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分头部券商国际业务触底反弹,开始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重新贡献了超过20%的营收,有的甚至高达40%。中金国际、华

2023年,部分头部券商国际业务触底反弹,开始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重新贡献了超过20%的营收,有的甚至高达40%。中金国际、华泰国际、中信国际等香港头部中资投行去年营收均超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分别为24%、31%、13%,为母公司贡献了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在证监会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的号召下,具备先发优势的头部券商仍在加码拓展境外市场,把香港市场作为桥头堡,不断向东南亚、美国、欧洲拓展,尤其是新加坡,正逐渐成为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的“重镇”。(证券时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头部券商国际业务亮眼 “出海” 下一站锚定东南亚

头部券商国际业务亮眼“出海”下一站锚定东南亚据统计,A股上市券商中,共有17家披露了境外子公司2023年业绩。其中,以中金国际、华泰国际、中信国际等为代表的头部券商境外业务收入增幅在10%至30%之间;部分中小型券商境外业务则由于资金、业务等多方面限制,亏损同比扩大。在加快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的愿景下,上市券商“出海”业务纷纷转型:缩小自营风险敞口,从重资本业务转向客需业务,加强境内外一体化布局,发展资管类、交易类、投资类业务。在“出海”方向上,东南亚市场成为重要的“下一站”,券商增资、收购动作频频。(上海证券报)

封面图片

差异化竞争:英伟达人工智能GPU的挑战者们

差异化竞争:英伟达人工智能GPU的挑战者们此外,还有众多获得大量风险投资的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选择不与英伟达竞争,另辟蹊径,走一些差异化路线,试图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对此,分析师RobertCastellano做了分析。英伟达的主导地位英伟达上调了年度业绩预期,预计第三财季营收将达到160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字大大超过了外界一致预测的126.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0%。下图显示了英伟达的数据中心收入增长情况,表明了市场对其芯片的需求以及对Arm的连带效应。分析师预计2024财年第三季度(2023财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将环比增长21%,该财报将于2023年11月21日公布。本季度,英伟达预计每股收益为3.34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475.9%。本财年的一致预期收益为10.74美元,与上一财年相比大幅增长了221.6%。这一数据表明,人们对英伟达本财年的财务业绩有着强烈的增长预期。云超级扩展器近年来,云计算市场在采用基于Arm的处理器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Arm声称,其在云计算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12月31日的7.2%上升到10.1%,这主要归功于亚马逊越来越多地使用其内部Arm芯片。2021年,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已在15%的服务器实例中部署了其定制的Graviton芯片,这标志着这家云计算巨头正大幅转向Arm架构。GoogleGoogle报告称,云计算收入增长了22%,达到84.1亿美元,低于预计的86.4亿美元。6月份,Google的云计算业务增长了28%。2023年,Google发布了最新的自主研发芯片TPUV4,其性能比上一代芯片显著提高了2.1倍。通过集成4096个这样的芯片,超级计算性能大幅提升了10倍,令人印象深刻。Google表示,在规模相当的系统中,TPUV4的性能是英伟达A100的1.7倍,能效也提高了1.9倍。与前代产品TPUV3相似,每个TPUV4由两个张量核(TC)单元组成。每个TC单元由四个128x128矩阵乘法单元(MXU)、一个配备128个通道(每个通道包含16个ALU)的矢量处理单元(“VPU”)和16MiB的矢量存储器(“VMEM”)组成。除了下一代TPU,Google还在2023年底开始向开发人员全面提供英伟达的H100GPU,作为其A3系列虚拟机的一部分。亚马逊AWS在过去的六个季度里,亚马逊网络服务部的业绩一直在下滑,但第三季度的业绩却趋于稳定,保持了12%的同比增长。该部门的营业收入也同比激增29%,达到约70亿美元。今年5月,AWS推出了基于英伟达H100GPU的EC2P5虚拟机实例。该配置包括八个英伟达H100TensorCoreGPU,每个都配备了640GB的高带宽GPU内存。它还拥有第三代AMDEPYC处理器、2TB系统内存、30TB本地NVMe存储、令人印象深刻的3200Gbps总网络带宽以及对GPUDirectRDMA的支持。后者可实现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直接通信,无需使用CPU,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横向扩展性能。此外,亚马逊EC2P5实例可部署在第二代超大规模集群(称为亚马逊EC2UltraClusters)中。这些集群包括高性能计算、网络资源和云存储。这些集群可容纳多达20,000个H100TensorCoreGPU,使用户能够部署参数高达数十亿或数万亿的机器学习模型。微软公司微软的云计算收入增长了24%,9月份达到318亿美元。在微软的三大业务部门中,智能云的表现最为突出,收入增长了19%,达到243亿美元。该部门包括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其中Azure实现了29%的强劲增长,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的26%。今年3月,微软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计划对Azure进行重大升级。此次升级将采用数以万计的英伟达尖端H100图形卡,以及速度更快的InfiniBand网络互连技术。NDH100v5实例还采用了英特尔公司最新的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中央处理器,并通过英伟达的Quantum-2CX7InfiniBand技术实现低延迟联网。它们还采用了PCIeGen5,为每个GPU提供每秒64千兆字节的带宽,以及可实现更快数据传输速度的DDR5内存,以处理最大的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成功的初创企业ChatGPT等应用进一步巩固了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行业的地位。其GPU芯片已成为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因此,任何希望在这一领域挑战英伟达的初创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英伟达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技术的主导地位和可靠性。Cerebras英伟达的A100GPU已经相当可观,芯片面积826平方毫米。相比之下,Cerebras的新WSE-2芯片则非常巨大,面积达45225平方毫米,基本上覆盖了8英寸硅晶片的整个表面。自2016年成立以来,Cerebras已成功获得7.3亿美元的融资。根据CBInsights全球独角兽俱乐部的数据,该公司目前的估值为40亿美元。Cerebras与AbuDhabi的G42合作,建造了九台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中的第一台,该项目耗资超过1亿美元。此外,Cerebras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机会。虽然它的CS-2模型在GPT环境下的训练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尚未获得业内主要制造商的采用。SambaNovaSambaNova成立于2017年,是人工智能芯片行业中资金最雄厚的公司之一。它已成功融资10亿美元之巨,其著名支持者包括软银和英特尔。这不仅使SambaNova成为融资最多的AI芯片初创公司,也使其成为英伟达最强大的新兴竞争对手之一,估值高达50亿美元。SambaNova最近推出了最新的第四代SN40L处理器。这款尖端芯片采用台积电先进的5纳米工艺制造,拥有超过1,020亿个晶体管,计算速度高达638teraflops。它采用独特的三层内存系统,包括片上内存、高带宽内存和大容量内存,所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高效处理与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相关的大量数据流。SambaNova声称,一个节点中仅有八个这样的芯片就能支持多达50万亿个参数的模型,几乎是OpenAI的GPT-4LLM报告的三倍。TenstorrentTenstorrent是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的另一家著名初创公司,成立于2016年。迄今为止,该公司已获得近3.35亿美元的融资,最近还获得了三星和现代汽车等大公司的投资,目前估值约为10亿美元。Tenstorrent正瞄准挑战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发采用RISC-V和Chiplet技术的人工智能CPU。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最近与三星达成了生产合作,打算利用三星先进的4nm工艺制造芯片。这一合作彰显了Tenstorrent致力于推动其技术发展并参与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竞争的承诺。不太成功的初创企业GraphcoreGraphcore在欧洲半导体初创企业领域,尤其是在资金募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该公司由NigelToon和SimonKnowles于2016年创立,专注于开发智能处理单元(IPU),有别于人工智能应用中普遍使用的GPU(图形处理单元)。Graphcore声称,其IPU技术在满足人工智能的特殊要求方面比GPU具有明显优势。PitchBook数据显示,Graphcore已成功获得超过6亿美元的投资。然而,尽管获得了大量资金,该公司的收入仍然相对有限。这种情况在2020年发生了重大转变,当时微软决定停止在其云计算中心使用Graphcore的芯片,导致该公司失去了一个主要客户,并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据《金融时报》报道,到2022年,Graphcore的收入将骤降46%,仅为270万美元。同时,其税前亏损增加了11%,达到2.046亿美元,年终现金余额为1.57亿美元。Graphcore表示需要额外融资才能在次年5月实现收支平衡。该公司将这一挫折归因于“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主要战略客户”(尤其是中国的重要客户)硬件采购的延迟。目前,Graphcore正在调整其业务战略,将其IPU芯片从数据中心过渡到云计算环境,这一转变是公司为适应半导体行业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和挑战而做出的战略调整。GSI技术公司(GSIT)GSITechnology是Gemini关联处理单元(“APU”)的开发商,为网络、电信和军事市场提供人工智能和高性能并行计算解决方案。如表1所示,Gemini-I的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处理器。Gemini-I芯片每600MH...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9705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97059.htm

封面图片

第四家外资独资券商获批设立,境内外机构正 “双向奔赴”

第四家外资独资券商获批设立,境内外机构正“双向奔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资本市场日渐成为国际资本配置的重要平台。4月15日,外资机构布局中国再落一子——中国证监会核准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SA)在华设立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巴证券”)。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对记者表示:“相关调研显示,多位全球企业的CEO认为中国内地是对营收增长非常重要的外部市场,反映了中国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以及全球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同时,中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外资准入领域,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也助推了外资机构加速在华投资展业。”(证券日报)

封面图片

被指“全军覆没”? 中国软件行业遭遇“季度寒冬”

被指“全军覆没”?中国软件行业遭遇“季度寒冬”用友网络营收17.49亿元,亏损4.53亿元;金蝶营收29.8亿元,利润未出;软通动力营收54.49亿元,亏损2.77亿元;浪潮软件营收2.66亿元,亏损3200万元(实际亏损2859万元);科大讯飞营收36.46亿元,亏损3亿元……多位曾就职于上述公司的软件行业人士们,群情激奋。他们先后揭露软件行业“靠喝酒吃饭”拿订单等内幕。更有业内人士直接痛斥:“这些所谓的软件行业公司如果立刻倒闭,才能够利好中国整个行业软件生态。”新浪科技结合用友网络和金蝶国际历年财报统计发现,他们的销售毛利率要远低于国际水平。多重因素相综合,最终导致了他们的业绩惨淡。多巨头被痛斥“对IT业无贡献”?用友和金蝶等公司业绩的下滑,让业内以及曾经的客户们怨声载道。无码科技创始人、丁香园原CTO冯大辉以曾经用户的身份公开痛斥道,“这个列表里的公司,这么多年,为整个IT行业贡献了什么?优秀经验?开源方案?培养了优秀人才?”他直言,这些企业垄断了行业的软件需求,然后转包、外包,最后给需求方交付了一堆烂软件、烂产品、烂功能,让各个领域的用户和公众叫苦连天。“饮鸩止渴拿的项目,赚不到钱不正常吗?”在他看来,这些公司缺乏技术竞争力,“他们是产业里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他们被淘汰,软件行业才会更繁荣”。另有多名软件行业人士认为:“国内软件行业遭遇业绩滑铁卢,本质上还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其中一位人士结合自身经历告诉新浪科技,他所在的企业信息化年预算达到亿级,对于一个营收近千亿的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从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对决策的支持系统都很不智能。所以需要软件公司的“辅助”,但软件提供企业对业务理解还是很表面化,很难深入理解业务的深层次逻辑,更不能通过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行业变化、项目动态、业财联动的及时监控,“往往都是企业提什么需求,他们就在某些点上满足,对于企业决策只能起到数据支持的作用,起不到智能分析的价值”。在先后使用过多家软件巨头的服务后,他总结道:“我们先对软件公司充满期待,最后发现实现不了自己的意图,慢慢地付费意愿也就低了”。销售毛利低于国际水平那么,上述人士的言论,是否具有充分的依据?以美股Salesforce和Paycom等头部软件企业为例,这些厂商历年毛利率长期位于70%以上,个别时期甚至高达85%。然而,相比于国外企业,即使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头部软件企业之一,用友和金蝶的销售毛利率,也远低于国际水平。据新浪科技结合用友网络和金蝶国际历年财报统计,2020-2023年间,用友网络销售毛利率分别为61.05%、61.25%、56.37%、50.73%,金蝶国际销售毛利率分别为57.53%、58.29%、58.34%、59.15%,两者均未达到国际优秀企业水平。其中,用友网络的销售毛利,更是呈现出逐年递减状态。具体来看,在2020—2023年,用友网络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5.37亿元、20.27亿元、22.35亿元、27.43亿元,其中2021年以来分别同比增长31.65%、10.26%、22.70%。同期,用友网络历年营收分别为85.28亿元、89.32亿元、92.62亿元、97.9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22%、4.73%、3.69%、5.77%。这意味着,用友的销售费用增长率要远高于营收增速。金蝶则是另一番“姿态”。在2020—2023年,金蝶国际销售费用分别为14.25亿元、17.41亿元、20.27亿元、23.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22.2%、16.4%、14.5%。同期,金蝶国际历年营收分别为33.56亿元、41.74亿元、48.66亿元、56.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0.93%、24.36%、16.57%、16.71%。虽然销售费用增长率低于营收增速,但公司同样连续四年处于亏损状态,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5亿元、-3.02亿元、-3.89亿元及-2.01亿元。哪些因素导致业绩惨淡?有意思的是,在用友和金蝶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净利润表现出现亏损的近四年间,两家公司均喊出了云化转型的口号。但明显的是,两家公司转型云服务的努力,并没有通过更加弹性自由、灵活订阅的收入方式,改善公司的营收结构。在与新浪科技沟通中,快牛云科技创始人周海鹏总结道:“需求侧本身能力还驾驭不了数字化,人才还需要升级。供给侧本身很多时候半懂不懂,为了大单不顾一切,反过来伤害了客户,加上现在甲方资金紧张。”这些因素的综合,成为当下国内头部软件厂商业绩惨淡的关键。在他看来,从传统软件服务转型云服务的过程中,“IT厂商的研发需要重构,运营需要变化,营销思路和团队也需要作出调整,这些都意味着成本,而且还存在试错成本,对于用友、金蝶这样的巨型企业而言,着急不得,短期内想通过云服务扭转盈利模式并不容易。”恒业资本管理合伙人、多家上市董事江一向新浪科技表示,“云业务的转型可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包括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这会在短期内影响利润。云服务市场竞争激烈,新进入者可能以更低的价格或更灵活的服务模式吸引客户,且规模大的成本结构更优成本更低,比如BAT;但客户对于云服务的接受程度和转换速度可能不如预期,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在江一看来,一些头部软件公司可能因为长期形成的组织结构和流程,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在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如果公司不能持续创新,很容易被新兴的竞争对手超越。”有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在众多云厂商先后开启价格战的情况下,谁又会留给传统软件厂商更多转型适应的时间呢?文丨新浪科技周文猛...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4538.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4538.htm

封面图片

李宁22亿香港买楼吓坏投资者 再次跌上热搜

李宁22亿香港买楼吓坏投资者再次跌上热搜其实对于李宁而言,股价的下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今年以来,李宁的股价就一路下滑,从年初的65.222港元/股算起,至今已跌去72%,市值损失1200亿港元。就在今年10月底,李宁也因为一则第三季度运营简报的发布,在次日大跌20.7%,失去165亿港元。▲(李宁近三年股价走势。来源/同花顺)相比于其他位于港股纺织服装板块头部成员相对稳定的股价表现,李宁这一次的暴跌,被认为与22亿“接盘”李兆基家族旗下位于香港的一处楼宇有关。12月10日晚间,李宁发布公告称,将通过间接全资附属公司HighMatchLimited,计划以22.0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同样位于港股的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而后者就是与李嘉诚齐名,被称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兆基家族旗下企业。至于这家价值22亿港元的公司,主要资产就是一栋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的楼宇。而李宁购买这栋楼的目的,则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从投资属性来看,该资产2021年与2022年分别亏损0.17亿与0.8亿港元,再加上今年下半年以来,香港楼市不断走低,因此有人质疑,即便想抄底香港房地产,不排除抄在半山腰的可能性。至于李宁自身,只是在公告提到,其中一部分将用作集团位于香港的总部,却没有给出具体比例。李宁回应‘市界’称,这次是设立香港总部。据了解,李宁在内地已实行“三总部,两基地”战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功能定位鲜明的业务总部和湖北、广西两个特色基地。“李宁在香港设立总部的决策,是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早前,李宁已在香港尖沙咀设立首个旗舰店,这次在香港设立总部,更是李宁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有力举措。”实际上,李宁的现金流确实比较充足,截至2023年年中,李宁账面货币资金和短期银行存款为89.49亿元,长期银行存款102.76亿元,两者合计190亿元,占总资产的56%,而公司有息负债更是长年为零。此次花费22亿港元买楼,约占资金的11%。不过,对于李宁的投资者而言,买楼这样的操作难免令其视为利空。某私募分析师对‘市界’表示,“李宁买楼,可以看作一次保守型,甚至是享受型的投资事件,但前者明显偏离李宁目前的主营业务,而后者又只能令少部分李宁内部人士受益,和投资者的距离太过遥远,因此无论哪种情况,都难以与投资者产生共鸣,而在如今消费环境承压的情况下,李宁的操作同样会令投资者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在当前港股的大环境下,资金要更加保守,或者处于一种撤退的形态,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李宁此次事件,所体现在其股价上的影响。”该分析师补充道。国内某知名问答平台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李宁是如何一步步毁掉路人缘的”。在这个问题下方,有来自各界的回答,有消费者、有商家,也不乏投资者,并且言语中透露出对李宁的不满。其中有不少人提到,在“军绿套装”事件后,李宁电商总经理冯晔“教育”消费者的那句话,“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有人说,“财大气粗的李宁,开始变得傲慢了”。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李宁在借助“国潮”强势崛起后,虽然快速收获了一批粉丝,但鞋服市场竞争激烈,最终在潮水退去的同时受到影响。最近5年,李宁的业绩先后出现过两波高潮,首先是2018年,其凭借旗下中国李宁这一高端子品牌,在纽约时装周的高调亮相,瞬间引发国内关注。在消费者普遍跟风下,李宁不仅相关产品一度售罄,也就此树立起“国潮一哥”的形象。不过,这一阵风并没有刮太久,2019年李宁的营收暴涨32%,并坐稳百亿营收大关,达到138.7亿元,但随着相关概念的退潮,李宁2020年的营收增速也瞬间降至4.23%,股价同样迎来近一年的瓶颈期。可是,就在大家逐渐遗忘这位“国潮一哥”之时,在阿迪达斯与耐克等同行“犯错”时,李宁迎来业绩增长第二春。2021年,堪称李宁最硬气的一年,当年实现营收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净利润也在暴涨136.1%后,达到破天荒的40.11亿元。可2022年开始,李宁的业绩增速再度下滑,今年更是净利润下降。而李宁在今年10月底发布的业绩运营报表中,将销售额从二季度10%-20%的中段增长,下降成中单位数增长,并且相比于2021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这也让外界对于李宁今年及后续的业绩走势,产生了一定的恐慌。而李宁的毛利率,也只在2022年这一年突破50%大关,达到53%,但在2022年又回落至48.38%,同样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其实,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李宁两次业绩的暴涨,借了外界因素的势,依靠“国潮一哥”形象影响与打动消费者,而李宁也借此赚取到了巨大的利润。仅2019年起的近4年半,李宁的合计净利润就高达133亿元,正好可以贡献出百亿存款与此次购买大楼的费用。但国潮的故事不可能一直讲下去,当潮退之后,投资者将目光重新回归公司本身,李宁面临的挑战,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并且,前段时间的高歌猛进,也成为李宁如今的负担。2022年,李宁曾有过一波扩产,其非流动资产中物业、机器及设备这一类目的资产金额,从16.25亿元增至32.3亿元,而使用权资产也从13.3亿元增至20.2亿元。可同样在这一年,李宁的存货为24.28亿元,相较上一次短暂去库存时2020年的13.46亿元,几乎翻倍。而在今年上半年,李宁虽然冒着损坏高端品牌影响力的情况,在经过一轮轮“打折促销”后,将存货减至21.2亿元,但相比于“友商”安踏展现出的强大库存清理能力,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在同一时期,安踏的存货从85亿元减至64.8亿元,降幅高达23.7%,是李宁的两倍。李宁的产品线相对简单,其只在年报中简单分为鞋类与服装两大业务板块,且没有进一步的细化,且各占营收比例的约一半左右。对于护城河较浅的李宁而言,当消费转向时,就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值得一提的是,李宁在此次耗资22亿买楼的同时还提到,公司在香港的业务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正如其所回应的,“这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并预计2024年会启动海外业务的拓展,希望在海外通过品牌运营等方式,为未来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拓展打下基础,使之成为集团的成长引擎之一”。对于李宁而言,将目前占总营收比例不足2%的国际业务逐渐壮大,也可能将成为李宁再次蜕变的开始。作者 冯晨晨来源 市界...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0377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03779.htm

封面图片

最“颓废”的果链龙头歌尔:分手后 它伤得不轻……

最“颓废”的果链龙头歌尔:分手后它伤得不轻……歌尔股份患苹果“分手”后遗症:或收获最惨年中报,亟需靠XR自救?几天前,歌尔股份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3亿元—4.99亿元,同比下降76%—84%。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这将是歌尔股份自2018年以来净利润同比降幅最大,同时也最有可能净利最低的一次年中报。2022年以来,伴随苹果“砍单”歌尔股份的消息传出,歌尔股份股价一路下跌。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歌尔股份市值最高达1995.97亿元,但如今,公司市值已缩水超1300亿元,不及巅峰时期1/3。新业务布局方面,歌尔在XR方面的布局,或许能对公司业绩起到一定的提振。但从此前元宇宙退潮,近期苹果被迫大幅下调混合现实头盔VisionPro产量预期等一系列动作来看,这一业务能够真正驱动公司业绩增长,仍需时日。此前,歌尔股份还曾传出2022年裁员近万人,公司管理层裁员40%等消息。重重问题下,歌尔如何才能熬过眼前的“至暗”时刻。最惨年中报,苹果“分手”后遗症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H1以来,歌尔股份历年年中业绩报告发布,净利润均不低于4亿元,且同比增幅长期保持正向增长。其中,2018H1-2022H1,历年中期业绩净利润分别为4.45亿元、5.24亿元、7.81亿元、17.31亿元以及20.7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8.11%、17.73%、49.05%、121.71%和20.09%。其中,除了2018年上半年营收最低为4.45亿元且同比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净利润均超过5亿元,高于2023年上半年预期净利润最高值4.99亿元,且均为同比正增长。2023年上半年,歌尔股份净利润同比降幅或达近6年最大,且净利润也可能是最低的一年。对于预期净利润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歌尔股份表示,“主要原因是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因素的影响,终端市场需求不足,公司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和部分智能硬件业务的销售低于预期。”需要指出的是,在歌尔股份的收入结构中,智能硬件、智能声学整机、精密零组三大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2022年全年财报中,三项业务分别为公司贡献了总营收的41.94%、38.73%和17.69%。其中,智能硬件和智能声学整机两项业务为公司创造了80.67%的总营收,如果这两项业务销售走弱趋势无法改变,公司业绩短期内将难以实现高增长。此前,歌尔股份披露的2022年年度报告中,公司虽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10%,但净利润却同比减少59.08%。具体到业务层面,2022年歌尔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同比增速为-14.58%,这与公司2022年11月8日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不无关系。公告中,歌尔股份并未指明具体的境外大客户是谁,但此前,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𫓹便曾爆料指出,“苹果关键供应商歌尔股份暂停生产的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可能为AirPodsPro2”。而在此之前,2022年3月前后,一则歌尔股份或与苹果断链的消息传出,便数度引发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此外,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约12.1亿部,同比下滑约11%,在出货量下滑的同时,歌尔股份与智能手机相关的精密零组件产品需求同样出现下滑。受限于苹果“砍单”和行业不振,在过去的一年间,企业利润严重缩水的歌尔股份,也经历了大幅度人员变动。据公司财报,2021年,歌尔员工总数95780人,至2022年则成了85358人,同比减少10422人,其中生产人员减少9500多人。2022年11月,歌尔潍坊工厂裁员相关视频,也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其中一条视频显示,11月7日开始,歌尔潍坊工厂大批员工已陆续提着行李离开工厂,其中,不乏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至12月,歌尔股份整个管理层裁员40%的消息,也一度引发热议。据离职员工表示,管理层裁撤主要原因是“公司订单少养不下这么多管理类”,其间,接受公司安排的部分管理人员被降为了作业员。“一方面,电子产品市场持续萎靡,供应链不时受到疫情影响,人工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消费电子代工厂本身便处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微笑曲线的谷底,利润微薄,且往往容易受到头部客户不断压价。而大客户砍单的负面影响,让歌尔变得更加艰难了。”有业内人士评价指出。布局XR业务,救得了歌尔?失去苹果部分订单后,净利润暴跌的歌尔股份,如何才能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再次赢得资本市场青睐?事实上,过去几年,歌尔股份也一直在拓展新的业务方向和机会,而XR方面的布局,或许能对公司的业绩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从2012年起,歌尔股份就已经开始布局VR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业务。截至目前,公司已成为Meta、PICO等厂商的VR产品核心代工厂商,VR代工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在公司整体营收中,这部分营收的比重也在不断上涨。只不过对于目前局势尚不明朗的XR产业而言,想要通过VR产品代工快速提升公司业绩和利润,如今看来可能希望不大。自去年大热并再度引发市场关注后,如今全球XR行业再次陷入了冷静期。包括Meta、腾讯、百度等在内的国内外大厂XR项目先后发展遇阻,也说明了这一行业的爆发,不在一朝一夕之间。今年6月,苹果VisionPro的发布再次为XR行业点燃了一丝希望,但随后苹果公司下调头显销售目标至15万台,行业吐槽称VisionPro定价过高,且目前仍为半成品等声音,也不断削弱着人们对这XR行业的信心。不过,歌尔股份于今年7月7日在互动平台上称,公司的外销业务中包括VR虚拟现实产品相关业务。这或许为歌尔股份带来了些许的想象空间。总之,与苹果局部“断链”之后,颓势开始显露的歌尔股份,想要在资本市场找到一个比“苹果代工厂”更具想象力的新故事,仍然难度不小。文丨新浪科技周文猛...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993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993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