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惊现完美正圆形的巨型大坑 光滑得不正常

火星上惊现完美正圆形的巨型大坑光滑得不正常访问:NordVPN立减75%+外加3个月时长另有NordPass密码管理器在它的旁边,还有几个较小的圆坑,也都相当规整。圆坑位于火星的乌托邦平原,后者是远古时期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的遗迹,也是火星乃至整个太阳系已知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约3300千米。这是什么概念?几乎相当于撒哈拉沙漠南北宽度的2倍。对于这个坑的特殊形状,天文学家解释说,在遥远的过去,乌托邦平原所在的位置就存在大量的水冰,而小行星撞击释出的巨大热量融化了水冰,使液态水和翻出地表的岩石尘埃混合在一起,天长日久,造就了这样的奇迹。至于坑壁上的大量条纹,是风蚀导致山体滑坡留下的痕迹。...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151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1516.ht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叫大尺寸的小行星撞击可能导致过火星大海啸

叫大尺寸的小行星撞击可能导致过火星大海啸之前的研究提出,小行星或彗星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一个海洋内的撞击可能在大约34亿年前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海啸。然而,在这项研究之前,由此产生的撞击坑的位置还不清楚。AlexisRodriguez及其同事分析了火星表面的地图,这些地图是由以前对该星球的任务的图像组合而成的,并确定了一个可能是由引起大海啸的小行星碰撞造成的撞击坑。这个陨石坑--他们将其命名为Pohl,直径约为70英里(110公里),位于北部低地的一个区域内,以前的研究表明该区域可能已经被海洋覆盖,在其拟议的海平面以下约400英尺(120米)。作者认为,根据它在以前的岩石上下的位置,Pohl可能形成于大约34亿年前。作者模拟了小行星和彗星与这一地区的碰撞,以测试哪种类型的撞击可能产生Pohl陨石坑甚至引发海啸。他们发现,形成与Pohl相似尺寸的陨石坑的模拟至少需要9公里长的小行星遇到强大的地面阻力,从而释放出1300万兆吨的TNT能量,或3公里长的小行星遇到弱地面阻力释放出50万兆吨的TNT能量造成的。TsarBomba(苏联的沙皇炸弹)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核弹,它所释放的能量约为57兆吨TNT能量。两次模拟撞击都形成了直径为70英里(110公里)的陨石坑,并产生了距离撞击地点中心最远达900英里(1500公里)的巨型海啸。对两英里(三公里)的小行星撞击所造成的巨型海啸的分析表明,这种海啸在陆地上的高度可能达到约820英尺(250米)。作者认为,拟议的Pohl撞击的后果可能与地球上的奇克苏鲁伯撞击有相似之处,以前的研究表明,奇克苏鲁伯撞击发生在海平面以下650英尺(200米)的区域,产生了一个临时直径为60英里(100公里)的火山口,并导致了陆地上650英尺(200米高)的巨型海啸。...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3416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34161.htm

封面图片

NASA绘制的新地图揭示了火星地下埋冰的详细区域

NASA绘制的新地图揭示了火星地下埋冰的详细区域对于第一批踏上火星的人来说,地下埋藏的冰将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可以作为饮用水和火箭燃料的关键成分。但它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目标:宇航员或机器人有朝一日可以像科学家在地球上一样钻取冰芯,揭开火星的气候历史,探索微生物生命的潜在栖息地(过去或现在)。这些火星全球地图显示了埋藏在火星表面上3英尺(1米)范围内的水冰的可能分布情况,代表了SWIM项目的最新数据。埋藏的冰将是火星宇航员的重要资源,可作为饮用水和火箭燃料的关键成分。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PSI火星不稳定的水状况之所以需要寻找地表下的冰,是因为液态水在火星表面并不稳定:火星大气层非常稀薄,水会立即蒸发。火星两极有大量的冰--主要由水构成,虽然也能找到二氧化碳或干冰--但这些地区太冷,宇航员(或机器人)无法长期生存。这就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地下水冰绘图项目的由来。SWIM项目最近发布了第四套地图,这是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最详细的一套地图。SWIM项目由亚利桑那州图森市行星科学研究所牵头,由美国宇航局南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管理,汇集了美国宇航局多项任务的数据,包括火星勘测轨道器(MRO)、2001年火星奥德赛号和现已停止活动的火星全球勘测器。利用这些数据集,科学家们确定了最有可能发现火星冰的地方,未来的任务可以从地表进入这些地方。这张图片中心的露冰撞击坑就是科学家在绘制未来宇航员登陆火星的地点时所寻找的一个例子。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绘制的一系列红色星球地表水冰地图的最新版本中包含的几个此类撞击坑之一。资料来源:NASA/JPL-Caltech/亚利桑那大学这些航天器上的仪器在火星中纬度地区探测到了看起来像大量地表下冰冻水的物质。北部中纬度地区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这里的大气层比火星上的大多数其他地区都要厚,更容易减缓飞船下降的速度。理想的宇航员着陆点应该是这一地区最南端的一个最佳位置--足够靠北,可以有冰存在,但又足够靠近赤道,以确保宇航员在冰雪地区能享受到最温暖的温度。JPL的SWIM项目经理悉尼-杜(SydneyDo)说:"如果你把人类送上火星,肯定会希望让他们尽可能靠近赤道。为宇航员及其辅助设备保暖所需的能量越少,就有越多的能量来满足他们的其他需求。"在这幅艺术家的概念图中,NASA宇航员正在钻探火星地下。该机构绘制的新地图显示了未来宇航员最容易接触到冰的地方。资料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增强绘图过程以前的地图迭代依赖于低分辨率成像仪、雷达、热成像仪和光谱仪,所有这些都能暗示埋藏的冰,但不能完全确认冰的存在或数量。在绘制最新的SWIM地图时,科学家们依靠了MRO上的两台更高分辨率的相机。背景相机的数据被用来进一步完善北半球地图,而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iRISE)的数据则首次被纳入其中,以提供尽可能靠近赤道的冰边界线的最详细视角。科学家们通常使用HiRISE来研究流星体造成的新撞击坑,这些撞击坑可能挖掘出了大块的冰。这些撞击坑的直径大多不超过33英尺(10米),不过在2022年,HiRISE拍摄到了一个492英尺宽(150米宽)的撞击坑,揭示了隐藏在地表下的冰矿。从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iRISE)相机拍摄的火星撞击坑边缘可以看到巨石大小的水冰块。该陨石坑于2021年12月24日由一颗流星体在AmazonisPlanitia地区撞击形成。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亚利桑那大学行星科学研究所的SWIM联合负责人加雷斯-摩根(GarethMorgan)说:"这些揭示冰层的撞击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地面实况,因为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地面冰层明确存在的位置。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地点来检验我们的绘图方法是否正确。"新发现与未来展望除了冰层暴露的撞击,新地图还包括HiRISE发现的所谓"多边形地形",地表下冰层的季节性膨胀和收缩导致地面形成多边形裂缝。看到这些多边形延伸到新的、充满冰的撞击坑周围,再次表明这些地方的地表下隐藏着更多的冰。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这张地图研究其他一些奥秘。行星科学研究所SWIM项目的另一位共同负责人纳撒尼尔-普齐格(NathanielPutzig)说:"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发现的水冰数量并不一致;有些地区的水冰数量似乎比其他地区多,但没有人真正知道其中的原因。最新的SWIM地图可能会对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提出新的假设。他补充说,这还能帮助科学家们调整火星古气候随时间演变的模型,使一些地区的冰沉积量较大,而另一些地区的冰沉积量较小。"SWIM的科学家们希望这个项目能为拟议中的火星冰成像仪任务奠定基础--这个轨道飞行器将配备一个专门设计的大功率雷达,用于搜索HiRISE已经确认存在的冰层以外的近地表冰层。...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318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3189.htm

封面图片

中科院团队: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中科院团队: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行驶火星即将满一周年,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今天(12日)发布消息说,“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据中新社报道,中科院今天发布的最新消息说,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祝融号”在火星着陆区探测到含水矿物,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这一行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已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发表。刘洋团队利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火星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研究团队推断,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这也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去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北纬25.066°、东经109.925°)区域。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乌托邦平原区域行驶近一年,累计行驶近2000米,获得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据刘洋团队介绍,已有的撞击坑定年工作显示,“祝融号”着陆区位于经过了后期重塑事件的年轻亚马逊纪地层,是火星地质年代几个主要阶段(前诺亚纪、诺亚纪、西方纪和亚马逊纪)的末期,气候已经从以前的暖湿变为以寒冷干旱为主。已有的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祝融号”在地质年代较为年轻的着陆区发现水活动的迹象表明,亚马逊纪时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加活跃,这一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发布:2022年5月12日3:20PM

封面图片

天问二、三、四号官方消息:小行星火星取样返回、首次造访木星

天问二、三、四号官方消息:小行星火星取样返回、首次造访木星天问二号的主任务将实现对这颗小行星的采样返回,这也将是中国首次从行星际取回样品。顺带,天问二号还探测一颗新近发现的主带彗星。张荣桥表示,与火星不同,小行星上没有明显的重力,航天器无法环绕飞行,只能在茫茫宇宙中追上它并伴飞,期间进行附着,择机取样。此外,中国还规划了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任务。其中,天问三号任务将从火星取样返回,天问四号任务将探测木星系。张荣桥指出:“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任务的难度非常大,眼下还要通过两三年的时间进行关键技术攻关。”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与火星交会,2021年5月15日软着陆在火星表面,2021年5月22日释放祝融号火星车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实现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643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6431.htm

封面图片

祝融号着陆区曾存在大量液态水活动

祝融号着陆区曾存在大量液态水活动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星期天(9月18日)公布研究成果,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揭示了火星风沙与水活动对地质演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经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通过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壁垒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通过相机影像和光谱数据,在着陆区附近的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含水矿物,证明在距今10亿年(晚亚马逊纪时期)以来,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结合相机影像和火星车移动车辙等信息,发现着陆区土壤具有较强承压强度且摩擦参数较低,存在与水活动相关并经历风沙磨蚀的特征。来自:雷锋频道:@kejiqu群组:@kejiquchat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陨石与矿物的奥秘:科学家分析印度的Luna撞击坑

陨石与矿物的奥秘:科学家分析印度的Luna撞击坑2024年2月24日大地遥感卫星8号上的陆地成像仪拍摄的月球撞击坑卫星图像。地球上的撞击坑相对罕见;在地球撞击数据库中得到确认的世界各地的撞击坑不到200个。陨石坑的数量如此之少,部分原因是大多数陨石在穿过地球大气层后最终溅落到水中。在落到陆地上的陨石中,其撞击的证据也可能会被风、水和板块构造等力量抹去。在这幅由大地遥感卫星8号(Landsat8)上的陆地成像仪(OLI)于2024年2月24日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新研究的Luna撞击坑的足迹--该撞击坑因靠近一个同名村庄而得名。陨石坑宽约1.8公里(1.1英里),外缘高出坑底约6米(20英尺)。Luna坑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一个名为班尼平原的草原上。北面是广阔的白色盐漠--卡奇大草原。这些低洼地区的部分地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淹没,卢纳火山口经常有水。研究人员利用2022年5月的干旱期从整个结构中采集样本。在岩石和沉积物中,科学家们检测到了几种在地球自然环境中并不常见的矿物。这些稀有矿物是在陨石撞击地面时产生的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研究人员还测出稀有元素铱的浓度异常高,这与其他撞击坑的发现一致。根据现场淤泥中植物残体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研究小组确定撞击发生在大约6900年前。陨石坑附近有一个古代哈拉帕人定居点的遗迹,但目前还不能确定撞击是否早于人类的到来。撞击坑在太阳系中随处可见,它们可以为科学家提供一个窗口,让他们了解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和卫星的大气过程和地下成分。例如,2021年对火星的一次撞击暴露了一层水冰,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HiRISE相机)对其进行了成像。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接近火星赤道的埋藏水冰的地方--这对潜在的载人飞行任务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科学家们还利用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任务提供的数据,研究了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上撞击坑的演变过程。除其他见解外,他们还发现了不同纬度的天气塑造土卫六表面的不同方式。MichalaGarrison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Landsat数据拍摄的NASA地球观测站图片。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885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885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