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对撞中首次观察到光子变陶子

质子对撞中首次观察到光子变陶子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网25日报道,该机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紧凑缪子线圈(CMS)国际合作组宣布,他们利用CMS轨迹探测器出色的追踪能力,首次在质子非接触对撞中,观察到两个光子相互作用产生两个陶子,然后分别衰变为缪子(μ)、电子或带电π介子和中微子的特殊过程过程。研究有助揭示陶子的产生过程及其重要物理性质,从而验证标准模型预测,并为探索新物理现象提供了新途径。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的 “投影”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的“投影”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在量子物理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相关论文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杜灵杰介绍,引力子和引力波对应,后者已经被实验所证实,而引力子尚未被直接观察到。“引力子是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能证实这种神秘粒子存在,可能有助于实现两大理论的统一,这对当代物理学而言意义重大。”

封面图片

物理学家观察到预期之外的镜像核子对

物理学家观察到预期之外的镜像核子对原子核是一个繁忙的地方。它的质子和中子周期性地碰撞并以高动量飞散,然后像被拉长的橡皮筋的两端一样折回。物理学家在研究轻核中的这些高能碰撞时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质子与它们的同伴质子碰撞,中子与它们的同伴中子碰撞,而且发生的概率比预期的要频繁。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18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1835.htm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领衔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全球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

中国科学家领衔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全球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相关研究发表于3月28日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有谁懂这个吗?科普下,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吗线索:@ZaiHuabot投稿:@TNSubmbot频道:@TestFlightCN

封面图片

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在量子物理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

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率领的国际科研团队,在量子物理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相关论文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杜灵杰介绍,引力子和引力波对应,后者已经被实验所证实,而引力子尚未被直接观察到。“引力子是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能证实这种神秘粒子存在,可能有助于实现两大理论的统一,这对当代物理学而言意义重大。”(上证报)

封面图片

迈向大爆炸的步伐:揭开简单碰撞中的山脊关联性

迈向大爆炸的步伐:揭开简单碰撞中的山脊关联性ALICEITS的外桶安装。资料来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当金或铅等原子核在粒子对撞机中以高能量对撞时,它们可以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一种被预测为大爆炸后不久就存在的热而密的物质状态。在这种重离子碰撞中形成的QGP的关键特征之一是在碰撞中产生的粒子之间的长程空间对应关系,或者说相关性。这种集体现象在数据图中表现为山脊状,被称为山脊,这一现象于2005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中首次观察到,此后又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较小碰撞系统中观察到,如质子间的碰撞。关闭ALICE磁体的门。资料来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3月31日的RencontresdeMoriond会议上,ALICE合作组织报告了在迄今为止最简单的碰撞系统中观察到的山脊相关现象。这一结果使物理学家离找到小型碰撞系统中类似QGP的集体现象的起源又近了一步。在重离子对撞之外的对撞中首次观测到山脊相关是2010年由CMS合作在产生相对大量粒子的"高倍率"质子对撞中进行的。不久之后,CMS、ALICE和ATLAS也在质子和铅核的碰撞中观察到了这种现象。这些观察结果让人感到惊讶,因为这种碰撞系统被认为太小太简单,不可能产生类似QGP的集体行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观察到的山脊关联确实是集体性质的,但在这些较小和较简单的系统中支撑这种集体行为的确切机制仍有待确定。沿着两个角度方向的粒子对(纵轴)的数量。在山峰两侧的近侧可以看到一个山脊状的形状。资料来源:ALICE合作组织在其最新的研究中,ALICE合作组织着手调查山脊相关性是否也发生在"低倍率"质子碰撞中,这些碰撞产生的粒子数量相对较少。ALICE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该合作组织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二次运行期间记录的大量质子对撞样本,以研究山脊效应如何取决于对撞中产生的粒子的数量。然后,他们将一组低倍率碰撞中产生的粒子对数量沿着相对于碰撞轴的两个角度方向绘制在一张图上,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山脊状形状。接下来,ALICE团队研究了与山脊相关的粒子对的数量是如何随倍率变化的,并将结果与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机(LHC的前身)的ALEPH实验所记录的电子-正电子碰撞的先前结果进行了比较。这一比较表明,对于相同的倍率,质子对撞中的山脊相关比电子-正电子对撞中推导出的山脊相关更强,在后者中迄今还没有看到山脊相关现象。这些新的ALICE结果以及基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三次运行数据的未来研究有助于物理学家确定在小型碰撞系统中支配集体行为的机制。...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370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3701.htm

封面图片

《Nature》报道北大物理新成果:首次观测到三玻色子联合产生

《Nature》报道北大物理新成果:首次观测到三玻色子联合产生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首次观测到三玻色子联合产生先简单了解一下,此次成果发现的主角——三种基本粒子。两种电荷相反的粒子W玻色子W+和W-,以及一种光子γ。我们知道,宇宙中有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每种相互作用都是由某一种媒介粒子传递的,它们被称为玻色子。在标准模型里,无质量的光子(γ)传播长程的电磁相互作用。而W玻色子是一种负责传递弱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此前曾被发现并证明,W玻色子是参与核聚变的重要粒子。但W玻色子的质量很重,约是质子的85倍,实验中通常很难被发现。只有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样的高能量装置才有可能“撞”出1个。而要找到像W+W-γ这种形态,更是难上加难。研究团队在LHC上使用紧凑缪子线圈(CMS)探测器筛选和分析了2016年至2018年期间数十亿次13TeV质子-质子对撞数据,以超过5倍标准偏差的统计置信度,首次观测到了双W玻色子与光子(WWγ)这一新型的三玻色子联合产生过程。研究团队进一步向《中国科学报》解释,5.6倍标准偏差是与假设不存在三玻色子过程的情况(即空假设)相比,这也意味着数据支持三玻色子过程的存在。他们进而对希格斯与轻夸克的耦合给出了一批较强的限制性结果。北大物理李强团队据北大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官网介绍,此项成果是由李强课题组在CMS国际合作组提出并领导。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安莹(现为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博士后)担当分析负责人。一直以来,精确测量多玻色子特别是三玻色子联合产生过程,是目前高能对撞机物理领域前沿热点之一,可用于探测非阿贝尔相互作用以及检验标准模型。李强团队自2010年以来,就致力于高能对撞机上的多玻色子物理研究。2022年,他们全球首次实现了三W玻色子共振态的寻找、并开发了3夸克和4夸克特征喷注的鉴别及校准技术。此项研究开拓了新物理寻找的新航线。李强向《中国科学报》表示,高能物理确实处在比较艰难的时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虽然有着未知和挑战,但也有着新发现的可能性。参考链接:[1]https://ppnp.pku.edu.cn/info/1020/2145.htm[2]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806.shtm...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537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5377.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