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刷出来的焦虑与抑郁有多严重?

刷短视频刷出来的焦虑与抑郁有多严重?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梦梦一直以为所有的中学生都和自己一样,所有时间都花在作业和试卷里,虽然压力也很大但并不觉得苦。而她下载了小X书之后,看到了很多其他城市以及海外留学的高中生的生活vlog,它们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平行世界”,打破了梦梦原本狭窄的认知。“平行世界”中的同龄人,有着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像社团活动,节日派对等等,即使是枯燥无聊的学习在他们的 vlog中也是快乐松弛的。这些,让梦梦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也触发了她对自己生活的苦闷与迷茫。后来,她很快就被确诊为中度焦虑和抑郁。幸好,梦梦自己意识到了问题,积极寻求帮助,在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梦梦调整了心态和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情况慢慢好了起来。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梦梦的问题绝不是个例,很多中学生也有类似的困扰,甚至成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那么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今天咱们就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上行比较?中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导致心理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行比较”。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会为了评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能力和观点等社会特征,而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社会比较可以根据与自己某方面相比更出色、相似和更差这三个水平,而分为上行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通常来说,平行比较有助于形成更为真实和客观的自我认知,下行比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尊心和满足感,让人感到相对优越。而上行比较则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引发自我贬低和挫折感,也可能会促使个体努力提升自己。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算法总能“聪明地”发现人们爱看那些滤镜下的人生切片,并进行大范围的推送,当人们刷到了这些视频,算法又会继续推同类的视频过来,从而为用户构建了促进上行比较的信息茧房。很多成年人尚且在这样的信息茧房里焦虑不已,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还不能很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又缺乏批判性思维,对于那些晒生活的vlog,很少会考虑到诸如“这些都是真实的吗?”“他们的生活全都是光鲜的一面吗?”等问题。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当上行比较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时,滋生的往往是失望、挫败、不满和焦虑等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迟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而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当注意孩子的这类情绪及手机的使用情况,及时做出积极引导。刷短视频刷出来的焦虑有多严重?梦梦的案例并非个别,中学生的这类心理健康问题比我们想象得更为普遍。根据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全国范围内有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中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为20%和43.6%。教育环境、学业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等问题本就已经给乡村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上行比较更是给他们的焦虑雪上加霜。国内一项针对516名中学生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前三名分别为抖音、B站和小红书,各类网络视频已经成为很多青少年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青少年各类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方诗琪,2022)并且,85.9%的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来刷这些社交媒体,其中大量的时间花在看那些大V和网红发布的内容上。图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交媒体影响者(SMI)接触时长对比图(方诗琪,2022)但是,长时间刷视频内容对他们来说却是弊大于利的。研究者发现,青少年上网刷视频的时间越长,上行社会比较的倾向就越强,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物质主义倾向也越强,而自尊却越来越低。研究者认为,由于现在的媒体平台所涌现的内容往往只会展示积极的一面,形成了一种“鼓励物质占有以获取幸福”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导致用户越来越多地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从而促进了他们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往往会对网红带有崇拜或羡慕的心理,对他们来说那相当于是自己“理想的自我和生活状态”,但是当自身难以达到理想化状态,且缺乏正确引导时,就会引发自卑、焦虑和迷茫等负面情绪。为了逃避现实和负面情绪,他们又会更加沉溺于虚拟网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学会走出上行比较的怪圈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像梦梦这样的中学生,要怎样才能走出上行比较的怪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复杂的,既需要社交媒体平台履行社会责任感,也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教育和引导。对于青少年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以一种理性、客观、综合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周围和网络上的世界。抖音、快手和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的去中心化算法,让每个人都能晒出自己的生活切片,也让任何人都可以透过一部手机,而在光鲜亮丽的网络世界和平淡苦闷的现实世界之间随意切换。但是,这些晒出来的内容终究只是生活的“切片”,而不是全部。如果过分关注这些精心挑选并蒙上滤镜的生活切片,就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偏差,误以为那就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唯一解。同时,主动去寻找能让自己感受到积极和快乐的事情也很重要。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的一段发言曾在春节期间登上热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说:“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打工人,我们真的没教如何开心。”培养自己的快乐的能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而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例如欣赏和喜欢自己的某一部分,珍爱自己所拥有的物件和人际关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当自己感到emo时就放松自己或与他人倾诉等。此外,也必须承认,中学生因为社交等需求,完全不使用智能手机也并不现实,而且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人分享知识,也会有网友间的热情互助,如果能让中学生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惜,对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来说,手机恐怕还是弊大于利。最后总结一下,对广大中学生朋友来说,在家长、老师的引导下限制自己刷手机的时间,选择看一些更积极有意义的内容,能够降低上行社会比较的倾向,同时也能让自己把注意力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真实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这样更能减轻自己面对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其实,不光是中学生,成年人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中落入这种上行社会比较的怪圈。不过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许更能认清现实,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当然,如果实在很难控制自己,暂时卸载这些令人分心和焦虑的手机软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3038.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3038.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研究:高等教育与抑郁和焦虑风险增加有关

新研究:高等教育与抑郁和焦虑风险增加有关根据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相比,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略高。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LancetPublicHealth)上的这篇研究论文是首次有文献证据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几率更高。25岁前心理健康差异消失作者发现,到25岁时,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主要作者杰玛-刘易斯博士(UCL精神病学)说:"近年来,英国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支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令人担忧的证据,即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相比,学生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高等教育的头几年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如果我们能在这一时期改善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以及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更长远的成功产生长远的影响。"方法:纵向研究和心理健康评估研究人员使用了英格兰青少年纵向研究(LSYPE1和LSYPE2)的数据。第一项研究包括4832名出生于1989-90年、在2007-9年期间年满18-19岁的年轻人。第二项研究包括6128名出生于1998-99年的参与者,他们在2016-18年(即COVID-19大流行之前)年满18-19岁。在这两项研究中,略超过一半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研究参与者在多年来的多个时间点完成了有关其一般心理健康的调查,以调查抑郁、焦虑和社交功能障碍的症状。调查结果:高等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发现,18-19岁的学生(包括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与非学生在抑郁和焦虑症状方面存在微小差异。在对潜在的混杂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和酗酒等)进行调整后,这种关联依然存在。分析表明,如果消除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在心理健康风险,18-19岁人群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有可能降低6%。了解风险和开展更多研究的必要性第一作者TaylaMcCloud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系)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无法说明为什么学生比同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但这可能与学业或经济压力有关。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学生中这种风险增加的情况,因此如果这种关联只是最近才出现,那么它可能与经济压力增加以及在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对取得高成绩的担忧有关。我们本以为高等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好于非学生,因为他们的平均背景往往更为优越,所以这些结果尤其令人担忧。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明确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提高我们对抑郁症和焦虑症可改变风险因素的认识是全球健康的当务之急,显然,支持年轻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034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0345.htm

封面图片

调查指八成受访学生续戴口罩 近一成有严重社交焦虑

调查指八成受访学生续戴口罩近一成有严重社交焦虑有调查发现,超过8成受访学生在「口罩令」撤销后继续戴口罩,当中近两成人是基于对样貌没自信、不习惯面对面的社交场合。负责调查的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助理总干事竺永洪表示,录得近两成受访学生因为社交相关原因而继续戴口罩,这个数字较预期多,同时发现有近一成受访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严重,形容结果令人意外。他指出,根据日常观察,过去数年,学生未必需要上全日课,上课时要戴口罩等,除口罩面对面接触机会较少,令部分学生不太习惯除下口罩见人,亦有部分学生因朋辈压力而继续戴口罩,或影响理解别人面部表情,同时亦可能影响自己表达情感。竺永洪提醒,家长及老师不要因为太快断定,学生或子女继续戴口罩等同有社交焦虑,应抱开放态度了解他们的想法;但如果留意到他们在日常与人交往时,遇到社交挑战,需要与他们多倾谈,如有需要可寻求转介。机构亦建议,青少年应欣赏自己的尝试及努力,转化对外貌评价的关注。调查在今年5月23日至上月9日进行,在10间中学及2间小学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涉及2500多名小三至中五学生。2023-07-0320:29:13

封面图片

调查:过半受访中学生曾网络欺凌他人 四成受害者有轻生念头

#港闻【Now新闻台】有机构调查发现,过半受访中学生曾经网络欺凌他人,有四成受害者有轻生念头。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于年初以问卷形式访问超过700名中学生,发现有两成受访者表示曾被网络欺凌,并感到愤怒、焦虑及自卑等,其中四成被欺凌的人更曾经有自杀念头。另外,有过半数的受访者曾经网络欺凌朋友或同学,调查亦发现中学生对于欺凌行为的定义认识不足,不知道转发、嘲笑或侮辱他人文章等都属于网络欺凌,部分学生亦轻视了欺凌的后果。

封面图片

韩国近五年抑郁焦虑患者病例逾900万起

韩国近五年抑郁焦虑患者病例逾900万起韩国官方资料显示,近五年来,韩国因为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接受治疗的患者超过906万人。韩联社星期六(10月7日)报道,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籍议员白宗宪4日引述保健福祉部一份资料显示,在2018至2023年5月间,韩国因患抑郁症或焦虑症接受治疗的患者多达906万1000多人,其中未满30岁的患者增势明显。具体来看,60岁以上的患者最多,为334万余人;女性患者占比达64%,为580万8000多人。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并接受治疗的患者逾55万人。单看2022年,因抑郁症或焦虑症接受治疗的患者为175万5000多人,这比冠病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增加23.1%。其中,未满30周岁的患者,从24万2344人增至36万3637人,增幅达50%。白宗宪指出,疫情常态化带来的社会性焦虑和忧郁感以年轻人群为中心不断扩散,激烈的高考和就业压力、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等也是原因。近五年来,韩国约有五分之一的民众因抑郁症或焦虑症接受治疗,他敦促当局制定有效的对策。

封面图片

正念冥想被证实与治疗焦虑症的抗抑郁药功效相匹配

正念冥想被证实与治疗焦虑症的抗抑郁药功效相匹配长期以来,正念冥想一直是治疗师帮助患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病人的重要工具。其中一项技术,即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MBCT),被发现在管理抑郁症方面与抗抑郁药一样有效。这项新的研究考察了一种不同的正念技术,称为基于正念的压力减轻(MBSR)。与MBCT不同的是,MBSR是围绕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的,主要由心理治疗师推动,而MBSR是围绕日常冥想练习进行的。这项研究招募了200多名经临床诊断为焦虑症的参与者。一半被随机分配到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的八周疗程中,而另一半则完成了八周的MBSR项目。MBSR计划包括每周一次的指导性调解课程,每天45分钟的家庭练习,以及在课程中途的一天课程。在为期八周的试验结束时,每个参与者的焦虑水平都由受过训练的临床医生进行评估,他们不知道病人接受了哪种干预。总的来说,在为期八周的干预结束时,两组人的焦虑程度都下降了约30%。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伊丽莎白-霍格说,这些发现应该有助于临床医生和保健提供者自信地提供MBSR作为焦虑症药物治疗的有效替代品。然而,Hoge指出,MBSR治疗焦虑症有优点和缺点。在消极方面,它确实需要病人付出大量时间和努力才能有效。与吃药的简单行为不同,MBSR需要完成一个为期八周的课程,并定期进行冥想练习以保持疗效。这可能意味着它只对那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服用抗抑郁药的病人是一个真正可行的选择。另一方面,霍格表示,与临床医生管理的药物疗法相比,MBSR练习是更容易获得的一种治疗。"正念冥想的一大优势是,它不需要一个临床学位来培训某人成为正念促进者,"霍格说。"此外,课程可以在医疗环境之外进行,如在学校或社区中心。"这项新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上。了解更多:https://gumc.georgetown.edu/news-release/mindfulness-based-stress-reduction-is-as-effective-as-an-antidepressant-drug-for-treating-anxiety-disorders/#...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23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2357.htm

封面图片

任正非曾患抑郁症 曾发文鼓励华为患抑郁症员工不要失去信心

任正非曾患抑郁症曾发文鼓励华为患抑郁症员工不要失去信心从华为心声社区了解到,2015年7月1日,官方曾发布《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给陈珠芳及党委成员的一封信》一文,作者为任正非。任正非在文章提到,华为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员工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忧郁症就是自己折磨自己而产生的”任正非建议,要引导员工懂得高雅的文化与生活,积极、正派、开放地面对人生人生苦短,不必自己折磨自己,牢记唯有奋斗才会有益于社会,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任正非表示,员工不必为自己的弱点而太多的忧虑,而是要大大地发挥自己的优点,使自己充满自信,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压抑问题。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的攀比。任正非坦言,自己曾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的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开放乐观,病完全治好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走出焦虑症和忧郁症的困境的”任正非说。张朝阳面对焦虑选择接受、无视在之前的《星空下的对话》直播中,张朝阳称,对焦虑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解决。他用行为心理学解释焦虑的本质,他认为,动物脑在贪婪和恐惧中长大,人类在动物脑之上构建、扩大了前额叶和海马区,产生了认知和理性推理,“人类的动物脑还存在,因此恐惧和焦虑是人类本质。”张朝阳说:“人脑的前额叶和海马区,与恐惧中心建立回路,其营养来自你的关注,你关注(解决)时它就会生长。因此,当焦虑时,不要回避,不要去解决,解决焦虑就是在放大焦虑,应该去接受、无视、远离。...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931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931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