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晕里的巨大磁环

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晕里的巨大磁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钧博士和韩金林研究员通过分析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和银河系外的射电源法拉第旋转效应分布数据,揭示了银河系的晕中有一个巨大的磁环结构。这对宇宙线粒子的传播、星系气体的动力学和宇宙磁场演化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测结果。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该研究结果对银河系整体磁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日报)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比想象中更大

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比想象中更大中国科学家近日利用APOGEE近红外恒星光谱巡天数据分析,首次重构了银河系从内到外完整的恒星径向密度分布,直接测量结果显示“银河系比之前假定的更大”。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文章第一作者、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副教授连建辉介绍,基于新的恒星面密度分布,研究团队发现银河系半光半径(包含星系总光度一半的半径)几乎是之前估计的两倍(约1.9万光年),并和近邻同质量星系的半径基本一致,表明银河系在星系大小方面是一个典型的盘星系。——

封面图片

科学家绘制出首张“银河系地下世界”地图:揭示银河系死星墓地

科学家绘制出首张“银河系地下世界”地图:揭示银河系死星墓地一项新研究绘制了我们银河系古老的死亡恒星的第一张地图。在这张“银河系地下世界”的地图中,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巨大的墓地,它延伸到了银河系高度的三倍。另外它还指出了死亡恒星的位置。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78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7827.htm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重绘银河系旋臂 其实很普通

中国科学家重绘银河系旋臂其实很普通这一成果来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烨团队,以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团队,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在宇宙中,旋涡星系的形态主要分为宏象、多旋、絮状三种结构。其中在多旋臂星系中,大约83%都是内部两旋臂加外部多旋臂,而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比例只有大约2%,非常罕见。我们身处银河系内部,多重结构在视线方向重叠,无法直接观察银河系的形态。研究团队综合利用目前所能获得的全部高精度天体测量数据,使用天体脉泽、年轻恒星和疏散星团等作为定位旋臂的“灯塔”,对银河系旋臂结构进行了重新描绘。此前,天文学界普遍认为银河系就是这2%中的一员,但根据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银河系内部由英仙臂、矩尺臂两条旋臂对称向外延伸,在外部分叉并形成半人马臂、人马臂、船底臂、本地臂等多条长而不规则的旋臂。换言之,我们的银河系并没有那么特殊,其实很普通。研究团队还在准备更高精度的测量,以求进一步揭开银河系结构的神秘面纱。...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022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0227.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隐藏在银河系中的古老恒星的墓地

科学家发现隐藏在银河系中的古老恒星的墓地一项新研究指出,银河系不仅仅是我们太阳系的家园它还是一个古老恒星的墓地。研究人员在《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上发表了他们关于墓地的发现。PC版: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oft/132775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view/1327757.htm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中心附近恒星神秘排列的源头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中心附近恒星神秘排列的源头一幅现在标志性的拼贴画,展示了22个著名的PNe,按照大致物理尺寸的顺序艺术地排列成螺旋图案。图片来源:ESA/Hubble和NASA、ESO、NOAO/AURA/NSF,源自通讯作者和IvanBojičić的想法,并由IvanBojičić渲染,并得到DavidFrew和作者的投入。行星状星云是恒星在其生命终结时排出的气体云——从现在起大约五十亿年后,太阳也将形成这样的气体云。喷射出的云是垂死恒星的“幽灵”,它们形成了美丽的结构,如沙漏或蝴蝶形状。该团队研究了在银河系中心附近的银河核球中发现的一组所谓的行星状星云。这些星云中的每一个都是互不相关的,来自不同的恒星,它们诞生于不同的时间,并在完全不同的地方度过一生。然而,研究发现它们的许多形状以相同的方式在天空中排列,并且几乎平行于银道平面(我们的银河系)排列。这与BryanRees十年前发现的方向相同。由香港大学学生谭书宇领导的这项新研究发现,这种排列只出现在有一颗近距离伴星的行星状星云中。伴星围绕着位于行星状星云中心的主星运行,其轨道比水星与太阳的距离还要近。没有出现近伴星的行星状星云则没有出现这种排列,这表明这种排列可能与双星诞生时的最初分离有关。曼彻斯特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合著者阿尔伯特·泽尔斯特拉(AlbertZijlstra)表示:“这一发现使我们更接近于了解这种神秘排列的原因。行星状星云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银河系中心的窗口,这种洞察加深了我们对银河系核球区域动力学和演化的理解。银河系核球中恒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重力、湍流和磁场等多种因素。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缺乏证据表明哪些机制可能导致这一过程发生并产生这种一致性。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现在知道在这个非常特殊的行星状星云子集中观察到了这种排列。”研究人员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其主镜直径为8米)调查了星系核球(银河系最厚的部分,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中的136个已确认的行星状星云。他们还使用高分辨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像重新检查和测量了原始研究中的40个。香港大学的通讯作者昆汀·帕克教授认为,星云可能是由伴星的快速轨道运动塑造的,伴星甚至可能最终在主星内部绕轨道运行。星云的排列可能意味着紧密的双星系统优先形成,其轨道位于同一平面。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了解排列背后的机制,但这些发现为存在一个持续且受控的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该过程影响了数十亿年和遥远距离的恒星形成。...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8750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87507.htm

封面图片

打破银河系的信仰: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令人惊讶的磁场结构

打破银河系的信仰: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令人惊讶的磁场结构有些人可能会对磁场的存在感到惊讶,因为磁场的规模比地球还大。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磁场大多是把东西粘在冰箱上,或者用指南针指北。后者显示了我们的星球所产生的磁场的存在。我们的太阳也会产生巨大的磁场,这会影响到太阳耀斑等现象。但是,横跨整个银河系的磁场几乎大得难以理解,但它们很可能在恒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地球科学与天文学系助理教授土井康夫(YasuoDoi)说:"到目前为止,对银河系内部磁场的所有观测都是在一个非常有限的模型内进行的,这个模型是均匀一致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银河系本身的圆盘形状相匹配。广岛大学的望远镜设备能够测量偏振光,帮助我们确定磁场特征,而欧洲航天局于2013年发射的盖亚卫星专门测量恒星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具有更精细三维细节的更好的模型。聚焦于一个特定区域,即我们螺旋星系的人马座臂(我们位于邻近的猎户座臂),发现那里的主导磁场明显偏离星系平面。"叠加在这张银河系人马座臂图像上的白线显示了光的偏振或方向。这与当地磁场线的方向相关。结合这些信息,就能绘制出银河系该臂的详细磁场图。资料来源:2023Doietal.以前的模型和观测只能想象银河系中存在一个平滑且基本均匀的磁场;而新的数据显示,虽然旋臂中的磁场线在大尺度上与银河系大致对齐,但在小尺度上,由于超新星和恒星风等各种天体物理现象的影响,这些磁场线实际上分散在不同的距离上。银河系的磁场也非常弱,比地球自身的磁场弱约10万倍。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星际空间中的气体和尘埃都会被这些磁场加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单靠引力无法解释的恒星苗圃--恒星形成区。这一发现意味着进一步绘制银河系内的磁场图有助于更好地解释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性质和演变。Doi说:"我个人对恒星形成的基础过程非常感兴趣,这一过程对于创造生命(包括我们自己)至关重要。目标是进一步观测并建立更好的银河磁场结构模型。这项工作旨在通过观测深入了解银河系内助长活跃恒星形成的气体积累及其历史发展"。编译来源:ScitechDaily...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58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5855.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