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蛋壳的发现改写了我们对家鸡演变的认识

古代蛋壳的发现改写了我们对家鸡演变的认识巴什特帕遗址出土的蛋壳碎片,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鸡类证据之一。资料来源:罗伯特-斯宾格勒现在,一个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分子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一份新的出版物中提出了养鸡产蛋的最早明确证据,并认为失去季节性产蛋是家鸡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东北部传播的主要驱动力。研究人员利用从12个考古遗址中收集到的蛋壳碎片,跨越了大约1500年的时间,结果表明,从大约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鸡在中亚被广泛饲养,并很可能沿着古丝绸之路传播。大量的蛋壳进一步表明,这些鸟类是反季节产蛋的。研究人员认为,正是这种多产蛋的特性使家鸡对古代人如此具有吸引力。在高倍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镜下,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布拉克中世纪遗址出土的古代蛋壳碎片上的呼吸孔。这些呼吸孔的形态有助于鉴定。资料来源:罗伯特-斯宾格勒为了得出这些结论,研究小组从丝绸之路中亚主通道沿线的遗址中收集了数以万计的蛋壳碎片。然后,他们使用一种名为ZooMS的生物分子分析方法来确定蛋的来源。与基因分析类似,ZooMS可以从骨骼、皮肤和贝壳等动物遗骸中进行物种鉴定,但它依赖的是蛋白质信号而不是DNA。这使它成为比基因分析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马克斯-普朗克古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新论文的第一作者CarliPeters博士说:"这项研究展示了ZooMS在揭示过去人类与动物互动方面的潜力。"这些贝壳碎片被鉴定为来自于鸡,而且在每个遗址的沉积层中都大量存在,这使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这些鸟的产蛋频率肯定比它们的野生祖先--红色丛林鸡要高,后者每年筑巢一次,通常每窝产六个蛋。驯化与人类进化研究小组组长、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罗伯特-斯宾格勒博士说:"这是考古记录中最早发现的失去季节性产蛋的证据。这是一条重要线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这种关系发展出了最后的驯化"。综合来看,这项新研究为古老的"鸡与蛋"之谜提供了答案。在中亚,有证据表明,鸡之所以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鸡--一种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全球性物种,是因为它具有产多种蛋的能力。作者希望,这项研究将展示新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和跨学科合作的潜力,以解决有关过去的长期问题。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663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663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的恐龙蛋化石品种有助于破解日本白垩纪生态系统之谜

新的恐龙蛋化石品种有助于破解日本白垩纪生态系统之谜早期白垩纪的蛋壳碎片是在日本发现的最古老的蛋壳碎片,提供了对这个时期的恐龙生态系统的一瞥。来自筑波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在《历史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研究了在日本中北部发现的化石蛋壳碎片。这项研究集中在七个蛋壳碎片和六个蛋壳印记上,它们是在1988年至2009年间从岐阜县的大黑谷地层中收集的。研究小组描述了这些化石并将其分为至少两种类型。其中两个蛋壳碎片被确定为属于Testudoolithidae家族,一个龟蛋化石家族。两个蛋壳印记属于不确定的蛋类。大部分的蛋材料,包括5个碎片和4个压印,属于一个新的蛋属和种,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Ramoprismatoolithusokurai。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蛋壳碎片和印痕的物理特征,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一个物种、一群生物的进化发展,或它们所具有的特定特征),以确定最有可能产蛋的恐龙类型。据该研究的合著者田中耕平教授说:"Ramoprismatoolithus的壳碎片的特点是具有棱形的微观结构,外表面有分支的脊,分析表明与troodontids有亲缘关系,troodontids是一组小型的非鸟类的theropod恐龙。"在产生这些化石的下白垩纪地层中尚未发现产蛋的小型猛禽的化石。正如第一作者RinaUematsu所解释的那样:"根据蛋碎片的尺寸,我们计算出产蛋的鬃龙类成体的重量约为12至17公斤。在日本发现这种年龄的小型鬃毛龙蛋,也将这些小型非鸟类食肉动物的时间和地理范围扩大到亚洲东部边缘的早白垩世中期"。这些发现共同说明了即使是微小的、零碎的蛋壳在重建古代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在骨骼化石记录中可能代表不足的小型动物的存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040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0403.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对鸟类蛋壳生成过程有了新见解 未来可用来改善韧带修复手术

科学家对鸟类蛋壳生成过程有了新见解未来可用来改善韧带修复手术研究人员研究了鸡卵如何形成坚硬的外壳,并将其牢牢固定在柔软的内膜上,这些见解有可能改善重建手术,如修复撕裂的韧带,在这种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将软硬材料结合在一起。现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研究了柔软的蛋膜是如何固定在坚硬的蛋壳上的,希望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需要将柔软、潮湿的纤维固定在坚硬材料上的外科整形手术。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马克-麦基(MarcMcKee)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考虑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一种是坚硬的人造橡胶,另一种是柔软的纤维膜)之间的界面是如何在纳米尺度上固定下来的。我们对这种软硬界面的发现非常了不起。"接受手术修复撕裂韧带(尤其是前十字韧带)的运动员往往会因为重新连接失败而不得不接受进一步的手术。这就是外科医生在将软的东西固定到硬的东西上时所面临的困难。研究人员在研究鸡蛋时发现,在鸡蛋发育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产蛋之前,蛋壳会将矿物质纳米尖刺送入包围蛋内容物的底层膜的柔软、顺从的表面纤维中,无论是蛋白和蛋黄还是发育中的鸡胚胎。从蛋壳送入蛋膜的纳米尖刺大大增加了材料之间的界面表面积,将软材料固定在硬材料上,防止纤维在蛋壳内滑动。这是一种保存方法:膜脱落会对生长中的胚胎造成致命伤害,会削弱蛋壳,和/或使病原体进入蛋内。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对蛋壳-薄膜界面的新发现可能会带来新的工程混合复合材料,其中包含矿物纳米钉设计和新的程序,从而改善医疗和牙科整形手术的效果。这项研究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82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8287.htm

封面图片

新研究改写了我们对地球深层碳氯循环的认识

新研究改写了我们对地球深层碳氯循环的认识新的研究揭示,地球的逐渐冷却深刻影响了碳和氯的深层循环,改变了它们从地表到内部的行为。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影响了我们对地球地质历史、气候演变、海洋和生命的看法,甚至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等其他行星的状况。"地球的冷却给碳和氯的深层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陈博士说。陈春飞博士正在进行实验分析。资料来源:麦考瑞大学"今天,氯通常以火山气体的形式返回地面,而大部分碳则以固态碳酸盐的形式被困在数百公里深的地方;但在地球年龄达到现在的三分之二之前,情况却完全相反。"在地球形成后的早期,岩浆占据了地球表面,但随着地球逐渐冷却,地表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地壳板块,在板块构造作用下在地幔上滑行。随着大洋构造板块在俯冲带潜回地幔,沉积在大洋下方海槽中的沉积物也可能被推入地幔。科学家们在高压熔化实验中研究这些沉积物的命运时,以前处理的是所有海洋沉积物的平均值,其中碳只是次要成分。然而,大部分碳都积聚在碳酸盐沉积物中--我们熟悉的地表大面积碳酸盐沉积物的例子包括多佛尔的白悬崖或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脉--这些沉积物的表现可能与小部分碳的表现不同。英格尔堡--碳酸盐沉积物在英国多佛形成悬崖。资料来源:StephenFoley陈博士的研究小组利用高压实验模拟了石灰岩和白垩的俯冲过程,发现石灰岩中的任何污物都会首先融化,产生硅酸盐熔体,而碳酸盐则会以固体形式被推向更深的地方,并向地幔深处推进。研究小组还测试了模拟地球漫长历史中更早、更热时期的条件,发现石灰岩熔化了,但盐分不会溶解在它们产生的碳酸盐熔体中,而是被推向地幔深处,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返回地面。研究报告的第二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分析样本的迈克尔-福斯特博士说:"看到盐和杂质如何从碳酸盐中完全分离出来,这非常了不起。"当电子显微镜对微小的实验相进行放大和分析时,研究小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干净的方解石晶体旁边出现了一池淬火玻璃和盐。当他们看到这一幕时,陈春飞兴奋地说:'这意味着俯冲带一定充当了一个巨大的过滤器,用来将盐分接纳到地球深处!'"这项研究是追踪地球进化史中碳、氮和氯的深层循环的大型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麦考瑞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斯蒂芬-弗利(StephenFoley)领导。"地球深层地幔和地表之间碳、氯和氮等挥发性元素的交换是气候、海洋和地球上所有生命进化的关键,"Foley教授说。"这项意义重大的研究首次考虑了大量碳酸盐沉积物的俯冲,而不是一般的沉积岩--尽管在板块构造中涉及巨大的碳酸盐岩块更为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氯和碳行为的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影响到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海水的咸度,并对地球生命的发展产生影响"。他补充说,这项研究将使我们对地球的进化及其与生命发展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能帮助我们了解火星等地球以外星球的状况。...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184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1849.htm

封面图片

中国首次在南中国海千米级海底发现大型古代沉船遗址

中国首次在南中国海千米级海底发现大型古代沉船遗址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首次在南中国海千米级海底发现大型古代沉船遗迹。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中国国家文物局星期四(10月19日)发布三个重要水下考古项目的考古新发现,其中南中国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中国首次在南中国海千米级海底发现的大型古代沉船遗址。上述遗址位于海南本岛与西沙群岛北礁之间约1500米深的南中国海海底,于2022年10月被发现,今年5月至6月、9月至10月间,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对两处沉船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调查发现,一号沉船遗址年代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由核心区、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陶瓷器、铁器等构成的堆积,环形散落区、条形散落区由散落的船载物品构成,遗物较少。一号沉船上部结构不存,残存船体大部分被掩埋覆盖,仅在部分位置暴露有隔舱板和底板。二号沉船年代为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为大量码放整齐的原木堆积,西北及东部各有一处由少量原木和陶瓷器散落形成的堆积。二号沉船暂未发现船体,仅在核心区原木堆积中发现一根疑似船构件的条木。经过调查,探明了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分布范围,并从从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文物标本543件(套),二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遗物36件。报道称,一号沉船满载外销的陶瓷器,二号沉船则装载了从海外输入的木材,是中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中国国家文物局称,两处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中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下一步,有关单位将于明年开展第三阶段考古调查,以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为重点,开展南中国海重点区域及重要航线深海考古调查,联合多学科深入推进南中国海历史航线航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研究。

封面图片

仅2英寸的小小化石改写了我们对剑齿虎的认识

仅2英寸的小小化石改写了我们对剑齿虎的认识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约翰-莫雷蒂(JohnMoretti)手持剑齿虎的头骨,该头骨是杰克逊学院古脊椎动物收藏的一部分。资料来源: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在得克萨斯州出土的一块"丑陋"的小化石被确认为似剑齿虎,从而扩大了我们对这种史前猫科动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及其生态影响的了解。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生约翰-莫雷蒂(JohnMoretti)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块化石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它的重要意义。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解剖记录》(TheAnatomicalRecord)上。在本研究论文所涉及的化石标本中,可以看到底部有两颗牙齿断裂:一颗是门牙,另一颗是部分啮合的犬齿。图片右上方的比例尺为1厘米。图片来源: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莫雷蒂解释说:"你甚至无法分辨它是什么,更不用说它来自哪种动物了。它就像一个地洞。外表丑陋,而宝藏都在里面。"这块化石呈块状圆石,有几颗外露的磨损牙齿,是在墨西哥湾的海底被冲上岸之前形成的。杰克逊学院得克萨斯大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实验室的X射线分析显示,在颌骨内还有一颗隐藏的犬齿,没有啮合,保存完好。剑齿虎的头骨,是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古脊椎动物收藏的一部分。资料来源:杰克逊地质科学学院这一重要发现让莫雷蒂确定化石属于似剑齿虎,这是一种在各大洲生活了数百万年的大型猫科动物。由于这只大猫死时还没有完全长成,因此它独特的剑状犬齿还没有掉落到固定位置。这颗牙齿嵌在下颌内,受到保护,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莫雷蒂说:"如果那颗剑齿已经全部萌出,完全形成了成人形态,而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尴尬的青少年阶段,它就会直接折断。它就不会存在,我们也就不会有它作为证据"。艺术家绘制的似剑齿虎的原貌。图片来源:Sergiodlarosa,维基共享资源似剑齿虎的栖息地遍布非洲、欧亚大陆和美洲。它是一种大型健壮的猫科动物,体型与美洲虎差不多,脸部拉长,前腿瘦长,背部倾斜,最后形成一个尾巴。它们锯齿状的犬齿被大牙龈瓣覆盖,与今天的家犬相似。它们的化石曾在得克萨斯州的多个地区被发现,但这块化石首次表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曾在连接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现已被淹没的大陆架上漫游。科学家推测,这片陆地曾是新热带走廊。水豚和巨型犰狳等动物不会冒险到更北的地方,它们利用这片潮湿的草原从墨西哥到德克萨斯州再到佛罗里达州。属于剑齿虎的一颗犬齿,是杰克逊地质科学学院古脊椎动物收藏的一部分。资料来源: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莫雷蒂说,似剑齿虎生活在这条走廊上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对晚更新世时期这一地貌的生态有了一个小小的了解。像这些猫科动物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帮助塑造了更广泛的动物群落,抑制了猎食动物的数量,影响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这块化石标本是拉马尔大学(LamarUniversity)教授拉塞尔-朗(RussellLong)60多年前在博蒙特南部的麦克法丁海滩(McFaddinBeach)发现的,但由美国国会众议员布莱恩-巴宾(BrianBabin)捐赠。巴宾说,他在古生物学和牙科方面接受的培训帮助他认识到,乍一看像是一块怪石的东西实际上是一块上颌骨和牙齿。"毫无疑问,我的专业知识和我作为牙医所学到的知识在这方面帮助了我,"他说。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约翰-莫雷蒂(JohnMoretti)手持剑齿虎的犬齿,该犬齿是杰克逊学院古脊椎动物收藏的一部分。资料来源:杰克逊地质科学学院这项研究是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威廉-戈德温(WilliamGodwin)于2018年启动的一项关于麦克法丁海滩化石的大型计划的一部分。该研究由UT、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资助。编译自: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437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4379.htm

封面图片

第一枚恐龙蛋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并非“软壳蛋”

第一枚恐龙蛋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并非“软壳蛋”日前,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恐龙家族又“添丁”我国科研团队的这篇论文报道了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发现的早侏罗世(约1.9亿年前)特异埋藏的恐龙化石群。该恐龙化石群发现于1999年,由贵州省博物馆、平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2016年,贵州省博物馆组织专家对该材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平坝恐龙化石群包括至少3个成年个体和5窝恐龙蛋化石,多数恐龙蛋处于胚胎发育晚期阶段,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蛋和成体保存在一起’的恐龙化石。其中的恐龙蛋保存有迄今发现最早的较完整蛋壳结构,为研究恐龙蛋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韩凤禄说。新发现的恐龙化石产自自流井组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中,生活在约1.9亿年前,是一类两足行走的植食性蜥脚型类恐龙。平坝恐龙化石保存有较完整的头骨和头后骨骼材料,具有不同于其他蜥脚型类恐龙的独有特征组合,研究人员据此建立了一新属种——守护黔龙。这也是贵州省首次正式命名的恐龙。“黔”指贵州省,“守护”意指该恐龙成体与胚胎关联保存,可能具有照顾后代的行为。根据保存的材料估算,守护黔龙的成体体长可达6米以上、体重可达1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守护黔龙和之前云南发现的云南龙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处于从早期蜥脚型类向蜥脚类演化的过渡阶段。守护黔龙生活场景复原图“软壳蛋”结论存疑古生物领域的传统认知是,最早的恐龙和现代鸟类一样产“硬壳蛋”。2020年,马克·诺雷尔等学者利用统计学方法推测,恐龙的共同祖先所产的是“软壳蛋”。他们认为,“古老的恐龙产下了难以保存的‘软壳蛋’,这也解释了为何古老恐龙蛋的化石十分少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引起很大反响,被很多人采信。中国研究团队此次发现的最大的守护黔龙蛋窝中有16枚蛋,但是蛋窝破损的边缘说明其并不完整,表明其数量应该更多。通过对不同蛋窝化石的骨骼发育程度进行观察和评估,研究人员发现它们都处于相似的发育阶段,可能同时孵化出壳。这种同步孵化类似于现代的海龟,有利于个体逃避捕食者的猎杀,提高后代存活率。研究人员详细对比了胚胎和成体的骨骼特征,并估算了前肢和后肢骨骼的长度比值,发现守护黔龙个体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从四足到两足行走姿势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守护黔龙蛋并非“软壳蛋”。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余逸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守护黔龙蛋化石整体呈圆形、椭圆形,保存了钙质蛋壳。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显示,守护黔龙蛋壳具有类似于其他恐龙的蛋壳结构和钙质层,表现出了蛋壳边缘锐利等硬蛋壳特征。同时,守护黔龙蛋也表现出了一些“革质蛋”的特征,如蛋表面有一些凹坑。“硬壳蛋”“革质蛋”和“软壳蛋”的蛋壳碎裂程度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守护黔龙蛋壳的破碎程度与“革质蛋”类似。该研究也指示了其他早期蜥脚型类恐龙,如大椎龙、鼠龙和禄丰龙的蛋可能都是“革质蛋”。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美国学者的“软壳蛋”结论,而且挑战了恐龙和现代鸟类一样下“硬壳蛋”的传统假设,为最早恐龙蛋壳的形态提供了新见解。提出“革质蛋”新说《中国科学报》了解到,为搞清楚这一问题,中国研究团队历时8年,在前人的基础上收集了爬行动物210个类群,并对所有类群的蛋壳类型和蛋壳厚度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建立起迄今最大的爬行动物数据库。余逸伦告诉《中国科学报》,守护黔龙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其一,守护黔龙蛋壳保存了完整的微观结构,如此精细的保存在已报道的基干蜥脚型类恐龙中是绝无仅有的,其发现填补了重要的数据空白。其二,守护黔龙属于比鼠龙更为原始的蜥脚型类,其系统发育位置更靠近恐龙的最近共同祖先。这就意味着守护黔龙的蛋壳形态更接近恐龙祖先的蛋壳状态。其三,中国科学家综合蛋的整体形态、破碎状态、钙质层相对厚度等多种证据,界定了恐龙及其他类群的蛋壳状态,并在分析中使用了更为复杂的演化模型,最终确定最早的恐龙蛋是“革质蛋”——它们外壳柔软似皮革,柔韧不易碎。“鳄类、恐龙和翼龙在演化的过程中,蛋的相对大小均呈递增趋势。在蛋的形态变化上,最早的恐龙蛋为亚圆形或椭圆形,兽脚类恐龙蛋明显有延长的趋势。另外,我们还发现,大多数爬行类恐龙在演化过程中均有蛋壳增厚趋势。”韩凤禄表示。专家认为,守护黔龙这项研究得出的“革质蛋”新结论,挑战了美国学者先前提出的恐龙起源于“软壳蛋”的理论,刷新了很多人对早期恐龙蛋形态学的认知,为人们科学认识恐龙蛋的演化和恐龙的繁殖策略提供了新依据,对于古生物(尤其是爬行动物)的生命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ad258...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953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953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