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铃在牛津大学响了180多年:电池成分至今未知

一个电铃在牛津大学响了180多年:电池成分至今未知但它确实还在运行和发出声音,已经180多年了,从来没有停止过。牛津电铃包括两个黄铜铃铛,每个铃铛的上面有一个干电堆,两个干电堆串联在一起。然后,在两个黄铜铃铛之间悬挂着一个直径4毫米的金属球,当金属球碰到铃铛时,它就会被干电堆充电,然后被静电排斥,并触碰另一个铃铛。如此反复,响铃不停摆动,其振荡频率为2赫兹(1秒摆两次),至今已经响了100多亿次了。有趣的是,这个设备1840年牛津大学购买的时候,制造商告知它最多运行3-4年,结果完全超乎想象。那么,是什么电池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供能呢?其实,现在只知道干电堆的外表被硫化涂覆包裹用于绝缘,内部到底是什么材料在供电,至今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个还没有结束的实验,所以并没有被拆开。不过,人们大概知道它为什么能运行这么长时间,简单地说就是这个电铃非常节能。金属球通过静电力来摆动,它需要高压——其电压高达2000伏,但只有极少量的电荷从一个铃传递到另一个——每次掰动损失1微安左右。或许要让这个实验结束,它要么是黄铜铃铛被磨平了;要么是两个干电堆的电荷趋于均匀分配。还有值得提的一点,历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复刻这个实验,但都失败了。...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70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7007.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一个电铃在牛津大学响了180多年 电池成分却至今未知

一个电铃在牛津大学响了180多年电池成分却至今未知现在它被一个双层玻璃隔离着,听不到响声,但是它确实还在运行,已经180多年了,它还在响。牛津电铃包括两个黄铜铃铛,每个铃铛的上面是一个干电堆(早期都是用这种),两个干电堆串联在一起。然后,在两个黄铜铃铛之间悬挂着一个直径只有4毫米的金属球,当金属球碰到一个铃铛时,它就会被干电堆充电,然后被静电排斥,并被另一个铃铛吸引。如此反复,响铃不停摆动。它的振荡频率为2赫兹(每秒循环2次),至今可能已经响了100多亿次了。很多人可能好奇,到底什么电池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的提供能量?其实,现在就只知道它外面是由熔融的硫涂覆以作绝缘,内部到底是什么材料在供电,至今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个还没有结束的实验,所以并没有拆开它研究。但是人们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就是这个电铃非常节能。因为是使用静电力来摆动金属球,这意味着它虽然需要高电压来产生运动,但只有极少量的电荷从一个铃传递到另一个。这个实验的结束要么黄铜铃铛被磨平了;要么是两个干电堆的电荷趋于均匀分配时,金属球无法得到足够电。现在牛津电铃的电池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耐用的电池,不过它并不是唯一持续时间这么长的实验,全世界有许多这样的奇葩实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601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6019.htm

封面图片

牛津大学的研究可能为电动汽车和航空业带来"改变游戏规则"的电池

牛津大学的研究可能为电动汽车和航空业带来"改变游戏规则"的电池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于6月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要归功于显着改进的电动汽车(EV)电池可能更近一步。使用先进的成像技术揭示了导致锂金属固态电池(Li-SSB)失效的机制。如果可以克服这些问题,使用锂金属阳极的固态电池可以在电动汽车电池续航里程、安全性和性能方面实现阶跃式改进,并有助于推动电动航空的发展。该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之一、牛津大学材料系博士生DominicMelvin表示:“用锂金属阳极开发固态电池是电池技术进步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虽然今天的锂离子电池将继续改进,但对固态电池的研究有可能获得高回报和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Li-SSB与其他电池不同,因为它们用固体电解质代替了传统电池中易燃的液体电解质,并使用锂金属作为阳极(负极)。固体电解质的使用提高了安全性,而锂金属的使用意味着可以储存更多的能量。然而,Li-SSB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由于“枝晶”的生长,它们在充电时容易发生短路:锂金属细丝会穿透陶瓷电解质。作为法拉第研究所SOLBAT项目的一部分,牛津大学材料、化学和工程科学系的研究人员领导了一系列深入调查,以更多地了解这种短路是如何发生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显示充电过程中固态电池内锂枝晶裂纹的逐渐生长。图片来源:DominicMelvin,《自然》,2023年。在这项最新研究中,该小组在DiamondLightSource使用了一种称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先进成像技术,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可视化充电过程中的枝晶引发的失效。新的成像研究表明,枝晶裂纹的萌生和传播是独立的过程,由不同的潜在机制驱动。当锂在次表层孔隙中积累时,枝晶裂纹就开始了。当孔变满时,电池的进一步充电会增加压力,导致破裂。相比之下,传播发生在锂仅部分填充裂缝的情况下,通过楔形开口机制驱动裂缝从后面打开。这种新的理解为克服Li-SSB的技术挑战指明了方向。DominicMelvin说:“例如,虽然锂阳极的压力可以很好地避免放电时在与固体电解质的界面处形成间隙,但我们的结果表明,压力过大可能是有害的,使枝晶生长和短路更有可能充电。”WolfsonChair、牛津大学材料学教授、法拉第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彼得·布鲁斯爵士说:“锂等软金属穿透高密度硬陶瓷的过程事实证明,电解质具有挑战性,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我们希望我们获得的额外见解将有助于固态电池研究朝着实用设备的方向发展。”根据法拉第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到2040年,SSB可以满足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电池需求的50%、交通运输领域的30%和飞机的10%以上的需求。法拉第研究所首席执行官PamThomas教授说:“SOLBAT研究人员继续发展对固态电池失效的机理理解——这是在汽车应用中实现具有商业相关性能的高功率电池之前需要克服的一个障碍。该项目正在告知电池制造商可能用来避免该技术电池故障的策略。这项以应用为灵感的研究是法拉第研究所旨在推动的科学进步类型的一个典型例子。”...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59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5985.htm

封面图片

Google和牛津大学新论文称人工智能的威胁比以前认为的要大

Google和牛津大学新论文称人工智能的威胁比以前认为的要大牛津大学和GoogleDeepmind的研究人员在一篇新论文中分享了一个令人心寒的警告。这篇论文上个月发表在《AI杂志》上,声称人工智能的威胁比以前认为的要大。事实上,它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人工智能很可能有一天会崛起并消灭人类。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688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6885.htm

封面图片

日皇德仁伉俪访英 重游母校牛津大学并会见英王查尔斯

日皇德仁伉俪访英重游母校牛津大学并会见英王查尔斯日本天皇德仁与皇后雅子星期六(6月22日)展开为期一周的英国访问行程,他们将重游两人的母校牛津大学,并出席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举行的正式宴会,但没有计划与首相苏纳克会面。路透社报道,德仁与雅子原定2020年访英,当时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在世,但行程因为冠病疫情而推迟。德仁于2019年即位后,与雅子的第一趟海外出访行程就是在2022年赴英出席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这也是德仁去年访问印度尼西亚之后的第二次国事访问。64岁的德仁出发前在东京的记者会上谈及他于1980年代初期负笈英国时英国王室的善意。他忆起伊丽莎白二世曾邀他到白金汉宫享用她亲手泡的茶。他说,那让他觉得自己“像是他们家庭的一员”。德仁此行是查尔斯三世自2022年登基以来接待的第三个国事访问团,也是后接待的第一个国事访问团。德仁此行是为庆祝日本皇室与英国王室的长年往来,并展现两国深刻关系。德仁与雅子将重游他们曾在不同时期求学的牛津大学,德仁还将造访他曾在留学期间研究过的泰晤士河(RiverThames)防洪设施。英国将于7月4日举行国会大选,一名日本外务省官员透露,德仁没有会晤苏纳克的计划。2024年6月22日1:40PM

封面图片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寻宝之旅》-凯特·迪思顿, 佐薇·西蒙斯

名称:《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寻宝之旅》---凯特·迪思顿,佐薇·西蒙斯描述:一个半世纪的珍贵积淀,大饱眼福的纸上展览。两段令人惊叹的寻宝之旅,一次感受地球脉动的途中小憩。渡渡鸟、恐龙化石、菊石……遍览富有代表性的稀有化石与标本、珍贵图册和模型;达尔文、华莱士、巴克兰、霍普……聆听那些关于自然科学史、传奇博物学家和博物馆本身的迷人故事。链接:https://pan.quark.cn/s/b38c03650438大小:N标签:#电子书#quark频道:@yunpanshare群组:@yunpangroup

封面图片

牛津大学研究:冠病轻症也会造成大脑损伤

牛津大学研究:冠病轻症也会造成大脑损伤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冠病后即使症状轻微,人的大脑和思维能力也会受损。据彭博社报道,研究人员发现,患者感染冠病数月后出现了大脑损伤,影响到与嗅觉相关的区域,并且脑萎缩的程度相当于正常大脑老化十年。周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篇研究报告称,这些变化与认知能力的下降有关。牛津大学维康综合神经影像中心(WellcomeCentreforIntegrativeNeuroimaging)的上述发现表明,病毒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惊人的影响。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U.S.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的临床主任纳特(AvindraNath)说:“这是一项非常新的研究,有确凿数据支撑。”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表示“研究结果非常有趣,对全体人口有着重要意义。”外界广泛认为,冠病病毒是一种攻击肺部的呼吸道病原体。但忽视了它在急性期可能引发诸多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意识错乱、脑卒中和神经肌障碍。其他症状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头痛、感觉障碍、抑郁,甚至是精神错乱。相关症状可能会持续长达数月。为了研究患者大脑发生的变化,神经学家杜奥(GwenaelleDouaud)和他的同事调阅了全球最大磁共振成像数据库U.K.Biobank的数据。他们取得了785名志愿者在疫情爆发前的脑部影像。平均间隔38个月后,这些志愿者再次进行了脑部扫描,那时有401人曾冠病检测呈阳性。未感染过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与年龄、性别以及许多风险因素(血压、肥胖、吸烟、社会经济地位、糖尿病)相近的患者组进行比对。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年龄在51至81岁之间,大多是白人。杜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相当惊讶地发现,感染者的大脑变化有明显不同。”不过,这种影响是会一直存在,还是会随着神经系统的修复部分逆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她说:“大脑是可塑的,可以自我修复。”发布:2022年3月8日4:34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