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长谈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

财政部长谈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蓝佛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比如2018-2023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到10823亿元,增长了30%。2024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继续加力,增幅达到10%,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凸显了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澎湃新闻)来源:财经慢报频道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财长蓝佛安: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长久之计

中国财长蓝佛安: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长久之计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并强调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蓝佛安星期三(3月6日)下午在本届全国人大会议记者会上回答相关提问时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中共中央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蓝佛安说,财政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去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指公务出国出境、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产生的费用)支出预算比2019年下降20%,同时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25.5%。第二是合理安排中央部门支出,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2020年至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连续负增长,2023年略增0.8%。2019至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从7.4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42万亿新元)增至10.29万亿元,增长38%。最后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2018至2023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至1万零823亿元,增长30%。2024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继续加力,增幅达到10%。蓝佛安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显示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他称,财政部门将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把勤俭办一切事业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抓好过紧日子的执行,严格执行会议差旅、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精简不必要的节庆、论坛和展会等;强化过紧日子的监督,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狠抓财政管理改革,“厉行节约树牢过紧日子理念,健全过紧日子制度”。2024年3月6日4:33PM

封面图片

全国两会|李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 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全国两会李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工作报告提及,现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及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工作报告指出,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及制造业发展。李强说,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2024-03-0510:28:19(1)

封面图片

中青报:中央编制精减吻合“过紧日子”要求

中青报:中央编制精减吻合“过紧日子”要求对于中国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青年报发文说,这是时隔25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再次提出精减人员编制的要求,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级政府坚持要过紧日子”“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要用于民生”等要求一脉相承。文章提到,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相比较前几轮机构改革的精简幅度而言,本轮改革提出的“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要求,还是适度适中的,体现出渐进有序、积极稳妥的思路。之所以深受关注,可能是一些人误以为是简单的人员裁减。中青报解释说,实际上,缩减编制未必是裁员,更不是绝对数量的减少。本轮中央国家机关改革中的编制精减,首先是一种结构性优化,在于调整编制数量、转变政府职能,不是简单减人,更不是同步精减,这种结构性优化契合政府效能变革的内在要求。文章说,精减冗员体现了改革的未来方向,凸显了党和国家坚持锐意改革、精兵简政的决心和力度,意味着要通过精兵简政提高政府的运行效能。这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级政府坚持要过紧日子”一脉相承、高度吻合。

封面图片

德病毒学家认为中国“清零”非长久之计

德病毒学家认为中国“清零”非长久之计知名德国病毒学家凯库勒(AlexanderKekulé)认为,随着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迅速蔓延,中国的清零策略没有合理出路,长此以往将重创社会及经济。据德国之声报道,凯库勒在中德广播电台(MDR)周二(11日)最新一期Podcast节目中说,公共卫生专家在谈论防疫策略时,经常谈及那些采取清零政策的国家最终将走向何方。迄今实施严格防疫措施的国家包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其中中国的防疫政策尤其引人关注。他指出,几乎所有国际专家都认为,追求清零将带来灾难性后果。"(清零策略)没有合理的出路。我们真的很担忧,因为这不只攸关中国民众,也是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半导体、汽车业等各行各业的供应链问题。"凯库勒认为,中国的清零策略将无法长久持续,因为现在出现奥密克戎变种,疫苗无法起作用。凯库勒说,中国开发的疫苗确实能防止新冠肺炎演变为重症,让医院减轻负担,但却无法防止感染奥密克戎等毒株。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一般的检测、追踪、隔离的防疫方法也将不再那么有效,防疫工作终将碰壁。凯库勒认为,奥密克戎变种对中国真正的危险之处在于,一旦暴发疫情,整个城市就会被封锁,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冠病变种病毒跨年前后持续肆虐中国大陆,继西安和河南禹州因德尔塔传播封城后,天津和河南安阳又出现奥密克戎病例。彭博社的分析认为,随着奥密克戎扩散,中国的“清零”策略将更难以实施。发布:2022年1月13日2:03PM

封面图片

中国中央财政要地方坚持过紧日子

中国中央财政要地方坚持过紧日子中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已基本下达,各省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加大财力下沉,保障基层“三保”尤其是保基本民生支出、保基层工资发放。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星期二(8月16日)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要求。李克强说,六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挖掘自身政策潜力,保市场主体激发活力,保障物流主干道、微循环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稳经济也是稳财源。六省里四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六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说,受疫情等影响,今年经济财政形势比较严峻,经济大省应该勇挑大梁,多措并举完成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任务,这对支撑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十分重要,支持欠发达地区“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体现经济大省担当。当前中国财政体制下,中央与地方采取分税制,来划分各级政府收入。经济大省财政收入规模高,中央财政相应从中获得的收入也更高,初次分配中,中央财政拿到全国近半财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但为了均衡区域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大部分最终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再分配给各省,其中又以欠发达的中西部、东北地区为主,有效地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发布:2022年8月17日9:39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