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首个寒潮红色预警来了 一文看懂寒潮是什么

今冬首个寒潮红色预警来了一文看懂寒潮是什么对此,央视新闻客户端发文进行了一次科普:寒潮是冷空气的一种,是一种灾害性天气,2017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即为寒潮。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每个颜色的分级标准各有不同,其中红色为最高。目前,我国山西部分地区已经升级为寒潮红色预警。寒潮期间降温幅度大,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易诱发气道痉挛、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持续降雪还可能导致路面结冰易摔倒,道路结冰也给交通出行增添困扰。...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44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4485.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疆发布暴雪大风寒潮红色预警信号

新疆发布暴雪大风寒潮红色预警信号中国新疆气象台星期四(2月15日)发布暴雪、大风、寒潮三个红色预警信号,皆为最高级别。综合中国央视新闻和澎湃新闻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预计,星期四白天到夜间,塔城地区北部、阿勒泰地区北部东部的部分区域有暴雪,山区局部大暴雪(25至45毫米)。气象台也预计,星期五(16日)白天到夜间,伊犁州北部东部、克州北部山区的部分区域有暴雪或大暴雪(12至30毫米)。需加强防范强降雪和风吹雪、雪崩对冰雪旅游、道路交通和畜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气象台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预计,15日白天到17日夜间,新疆大部先后有5至6级西北风,风口风力12级,克拉玛依市、克州、阿克苏地区、巴州北部、东疆等地风口阵风13至14级,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阵风15级,局地有暴风雪或风吹雪。气象台也预计,新疆大部气温先升后降。16日到18日清晨,北疆、哈密市最低气温下降10至12℃,北疆西部北部、天山山区及北坡、哈密市北部降温16至20℃,阿勒泰地区局部降温24℃以上,将出现强或特强寒潮。17日到19日清晨,南疆、吐鲁番市最低气温下降8至12℃,局部降温16℃以上,将出现寒潮或强寒潮。中央气象台则在天气公报中预测,较强冷空气星期四将影响中国南方地区,关注大风、降温、降雨等的影响,东部海区关注大风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未来三天,新疆北部有强降雪,关注前期降雪叠加效应对交通、旅游、设施农业等的影响,防范雪崩等灾害。17日至22日,将有寒潮影响中国,关注大风降温及雨雪天气的影响。2024年2月15日7:12PM

封面图片

中国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北部多地或出现大暴雨

中国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北部多地或出现大暴雨中国中央气象台星期六(7月29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北部多地将出现暴雨或特大暴雨。这是中央气象台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综合《北京日报》和观察者网报道,中国中央气象台星期六傍晚6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预计星期六晚8时至星期天(30日)晚8时,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中东部、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河北中南部、北京中南部、天津、河南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河北中南部沿山地区、北京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特大暴雨(250~400毫米)。安徽西北部和南部、浙江中部沿海、福建中部沿海、广东中部、云南西南部、陕西中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70毫米,局地可超过10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雨红色预警是指,三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北京日报》指出,这也是自2010年中国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上一次还是2011年9月29日。预警指示了防御指南,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同时,中国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也在星期六傍晚6时联合发布了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警指出,预计,星期六晚8时至星期天晚8时,北京西南部、河北西部、山西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其他地区也可能因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引发山洪灾害。

封面图片

月初30℃,月末大降温 今年到底会是冷冬还是暖冬啊?

月初30℃,月末大降温今年到底会是冷冬还是暖冬啊?图1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站点实况图(11月1日08时-16时)图211月3-7日全国过程最大降温幅度分布图(单位:℃)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那么究竟如何评判是冷冬还是暖冬?北方多地入冬偏晚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最新气候预测,今年冬季会是个暖冬吗?厄尔尼诺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偏暖≠暖冬!“冷冬”“暖冬”到底谁说了算?“冷不冷,看立冬”“今冬冷暖看霜降”……早年间,人们通过民间农谚来预判气候,以便合理安排农事。老祖宗的话,是长期农耕历史演化的结果。但绝对准确可靠吗?还真不一定。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冷冬/暖冬评判的是一整个冬季的冷暖状况,所以一时的冷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况,大家不能通过一场寒潮或者一段时间偏暖就武断地下结论。其次,冬季偏冷/偏暖与冷冬/暖冬也不是一回事。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比平均状况偏高就可以说是偏暖,比平均气温偏低就是偏冷。而冷冬/暖冬则不同,是有严格标准的。国家气候中心制定了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并于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冷冬等级》国家标准也在2017年发布。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过冬季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与标准差(描述序列偏离其平均状况的统计量)来判断。以暖冬为例,又分为单站暖冬和全国暖冬。当一个站点的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其标准差的0.43倍,定义为单站暖冬;全国暖冬采用全国范围内暖冬面积占全国有效面积的百分比(也称暖冬指数)来界定,暖冬指数≥50%,定义为全国暖冬。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社(作者提供)根据暖冬判定标准,1951年至2018年,我国共出现20个全国性暖冬年。不过,偏暖的年份并非都是暖冬年,而暖冬年气温距平也并非都比平均值偏高。比如2013年至2018年的6个冬季,气温距平都为正值,但只有2013、2014和2016年是暖冬;而1972年冬季气温距平与现在的平均值相比是负距平,但与当年使用的平均值相比是明显的正距平,这样的差异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不同阶段气温平均值升高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暖冬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1951年至2018年出现的20个全国性暖冬中,有18个出现在1985年以后。今年冬天格外暖,厄尔尼诺需“背锅”?今年秋季以来,我国北方气温异常偏高,多地冬天集体“迟到”。虽然东北大部、华北西北部、西北大部等地已经入冬,但上述大部地区入冬时间较常年偏晚,部分地区偏晚超过5天。这种极端反常的气候现象,真的是与厄尔尼诺有关吗?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自2023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以来,5月至10月关键区海温指数呈现快速增暖持续趋势,已经连续五个月超过0.5℃,可以判定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强度为中等,类型为东部型,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Niño3.4区海温指数(°C)和SOI指数逐月演变。(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厄尔尼诺的确是影响我国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对我国而言,厄尔尼诺的发生常常导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据统计,1951年至2000年发生过14次厄尔尼诺,有13次我国冬季出现暖冬。最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该年冬季我国平均气温-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其中,鲁苏皖浙粤沪等6省(直辖市)经历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冬季。但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入冬偏晚,主要还是今秋以来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以纬向型环流为主,我国受高度场正异常控制,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总体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的结果。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会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前冬(2023年12月)偏暖,后冬(2024年1月至2月)接近常年,北方出现暖冬概率较大。冷暖大波动“虽迟但到”,背后气象原因还有哪些?从“火箭式”升温到“断崖式”降温,寒潮“虽迟但到”。截至目前,已有两轮较强冷空气携风带雪席卷而来。很多人不由得推测,难道厄尔尼诺的判定有误?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影响因素也较多,即使在暖冬,也会有阶段性的冷,寒潮和大雪纷飞的场景都不会缺席。比如,2016年冬季虽然是1951年以来最暖冬季,但仍遭遇了4次大范围冷空气过程,局地降温幅度超过16℃。目前来看,今年冬天仍然会有阶段性冷空气活动,需密切关注临近的天气预报和预警,防范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厄尔尼诺并非等同于暖冬,寒潮也并未“打脸”厄尔尼诺。科学研究表明,温室气体增加、东亚冬季风减弱、火山和太阳活动等都是可能导致暖冬的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急剧增加是近几十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矿物质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导致温室气体大规模排入大气中,由于温室气体特有的保温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平均气温的升高,特别是冬季气温的升高,导致暖冬的形成。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变化的直接原因。一般情况下,冬季风弱,意味着高纬度冷气团不活跃,侵入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少、势力弱,则冬季气温偏高,易出现暖冬。而冬季风强时则相反。极涡和副热带高压也会影响我国冬季气候。当冬半年极涡面积小而深厚时,极涡往往龟缩于极地附近,冷空气聚集于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不容易向中纬度地区扩散,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影响较小,冬季平均温度就偏高易形成暖冬;而极涡面积大而浅薄时,极涡往往偏离极地,活动于中高纬度地区或东移南下,带来一股股较强冷空气,使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气温大幅度下降。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冬季的冷暖。一般情况下,当它强大时,有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北方输送,易出现暖冬;当它较弱的时候,则不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北方输送,我国冬季温度往往偏低,出现冷冬。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有利于我国维持冬季偏暖气候。总之,准确预测平均气温超过临界点的难度大,对冬季气温的预测往往只能给出偏暖或偏冷的趋势,是否为暖冬或者冷冬的最终评判需要等冬季结束后,根据实况数据才能确定。对公众而言,无论是暖冬还是冷冬,都需及时关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适时添衣保暖,做好防护措施。作者:崔国辉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记者审核:周兵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出品:科普中国...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88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883.htm

封面图片

多地气温超40℃ 为什么极端高温越来越多?

多地气温超40℃为什么极端高温越来越多?世界范围极端天气频发高温预警已经成为常态,6月份,北京市气象局发布1次高温蓝色预警、7次高温黄色预警、3次高温橙色预警和1次高温红色预警;其中在6月22、23和24日,连续三天最高温度突破40℃,北京南郊观象台温度分别达到41.1℃、40.3℃和40.0℃,创下北京现代气象观测史上首次连续三天40℃的极端高温新纪录。高温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6月中下旬,美国多州出现电力紧张,甚至出现大面积停电。例如,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市出现近100个小时没有电力供应的情况。(由于加拿大山火肆虐,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大片地区处于严重的空气污染之中。)世界范围内多地同时出现高温天气,在6月21日,墨西哥新拉雷多连续三天最高温度超过45°C,蒙克洛瓦连续三天最高温超过46°C;巴基斯坦诺昆迪最高温达到49℃;伊朗扎博勒最高温达到50.8℃,成为当天全球之最。极端高温只是全球极端天气灾害的冰山一角,全球变暖带来的“灾害套餐”里还有暴雨、洪涝、干旱、山火、更强台风、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等。6月以来,海地暴雨成灾导致至少42人死亡,约1.9万人流离失所;厄瓜多尔的埃斯梅拉达斯省12小时内下了当地平常一个月的降水量,导致洪水泛滥,数万人受影响;加拿大野火蔓延,过火面积超过7.7万平方千米;气旋风暴“比尔乔伊”在印度海岸登陆,导致2死23伤;俄罗斯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因暴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为什么极端天气的出现 是因为全球变暖?我们为什么笃定极端天气和全球变暖密不可分呢?这是因为在过去数十年里,气候领域发展了较为成熟的极端天气检测与归因分析方法。其思路并不复杂,假如掷普通的骰子,得到最大值6的概率是六分之一;如果你某次掷出6,可以将其归为随机的运气,但是如果掷很多次,出现6的概率远远大于六分之一,这时候就不能将其归因为运气,很有可能是骰子本身被做过手脚。极端天气也一样,对有全球变暖和没有全球变暖分别进行模拟:如果在全球变暖的模拟中,出现某种极端天气的概率大大提高,就不能将其归因于随机性(非线性)的天气过程,而是全球的日益变暖改变了这种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2004年,英国气象局哈德莱(Hadley)中心PeterStott等人在Nature上发表文章[1],对2003年欧洲极端高温天气进行归因分析。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在欧洲导致7万多人死亡。他们的分析指出,由于全球变暖,2003年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可能性翻番,因此,极端高温天气的“骰子”已经被全球变暖所改变,当屡次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时,就不能看作是纯粹的随机天气过程所产生的。过去几年,国际天气归因小组(WWA)对全球极端干旱、高温、暴雨、寒潮和风暴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全球各种极端天气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全球变暖的影子。例如2022年8月,伦敦最高温度超过40℃;2021年6月底,加拿大力顿(Lytton)最高温度达到49.6℃。分析表明,在没有全球变暖的时候,这样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2,3]。2022年3月,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破122年的历史纪录,模拟分析表明,气候变化让这样的事件发生概率增加了30倍[4]。如果还是用掷“骰子”来做比喻天气过程,极端高温的这一面已经被全球变暖深度改造了。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归因分析,气候变暖和变湿使得河南暴雨的发生概率翻番,降雨强度增加了大约7.5%。不要小看这7.5%,这可能就是导致最严重灾难的那多余的降水。到本世纪末,如果按照中等排放情形来估计,降水强度相比近期还会再增加21.9%,概率再增加4倍,郑州720这样的极端暴雨也是一个被全球变暖深度改造过的“骰子”。之所以各种极端天气频发,是因为当全球温度升高时,更多的热量进入到气候系统,尤其是大气中能容纳更多的水汽,因此当发生降雨时,因为水汽更多,容易导致暴雨和洪涝发生。而对于干旱地区,空气更加不容易达到饱和,所以干旱会变得更加严重,这就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湿变湿,干变更干”的效应[5]。另外,水汽凝结过程中释放更多的潜热,这会使风暴变得更强,导致飑线、下击暴流、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更严重。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报告,过去20年,极端高温事件数量大幅度增加了232%,洪涝灾害增加134%、风暴增加97%,山火燃烧增加46%,干旱事件增加29%——我们已经全面进入灾害频发的新阶段。随着北半球夏季的到来,极端高温肆虐将成为常态,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各国早预警、早行动。对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而言,除了提供天气预警和预报,还需要多关注弱势人群、户外和高温天气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公共的避热中心,尤其是在高温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开放公共活动中心、政府部门、图书馆等,使得户外工作者能避开正中午最酷热的天气。对于公众而言,则需要关注各种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及时更新最新预报和预警,从而减少中暑风险。参考文献[1]Stott,P.A.,Stone,D.A.,Allen,M.R.2004.HumancontributiontotheEuropeanheatwaveof2003.Nature,432,610-614. [2]Philip,S.Y.,Kew,S.F.,vanOldenborgh,G.J.,Anslow,F.S.,Seneviratne,S.I.,Vautard,R.,Coumou,D.,Ebi,K.L.,Arrighi,J.,Singh,R.,vanAalst,M.,PereiraMarghidan,C.,Wehner,M.,Yang,W.,Li,S.,Schumacher,D.L.,Hauser,M.,Bonnet,R.,Luu,L.N.,Lehner,F.,Gillett,N.,Tradowsky,J.S.,Vecchi,G.A.,RoDELL,C.,Stull,R.B.,Howard,R.,Otto,F.E.L.2022.RapidattributionanalysisoftheextraordinaryheatwaveonthePacificcoastoftheUSandCanadainJune2021.EarthSyst.Dynam.,13(4),1689-1713.[3]Zachariah,M.,Vautard,R.,Schumacher,D.L.,Vahlberg,M.,Heinrich,D.,Raju,E.,Thalheimer,L.,Arrighi,J.,Singh,R.,Li,S.,Sun,J.,Vecchi,G.,Yang,W.,Seneviratne,S.I.,Tett,S.F.B.,Harrington,L.J.,Wolski,P.,Lott,F.C.,McCarthy,M.,Tradowsky,J.S.,Otto,F.E.L.2022.Withouthuman-causedclimatechangetemperaturesof40℃intheUKwouldhavebeenextremelyunlikely.[4]https://www.worldweatherattribution.org/climate-change-made-devastating-early-heat-in-india-and-pakistan-30-times-more-likely/[5]Held,I.M.,Soden,B.J.2006.Robustresponsesofthehydrologicalcycletoglobalwarming.JournalofClimate,19(21),5686–5699. ...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25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258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