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倍健:销售费用率仍有优化空间 但短期下降概率不高

汤臣倍健:销售费用率仍有优化空间但短期下降概率不高汤臣倍健4月11日在投资者线下活动中表示,公司2023年销售费用率与2022年相当,公司近两年销售费用率提升,主要是基于公司“多品牌、全渠道、全品类”战略,在一定程度分散费用,短期影响费用效率。另外渠道结构变化,线上渠道占比提升也导致了费用率的提升。未来,随着大单品品牌的规模增长、品牌力及产品力增强等因素看,费用率仍有优化空间,但短期下降的概率不高。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增收不增利 张小泉“快刀断财路”

增收不增利张小泉“快刀断财路”8月28日,张小泉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营收增长超3成,但净利润下滑达22.52%。从财报中看,上半年张小泉加大生产产能、线上线下的渠道、品牌形象等各方面的投入,各种成本和费用均大幅增加,明显是牺牲利润保证销售规模和影响力的做法。不过,过去半年甚至几年张小泉的努力或因“拍蒜刀断”事件而打了水漂。半年报披露了7月以前的业绩,所以上半年业绩并没有受到张小泉“拍蒜刀断”的影响,但这一事件或将使张小泉最重要的“老字号”品牌特有的“靠谱”特质大损,张小泉品牌短时间难有起色。牺牲利润保收入中报显示,上半年张小泉整体的营收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增长,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32.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96.95%。其中,传统优势产品刀剪具类目实现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18.17%;厨具厨电类目实现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05.41%;家居五金类目实现收入3805.32万元,同比增长1.73%。不过,张小泉称,新冠疫情对业务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在物流交付、线下零售门店业务开展等方面影响较大。主要对经营主体以上海为中心的线下零售渠道经营的影响,加上阳江张小泉正式投产后尚处于产能爬坡期,单位制造成本偏高等原因,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张小泉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22.52%。由于销售规模扩大以及阳江张小泉尚处于产能爬坡期,制造成本偏高,导致营业成本达2.77亿元,同比增加39.77%。由于公司销售规模扩大,相关费用相应增加;公司直销模式占比提升,整体销售费用率提升;传统电商渠道获客成本增加导致销售费用达7551.99万元,同比大涨70.89%。阳江张小泉在建工程转固,折旧增加;本期管理人员有所增加导致了管理费用达3213.19万元,同比增加52.6%。线下渠道上半年新开拓了1.25万个线下终端网点。同时在商超、购物中心中采取集中陈列模式增加品牌与产品形象的露出。电商渠道在继续稳固传统电商平台行业排名的前提下,大力投入发展新型电商。本报告期末,公司在抖音平台已成为厨具类目前五的商家。抖音直销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17.47万元增加至今年的5855.67万元,同比增加2592.63%,店面数量半年增加5个,总数达9个。同时,在各电商平台开设类目旗舰店,有力扶持新开拓类目产品的高速增长。零售渠道受上半年国内疫情影响较大,但公司仍在百货业态中进行了新型专卖店模式的尝试,新开设武汉万象城、武汉新天地两家直营门店,丰富了店铺形态,积累了百货业态的消费者人群画像数据,为后续零售门店业务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这种情况已经在2021年下半年出现。2021年,张小泉营业收入7.6亿元,同比增加32.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73.28万元,同比仅增长1.96%。但2021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857.65万元,同比下滑2.78%。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63%,但净利润仅为1590.28万元,同比下滑了37.13%。努力付诸东流张小泉通过在产品、渠道和品牌层面的努力,使得这个拥有几百年的老字...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1031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10317.htm

封面图片

“果链一哥”立讯精密营收下滑 “苹果依赖症”加重

“果链一哥”立讯精密营收下滑“苹果依赖症”加重图/立讯精密财报与欧菲光、歌尔股份等消费电子企业相比,立讯精密前三季度业绩足够体面。但与公司过去几年业绩相比,立讯精密已经略显“疲态”。1公司营收罕见下滑,大客户苹果销售数据不佳2023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实现营业收入1558.75亿元,同比仅微增7.31%。东财Chioce显示,这是自2010年以来,公司营收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引起外界关注的是,2023年第三季度,立讯精密营收同比下滑8.51%,这是其加入“果链”后罕见的单季度业绩表现。立讯精密业务主要为消费电子、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电脑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以及其他连接器五大部分。图/立讯精密官网其中,消费电子是立讯精密核心业务,2023年上半年,立讯精密消费电子实现营收828.56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为84.57%。2022年,立讯精密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高达83.09%,而第一大客户苹果占比高达73.28%。因此,立讯精密业绩好坏与苹果给立讯精密的订单量有很大关系。公开资料显示,立讯精密与苹果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为苹果提供多种产品代工以及零部件供应。2023年消费电子行业不景气,苹果销售业绩也不理想。苹果主营产品iPhone、Mac、iPad销售均下滑。数据显示,2023财年第三财季(2023年4月1日至7月1日),苹果实现营收818亿美元,同比下降1.40%。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已经连续三个财季营收均出现下滑,这也是苹果7年以来,首次营收出现三季连降。对此,苹果将希望寄托在2023年9月13日新发布的iPhone15上,苹果希望通过该款新机来扭转公司营收连续下滑的颓势。不过结果很有可能不会如苹果所愿,2023年8月29日苹果竞争对手华为推出了HUAWEIMate60。据《证券日报》报道,由于HUAWEIMate60销售火爆,华为上调了2023年手机整体出货量目标,并将Mate60系列手机下半年目标提升超20%。日前相关人士表示,华为将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目标定在6000万台至7000万台,而2022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仅3000万台。HUAWEIMate60的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会挤压iPhone15在中国的销量。根据Counterpoint最新报告,iPhone15在中国首发17天内销量较前代机型下降4.5%。至于后期,iPhone15能否扭转销量下滑还需要时间验证。目前,从苹果2023财年前三财季的收入以及iPhone15首发情况来看,苹果的销售并不理想。这对于果链“一哥”立讯精密而言并非好事,在大客户销量下滑影响下,立讯精密短期业绩大概率继续萎靡。2毛利率持续下滑,利润增长靠压缩研发费用对于立讯精密而言,由于行业波动导致的营收下滑,或许只是暂时的,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不断下滑的毛利率以及净利率。2015年,立讯精密毛利率高达22.88%,净利率11.16%,此后几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下滑,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只有11.80%,净利率也下滑至5.31%,这两项数值都仅是2015年的一半左右。同期,立讯精密“老大哥”苹果,毛利率和净利率却在持续上升。2015年,苹果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40.1%、22.8%,到2022年分别上涨至43.3%和25.3%。苹果是产业链“链主”企业,在产业链当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立讯精密作为跟随者,只能被迫接受苹果的分配定价。这几年,市场一直传闻苹果要求供应链企业降低零部件以及代工价格,以此来保证苹果自身的盈利能力。从立讯精密不断下滑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以及苹果不断走高的毛利率与净利率可以看出,苹果确实存在压价的行为。不过,即便毛利率和净利率不断下滑,立讯精密仍维持着不错的利润增长。2015年,立讯精密归母净利润为10.79亿元,到2022年增长至91.63亿元。立讯精密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一部分归功于持续增长的营业收入,另外一部分则归功于成本压缩。从立讯精密三大费用率来看,管理费用率较为稳定,一直维持在2.5%左右。由于深度绑定苹果,加上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公司销售费用率也从2015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0.4%。另外,立讯精密研发费用率也在急速走低。2018年立讯精密研发费用率还高达7%,但到2022年只有3.9%。所谓研发费用率,即研发投入除以营业收入,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在技术上所投入资源的大小,研发费用率的增减也能体现出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决心。对于高科技电子企业来说,研发投入至关重要,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前提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如“遥遥领先”的华为,在过去几年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高昂的研发投入。据“界面新闻·子弹财经”了解,华为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14.1%增长至25.1%。正是因为持续的增加研发投入,国人才能在2023年看到“遥遥领先”的HUAWEIMate60。与此同时,苹果也在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18年苹果研发费用率为5.4%,到2022年增长至6.7%。同样身为科技企业的立讯精密,过去几年研发费用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从财务角度而言,降低研发费用率使得立讯精密仍能维持不错的利润增长。利润持续增长带来了股价上涨——仅在2019年至2020年两年,立讯精密股价累计暴涨6倍以上,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股东的连续减持。数据显示,仅2021年一年,立讯精密大股东便套现了71.78亿元,上市至今公司大股东套现金额更是超过百亿元。靠降低研发费用率来维持利润增长,从而推动股价上涨,无疑是饮鸩止渴。消费电子行业本身竞争就十分激烈,若不能技术领先,终有一天市场份额会被竞争对手抢走。如果说过低的研发投入,对于立讯精密来说是“钝刀子割肉”,那么,过于依赖苹果则是悬在立讯精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3多元化经营策略不顺,“苹果依赖症”加重事实上,立讯精密切入苹果产业链最早可追溯至2011年。2011年,立讯精密收购昆山联滔电子后,负责给iPad与MacBook提供连接线,此后立讯精密加大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投资与收购力度。而真正让立讯精密腾飞的则是苹果推出AirPods,2017年苹果CEO库克在立讯精密参观时曾表示AirPods太小了,里面有成千上万个组件,立讯精密将精良工艺融入了AirPods的制造。此后不久,立讯精密逐渐成为苹果AirPods的主力供应商,公司的收入也随着AirPods畅销而迅速增长。2020年,立讯精密又通过收购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切入iPhone代工组装业务,立讯精密营收再次腾飞,营业收入也从2020年的92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140亿元。截至2022年,立讯精密对第一大客户(苹果)销售收入高达1568.33亿元,收入占比高达73.28%,较2020年的69.02%进一步提高。图/摄图网,基于VRF协议对于下游企业而言,深度绑定大客户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由于大客户规模庞大,切入供应链后,公司能借助大客户订单快速崛起,近几年“果链”企业立讯精密以及歌尔股份便是如此。弊端则是一旦大客户停止采购,相关企业业绩也将一落千丈。曾经的“果链”企业歌尔股份、欧菲光都曾被苹果踢出过产业链,无一例外这两家公司业绩均一落千丈。对于立讯精密而言,无人能保证其不会被苹果“砍单”甚至踢出产业链。事实上,市面上不止一次传出立讯精密被苹果“砍单”的消息。虽然事后都被公司紧急辟谣,但每次出现此类传闻都会造成公司股价大跌。而这也正是因为立讯精密对苹果过于依赖,才会导致苹果方面一旦有风吹草动,立讯精密股价就出现剧烈波动。为了减少甚至摆脱对苹果的依赖,立讯精密也尝试多元化经营,瞄准的方向正是汽车电子。早在2007年,立讯精密就开始发力汽车连接器,2012年又通过收购福建源光电装切入汽车电子领域。2022...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275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2751.htm

封面图片

极米、坚果“互撕”:没有一个是赢家

极米、坚果“互撕”:没有一个是赢家据了解,该UP主在视频中选取了“极米rspro3”“坚果N1U”“明基新机i780”三款投影仪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认为极米“对比度、色准算法都非常一般”。这则视频发布后,很快被坚果投影CPOWill转发至朋友圈。Will在朋友圈表示:“如果所谓的‘行业老大’在赚取了行业最多的利润后,不把用户给的真金白银用来推动行业创新与进步,而是用以次充好的廉价技术和颠倒黑白的烧钱营销来打压创新者,开行业倒车,那这个行业就离死不远了。”Will的表态也很快遭到了极米科技公的回应:“看到大家发来的截图和链接,感到匪夷所思。这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品牌公关硬要碰瓷营销?”双方的隔空回应最终被搬到了台面上。5月30日晚间,受凤凰网科技邀请,坚果投影CPOWill、极米公关负责人郭雪晴和涉事UP主,在线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直播辩论。不同技术路线:谁胜一筹?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投影仪分为三种,灯泡光源、LED光源、激光光源。传统的灯泡光源亮度高,投射出来的画面相对高亮和通透,但机身体积大,灯泡寿命短,往往需要五到七年一换。同时,灯泡投影普遍噪音更大,需要较高的散热能力,已不太适合家用。LED光源亮度稍低,上限是4000ANSI流明,但体积小寿命长,价格也相对平易近人,因此近年来颇受消费者欢迎。目前主流投影产品多为LED光源,例如极米、当贝等走的都是这个技术路线。激光光源亮度极高,色度纯度和性能稳定表现也更好,但生产成本也高,导致价格往往也更贵,目前主流激光投影仪为三色激光投影,而坚果则是这条路线的代表厂商。不同的站位,不同的理解。在极米看来,单一激光光源的技术路线有着太多的“缺点”。在极米2023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极米产品经理表示,所有人都认为三色激光带来了超高亮度、超好的色彩,但是早在五年前极米就做出了三色激光的原型机,发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严重散斑,观看就像蒙了层纱;还会带来严重的彩边问题,易疲劳头晕目眩。而根据极米方面的介绍,其最新的超级混光技术是将激光和LED光源合而为一,用纯红色激光补足LED短板,通过红色色域的提高和激光亮度的增益带来超高色域和超高亮度;而用全色LED补足激光短板,做到自然光谱久看不累。公开的尊己卑人、扒高踩低,在商业竞争中并不少见,但也要做好被“反击”的准备。尤其对于依赖三色激光技术生存的坚果来说,在高昂成本,经UP主实测效果更高的“事实”下,反应只会更加强烈。这也是为什么坚果Will会公开“炮轰”的核心原因。而回顾整场直播,双方的核心争议点仍然在于技术路线上。极米公关的看法与“春季发布会”上的观点相差无几。坚果Will则认为,三色激光技术是行业发展方向,是更领先的下一代家用投影光源。坚果、海信以及美国视觉显示技术公司巴可等,都选用三色激光技术。Will还引用数据说明,混光技术在画面对比度等方面不如三色激光,极米使用该技术的产品亮度较高,也是靠体积和功率堆上来的。混光技术从参数上看是“以次充好”;落实到光源成本上,混光技术是在全色LED的技术上加了红激光,比三色激光要便宜得多。当然,对于极米提到三色激光技术的散斑缺陷,Will也承认确实会影响用户体验,但坚果也一直在进行优化。除了坚果投影之外,海信也加入了这场争论。海信首席品牌官朱书琴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质疑某品牌的技术水平和公开发言中的偷换概念,她指出该品牌在三色激光技术的初期研发中因为技术难题无法攻克而选择放弃。一个事实是,不同光源技术的产品,包括激光、LED灯、汞灯和混合光源,都各具优劣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共存的状态。无论厂商之间如何争论,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并不在意使用了什么样的技术,只会在意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现代真实商战:互刷差评?在影视剧当中,商战总是风起云涌、杀伐果断、步步紧逼。然而现实中的商战,却是把对方供的财神换成奥特曼挡财路,或者用开水浇死对方的发财树,以及“裤裆藏公章”......除了技术路线上的争论,极米与坚果的这场“互撕”直播,也让人们看到了商战的另外一种形式。直播中,坚果Will提到京东上存在多位“消费者”购买坚果N1系列后退货留差评,而显示收货地址为“极米科技”。对此,极米公关称:“具体内容我不清楚,员工个人行为无法点评。我们京东后台也有很多深圳火乐科技(坚果投影主体公司)的发票订单,王总也可以内部查一查是公司还是个人行为,毕竟开了发票。”对于极米公关的“甩锅”回应,有网友表示:“什么叫员工个人行为?员工不会吃饱了撑了做这种事,做这种事对员工没有任何好处。现在好多企业做的事,出事了都推到员工个人身上,是不是有点恶心?”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不得不说的是,相较于“开水浇发财树”之类的商战手段,极米与坚果的“互刷差评”似乎更加“朴素”一些。一直以来,在投影行业,极米“行业老大”的位置坐了许久。根据IDC数据统计,2018年至2021年,极米科技出货量持续保持中国投影设备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也从13.2%稳步提升至21.2%。到2022年,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中国投影机市场总出货量505万台,同比增长7.4%。出货量第一名的厂商仍为极米,后面四位分别是Epson、坚果、峰米和当贝,五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45%。对于“老三”坚果来说,他们认为自己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呈现出了更好的画面效果,却没有得到理想的销量,这是“难以接受”的。而在坚果Will看来,极米之所以能够保持“行业老大”的位置,更多依靠的是颠倒黑白的烧钱营销。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极米的营销费用在财报中展现的非常清楚。销售费用方面,极米2020年和2021年增长迅速,幅度为两位数,2022年销售费用为5.98亿元,同比下降3.95%;销售费用率为14.16%,同比微降。而研发投入方面,极米近年来保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长,2022年研发投入为3.77亿元,同比增长43.49%,研发费用率为8.93%。可见,虽然极米的营销费用有所下降,但仍然要高于研发费用率。至于坚果,其母公司火乐科技于2022年完成了10亿元Pre-IPO融资,但还未正式提交IPO申请,因此无法进行对比。究竟是谁在“大搞营销”没人知道,但一个存在的可能是,两家激烈“互撕”的背后,也有可能是一场更加“高级”的营销。据新浪科技报道,当前中国家用投影仪市场远未到爆发阶段,用户渗透率不足、使用体验不佳等成为行业痛点。在新浪科技发起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四成投票认为投影仪是鸡肋。两家的口水战,更像是自嗨,或是为即将到来的618集体造势。两极投影市场:内卷加速?抛开“这是一场另类营销”的猜想,极米与坚果作为行业的两大头部品牌,公开“互撕”的背后也显示出了投影仪行业的内卷加剧。光源之外,从信号处理角度层面,投影仪也可以分为DLP和LCD两大类。DLP指数字光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技术要先把影像信号经过数字处理,然后再把光投影出来。LCD则是液晶显示技术和投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极米、坚果、当贝等头部品牌多走DLP技术路线,价格较高,走量的主力价格区间在2000-3000元之间,更高的则超过5000元。LCD产品包含1LCD和3LCD,1LCD投影仪比较便宜,价格普遍在千元以内,至于3LCD,目前除了爱普生,其余品牌均不涉及3LCD技术。说得更加直白一些,DLP技术路线的厂商走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49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4935.htm

封面图片

格力“体检”报告:营收早已“掉队”

格力“体检”报告:营收早已“掉队”“体检”结果有两个意外发现:格力不是想象的那样差;家电巨头日子都不好过。营收早已“掉队”1)营收与美的差距扩大2014年以来的9个财年,格力有8个财年营收增速低于美的。2022年,中国家电市场(不含3C)全渠道零售额8000亿、同比下降6.4%。存量竞争格局下,格力、美的营收增速都降至1%以下。2023年Q1家电市场复苏,美的营收962.6亿,同比增长6.5%;海尔营收650亿,同比增长7.9%;格力营收354.6亿,同比增长0.56%(增速低于2022年)。2023年Q1,格力营收相当于美的的37%、海尔的55%,且增速最低。格力已经掉队。格力营收追赶美的早已无望,但空调这个“堡垒”直到2020年才失守。2)空调销售收入被超越空调业务是格力的龙头。龙头被“按住”,是格力增长乏力的关键因素。2018年,格力空调销售收入冲高至1557亿;2019年、2020年连续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11%、17%。随后连续两年回升,2022年销售额为1349亿元,较2018年回落13.4%。反观美的,2018年空调销售首次突破千亿,但仅为格力的70%。在相同的宏观背景下——疫情、房地产不景气、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家电销售滞涨……美的空调销售连年增长:2020年超过格力:2022年达到1506亿、相当于格力的112%,但比2018年的格力还差那么“一丢丢”。空调是家电市场最大的品类,夺下空调销冠,美的才是当之无愧的“家电之王”。3)多元化收效甚微格力营收增长乏力的第二个原因是多元化失利。多元化有多种类型,按难度分为三个层级:利用现有生产设备、设施、技术、渠道,推出新品类,是难度最小的多元化,可称为“同心多元化”,比如手机大厂做平板电脑。利用现有规模、体量,向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开拓业务是“纵向一体化”,难度大增。例如,格力、美的都涉足压缩机、工业机器人等业务。一无技术/人才积累、二无相关产能、三无品牌/渠道,“三无跨界”多元化难度极大。做饲料起家的威通成为光伏巨子,是鲜有的成功案例。三种难度的多元化,格力均有涉猎——初级难度格力“生活电器”板块包括电冰箱、洗衣机、厨房电器等众多产品。格力“生活电器”涵盖范围相当于美的集团的“消费电器”,但规模天差地远。2016年,格力生活电器板块营收17.2亿、相当于美的消费电器板块营收的2.2%;随后几年,格力生活电器销售额一年一个台阶,2019年营收达55.8亿、相当于美的消费电器板块营收的5.1%。2020~2022年,格力生活电器板块营收回落,徘徊不前,2022年收入45.7亿、相当于美的消费电器板块1253亿收入的3.6%(零头是53亿)。努力十余年,格力生活电器(含冰箱)营收仍在几十亿水平徘徊,最初级的多元化都难言成功。中、高级难度智能装备板块包括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初始用户是格力自己。工业制品包括压缩机、电动机、制冷配件、精密模具。该板块的“本职工作”是为主营家电研发、制造零售部件。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外部客户提供产品。对格力而言,智能装备、工业制品是“中等难度”多元化,绿色能源、手机、芯片是“高难度”多元化。2022年,格力工业制品营收76亿、智能装备营收4.3亿,合计占总营收的4.2%。美的没敢玩“高难度多元化”,最激进的举动是收购库卡机器人。2022年,美的与格力“智能装备”板块对应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板块,营收达299亿,再次失去可比性。格力“高难度多元化”业务中,单独披露营收的只有绿色能源,2022年收入47亿,占总营收的2.5%。值得警惕的是:2022年“其他业务”收入358亿,占总营收的19%,年报没有披露细节。2012年5月,董明珠接替朱江洪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2012年、2013年,格力营收增速分别为19.5%、19.4%。2022年,格力营收1890亿,较2013年增长59.3%,年均增速仅5.3%。方洪波于2012年就任美的董事长,美的营收从2013年的1210亿增至2022年的3439亿、年均增长12.3%。2013年格力营收与美的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2022年仅为美的的55%。盈利能力——依然可观1)空调未被超越2018年,格力空调业务毛利润达到峰值568亿;2019年空调销售收入回落,毛利润率微升至创纪录的37.2%;2022年毛利润、毛利润率分别为437亿、32.4%。美的空调销售收入于2020年超过格力,但盈利能力未能逆袭,毛利润率差距甚至扩大。2019年,美的空调毛利润率比格力低5.4个百分点;2022年美的空调比格力空调少赚93亿、毛利润率差9.6个百分点。就盈利能力而言,格力空调没有被超越。2)非空调业务格力空调虽未失守,非空调业务与美的差距却越来越大。2019年,美的非空调业务(包括消费电器、机器人等)毛利润合计423亿、毛利润率26.7%;格力非空调业务(包括生活电器、智能装备及其他业务)毛利润31亿、毛利润率5.2%;2020年,格力非空调业务毛利润提高到11.1%,毛利润58亿、相当于美的的15.3%。2022年,格力非空调业务毛利润55亿、相当于美的的11.1%,差距再次拉大。非空调业务毛利润率10.1%,比空调业务低22.4个百分点。2022年,美的非空调业务毛利润合计49亿、毛利润率25.3%,比空调业务高2.5个百分点。2022年,美的空调业务比格力空调少赚93亿,非空调业务比格力多赚435亿,最终格力少赚342亿毛利润。从营收规模到盈利能力,格力多元化均不如美的成功。3)费用控制能力超群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蓝色淹彩色,企业才有经营利润。格力“蓝色高高在上”,具有绩优股的典型特征,美的略为逊色:2019年,格力毛利润率27.6%,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14.1%,比毛利润率低13.5个百分点;2022年,格力毛利润率降至26%,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比例降至12.1%,与毛利润率的差距增至14个百分点。2019年,美的毛利润率28.9%,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19.4%,比毛利润率低9.5个百分点;2022年,美的毛利润率降至24.2%,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比例降至15.4%,与毛利润率的差距降至8.9个百分点。1990年,36岁的董明珠只身南下,从销售做起,凭骄人业绩步步高升,直至被格力创始人朱江洪赏识,成为“接班人”。虽说操盘多元化力不从心,坊间普遍认为董明珠至少是营销高手。但冰箱业务没有做大,说明董明珠不是营销高手——格力冰箱技术不行?工艺、设备不行?格力研发、生产冰箱的能力与美的、海尔不会存在显著的差距。营销冰箱与营销空调不能算隔行,但董明珠就是没能让格力冰箱大卖。董明珠的核心能力是控制,格力有9万员工,年销售规模近2000亿,经销商遍布全国,董明珠把这么大的家业管理得一丝不乱。中外企业家能做到这个地步者屈指可数。朱江洪打了个好底子,董明珠是守业好手。孟羽童在格力期间“经常旷工参加商务活动,接私活”。董明珠“治家有方”,格力普通员工旷工一次试试!董总身边人经常旷工,谁给孟羽童撑腰?资产状况——略输友商1)应收及库存应收经销商被家电生产厂威胁利诱提前、超量提货的现象普遍存在,称为“压货”。特别是空调这类商品,如果经销商只在旺季到来前提货,厂家很难安排生产。经销商提走的商品是不可以退货的,否则厂方无法确认营收。被迫超前提货,经销商付款自然很不情愿。又不知提回来的货啥时卖出去,想付也没钱。家电生产厂也只好“放一马”,容忍经销商拖欠货款,逐渐形成庞大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款项融资,以下简称为“应收”。压货的本质是经销商与厂家共担资金压力和存货成本,应收规模过大会给双方带来风险。2022年末,美的应收账款/票据、应收款...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239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2391.htm

封面图片

苹果Q4财报分析:零成长的“摇钱树” 值30倍PE吗?

苹果Q4财报分析:零成长的“摇钱树”值30倍PE吗?1、整体业绩:稳稳的赚钱。本季度苹果公司实现营收895亿美元,同比下滑0.7%,基本符合市场预期(893.1亿美元)。收入的下滑,主要受Mac和iPad业务需求不足的拖累。苹果公司毛利率45.2%,同比增加2.9pct,小超市场预期(44.5%)。其中,软件毛利率连续9个季度维持在70%以上。2、iPhone:持续优于整体行业。本季度全球手机市场止住了下跌,而苹果公司的iPhone业务仍好于整体行业。海豚君估算苹果本季度手机出货均价略有下跌,但仍在历史同期较高水位;3、iPhone以外其他硬件:表现低迷,需求疲软。Mac、iPad及其他硬件业务,本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其中最不及预期的是Mac业务,季度收入76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87.7亿美元)。虽然硬件业务环比都有回升,但低迷的表现仍是受疲软的需求影响。4、软件服务:稳步增长。软件服务本季度收入223亿美元,再超彭博一致预期(213.8亿美元)。软件服务仍是公司最稳健的部分,业务持续增长。本季度苹果软件服务收入增速,再次重回两位数。整体观点:苹果本次财报还是不错的。苹果本季度的收入达到了市场预期,而利润端更是明显超市场预期。收入端最大项的手机业务,已经开始企稳回升。软件服务的持续增长,还能结构性提升公司的毛利率。因此公司在收入不增的基础,利润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然而就这样的一份财报,能给市场带来信心吗?其实并不能。硬件端的疲软,在营收端很难有成长的表现。在下游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本季度iPad、Mac和其他硬件业务都是同比下滑的。而公司也预期,“下季度iPad和可穿戴业务都会有较大的下滑,Mac和手机均有增长,但总营收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当前电子产品市场呈现回暖的迹象,而在安卓和华为等厂商开始增长的情况下,苹果自身并未展现出较强的alpha。虽然利润端仍在增长,但主要来自于软件业务带来的结构性提升。而如果硬件业务迟迟打不开局面,软件业务的增长持续性也将受到影响。结合苹果当前市值来看,这样的一份财报和预期势必会给公司股价带来压力。虽然公司在利润端,仍是稳健的“摇钱树”。但缺乏成长性的看点,将直接对公司的估值造成影响。以下是详细分析一、整体业绩:稳稳的赚钱1.1收入端:2023财年第四季度(即3Q23)苹果公司实现营收895亿美元,同比下滑0.7%,基本符合彭博一致预期(893.1亿美元)。对于本季度收入略有下滑,主要受Mac和iPad业务需求不足的拖累。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看:①苹果公司本季度的硬件业务增速为-5.3%。本季度硬件端的下滑最主要是受Mac和iPad业务全面下滑的拖累。而其中Mac业务虽环比有所回升,但同比有较大的回落;②苹果公司本季度的软件业务增长16.3%,增速明显加快。软件业务具有一定的抗风险性。在硬件收入下滑下,软件服务重回两位数的增长。从各地区来看:本季度苹果在美洲市场止住了下滑颓势,而在其他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美洲地区是苹果收入的最大来源,本季度同比增长0.8%,而欧洲和大中华区分别-1.5%和-2.5%的下滑。1.2毛利率:2023财年第四季度(即3Q23)苹果公司毛利率45.2%,同比增加2.9pct,小超彭博一致预期(44.5%)。本季度公司毛利率继续回升,主要是因为较高毛利率的软件业务占比提升,结构性拉高了公司整体毛利率。海豚君拆分软硬件毛利率来看:苹果公司本季度软件毛利率继续站稳在70%以上的水位。而市场最关注的仍是硬件端的毛利率水平亦有回升,本季度苹果硬件毛利率回升至36.6%。硬件端毛利率的回升,主要来源于公司对成本端的控制。1.3经营利润:2023财年第四季度(即3Q23)苹果公司经营利润270亿美元,同比增长8.3%。苹果公司本季度经营利润的增加,主要是毛利率提升所致。本季度苹果公司的经营费用率15%,同比增长0.4pct。本季度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表现相对平稳。二、iPhone:持续优于整体行业2023财年第四季度iPhone业务收入4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基本符合彭博一致预期(436.5亿美元)。本季度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基本持平,而公司手机业务略好于整体市场表现。海豚君从量和价关系来看,来看本季度iPhone业务的主要增长来源:1)iPhone出货量: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0.3%。苹果本季度出货量增速为3.3%左右,公司的增长表现优于整体市场;2)iPhone出货均价:结合iPhone业务收入和出货量测算,本季度iPhone出货均价为817美元左右,同比下滑0.5%。今年iPhone15系列手机的发布时间略晚于上一代,一定程度影响了手机均价端的表现。三、iPhone以外其他硬件:表现低迷,需求疲软3.1Mac业务2023财年第四季度Mac业务收入76亿美元,同比下滑33.8%,是硬件端最低于市场预期的(87.7亿美元)。根据IDC的报告,本季度全球PC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7.6%,而苹果公司本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有20%+。Mac业务本季度的较大下滑,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渠道商有强烈的补库存需求。从环比来看,Mac业务环比有所回升。海豚君认为整体PC行业经历长时间的去库存后,当前已经开始逐步回暖。而苹果Mac业务本季度的表现,也是疲软阶段的相对正常表现。3.2iPad业务2023财年第四季度iPad业务收入64亿美元,同比下滑10.2%,略好于彭博一致预期(61.4亿美元)。iPad业务的当前下游整体需求仍然偏弱,导致该业务收入持续低迷。3.3可穿戴等其他硬件2023财年第四季度可穿戴等其他硬件业务收入93亿美元,同比下滑3.4%,略低于彭博一致预期(94.3亿美元)。苹果的可穿戴等其他硬件业务本季度仍有下滑,其中一部分受秋季发布会较晚于去年同期的影响,而整体市场需求仍相对低迷。四、软件服务:稳步增长2023财年第四季度软件服务收入2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3%,超彭博一致预期(213.8亿美元)。软件业务是最稳健的部分,业务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本季度苹果软件服务收入增速,再次重回两位数。在宏观经济相对回暖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付费意愿也有所回升。在软件服务中,最让人关注的是软件服务的毛利率水平。在本季中软件服务毛利率实现70.9%,连续9个季度站稳在70%以上。具有稳步增长高毛利属性的软件服务业务,已经是公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海豚投研(ID:haituntouyan),原文标题:《苹果:零成长的“摇钱树”,值30倍PE吗?》...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413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4131.htm

封面图片

疗伤一年,小鹏还是没能止血

疗伤一年,小鹏还是没能止血但无论是那种视角,基于2023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表现,可以窥见小鹏在过去一年多次变革和组织架构调整后的成效,以及小鹏在走出低谷之后,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功守道”。治好了毛利率,没治好亏损2024年3月19日,小鹏汽车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以及2023年年报,核心信息包括——Q4累计交付60158辆新车,全年累计交付141601辆;Q4营收130.5亿元,年度总收入达306.8亿元;Q4整车毛利率改善至4.06%;Q4毛利率为6.2%,全年毛利率为1.5%;Q4净亏损为13.5亿元,全年净亏损达到103.8亿元。从整体表现来看,毛利率表现应该算得上是该季度财务数据的最大亮点。Q4毛利率为6.2%,扭转了前三个季度负毛利的困境。毛利率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汽车业务增长。在第四季度,小鹏汽车共交付了 60158辆,创下单季度交付新高,销量主要来自小鹏G6、G9和P7i三款主力车型,汽车毛利率(即汽车销售毛利润或亏损占汽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也由上一季度的-6.1%扭转为4.1%。可见,小鹏汽车已经逐渐走出负毛利的阴霾,且这种改善具备了一定可持续性。结合一季度的交付指引(总交付数量约为21,000-22,500辆)和收入指引(58-60亿)来看,指引隐含的车辆单价约为23.4万,环比提升2.9万,这意味着毛利率端不会因为销量的大幅下滑而大幅下降。小鹏汽车目前在售的车辆包含了2024款小鹏G9以及今年1月发售的MPV产品小鹏X9两款中高端产品车型,承担起拉升毛利率的重任。从中长期来看,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小鹏汽车和大众已经开始了联合采购,预计在今年会开始获得一部分平台和软件服务收入,届时或对毛利率带来一定改善。虽然整体毛利率水平有所缓解,但小鹏汽车依旧处在亏损当中,2023年 Q4净亏损为13.5亿元,较上一季度的38.9亿元有所收窄。全年净亏损达到103.8亿元,相比2022年扩大了12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长13.6%,足以想见2022年末的危机给小鹏汽车带来的重创,即使何小鹏开展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变革,也难以“止血”。不过,随着去年第四季度的提速,小鹏汽车现金流趋紧的局面已经得到缓解。截至2023年12月底,小鹏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 457 亿元。两位联创淡出,小鹏时代开启过去一年,小鹏汽车在组织变动频繁,包括销售体系、汽车动力总成中心、造型中心、自动驾驶中心、采购部门等多个部门的“一号位”都经历了换血。类似的调整还在继续。今年3月,小鹏汽车两名联合创始人夏珩和何涛从“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变更为“终身荣誉”,彻底脱离执行岗位。至此,小鹏汽车正式进入何小鹏时代。官网显示,目前小鹏汽车“核心团队成员”共有三位,分别为董事长、CEO何小鹏、总裁王凤英和副董事长以及联席总裁顾宏地。一个背景信息是,小鹏汽车是由夏珩与何涛、杨春雷三人共同创办,何小鹏最初并非小鹏汽车的创始人,而是小鹏汽车的投资人。直到2017年,何小鹏才加入小鹏汽车担任董事长职位,彼时,杨春雷退出了小鹏汽车股东行列,小鹏汽车进入了何小鹏、夏珩、何涛的三人掌权时代。随着在小鹏汽车进入发展的第十年,在一系列改革之下,初创团队和多个部门高管从边缘化逐渐走远离权力核心。去年9月,何小鹏本人就曾亲证“2022 年小鹏上市公司的财报有12个高管,如今还剩下来的高管只有2位”。伴随着组织架构调整,何小鹏为小鹏汽车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引入长城汽车原总经理王凤英的加入,开启了何小鹏与王凤英搭档的“一把手、二把手”时代。在王凤英的操刀下,小鹏汽车进行了多个业务线改革,尤其是销售层面,小鹏汽车在去年7月发起了“木星计划”,放开经销商的加盟授权,并将部分小鹏汽车的直营门店转给经销商经营。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销售门店达500家,覆盖181个城市。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小鹏汽车在2023年完成了一轮渠道升级,末位淘汰了超过130家门店,同时通过“木星计划”引进了160多家优秀的经销商伙伴,新增覆盖了40个低线城市。按照规划,其销售渠道还将继续扩展,门店布局会着增加至600家。而紧抓销售渠道布局的背后,不仅仅是对小鹏汽车过往错误的修正,其实也是对小鹏汽车后续密集产品发布的提前布局。第二品牌冲进红海区对于竞争格局日趋激烈的2024年,小鹏汽车的年销量目标定在28万辆,相比于去年翻倍。摊分到每个月,平均月销要达到2.3万辆以上才能够勉强达标。从2024年前两个月的交付量表现(1-2月份交付了8250辆、4545辆)来看,小鹏汽车开年就已经陷入交付疲软的态势,考虑到一季度是销量淡季以及春节放假等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鹏汽车一季度整体销量处于严重承压状态,且将进一步传导至后续三个季度。对此,小鹏给出的解法是,用智驾降维进入10-15万区间的红海市场,用第二品牌拉升销量增长——这个所谓的第二品牌,指向的其实是2023年8月小鹏收购滴滴的智能电动汽车项目“MONA”。在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进一步透露了新品牌的信息,包括首款车型将在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亮相,预计在三季度上市并交付;新品牌会从ToC渠道开始,之后再进入其它销售渠道;新车型上市初期会利用小鹏汽车现有的渠道,但之后会建立独立经销网络,预计到明后年会有数百家新品牌门店。“为年轻人提供一台真正的AI智驾汽车”,这是何小鹏对MONA项目的注释,似乎是在“致敬”当年致力于做“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的小米。从新品牌的定价区间可以看到,小鹏第二品牌即将踏入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带。乘联会零售数据显示,2023年售价10-15万的车型销量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34%,包括比亚迪秦、元、零跑、哪吒、长安启源等都是这一细分市场的有力争夺者。以比亚迪秦和元家族为例,这两款车型在2023年分别卖出了48.2万辆和41.2万辆。小鹏汽车要在这一细分市场与比亚迪抢肉吃,并非易事。何小鹏给出的打法是,用智驾能力赋能。“很多友商也在这个价格段探索,但是能在这里把智驾体验做到极致的品牌暂时还没有出现。”何小鹏在本月举办的百人会论坛上说道。大疆车载负责人沈劭劼在本月的百人会论坛上提到,目前8-20万元仍是乘用车市场的主流,但20万元以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新能源车型少之又少。如此来看,小鹏第二品牌是要打破“低价与智能”无法兼得的局面以获取竞争优势,但问题是,应用到低价车型的智驾能力是否会大大折扣;低价车型要如何兼顾利润收入。从小鹏现有的产品结构来看,搭载了最新一代辅助驾驶系统XNGP的小鹏G6最低也要20.9万起,小鹏要将高阶智能能力复制到15万元以下车型,这意味着需要在软硬件上作取舍。另外,10-15万元的汽车市场比拼的核心在于成本控制能力。而在成本控制这件事上,至少到目前为止,比亚迪说第二,国内其他车企大概率不会有敢称第一的。今年年初,秦PLUS与驱逐舰05将价格下探至 7.98万元起,降价幅度高达原售价的20%,将一众品牌车型逼入墙角。从小鹏汽车目前的毛利率表现来看,其在相对高价的产品结构下尚且难以保持健康的毛利率水平,第二品牌要实现正向利润增长,难度并不低。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小鹏汽车虽然刚刚走出低谷,但一季度销量未有起色,同时布...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4366.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4366.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