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热浪与极端海平面并发” 事件对沿海地区威胁升高

研究:“热浪与极端海平面并发”事件对沿海地区威胁升高《自然》旗下《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日前发表一项研究报告说,1998年至2017年间,在同一沿海地区同时出现热浪和短期极端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与此前20年相比显著增加。所谓“热浪与极端海平面并发”事件,是指同一时期热浪和短期极端海平面上升在同一沿海地区发生。尽管这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但迄今对其特征和发生情况的研究还很少。研究人员认为,“热浪与极端海平面并发”事件可能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亟需寻找有效风险缓解策略,以加强应对此类极端事件的准备。(新华社)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 为有纪录高位

#两岸国际【Now新闻台】中国沿海海平面,去年较常年高72毫米,是有观测纪录以来的高位。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1993年至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上升4毫米,高过同时段全球每年上升3.4毫米的平均水平,其中天津、河北分别高145毫米和143毫米。公报说海温、气温、风和降水等,是引起沿海海面异常的重要因素,同时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加大受灾害影响的程度。去年13次海洋灾害,造成多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近25.1亿元人民币,折合约27亿港元。

封面图片

距今约2700年 江苏沿海地区首次发现麦类遗存

距今约2700年江苏沿海地区首次发现麦类遗存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于一万年前起源于西亚地区,在5200年前进入中国。但是,它是何时向东南传播、融入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江苏沿海地区的,此前一直成谜。8月8日,记者从南京师范大学获悉,该校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中外研究机构对江苏盐城大同铺遗址开展植物考古的综合研究时发现,距今2700年左右,江苏沿海地区已有小麦、小米、黄米。伴随着麦类和粟黍农业的进入,江苏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该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科学前沿》发表。大同铺遗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芦沟镇大同村,距黄海约73公里,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2018年开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对该遗址展开发掘工作。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贾鑫副教授带领的环境考古团队,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赵东升副教授等合作,在2019、2020年度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采集了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浮选,获取了种子、果实、木炭等碳化植物遗存。贾鑫介绍,团队运用碳14测年技术对这些种子进行年代测试后发现,大同铺遗址所在的江苏沿海地区的先民,在西周—东周过渡阶段,最晚在约2700年前,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和大麦等作物。在这些农作物遗存中,水稻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延续了我国南方地区稻作农业的传统,其次是小米和小麦,黄米和大麦较少。“该时期大量小麦和小米的发现,在江苏沿海地区尚属首例。”贾鑫表示,大同铺遗址出土农作物种子的比重低于两周时期中原等其他地区的考古遗址,这可能反映该时期大同铺遗址先民的农业活动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西亚起源的麦类作物和我国北方起源的粟黍作物,为何能在距今2700年前后的江苏沿海地区大规模发展起来?研究团队认为,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有团队在对距该遗址15公里的盐城冈西剖面研究时提出,该地区的古湖泊在距今2880年前水位逐渐降低。水位的降低为古代先民提供了更广阔的陆地资源,便于先民在此进行生产生活。“第二,有古气候变化研究显示,距今2800年前存在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冷事件,这次气候的冷干化导致中原地区粮食产量降低,土地难以满足先民的生存需求,人地矛盾突出,中原地区也由稳定的西周王朝向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的东周王朝过渡。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中原,这次事件很可能导致先民们从中原地区向当时的边疆地区迁徙,其中也包括江苏沿海地区。”贾鑫说。他同时介绍,伴随着中原地区的人群迁徙,中原地区具有小麦和粟黍旱作农业技术的先民也在西周—东周过渡阶段向东、南迁徙,与本地的稻作农业人群融合,在江苏沿海地区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江苏东部沿海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江苏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麦类和粟黍作物的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的...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0227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02279.htm

封面图片

新研究预测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沿海栖息地退缩

新研究预测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沿海栖息地退缩一个国际科研团队近期利用一个冰河期留下的地质证据预测,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一定水平,上一次冰河末期出现的海平面迅速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沿海栖息地面积大幅度缩减的情况可能重现。新华社报道,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等十几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万多年前上一个冰河期结束时沿海栖息地发生的变化,并预测了本世纪可能出现的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栖息地发生的变化。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古代海岸线的海洋沉积物,认为当时海平面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冰盖融化。研究提到的升温幅度很关键,与《巴黎协定》直接相关,后者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研究认为,大多数潮汐沼泽也许能适应全球升温1.5摄氏度以内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但如果升温达到2摄氏度,估计有三分之二的潮汐沼泽很可能无法适应。潮汐沼泽是被潮汐咸水周期性淹没、排干的沿海低洼地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但却保护着世界上许多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缓冲器”。研究提供了来自地质历史的证据,表明如果不采取缓解措施,据目前的预测,潮汐沼泽将没有能力调整。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些沿海栖息地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面积将会缩小甚至消失。研究还预测,全球气温升高引发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潮汐沼泽、红树林、珊瑚礁和珊瑚岛等沿海生态系统不稳定并发生深刻变化。他们警告说,人类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会加快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海平面上升速度越快,对世界各地的潮汐沼泽、红树林和珊瑚礁的威胁就越大。这篇论文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封面图片

研究:海平面上升对美国数十个城市影响或高于预期

研究:海平面上升对美国数十个城市影响或高于预期研究人员警告,由于沿海陆地正在下沉,到本世纪中叶,海平面上升对美国旧金山和新奥尔良等大城市的影响,可能会比预期中更加严重。法新社报道,根据《自然》科学杂志星期三(3月6日)刊登的研究,全球变暖促使冰原和冰川融化,并导致世界各地的海平面上升,预测显示,美国将成为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将威胁到美国三成人口所在的沿海地区。预计到2050年,美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上升约30厘米,从而大幅增加风暴潮等破坏性气候影响的风险。但研究发现,如果考虑到沿海沉降,这种威胁就会更大。研究人员警告称,大西洋、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32个城市的数万人,以及潜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财产可能会暴露在危险之中。贫困社区和少数族裔社区面临的风险则最大。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有目前的海岸防御基础设施,未来30年内,地表下沉和海平面上升也会使1300多平方公里的新增土地面临洪水威胁,届时将波及5万多至27万多人,以及17万多处房产。为减缓沉降速度,研究人员建议减少地下水开采、规范工业活动和减少排放,以降低长期气候风险。海堤、河堤和屏障可提供防洪保护,而恢复沼泽和红树林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能有所帮助。2024年3月7日6:16PM

封面图片

台东强震 大陆沿海地区震感明显

台东强震大陆沿海地区震感明显台湾东部星期日(18日)下午发生规模6.8级地震,据报中国大陆福建、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地区震感明显。综合台媒报道,根据台湾中央气象局消息,台东县池上乡星期日下午2时44分发生6.8级地震,地震深度7公里,全台有感。不过,据《新京报》报道,中国地震台网测得此次地震则是规模6.9级,地震深度10公里。《新京报》也说,这起地震造成福建、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地区震感明显。据大陆网民在社交媒体微博上的留言,他们纷纷表示赞同。“我的天,刚才坐椅子上有点晃,我以为是自己晕了呢。”“我在泉州睡觉,怎么突然房子晃起来了!吓得一激灵!”“天啊,也摇得太晃了吧。”截止星期日下午5时10分,“台湾花莲6.9级地震”的阅读标签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首位,并有超过1.7亿次的阅读量。发布:2022年9月18日5:16PM

封面图片

厄瓜多尔西南部沿海地区发生6.5级地震

厄瓜多尔西南部沿海地区发生6.5级地震厄瓜多尔西南部瓜亚斯省沿海地区,在当地星期六中午12时许,发生6.5级地震,首都基多、主要城市瓜亚基尔及多个省份均有震感。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厄瓜多尔地球物理研究所表示,地震震央位于瓜亚斯省巴劳市以西约29公里,震源深度44公里。随后,震央附近又发生多次轻微余震。厄瓜多尔相关部门已排除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美国地质勘探局录得今次地震为6.8级,震源深度66公里。厄瓜多尔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与火山频密发生。2023-03-1904:16:53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