以从那里通过,为什么要花4000万美元,造一个又丑又没用的桥,这些钱实实在在用在保护食火鸟上,岂不是更好?”但是,吐槽归吐槽,目前这座桥已经建好,只要铺设一些绿化,将很快投入使用。那些支持建鸟桥的人,则希望人们能拭目以待桥的使用。最后为野生动物建造特殊的通道,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像这样的桥有很多,形式各种各样的,有隧道,有高架桥,还有天梯,等等。有的价格也很夸张,2022年开工的美国沃利斯-安纳伯格野生动物立交桥,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桥”,预算就是8700万美元,将在2025年建好,暂时不清楚这座桥会不会超预算。效果图长61米,宽50米在澳洲的圣诞岛上,还有一个专门为螃蟹迁徙设置的通道,看起来外形比鸟桥更诡异,如今也成了螃蟹们的生命之桥。因此,撇开工期和造价,无论什么桥,只要建立好后,做好动物引导,动物是一定会从这里过的。试想,一条难走的高架桥,和一条会危及生命的马路,动物会选哪一个?动物又不傻,终究会摸索出生存之道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41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4185.htm

封面图片

上百只“猴子大军”过桥 公众纷围观拍照

上百只“猴子大军”过桥公众纷围观拍照榜鹅一带公园罕见景象,上百只野猴集体过桥,引公众围观。也有居民担忧猴子袭击路人,成安全隐患。榜鹅一带罗弄哈鲁士湿地(Lorong Halus Wetland)的一座红色行人桥,日前出现罕见一幕,上百只猴子结伴过桥,吸引不少公众驻足围观和拍照。黄先生(60岁,退休)平时热爱摄影,经常到全岛各处拍摄自然景观和动物。他当天经过上述地点时恰巧看见猴子家族集体出行的画面。[Media]他告诉记者,星期一(6月17日)下午2时许如常来到红桥附近,突然看到大批猴子渡桥的场景。“这群猴子有老有小,有猴妈妈背着孩子在栏杆上走动,有的则在地上过桥,共上百只,真是难得一见。”记者星期三(19日)下午走访红桥,未目睹群猴过桥的画面,但一名公众莱恩(13岁,学生)说,附近确实有很多猴子,自己当天也看到猴子渡桥的一幕。“它们有一大群,有的从桥的两端经过,有些从桥上爬过,民众都停下拍照。”[Media][Media]也有公众表示担忧,认为大批野猴出没对路人有安全隐患。林先生(67岁,退休)说,猴子毕竟是野生动物,行为难以预测,难保它们不会攻击路过的人。“谁知道野猴会不会突然变得暴躁,而且都是群体出没,我觉得很危险。”据记者观察,公园范围内确实有不少猴子,记者走过时它们丝毫不畏惧,但并没有主动靠近或展露攻击性。完整报道,请翻阅2024年6月20日的《新明日报》。2024年6月20日2:31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