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的数据存储技术 - 科学家取得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突破

探索未来的数据存储技术-科学家取得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突破在大数据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数据存储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满足对大容量和高能效存储解决方案的需求,开发新一代技术至关重要。其中,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依靠改变电阻水平来存储数据。最近发表在《AngewandteChemi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详细介绍了一个研究小组的工作,他们开创了一种制造超分子忆阻器的方法,而忆阻器是构建纳米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关键部件之一。忆阻器(memristor,memory-resistor的缩写)会根据施加的电压改变电阻。然而,在分子尺度上构建忆阻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虽然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阻切换,而且分子的带电状态很容易通过溶液中的反离子来稳定,但这种稳定在忆阻器所需的固态结中却很难实现。现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李原领导的研究小组选择了超分子方法。它基于一种双稳态的索烃,这意味着它在氧化态和还原态都很稳定,可以以正电、负电或不带电的状态存在。索烃是由两个大分子环组成的系统,这两个环就像链条中的两个链节一样环环相扣,但没有化学键。为了构建忆阻器,研究小组将索烃沉积在涂有含硫化合物的金电极上,通过静电作用将其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放置了第二个电极,该电极由涂有氧化镓的镓铟合金制成。索烃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了一个由扁平分子组成的自组装单层。这种被命名为AuTS-S-(CH2)3-SO3-Na+//[2]catenane//Ga2O3/EGaIn的组合形成了忆阻器。正如RRAM所要求的那样。这些新型超分子忆阻器可根据外加电压在高阻态(关)和低阻态(开)之间切换。这些分子电阻开关实现了至少1000次擦除-读取(开)-写入-读取(关)循环。接通和断开之间的切换时间大大小于一毫秒,可与商用无机忆阻器媲美。分子开关可在几分钟内"记住"设定状态-开或关。这使它们成为具有非易失性存储能力的高效分子忆阻器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起点。此外,它们还具有二极管或整流器的功能,这使它们成为开发分子纳米忆阻器的有趣元件。...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9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98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衣服可为电子设备充电,我国科学家取得纤维电池技术新突破

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在高性能纤维电池及电池织物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通过设计具有孔道结构的纤维电极,实现电极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有效复合,团队不仅解决了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稳定性差的难题,还发展出纤维电池连续化构建方法,实现了高安全性、高储能性能纤维电池的规模制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主刊。科研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表示,通过自主设计关键设备,团队建立了以活性浆料涂覆、高分子隔离膜包覆、纤维螺旋缠绕、凝胶电解质复合以及高分子熔融封装为核心步骤的纤维电池中试生产线,实现每小时300瓦时的产能,相当于每小时生产的电池可同时为20部手机充电。这为纤维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纤维电池可应用于消防救灾、极地科考、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更多应用场景有待各方共同开拓。”彭慧胜说。标签:#纤维电池频道:@GodlyNews1投稿:@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在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在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支持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望促进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发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记忆电阻器(Memristor,忆阻器),是继电阻、电容、电感之后的第四种电路基本元件。它可以在断电之后,仍能“记忆”通过的电荷,被当做新型纳米电子突触器件。存算一体架构彻底消除了数据在逻辑处理器与存储芯片之间的搬迁问题,减少能量消耗及延迟,在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同任务下,该芯片实现片上学习的能耗仅为先进工艺下专用集成电路(ASIC)系统的1/35,同时有望实现75倍的能效提升。...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94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9449.htm

封面图片

海量数据如何存储?中国科学家实现光存储Pb量级首次突破

海量数据如何存储?中国科学家实现光存储Pb量级首次突破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22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Pb量级的超大容量光存储。仅仅20克透明轻薄的光盘,来源:《自然》小空间存更多数据所谓存力,是以数据存储为核心,包含性能表现、安全可靠、绿色低碳在内的综合数据存储服务能力,是激活数据要素的核心动能。本次成果中,研究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nm、道间距为70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达Pb量级,对于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为上海光机所,通讯作者为上海光机所阮昊研究员和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顾敏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文静教授。上海光机所博士后赵苗和上海理工大学文静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项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阮昊对第一财经解释道,光存储技术具有绿色节能、安全可靠、寿命长达50~100年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长期低成本存储海量数据,然而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商用光盘的最大容量仅在百GB量级。在信息量日益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突破衍射极限、缩小信息点尺寸、提高单盘存储容量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光存储领域的追求。1994年德国科学家StefanW.Hell教授提出受激辐射损耗显微技术,首次证明了光学衍射极限能够被打破,并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显微成像、激光纳米直写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光学超分辨成果,信息的超分辨写入已经得到了解决。从光学显微技术到光存储技术,都被光学衍射极限所限制。在2021年Science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突破衍射极限限制更是在物理领域高居首位。该超分辨光盘的成功研制在信息写入和读出都突破了这一物理学难题,有助于我国在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在大数据数字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以满足信息产业领域的重大需求。“所以这一次我们解决了光存储领域信息写入和读出均受衍射极限限制的问题,实现了超分辨的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光存储的密度和容量。因为单盘的容量是1.6个Pb,相当于1万张蓝光光盘,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为大数据存储提供了绿色节能长寿命的方案。”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和目前的硬盘、光盘技术进行了一些对比,在技术性能上提高了最高的光存储面密度,可以在数据中心档案存储上实现突破性应用,解决大容量和节能的存储技术难题。《自然》审稿人的评价该成果道:“这是一种具有突破性创新的Pb级光存储技术…”“与现有其它技术相比,该技术在性能方面提供了最高的光存储面密度…”“研究成果可能会带来数据中心档案数据存储的突破,解决大容量和节能的存储技术难题…”。(来源:上海光机所)帮数据中心处理“冷数据”随着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地也在加码布局数据中心。近年来,我国算力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的范畴;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全国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布局;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同意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启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就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而在数据的分类中,有热数据、冷数据、温数据等。“冷数据”一般指的是那些时效性需求不太高的,“热数据”是对处理时间要求高、需要立刻做决策并运算的,例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温数据”则是介于“冷数据”和“热数据”之间的。阮昊对记者解释,他们的成果主要存储的就是冷数据。“在所有数据中,80%以上都是冷数据,这些数据使用频率很少,但是需要永久保存,比如大科学装置做出来的实验数据。这类实验做一次非常不容易,这些访问速率没那么快但是又很重要的数据都要安全性地保存,我们的成果主要用在这类数据上面,因此特别适合数据中心的使用。”他补充举例,像处理热数据的固态硬盘、手机存储卡、存储条都很贵,处理百分之十几的温数据可以用磁存储、磁硬盘,另外80%冷数据就可以用光盘。Pb级光盘制备及读写方式示意图,来源:《自然》研究团队介绍,未来他们将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超大容量光存储的集成化和产业化进程,并拓展其在光显微成像、光显示、光信息处理领域的交叉应用,产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成果。“关于产业化我们计划是5年左右应该有一个可以用的光盘和机器给消费者看。这当然也需要企业界和科研界一起努力。”阮昊说。...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998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9981.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开发出存储能力更强的铝离子电池

科学家开发出存储能力更强的铝离子电池一个研究小组创造出一种有机氧化还原聚合物,可用作铝离子电池的正极。铝离子电池正在成为传统电池的潜在替代品,因为传统电池依赖于锂等难以获取且难以回收的材料。这种转变归因于铝在地壳中的丰富含量、其可回收性,以及相对于锂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尽管如此,铝离子电池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因为研究人员仍在寻找能够提供足够存储容量的适当电极材料。最近,由乌尔姆大学的BirgitEsser博士、弗莱堡大学的IngoKrossing博士和AnnaFischer教授领导,GauthierStuder负责的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正电极材料,由一种基于吩噻嗪的有机氧化还原聚合物组成。在实验中,使用这种电极材料的铝电池存储的容量达到了以前从未达到的每克167毫安时(mAh/g)。因此,这种有机氧化还原聚合物的容量超过了石墨,而迄今为止,石墨主要用作电池的电极材料。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杂志上。将电极材料插入复杂的铝阴离子在电池充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会被氧化,从而吸收复杂的铝阴离子。这样,有机氧化还原聚合物聚(3-乙烯基-N-甲基吩噻嗪)就能在充电过程中可逆地插入两个[AlCl4]-阴离子。研究人员使用离子液体乙基甲基氯化咪唑作为电解质,并添加了氯化铝。电池示意图显示了电极材料被氧化、铝酸阴离子沉积的氧化还原过程。图片来源:BirgitEsser/弗莱堡大学"铝电池研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在未来的储能系统中具有巨大潜力,"GauthierStuder说。"我们的重点是开发具有高性能和可逆特性的新型有机氧化还原活性材料。通过研究聚(3-乙烯基-N-甲基吩噻嗪)在氯铝酸盐基离子液体中的氧化还原特性,我们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证明了吩噻嗪基电极材料的可逆双电子氧化还原过程。"在10摄氏度条件下进行5,000次充电循环后,电池仍能保持88%的容量聚(3-乙烯基-N-甲基吩噻嗪)能在0.81伏和1.65伏的电位下沉积[AlCl4]-阴离子,并提供高达167毫安时/克的比容量。相比之下,作为铝电池电极材料的石墨的放电容量为120毫安时/克。经过5000次充电循环后,研究小组展示的电池在10C(即充放电速率为6分钟)条件下仍具有88%的容量。在较低的C速率下,即充放电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电池仍能恢复到原来的容量。BirgitEsser说:"这种电极材料具有放电电压高、比容量大以及在快速C速率下容量保持率高的特点,代表了可充电铝电池开发领域的一大进步,因此也代表了先进且经济实惠的储能解决方案的一大进步。...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779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7793.htm

封面图片

让二氧化碳发挥作用 科学家利用电化学将碳转化为有用的分子

让二氧化碳发挥作用科学家利用电化学将碳转化为有用的分子该团队的论文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四川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余鹏和张文以及孙国权。由文理学院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教授宋林领导的康奈尔大学团队以前曾利用电化学过程将简单的碳分子拼接起来,形成复杂的化合物,不需要贵金属或其他催化剂来促进化学反应。在新项目中,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具体的目标:吡啶,FDA批准的药物中第二普遍的杂环化合物。杂环是有机化合物,其中分子的原子被连接成环状结构,其中至少有一个不是碳。这些结构单元被认为是"药引子",因为它们经常出现在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中。它们也普遍存在于农用化学品中。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制造羧基化的吡啶,即附加了二氧化碳的吡啶。将二氧化碳引入吡啶环的好处是,它可以改变分子的功能,并有可能帮助它与某些目标结合,如蛋白质。然而,这两个分子并不是天然的伙伴。吡啶是一种反应性分子,而二氧化碳通常是惰性的。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大学的余大刚说:"直接将二氧化碳引入吡啶的方法非常少。目前的方法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宋林的实验室将其在电化学方面的专长与余的小组在有机合成中利用二氧化碳的专长相结合,他们能够成功地创造出羧基吡啶。他说:"电化学给了你这种杠杆作用,可以拨出足以激活甚至一些最惰性的分子的电位,这就是我们能够实现这一反应的原因。"该团队的偶然发现是在他们进行电合成的时候出现的。化学家们通常以两种方式之一进行电化学反应:在一个非分割的电化学池中(其中提供电流的阳极和阴极在同一溶液中)或在一个分割的电化学池中(其中阳极和阴极被一个多孔隔板隔开,该隔板阻止大型有机分子但允许离子通过)。一种方法可能比另一种更有效,但它们都产生相同的产品。研究小组发现,通过从分裂的电池切换到不分裂的电池,他们可以选择性地将二氧化碳分子附着在吡啶环的不同位置上,产生两种不同的产品。在未分裂的细胞中产生C4-羧化作用,在分裂的细胞中产生C5-羧化作用。"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仅仅通过简单地改变细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化学反应器,就能完全改变产品,"宋林说。"我认为对其发生原因的机理理解将使我们能够继续将同样的策略应用于其他分子,而不仅仅是吡啶,也许还能以这种选择性但可控的方式制造其他分子。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推广到其他系统的一般原则。"虽然该项目的二氧化碳利用形式不会解决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但这是以有用的方式利用过量二氧化碳的一小步。...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646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6465.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设计基于等离子体的新方法 为未来火星探索者生产氧气

科学家设计基于等离子体的新方法为未来火星探索者生产氧气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设计出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方法来生产和分离火星环境中的氧气。这是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氧原位资源利用实验”(MOXIE)的一个补充方法,它可能提供每公斤送往太空的仪器的高分子生产率。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在开发火星上的生命支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还可以生产加工燃料、建筑材料和肥料所需的原料和基础化学品。在AIP出版的《应用物理学杂志》上,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利用和加工当地资源在火星上生成产品的方法。因为火星大气层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形成的,可以通过分解产生氧气,而且其压力有利于等离子体的点燃,所以红色星球上的自然条件几乎是等离子体就地利用资源的理想条件。该团队包括来自里斯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索邦大学、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和荷兰基础能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人员指出,在火星上生产氧气的有两大障碍。“首先,分解二氧化碳分子以提取氧气。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分解的分子,”研究作者、里斯本大学的VascoGuerra说。“其次,将产生的氧气从还包含例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我们正在以一种整体的方式研究这两个步骤,以同时解决这两个挑战。这就是等离子体可以提供帮助的地方。”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种自然状态,包含自由带电粒子,如电子和离子。电子很轻,很容易被电场加速到非常高的能量。Guerra说:“当子弹般的电子与二氧化碳分子碰撞时,它们可以直接分解它,或者转移能量使其振动。这种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引导到二氧化碳的分解中。与我们在法国和荷兰的同事一起,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此外,等离子体中产生的热量也有利于氧气的分离。”氧气是创造一个可呼吸环境的关键,它也是为未来火星农业生产燃料和肥料的起点。就地生产燃料将是未来任务的需要。所有这些对于未来人类在火星上的定居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分解二氧化碳分子来生产绿色燃料和回收化学品,等离子体技术也可能有助于解决地球上的气候变化。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553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553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