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非法行医类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法发布非法行医类犯罪典型案例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经过多年精准打击和综合治理,非法行医类犯罪得到有效遏制,正常的医疗秩序和人民群众良好的就医环境逐渐形成。近年来,非法行医类犯罪数量、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共审结非法行医类刑事案件3800余件,判决人数5700余人。其中,2022年一审审结的案件数量较2018年下降约50%,审结的人数较2018年下降约46%。但是在非法利益的诱惑下,此类犯罪仍屡禁不止,且为了规避打击,呈现出场所愈加隐蔽、流动性大、屡罚不改等新特点,涉及案件类型也从传统领域向新兴的医疗美容、辅助生殖等领域延伸,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央视新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2023 年上海金融犯罪案件量小幅下降 非法集资犯罪占七成

2023年上海金融犯罪案件量小幅下降非法集资犯罪占七成2024年6月12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2023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3年上海金融犯罪案件和涉案人数在高位运行中继续呈现小幅下降趋势,非法集资犯罪占据金融犯罪七成比例,新型金融投资诈骗犯罪呈现诈骗名目和手段的双重“升级”,操纵证券市场犯罪成为证券犯罪的主要类型,重点环节财务造假案件时有发生,外汇类和非法支付结算类犯罪手法翻新,利用“虚拟币”跨境转移资产风险隐患凸显。(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中国最高法:通过国际物流寄递等方式走私毒品情况加剧

中国最高法:通过国际物流寄递等方式走私毒品情况加剧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透露,中国源头性毒品犯罪呈现新态势,通过国际物流寄递、陆路绕道或者海上走私毒品情况加剧。据中新社报道,时逢国际禁毒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星期一(6月26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中国毒品犯罪形势特点,包括源头性毒品犯罪呈现的新态势。中国最高法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李睿懿在会上说,中国国内规模化制毒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传统重点省份制毒活动持续大幅萎缩,制毒犯罪逐渐呈现地域分散化、规模小型化、流程分段化等特点。李睿懿说,“金三角”仍是中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境外毒品经传统渠道入境受阻后,利用货车夹带通关或者采取抛投、挖洞等隐蔽方式走私毒品案件增多。通过国际物流寄递、陆路绕道或者海上走私毒品情况加剧。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中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延续了自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2022年降至3.7万件,较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73.38%,较2018年下降62.75%。毒品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也从2018年的8.35%降至2022年的3.59%。李睿懿说,在此期间,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排名前10位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作为毒品入境流转地,华东、华中地区作为毒品集散消费地,案件量仍然较大。最高法当天也公布10起毒品犯罪和涉毒次生犯罪典型案例,其中,走私、运输毒品罪犯张胜川,贩卖、制造毒品罪犯严荣柱,贩卖、运输毒品罪犯董胜震、阮新华,故意杀人罪犯韦颖,均已被依法执行死刑。李睿懿说,最高法接下来将继续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深入推进毒品案件审判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禁毒综合治理效能。

封面图片

最高法发布第四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最高法发布第四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据最高人民法院消息,最高人民法院从全国法院过去一年审结案件中评选出第四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15件。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案例类型较为全面。涉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中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大类案件,其中民事侵权及合同案例13件,品种权授权行政案例1件,刑事案例1件。二是品种类型较为广泛。所涉植物品种涵盖面较广,既有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也有辣椒、甜瓜、大豆等经济作物。三是诉争利益较大。案件所涉品种的经济价值较大,8件案例诉争标的额超过百万元,个别案件更是高达数亿元,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封面图片

【最高检发布第四十四批指导性案例,涉及区块链等领域新类型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

【最高检发布第四十四批指导性案例,涉及区块链等领域新类型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6月13日消息,最高检发布第四十四批指导性案例,该批指导性案例以金融犯罪为主题,涉及私募基金型非法集资、伪造货币、POS机套现等犯罪行为,突出高质效办理金融犯罪案件的工作要求,更好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参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等专项工作,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案件18万余人。依法从严惩治网络借贷、私募基金、养老、区块链等领域新类型非法集资,会同有关部门挂牌督办43件重大案件,2018年以来共起诉非法集资案件11万余人快讯/广告联系@xingkong888885

封面图片

中国最高法发布养老诈骗典型案例 提醒老人守住“养老钱”

中国最高法发布养老诈骗典型案例提醒老人守住“养老钱”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重点打击的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并提醒老年群体不要轻信“有关系”“找后门”办理养老保险,更不要听信“神医”“神药”“包治百病”等,牢牢守住“养老钱”。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最高法星期三(8月24日)发布六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养老诈骗的“套路”手段及危害。最高法称,自今年4月开展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全国法院重点打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实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在最高法介绍的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中,有的被告人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承诺高息回报、享受床位优先居住权、入住打折等诱骗老年人大额预存消费投资,实施非法集资。也有被告人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承诺高额福利消费卡、货币分红等为幌子,引诱老年人投资“养老公寓”项目;或是以代办“养老保险”为名,谎称有能力代办“养老保险”,骗取钱财。其他典型案例包括,以销售“养老产品”为名,骗取老年人高价购买廉价批发的收藏品;以宣称“以房养老”为名,诱骗老年人抵押房屋获得资金,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以开展“养老帮扶”为名,夸大病情、虚构保健品为“特效”药品,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最高法通过上述案例提示,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时,要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养老企业、养老机构;投资“养老项目”和购买“养老产品”时要多与子女商量,不要轻信所谓“高额返利”“高价回购”等宣传,自觉抵制高利诱惑。办理“养老保险”时,要通过政府网站、居委会等有关部门详细了解政策,不要轻信所谓“有关系”“找后门”可以低价办理等;看病就医时要到医院,不要被所谓免费讲座、免费诊疗等蒙蔽,更不要听信“神医”“神药”“包治百病”等。最高法还称,各地法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涉案财物清运、财产变现、资金归集、清退等工作,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专项行动以来,全国法院执行养老诈骗案件财产20亿余元(人民币,约4.06亿新元)。发布:2022年8月24日4:40PM

封面图片

北京高院: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北京高院: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2019-2024)》。白皮书显示,2019年以来,北京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一审案件581件;审结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一审案件1551件,判处被告人1731人。从案件特点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未成年被告人人数从2019年的229人降至2023年的96人,降幅约58%。未成年人犯罪年龄集中,16周岁至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占全部未成年罪犯的92%。(中新社)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