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成功研发 65000 通道脑机接口芯片

中国团队成功研发65000通道脑机接口芯片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8日在北京介绍,他带领中华脑机接口公司团队成功研发65000通道双向的脑机接口芯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国外的脑机接口芯片还只能做到3000多个通道,而且是单向的。而我们的脑机接口芯片可以做到65000通道。他表示,这项技术可以让很多目前实现不了的医疗应用成为可能。比如,可以让假肢有真实感觉,可以用人脑、意念控制假肢,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也成为可能,比如癫痫、老年痴呆、抑郁症、帕金森病等。(中国新闻网)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团队成功研发65000通道脑机接口芯片】

【中国团队成功研发65000通道脑机接口芯片】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8日在北京介绍,他带领中华脑机接口公司团队成功研发65000通道双向的脑机接口芯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国外的脑机接口芯片还只能做到3000多个通道,而且是单向的。而我们的脑机接口芯片可以做到65000通道。他表示,这项技术可以让很多目前实现不了的医疗应用成为可能。比如,可以让假肢有真实感觉,可以用人脑、意念控制假肢,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也成为可能,比如癫痫、老年痴呆、抑郁症、帕金森病等。(中国新闻网)

封面图片

新一代脑机接口专用采集国产芯片在天津研发成功

新一代脑机接口专用采集国产芯片在天津研发成功脑机接口技术被公认为是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研究都离不开以专用芯片完成脑电信号的采集与处理,而这一核心部件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为实现我国脑机接口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突破基础元器件“卡脖子”难题,脑机海河实验室科研团队联合中国电子布局脑机接口专用芯片研发,先后发布“脑语者”系列高集成芯片。其中,“脑语者”C系列是国产首款脑电编解码计算芯片,主要用于脑电信号解析、加速计算;“脑语者”D系列是国内首款8通道24位模数转换芯片,专门针对神经电生理信号的采集。据脑机海河实验室主任助理、天津大学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秀云教授介绍,此次研发的新一代8通道脑电采集国产芯片,较上一代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拓扑结构,其模拟数字转换器动态范围提升至125分贝以上,放大器低噪声技术将输入等效噪声减小至0.8微伏(峰峰值)以下,低功耗设计技术将单通道功耗减小至4毫瓦以下,且在信噪比、功耗、输入阻抗等核心指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新一代芯片还实现了与目前常见商用芯片的完全兼容,并支持菊花链扩展和双电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了用户体验。位于天开园的燧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脑机海河实验室瞄准创新成果落地而孵化的企业。公司正与多家三甲医院、科研院所、医疗器械企业等洽谈对接,待芯片样品试生产成功后,将正式应用于自研脑电采集模块、可穿戴便携设备上,投入各类民用及特种脑机接口应用场景,加快后续产品的转化推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数据科学家、中电云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龙龙表示,今后,科研团队将继续对芯片升级迭代,进一步提升采样率、增益范围以及其他核心技术指标,提高芯片良率和可靠性,服务于构建自主可控的神经电生理信号采集计算系统,为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储备及关键技术支撑。(记者张璐通讯员董玥欣)...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267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2675.htm

封面图片

专访清华大学脑机接口科研团队负责人:中美“脑机接口”下一突破是什么?

专访清华大学脑机接口科研团队负责人:中美“脑机接口”下一突破是什么?中方团队脑机接口技术路径与美方有何不同?相关技术何时能得到成熟应用?清华团队相关技术负责人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描绘了现实,也展望了远景。“在安全性和性能间寻求平衡”“我们的NEO技术突破并不是短时间内突然实现的,我们为此已经奋斗了十余年,走了很长的路才完成从科学想法到工程实现,最终步入临床试验的过程。”带领团队开展该项研究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洪波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准确来说,其团队开展的是全球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试验,这与美国科研团队此前开展的打开硬脑膜全植入式的脑机接口试验不同,中方团队技术路径的关键在于微创。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按照其是否需要侵入大脑以及侵入的程度分为非侵入式、侵入式、半侵入式三类。洪波借用“屋子”来阐释这些技术路径的不同:假设人类的大脑是一间屋子,屋中坐了几十个人,每个人都相当于一个脑细胞,全侵入式方案就相当于在每个人面前都放一个麦克风,此时信号采集的效果是最好的。马斯克“神经连接”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脑机方案,在硬脑膜内放入成百上千个电极采集脑细胞信号。而非侵入式的脑机技术相当于在屋外放一个麦克风,这时信号采集相对较弱,但安全性更高。而清华团队采用的则是一种“折中”的半侵入式方案,将电极放在硬脑膜外面。“此时采集的信号介于屋内屋外两者之间,有点像把麦克风贴在门边。我们追求的是安全性和性能之间的一种平衡。”洪波称。据了解,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技术,是将多个电极贴在颅骨内的硬脑膜上,这一区域虽然信号采集不如直接将电极插入脑细胞内,但它不会对脑细胞产生损伤。“一般人的颅骨厚度有6毫米到1厘米,两侧和后脑甚至更厚,这足够嵌入电极和处理芯片。手术完成后,患者很快就可以回家,无线微创脑机技术更具长久性。”洪波表示。从科学上讲,侵入式脑机接口方案采集的信号量相较采用无线微创技术要强得多,但该技术的首要风险是感染。由于这种技术需要用一根插头连接大脑和外部设备,因此会产生一个开放式的创口。此外,当电极插进脑细胞,会引发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一段时间后,胶质细胞就会包裹电极,导致信号变差、系统难以顺畅工作。创伤感染和电极结痂也是马斯克“神经连接”公司脑机方案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将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据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介绍,全球首例接受NEO植入脑内的患者是一位因车祸引起的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的男性,该患者此前长期处于四肢瘫痪状态。在完成NEO临床植入试验后,该患者经过3个月的居家康复训练,目前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90%。洪波认为,接下来的目标是争取获得国家三类植入医疗器械许可证,团队正在准备大规模临床试验,乐观估计经过两年左右时间,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技术可获得上市许可,这就意味着这套脑机接口系统将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可以在全国得到应用。一旦成熟应用,受益的将不仅仅是高位截瘫患者,洪波介绍称,这项技术对于下肢康复患者、脊髓损伤患者,甚至渐冻症、抑郁症、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患者都有相应的应用场景。以渐冻症患者为例,患者四肢的运动神经元几近凋亡,丧失了运动和感觉的能力,如果能将这套脑机接口连接到患者的大脑运动皮层,就可以控制电脑屏幕的光标。将来可以为渐冻症患者制造脑控的鼠标和键盘,用脑机接口技术操纵电脑打字,帮助渐冻症患者写文章并和他人交流。“包括这项技术未来是否可以用作语言解码,我们都在开展更精准的研究,团队有很多基础科学的积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资助下,正试图揭示人脑中如何编码汉语的语音和语言。如果再向远方展望,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残疾患者,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人类进化中的重要一步。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智能,富有灵活性和创造力,而机器的行为更加精准高效,又是另外一种智能,两者的融合将构建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洪波称。“数字永生”还有多远?除了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外,脑机接口技术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此前曾宣称,脑机接口技术的远景目标是连接人类意识与数字虚拟世界,甚至实现科幻电影中的数字永生。纵然互联网上对于脑机接口技术有许多想象,但洪波认为,立足现实,当下的脑机接口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够用数字技术读取大脑中的信号并解读出当中的信息,脑机接口技术距实现“读脑”还有非常远的距离。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也持相同看法。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脑机交互技术更多集中在将人的脑电信号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指令或动作,实现自动化的交互。这种技术可以被用于控制外部设备,如假肢、轮椅等,并在一些实验中也可用于控制电脑游戏或机器人等。“当前脑机交互更像是自动化交互,而不是智能化交互。”“大家对于科幻电影中所展现的一些前沿概念,都有着乐观的展望,但我认为实现数字永生要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残疾人以及一些特殊疾病患者,这也是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实现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融合交互。完成这两个阶段后,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数字永生。”洪波表示,人类作为一个意识主体,形成意识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目前尚未揭示,数字永生相当于将人类大脑中所有神经细胞及其连接的信息都复制到硅基计算系统中,用高维度的数理方程来定义一个“意识”主体。即便这一畅想可以实现,但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仍然非常复杂。“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人类大脑工作的各种机理,才能够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接口之间实现更高的带宽,我们如今的带宽还不足以实现人机的智能融合。能否在近期让这样的科幻照进现实,我个人持悲观态度,如果说脑机接口技术是一本100页的书,现在可能才刚翻开第一页,只有等翻到第九十页时,我们对于意识产生机制或许才能得到一些答案。”洪波介绍称,相关问题正在一步步解决中,当中有多个技术瓶颈需要突破,首先就是要对脑科学的研究实现突破,至少要清楚地知道,究竟需要多少个电极,将电极放在大脑中的哪些地方才可以实现结合。其次需要科研团队进一步改进脑机接口系统的解码算法,“比如语言解码,如果想用脑机接口技术写文章或写小说,如何设计人类语言的解码算法,这个语言大模型的机制还不一样,这需要持续开展研究。下一步,我们可能会在后续临床试验中改进脑机接口解码技术,我们希望能在今年上半年看到试验结果。”...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61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6155.htm

封面图片

中国脑机接口新突破清华大学团队实现高位截瘫患者脑控光标

中国脑机接口新突破清华大学团队实现高位截瘫患者脑控光标这意味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又一个突破性进展。据介绍,患者因意外事故导致颈椎C3-C4节段高位截瘫,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去年12月,由贾旺团队为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无线脑机接口NEO(NeuralElectronicOpportunity)植入手术。经过两个月的康复训练,患者实现了通过意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抓握水瓶等脑机接口运动辅助功能,同时还实现了在普通家居环境中,仅凭意念就可控制电脑屏幕光标移动。根据康复计划中,团队将进一步训练患者通过意念活动控制电子书翻页、光标点击确认等,增强患者与电子设备的交互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同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首例接受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脑内的患者是一位车祸引起的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ASIA评分A级)的男性。脑机接口处理器为两枚硬币大小,植入患者颅骨中成功采集感觉运动脑区颅内神经信号。在3个月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后,该患者可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解码准确率超过90%。官方表示,与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不同,清华团队的系统是把电极放在大脑硬膜外,通过长期动物试验研制,不会破坏神经组织;采用近场无线供电和传输信号,体内无需电池。据了解,脑机接口技术未来有望在医疗、康复、娱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脑机接口技术可用于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说话等功能,用于帮助盲人、聋人感知周围环境。当然,该技术也能用于开发新的娱乐方式,比如脑机接口游戏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058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0587.htm

封面图片

“北脑二号” 智能脑机接口系统正式发布

“北脑二号”智能脑机接口系统正式发布4月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通过论坛发布脑机接口、基因治疗、研究技术等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北脑二号”智能脑机接口系统作为重大成果,于本届论坛开幕式首次发布。系统基于自研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千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实时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技术,完成全链路系统构建,在全球首次实现猕猴通过意念控制对二维运动目标的脑控拦截。临床方面,芯智达已于2023年与三博脑科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合作三项临床研究,分别为运动功能的脑皮层信号解析技术研究、功能电刺激反馈式脑机接口系统在运动失能患者中的研究,以及语言解析技术研究,目前均已进入数据采集阶段,未来极有望为因创伤、脑卒中、渐冻症等造成的肢体瘫痪或失语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封面图片

中国自研脑机接口“北脑二号”问世:已植入猕猴大脑 达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自研脑机接口“北脑二号”问世:已植入猕猴大脑达世界领先水平在动物实验中,在颅内植入一片牵着柔软细丝的小小薄膜,绑住双手的猴子就能仅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抓住“草莓”。据介绍,与半侵入式采集脑皮层电信号的“北脑一号”系统不同,此次发布的“北脑二号”对标国际脑机接口领域最新进展。它采用侵入式采集单神经元电信号,将电极植入猕猴大脑,大幅提升信号采集与解码的精准性。“北脑二号”的高性能,归功于我国自研的3个核心组件: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千通道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两个硬件,以及基于前馈控制策略的生成式神经解码算法。自主研发的1024通道柔性微丝电极生物相容性极高,具有和大脑组织接近的机械特性和极高的时空分辨率,在猕猴颅内稳定植入将近一年,可同时记录500-600个单细胞(single-unit)亚毫秒精度的数据。“北脑二号”应用的算法也是国内自研,能在大脑皮层神经活动与运动参数之间建立精确映射。而且通道数、信噪比、长期稳定性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解决了大规模单细胞信号长期稳定记录和实时解码的国际前沿难题。“北脑二号”的千通道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8844.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8844.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