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发明的“室温超导体”LK-99已有几十个实验室试图重复,确定不是超导体。纯LK-99是绝缘体,电阻突然下降是因为里面的硫化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LK-99 室温超导体论文受到广泛质疑

LK-99室温超导体论文受到广泛质疑自26日,韩国科学家声称发现世界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LK-99后。已有许多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有人整理了一个。下面是一些质疑的声音。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一位物理学家:“他们表现得像一群业余爱好者。他们对超导知之甚少,而且他们提供一些数据的方式也很可疑。”中国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闻海虎表示,,但委派了一位同事来做复现实验。但是,闻海虎还表示,即便是复现,也不能说明它是超导材料,除非判断超导的证据非常明确。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的VPSAwana博士在他的个人Facebook上发布了他们的结果称,两次。上周该团队的一位首席研究人员告诉韩国联合通讯社,韩国科学家团队宣布发现室温超导体的论文在网上发表。也许室温超导体这种只在科幻小说中才存在的材料要问世仍需要一些时间。

封面图片

Nature:研究人员找到了 LK-99 不是室温超导体的证据

Nature:研究人员找到了LK-99不是室温超导体的证据研究人员似乎已经解决了LK-99的难题。科学探索工作已经发现了该材料不是超导体的证据,并阐明了其实际特性。这一结论让LK-99——一种铜、铅、磷和氧的化合物——被证明是第一个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工作的超导体的希望破灭。相反,研究表明,材料中的杂质(特别是硫化铜)导致其电阻率急剧下降,并在磁体上显示出部分悬浮的特性,这些特性与超导体所表现出的特性类似。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凝聚态实验学家InnaVishik表示:“我认为事情到此已经相当清楚了。”16日,德国斯图加特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的一个独立团队报告了6个合成的纯LK-99单晶。与之前依赖坩埚的合成尝试不同,这次使用了一种称为浮区晶体生长的技术。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避免在反应中引入硫,从而消除Cu2S杂质。结果是透明的紫色晶体——纯LK-99,或Pb8.8Cu1.2P6O25。与杂质分离后,LK-99不是超导体,而是电阻达数百万欧姆的绝缘体,对于标准电导率测试来说太高了。它显示出轻微的铁磁性和抗磁性,但不足以实现部分悬浮。“因此,我们排除了超导性的存在,”该团队总结道。研究小组认为,LK-99中出现的超导迹象是由Cu2S杂质引起的,而其晶体中不存在这种杂质。——

封面图片

韩国LK-99团队:又发现另外一种室温超导体

韩国LK-99团队:又发现另外一种室温超导体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在金教授的PPT上,还出现国内团队的身影——正是知乎“导派”大佬真可爱呆和洗芝溪老师。现场报告了什么大会开始之前,就有韩国网友晒出与金铉卓教授的事先邮件沟通。金教授很有信心,言之凿凿称“3月4日将被定义成室温超导日”,因为“”我们要在这一天证明悬浮和零电阻。”那么这次团队拿出来的证据是否有说服力?综合多位参会者分享的照片与录像,金教授演讲内容整理如下:首先金教授花一些时间解释了Nd磁体和二型超导的基本物理原理。以及这次展示的材料已经不是LK-99,而是新合成的PCPOSOS,以主要成份首字母命名。此前专利中定义的LK-99相当于PCPOO,新材料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硫(S)。随后金教授展示了用镊子摆弄样品的一些视频。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一段样品翻转,金教授认为这能排除铁磁性。还有一段疑似完全磁悬浮的展示,放大1600倍后仍然显示悬浮。最关键的部分是展示电阻测量结果。接下来是解释团队对样品中其他相的看法。以及最后,团队自己总结的3条结论:磁场不均匀性引起的部分悬浮是二型超导的证据零电阻被其他研究团队复现在新的PCPOSOS材料中存在一个室温超导相但在参会者PetrČermák看来,演讲并没有带来太多新信息,整个事情仍然是没有实锤的,且在他看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演讲中的电阻测量结果,也被指出噪声幅度远大于测量信号,测量的是本底噪声,不太能算严格的0电阻。国内方面,已经和金教授事前沟通过的真可爱呆本人也已在知乎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另外金教授表示,新的制造工艺论文预计于当天亚洲时间中午在Arxiv上公布。然鹅因arXiv服务器崩了推迟。不管怎么样,这次的PCPOSOS新材料到底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还需等待更多专业评审。OneMoreThingLK-99中的“L”李石培(LeeSukbae)被曝也来到了美国,但没有出席APS大会,而是去参加了一个商务会议。就,又有新瓜?参考链接:[1]https://twitter.com/petrscience/status/1764671430573113454[2]https://x.com/Andercot/status/1764740917704171948?s=20[3]https://x.com/gimjiun79102152/status/1764667993945206918?s=20[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6987953/answer/3418726697...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242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2426.htm

封面图片

世界顶尖实验室的计算模拟结果证明 LK-99 为室温超导体

世界顶尖实验室的计算模拟结果证明LK-99为室温超导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使用了美国能源部的超级计算机进行了模拟,发现当铜取代磷灰石中的铅时引起了结构畸变,从而导致费米能级的孤立平带(已知高温超导体的常见标志)。所有计算结果与韩国实验结果都相似,晶格参数与实验结果相差1%,为这种掺铜铅磷灰石材料的室温超导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由加州大学运行,1931年建立至今共培养了15位诺贝尔奖得主,该实验室在物理和化学领域的影响力排名世界第一(NatureIndex)。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投稿:@ZaiHuaBot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室温超导体炒作引发LK-99的Meme代币热潮:是革新还是“割新”

封面图片

东南大学测LK-99零电阻成功 室温超导复现爆发

东南大学测LK-99零电阻成功室温超导复现爆发视频中,孙悦教授表示,团队在110K(-163°C)温度以下的常压条件下,成功观测到了LK-99的零电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证明LK-99可能存在超导电性。不过,孙悦教授也强调称,目前的结果并不能证实LK-99就是室温超导,具体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测量。虽然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丝毫不耽误B站网友们再次激动地冲进弹幕区合影打卡。与此同时,这项研究也再次登顶国外知名论坛热榜。华南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洗芝溪”对此的评价是——“东南大学的结果非常震撼,甚至比华科大的结果还要震撼。”就在8月1日,华科大团队已经发现了LK-99材料的抗磁性。也就是在同一天,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也都通过理论计算,间接证明了LK-99可能有超导性。这四个研究结合来看,韩国团队研究的置信度似乎又变高了很多。而如果在大量杂质及常压条件下,就能在110K观测到0电阻,那么只要再提高纯度/增大压力,或许有望得到真正的“室温超导”材料!如今看来,韩国团队的研究很可能让人类历史提前到达了跃迁点,如果这次点对了科技树,我们的想象力已然可以冲出地球、奔向宇宙了。为了得到常温常压超导,人类已经努力了100多年首次在110K以下观测到LK-99零电阻现象这项工作由侯强、魏伟、周鑫三名学生,以及孙悦教授和施智祥教授共同完成,并且已经上传到了arXiv上。实验中,团队共测量了6块样品,但只在一块样品中测量到了零电阻的现象。其他样品表现出的大多数是半导体的行为。对于测出零电阻的样品,团队也测量了迈斯纳效应(即完全抗磁性),但并没有观察到该效应。据此,团队猜测:如果样品中的零电阻现象是超导造成的话,那么它超导的组分还是比较低的。“零电阻”出现了?可以看到,从300K开始往低温测样品的电阻,通的电流是1mA。团队表示,因为样品本身有点脆,想做成规则形状的话比较难。因此为了节约时间,就把样品调成了一个不规则形状,用四引线法进行了电阻率测量。可以看到,在高温下,样品表现出了一些半导体的特性。而随着温度逐渐降低、达到110K时,样品的电阻基本上降到了0。具体来说,此时的电阻大约在10^-5到10^-6欧姆,在1mA电流下,此时的电压值大概在10^-8或10^-9伏特,这已经是所用测量仪器PBMS的极限了,所以可以认为观测到了零电阻。而在250K左右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电阻下降现象,目前原因还未知,孙悦教授推测说可能是电机做得不够干净。右图是加了磁场后对样品的超导转变进行了测量。可以看到,在磁场下,样品的超导转变比较稳定,转变温度只有一点点变化。不过也可以看出,样品在磁场下的超导转变也有一些奇怪。比如在低场的时候,随着磁场增加,样品的超导转变区域会更趋向于低温区。但在9特斯拉和7特斯拉时,这个区域又往高温区回来了一点,原因还无法解释。LK-99样品纯度高于韩国团队下图是X射线衍射结果,左边测量的是两种前驱物,右边测量的是团队做出的四个样品。对比后可以发现,样品的X射线结果和韩国团队的非常吻合。仔细看下图中,的峰非常小,所以该团队样品的纯度比韩国团队的还高一些。华工大佬:结果震撼人心华南理工大学“洗芝溪”表示,之所以说这次东南大学的结果甚至比华科的结果还要震撼,是因为现代磁性测量仪器灵敏度很高,能测到非常微小的磁信号。然而测出电阻信号,却需要样品连续均匀、电极做得很好、表面未氧化等诸多条件,测量难度大得多。因此,想要测出零电阻,过程非常费时费力,东南大学团队这么快就测出来,简直出人意料。来源:洗芝溪“洗芝溪”表示,这次东南大学实验数据的质量非常高,清晰地展示了电阻下降到0的全过程。可以说,110K的转变温度,已经远超预期了。第一个拿到诺奖的铜氧化物材料,转变温度也不过二十多k。至于6个样品只有1个测出了零电阻,应该是因为样品不均匀,掺杂比例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来源:洗芝溪PPMS的仪器测量精度也无需纠结,测到了零电阻,那就是零电阻。而且,电阻温度降低,如果能有三四个数量级的下降,就可能存在超导了,而东南大学的结果甚至还要更好。或许从现在开始,我们对于室温超导的想象,可以再狂野一点。来源:洗芝溪而这一振奋人心的结果,也间接说明,韩国团队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几乎为0了。来源:1781的小提琴知名UP主“图灵的猫”也分析称,这次实验基本证实了第一篇论文不是无稽之谈。对IBS理论和BRBCS理论都有一定支撑,甚至可追溯到上个世纪的苏联。此外,知友“ALLBLUEandgrey”表示:110K应该在现有的常压超导中也是不错的水平了,虽然没有超过现有的最高温度(135K/138K)。甚至,已经有网友畅想:人类以后再也不用卷了!美国研究中心:数据有误不过,对于东南大学的实验,美国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物质理论中心(CMTC)却指出,存在数字误画的可能。CMTC发文称,从线性比例上看,似乎没有过渡,这非常令人失望,也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人工合成物也隐约可见。CMTC表示,这些未经证实的预印本所展示的“物理学”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原论文中没有明显的SC转变,T<T_c电阻率是铜的100倍。而东南大学研究也没有这一转变,只有仪器伪影。这点数据错误,还是京都大学固体量子物性研究室最先发现。“当纵轴设置为线性标度(原来是对数)时,出现了似乎是超导转变的急剧变化看不见。”同样,有知友同样指出,研究中电阻曲线跳变不够明显,虽然110k下电阻已经很小,但不能保证是零电阻。来源:JYNMN在B站视频的留言区中,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电阻数据可信度有问题。来源:“暗黑森林中的虫子”西北大学研究:LK-99抗磁悬浮即是超导?就在8月2日,一篇西北大学研究人员的论文把“LK-99很可能具有超导性”这个结论,似乎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一篇由来自中国西北大学和奥地利固体状态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提出,LK-99的结构表明,它应该具有强“顺磁性”。如果它能呈现出磁悬浮现象的话,原因只可能是来源于超导性,而不是单独的“抗磁性”。在世界各个团队成功复现LK-99的磁悬浮状态后,严谨的观众都在强调,漂浮现象只能说明LK-99有“抗磁性”,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实验材料中的LK-99能在室温下体现出超导性。而这篇论文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依据,认为现在世界各国复现出来的磁悬浮现象,不可能是来源于“单独的抗磁性”,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只可能是来源于超导性。这篇论文认为LK-99的抗磁现象来源是超导性,因为如果它仅仅只有抗磁性的话,就和论文中的实验和计算相矛盾了。如果华中科技大学实验的抗磁现象是真的话,这篇论文就提供了一个证据证明了材料的超导性。如果大家对论文的有效性有怀疑的话,请注意其中一个作者的H-index为67。论文中的基本逻辑就像前一天爆出的美国国家自然实验室的论文一样,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叫做“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方法,来研究铜取代磷灰石的性质。他们发现LK-99在费米能级(一个关键的能量等级)附近存在一些特殊的“能带结构”。这种类似的结果在很多已知的超导物质中,往往都代表着很高的转变温度。而且就像上图d中呈现的一样,这两个“窄能带”每个晶胞有3个电子。因此Cu基本上处于一个有效的电子配置为的状态下。而这种“窄能带”结构和的电...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478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4781.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