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发光猎手:脉冲星之光能否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宇宙发光猎手:脉冲星之光能否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目前寻找暗物质的核心问题是: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暗物质由被称为轴子的粒子组成。阿姆斯特丹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最近的研究提出,如果暗物质确实是由轴子构成的,那么它可能会以脉动恒星发出的微弱额外光辉的形式显现出来。暗物质可能是我们宇宙中最炙手可热的成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神秘的物质形式,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迄今为止还未能探测到,但却被认为占了宇宙物质的很大一部分。宇宙中不少于85%的物质被怀疑是"暗物质",目前只能通过它对其他天文物体产生的引力来察觉。科学家们想要更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想真正看到暗物质--或者至少直接探测到它的存在,而不只是从引力效应中推断。当然,他们还想知道暗物质是什么。解决两个问题有一点很清楚:暗物质不可能是你我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暗物质的行为就会像普通物质一样--它会形成像恒星一样的物体,发光,不再是"暗"的。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找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尚未被人探测到的粒子,它很可能只与我们已知的粒子类型发生非常微弱的相互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世界的这一组成部分至今仍难以捉摸。我们有很多线索可以寻找。一种流行的假设是,暗物质可能是由轴子构成的。这种假想的粒子类型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为了解决一个与暗物质无关的问题。作为普通原子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子内部正负电荷的分离程度出乎意料地小。科学家们当然想知道原因。结果发现,有一种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粒子与中子的成分发生非常微弱的相互作用,恰恰会产生这种效应。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威尔切克(FrankWilczek)为这种新粒子起了一个名字:轴子--不仅与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等其他粒子名称相似,而且还受到一种同名洗衣粉的启发。轴子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尽管从未被探测到,但它可能会解决两个问题。包括弦理论(统一自然界所有力量的主要候选理论之一)在内的几种基本粒子理论似乎都预测可能存在类似轴子的粒子。如果轴子确实存在,它们是否也能构成部分甚至全部缺失的暗物质?也许是的,但困扰所有暗物质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对轴子同样适用:如果是这样,我们如何才能看到它们?如何让"黑暗"的东西变得可见?照亮暗物质幸运的是,对于轴子来说,似乎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如果预测轴子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它们不仅有望在宇宙中大量产生,而且一些轴子还可能在强电磁场的作用下转化为光。一旦有了光,我们就能看见。这会是探测轴子--进而探测暗物质--的关键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首先要问自己,宇宙中已知最强的电场和磁场出现在哪里?答案是:在旋转中子星(又称脉冲星)周围的区域。这些脉冲星--"脉冲星"的简称--是一种致密天体,质量与太阳大致相同,但半径却小了约10万倍,只有约10千米。脉冲星如此之小,却以极高的频率旋转,沿着旋转轴发出明亮的窄射电束。脉冲星的光束就像灯塔一样,可以扫过地球,使人们很容易观测到脉冲星。然而,脉冲星巨大的自转还有更多作用。它把中子星变成了一个极强的电磁铁。这反过来可能意味着脉冲星是非常高效的轴子工厂。一颗普通的脉冲星每秒钟就能产生50位数的轴子。由于脉冲星周围存在强大的电磁场,这些轴子中的一部分可以转化为可观测到的光。也就是说:如果轴子存在的话--但现在可以用这一机制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观察脉冲星,看看它们是否会发出额外的光,如果会,就确定这些额外的光是否可能来自轴子。模拟微妙的光芒在科学领域,要真正进行这样的观测当然没那么简单。轴子发出的光可以用无线电波的形式探测到--只是这些明亮的宇宙灯塔向我们发出的总光的一小部分。我们需要非常精确地知道一颗没有轴子的脉冲星和一颗有轴子的脉冲星是什么样子,才能看出其中的差别--更不用说量化这种差别并将其转化为暗物质数量的测量值了。这正是一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现在所做的。在荷兰、葡萄牙和美国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小组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可以详细了解轴子是如何产生的、轴子是如何逃离中子星引力的,以及在逃离过程中轴子是如何转化为低能射电辐射的。然后将这些理论结果放到计算机上,利用最先进的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来模拟脉冲星周围轴子的产生,这种模拟最初是为了了解脉冲星如何发射无线电波背后的物理学原理而开发的。一旦虚拟产生,轴子在中子星电磁场中的传播就会被模拟出来。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定量地了解无线电波的后续产生,并模拟这一过程如何在脉冲星本身产生的固有发射之外提供额外的无线电信号。检验轴心模型理论和模拟的结果随后接受了第一次观测检验。利用对附近27颗脉冲星的观测,研究人员将观测到的无线电波与模型进行了比较,以确定测量到的任何过量是否能为轴子的存在提供证据。不幸的是,答案是"否"--或者乐观一点说:"还没有"。轴子并没有立即出现在我们面前,但也许这并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如果暗物质那么容易泄露秘密,那么它早就被观测到了。因此,我们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在未来的观测中发现轴子。与此同时,目前没有观测到轴子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结果。模拟脉冲星和实际脉冲星之间的首次比较,为轴子与光的相互作用设定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限制。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设定限制,而是要证明轴子确实存在,或者确保轴子根本不可能是暗物质的组成部分。新成果只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它们只是一个全新的、高度跨学科领域的开端,这个领域有可能极大地推动轴子的研究。参考文献"迪昂-诺德胡斯(DionNoordhuis)、阿尼鲁德-普拉布(AnirudhPrabhu)、塞缪尔-维特(SamuelJ.Witte)、亚历山大-陈(AlexanderY.Chen)、法比奥-克鲁兹(FábioCruz)和克里斯托夫-韦尼格(ChristophWeniger)合著的《脉冲星极冠级联中产生的轴子的新约束》,2023年9月15日,《物理评论快报》。DOI:10.1103/PhysRevLett.131.111004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385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3853.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探测到来自脉冲星的极高能伽马射线

科学家探测到来自脉冲星的极高能伽马射线科学家探测到来自脉冲星的极高能伽马射线,其能量高达20TeV,相当于可见光能量的10万亿倍。这一发现挑战了对脉冲星的传统认知。脉冲星是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恒星残骸,几乎完全由中子构成,旋转极快,密度极高,一茶匙物质的质量就超过50亿吨。脉冲星会像宇宙灯塔那样发射旋转的电磁辐射束。如果辐射扫过太阳系,我们就会定期观察到辐射的闪光。Vela脉冲星此前观测到的伽马射线能量在GeV范围内,但利用位于纳米比亚的H.E.S.S.天文台,天文学家在TeV能量范围内观测到了辐射。来源,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

封面图片

中子星碰撞事件GW170817帮助揭开暗物质之谜

中子星碰撞事件GW170817帮助揭开暗物质之谜两颗正在合并的中子星的艺术家插图。资料来源:NSF/LIGO/索诺玛州立大学/A.Simonnet类轴子粒子研究文理学院的物理学家布帕尔-德夫(BhupalDev)利用这次中子星合并的观测结果--天文学界将这一事件命名为GW170817--得出了关于类轴子粒子的新约束条件。这些假想粒子尚未被直接观测到,但它们出现在标准物理学模型的许多扩展中。轴子和类轴子粒子是构成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的宇宙中部分或全部"缺失"物质或暗物质的主要候选粒子。至少,这些相互作用微弱的粒子可以作为一种门户,将人类所知的可见部分与宇宙中未知的黑暗部分连接起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ReviewLetters)上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该大学麦克唐纳空间科学中心(McDonnellCenterfortheSpaceSciences)的研究员德夫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可能就潜伏在不远处。"中子星合并的启示当两颗中子星合并时,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高温、高密度的残余物。德夫说,这个残余物是产生奇异粒子的理想温床。残余物会在一秒钟内变得比单个恒星热得多,然后根据初始质量的不同,沉淀为一颗更大的中子星或黑洞。在这幅动画中,注定要灭亡的中子星呼啸着走向灭亡,它代表了在GW170817发生九天后观测到的现象。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CI实验室这些新粒子悄无声息地逃离了碰撞的碎片,在远离其源头的地方,可以衰变成已知的粒子,通常是光子。德夫和他的团队(包括华盛顿大学校友史蒂文-哈里斯(现为印第安纳大学NP3M研究员)以及让-弗朗索瓦-福尔廷、库弗-辛哈和张永超)发现,这些逃逸的粒子会产生独特的电磁信号,可以被美国宇航局的费米-LAT等伽马射线望远镜探测到。研究小组分析了这些电磁信号的光谱和时间信息,确定他们可以将这些信号与已知的天体物理背景区分开来。然后,他们利用费米-LAT关于GW170817的数据,推导出轴子-光子耦合作为轴子质量函数的新约束条件。这些天体物理约束与实验室实验(如轴子暗物质实验(ADMX))的约束相辅相成,后者探测的是轴子参数空间的不同区域。粒子物理学的未来前景未来,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如费米-LAT)或拟议中的伽马射线任务(如华盛顿大学领导的先进粒子-天体物理学望远镜(APT)),在中子星碰撞期间进行其他测量,帮助提高他们对类轴心粒子的理解。德夫说:"中子星合并等极端天体物理环境为我们寻找轴子等暗部门粒子提供了新的机会之窗,轴子可能是了解宇宙中缺少的85%物质的关键。"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41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415.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脉冲星发出有史以来能量最高的伽马射线

科学家发现脉冲星发出有史以来能量最高的伽马射线脉冲星是在超新星爆炸中壮观爆发的恒星遗留下来的尸体。爆炸会留下一颗直径仅约20公里的微小死星,它的旋转速度极快,并具有巨大的磁场。H.E.S.S.的科学家埃玛-德奥纳-威尔赫尔米(EmmadeOñaWilhelmi)解释说:"这些死星几乎完全由中子组成,密度惊人:一茶匙的物质质量超过50亿吨,大约是吉萨大金字塔质量的900倍。"脉冲星发出旋转的电磁辐射束有点像宇宙灯塔。如果它们的光束扫过我们的太阳系,我们就会看到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出现的辐射闪光。这些闪光也被称为辐射脉冲,可以在电磁波谱的不同能段中搜寻到。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辐射的来源是脉冲星的磁层中产生并加速的快速电子,它们正向脉冲星的外围移动。磁层由等离子体和电磁场组成,环绕恒星并与恒星共同旋转。波兰尼古拉斯-哥白尼天文中心(CAMKPAN)的布罗内克-鲁达克(BronekRudak)说:"电子在向外运动的过程中获得能量,并以观测到的辐射束的形式释放出来。"维拉脉冲星位于南天的船帆座,是电磁波谱射电波段最亮的脉冲星,也是千兆电子伏特(GeV)范围内最亮的宇宙伽马射线持续源。它每秒旋转大约11次。然而,在超过几个GeV时,它的辐射就会戛然而止,这可能是因为电子到达了脉冲星磁层的末端,并从磁层中逃逸出来。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通过使用H.E.S.S.进行深入观测,现在又发现了一种能量更高的新辐射成分,其能量高达数十太电子伏特(TeV)。来自南非西北大学的合著者克里斯托-文特尔(ChristoVenter)说:"这比以前从这个天体中探测到的所有辐射的能量高出约200倍。这种超高能量成分出现的相位间隔与在GeV范围内观测到的相位间隔相同。然而,要达到这些能量,电子可能要比磁层走得更远,但旋转发射模式需要保持不变。"领导这项研究的法国天体粒子与宇宙学(APC)实验室的AracheDjannati-Atai说:"这一结果挑战了我们以前对脉冲星的认识,需要重新思考这些天然加速器是如何工作的。""粒子在磁层内或磁层外沿磁场线加速的传统方案无法充分解释我们的观测结果。也许我们看到的是粒子在光柱之外通过所谓的磁重联过程加速,而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了旋转模式?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也很难解释如此极端的辐射是如何产生的"。无论如何解释,Vela脉冲星现在正式保持着迄今为止发现的伽马射线能量最高脉冲星的记录。Djannati-Atai说:"这一发现打开了一个新的观测窗口,利用目前和即将出现的更灵敏的伽马射线望远镜可以探测到数十太电子伏特范围内的其他脉冲星,从而为更好地了解高磁化天体的极端加速过程铺平了道路。"...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843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8431.htm

封面图片

“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

“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据了解,从1967年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FAST在2017年10月发现首颗脉冲星的50年里,全世界总共发现的脉冲星只有3000多颗。“中国天眼”目前已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是国际上同时期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另外,“中国天眼”拓展了人类对脉冲星辐射强度的观测范围,其发现的900余颗新脉冲星中,大多数是世界其他望远镜难以发现的暗弱脉冲星。专家介绍,最新发现的近百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与正常脉冲星相比,辐射流量密度要低一个量级。对这些偶发脉冲星的研究对于理解银河系中恒星死亡后形成多少致密中子星残骸以及揭示未知的脉冲辐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FAST每年观测时间稳定在5300小时左右,为持续产出科研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762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7626.htm

封面图片

“中国天眼”FAST 已经发现了 883 颗脉冲星

“中国天眼”FAST已经发现了883颗脉冲星图片截自央视新闻频道那么,脉冲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找,找到以后又有什么用呢?今天咱们就来仔细聊聊,顺便再跟大家分享点关于FAST的小八卦。脉冲星是指疯狂闪烁的星吗?先说说“脉冲星”。从地球看来,脉冲星是周期性地闪烁电磁脉冲的天体,脉冲间隔极短,从几毫秒到上百秒不等。不过,脉冲星并不是真的在闪烁,所谓脉冲,只是脉冲星以发疯般的速度旋转造成的假象。那脉冲星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恒星“内心拉扯”的结果。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正常”恒星,内部都有两股力量在相互抗衡:引力驱使恒星物质向核心坠落,而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则把物质向外推。核聚变的燃料总有用完的一天,所以引力总能最终赢得这场角力。当一颗大质量恒星(例如,超过8倍太阳质量)最终耗尽所有燃料时,它就会向中心坍缩,发生猛烈的内爆,再向外弥散,迸发出一朵绚烂的“烟花”。这个过程叫做“超新星爆发”。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金牛座的“天关”星宿附近爆发过一颗超新星,白天可见23天,夜晚可见22个月。这起超新星爆发被中国的天文学家记录下来,史称“天关客星”。尘烟散去,在恒星原来的位置,可能会留下一颗非常致密的天体——中子星。在其内部,原子结构不复存在,电子被压入原子核,与质子结合为中子。中子星的质量超过1.4个太阳,直径却只有十几公里。换句话说,每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相当于全球人类的质量总和!中子星还继承了恒星残余质量的旋转角动量。在同样的角动量下,转速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我们每每看到,冰舞运动员在旋转时把双臂收拢或举到头顶,就会猛然滴溜溜地转得飞快。同理,当恒星坍缩为中子星后,转速会成亿倍地飙升。脉冲星的射电脉冲扫过地球。MichaelKramer制作中子星具有强磁场,驱动其周围的带电粒子,发出强烈的射电辐射束,从它的两个磁极喷涌而出。如果随中子星自转的辐射束正好扫过地球,我们就能测到周期性的射电脉冲,就好比某些迪厅的特效灯总是在转圈圈,虽然灯光一直开着,但从一个方向看过去就时亮时暗。嗯,这么一比喻,那脉冲星可以说属于是恒星的遗体在自己坟头蹦迪了……前面提过的天关客星,就留下了一颗周期33毫秒(每秒自转30圈)的脉冲星,抛散出的渐冷烟花则是著名的蟹状星云。蟹状星云。图源NASA在全球发现的3000多颗脉冲星中,绝大多数是中子星,但也有2颗是白矮星(还保有原子结构的低质量恒星遗骸):天蝎座AR和宝瓶座AE。FAST可不是“快”的意思大部分脉冲星在可见光波段没有显著辐射,而在射电波段看起来比较亮。幸运的是,在地球这边,大气层对射电波段相当优待,透明度极高,所以射电望远镜特别适合在地面上观测脉冲星。地球大气层对各波长电磁波的屏蔽。图源NASA接下来就说说咱们的FAST。FAST的名字来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radioTelescope)的英文缩写。这座巨型单碟射电望远镜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dàng),依照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洼地而建,2011年开工,2016年落成,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的全口径均有反射面的射电望远镜(俄罗斯的RATAN-600口径虽有576米,却只有细细一圈反射环)。FAST鸟瞰。图源FAST官网——顺便说说,大家可能觉得FAST这个缩写听起来很酷,而全称却显得太直白了。没办法,“缩写不明觉厉,全称真没创意”这是天文界的传统,比如TMT是“30米望远镜”,VLT是“甚大望远镜”,ELT是“特大望远镜”,EELT是“欧洲特大望远镜”。韦布空间望远镜听起来是不是还算正常?可它最初的名字其实是“下一代空间望远镜”(相对于哈勃而言)……为什么射电望远镜都这么大?这是因为在相同的分辨率需求下,要观测的波长越长,“锅”的口径就得越大,不然就看不清了。在红外波段工作的韦布望远镜比主攻可见光的哈勃望远镜口径要大(6.5米vs2.4米),而射电望远镜要观测的波段,比这俩还要高5、6个数量级,那是真非往大了整不可了,口径就是正义用在这里是一点都没错。细心的读者可能还有两个疑问:①球面实际上无法将遥远星光汇聚到单一焦点,得用抛物面才行,FAST为何要做成球面望远镜?②一口大锅这么摆在地上,岂不是只盯着天顶一点,就算随着地球自转,也只能扫描天顶所在的这个圆?实际上,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也是科普的时候使用简略类比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形状的关系,我们很喜欢把各类射电望远镜称为“锅”。但是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也会被误导,容易觉得FAST也像咱们家炒菜的大铁锅一样,硬邦邦一整个,形状不会改变,但实际上,FAST的身段灵活得很。FAST由4450片反射板拼成,通过电机驱动,这些反射板能够改变姿态,当一片区域的反射板在统一指挥下规律地调整,就能在“锅”里泛起一片“涟漪”,改变镜面的形状。经“FAST之父”南仁东和团队的计算,只需和球面偏离0.47米,就可以把口径300米的球面改成抛物面,把射电信号聚焦在一点。所以,在任意时刻,FAST只有一片口径300米的圆形工作区域。通过反射板的齐心协力地调整,这个工作区能在“锅”里自如“漂移”,所以可观测天区的范围相当广。倘若保持完整的300米口径,能从北纬52.2°(工作区紧贴锅南沿)观测到南纬0.6°(工作区紧贴锅北沿)。如果愿意牺牲一点有效口径,则可以覆盖北纬65.8°到南纬14.2°的天空。FAST光路,黄色虚线是抛物面工作区·图源南仁东《FAST项目介绍》观测脉冲星有什么实际应用?FAST发现这么多脉冲星,那么观测脉冲星有什么实际应用?它的用处还真不少。当脉冲星发来的信号穿越星际时,会被沿途的电离气体阻碍,造成延迟。路程越长,电离气体越多,迟到越厉害。如果知道了脉冲星离我们有多远,再通过精密测量延迟的程度,就能反推信号沿途的星际介质分布情况。影响脉冲星信号的还有磁场,当电磁信号经过磁场时,它的偏振属性会被改变,磁场越强,改变幅度越大。测量信号的偏振,能够反推信号沿途的磁场分布情况。当超大质量天体扰动时空时,会产生引力波,改变脉冲星信号到达我们的时间。所以通过精确测量脉冲星周期的起伏,可以探测引力波。倘若能发现脉冲星-黑洞双星系统,观测一个稳定输出的天体和一个扭曲时空的天体如何搅拌乾坤,就更能检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大大推动基础物理研究。脉冲星的自转周期非常稳定,有些在长期表现上堪与原子钟媲美,并且它们“永不断电”,可比原子钟皮实多了。将脉冲星和原子钟结合起来,可以建立长时间稳定的精准时间系统,甚至用于星际导航。旅行者“地球之声”金唱片左下方以14颗脉冲星指示太阳系的方位。图源NASA最后总结一下,FAST和它发现的脉冲星们,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而这些发现,说不定有朝一日还能够帮助人类在星海中航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115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1159.htm

封面图片

闪烁脉冲星揭示神秘星际等离子体

闪烁脉冲星揭示神秘星际等离子体脉冲星--快速旋转的恒星残余物,像灯塔一样闪烁--偶尔会显示出极端的亮度变化。天体物理学家预测,这些短暂的亮度爆发是因为星际等离子体的密集区域(恒星之间的热气体)散射了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波。然而我们人类仍不知道形成和维持这些密集的等离子体区域所需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星际结构,需要对其小规模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观察。这方面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是脉冲星的闪烁。当脉冲星的无线电波被星际等离子体散射时,独立的电波相互干扰并在地球上形成一个干扰模式。当地球、脉冲星和等离子体彼此相对运动时,这种模式被观察为时间和频率上的亮度变化:动态光谱。这就是闪烁。由于脉冲星信号的点状性质,散射和闪烁发生在等离子体的小区域。在对动态光谱进行专门的信号处理后,可以观察到生动的抛物线特征即闪烁弧,这跟天空中的脉冲星散射辐射的图像有关。一个特殊的脉冲星--J1603-7202-在2006年经历了极端散射。这使得它成为研究这些密集等离子体区域的一个令人兴奋的目标。然而这颗脉冲星的轨迹仍然没有被确定,因为它在一个面对面的轨道上围绕着另一颗叫做白矮星的紧凑型恒星运行,而且天文学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其他方法来测量它。幸运的是,闪烁弧有双重作用:其曲率跟脉冲星的速度有关,也跟脉冲星和等离子体的距离有关。脉冲星的速度如何在它的轨道上变化取决于轨道在空间的方向。因此,在脉冲星J1603-7202的情况下,研究人员们计算了弧线的曲率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方向。跟以往的分析相比,研究人员对脉冲星J1603-7202的轨道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是一个重大的改进。这证明了闪烁法在补充替代方法方面的可行性。通过对跟等离子体的距离的测量,研究人员表示,从地球上看,它大约是跟脉冲星距离的3/4。这似乎跟任何已知的恒星或星际气体云的位置不相吻合。脉冲星闪烁研究经常探索像这样的结构,否则是看不到的。因此,问题仍有待解决:散射脉冲星辐射的等离子体的来源是什么?最后,通过利用轨道测量,研究人员得以估计J1603-7202的轨道同伴的质量。根据计算,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一半。当跟J160-7202的高度圆形轨道一起考虑时,这意味着这个同伴很可能是一个由碳和氧组成的恒星残余物--比起更常见的以氦为基础的残余物,在脉冲星周围的发现更稀少。由于现在拥有一个近乎完整的轨道模型,所以研究人员目前有可能将J1603-7202的闪烁观测转化为天空中的散射图像并以太阳系的尺度绘制星际等离子体。创建导致无线电波极端散射的物理结构的图像可能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密集区域是如何形成的及星际等离子体在星系的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684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6843.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