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禄丰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群近日,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禄丰市恐龙山镇梨园村发现数量众多的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现场测定地

Non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云南禄丰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

云南禄丰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中国云南省禄丰市发现400多枚超过1.2亿年的恐龙足迹化石。据央视新闻星期一(5月27日)报道,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禄丰市恐龙山镇梨园村,发现数量众多的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现场测定地层年龄显示,恐龙足迹所在岩石层距今虽然已经超过1.2亿年,但现场很多足迹保存却依然十分清晰。这些恐龙足迹化石最早由两名当地村民上山牧羊时发现,再报告给了自然资源部门。随着勘测调查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恐龙足迹化石持续被发现,截至5月26日,研究人员共发现恐龙足迹化石400多枚。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介绍,“这些脚印有三个类型的,一个是大型的蜥脚类,类似梁龙这个类型踩的;另外一个是类似霸王龙这个类型踩的;还有一个类型看上去像甲龙、剑龙这个类型踩的脚印化石。”禄丰市恐龙山镇是恐龙足迹化石的集中发现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邢立达、吕君昌等中国知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先后在当地贝壳山、竹箐口水库、大栗树村和李家村等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报道称,此次发现很大程度上证明,白垩纪时期,依然有种类丰富、种群庞大的恐龙族群在禄丰地区生活过。目前,现场勘测和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2024年5月27日10:10PM

封面图片

新的恐龙蛋化石品种有助于破解日本白垩纪生态系统之谜

新的恐龙蛋化石品种有助于破解日本白垩纪生态系统之谜早期白垩纪的蛋壳碎片是在日本发现的最古老的蛋壳碎片,提供了对这个时期的恐龙生态系统的一瞥。来自筑波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在《历史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研究了在日本中北部发现的化石蛋壳碎片。这项研究集中在七个蛋壳碎片和六个蛋壳印记上,它们是在1988年至2009年间从岐阜县的大黑谷地层中收集的。研究小组描述了这些化石并将其分为至少两种类型。其中两个蛋壳碎片被确定为属于Testudoolithidae家族,一个龟蛋化石家族。两个蛋壳印记属于不确定的蛋类。大部分的蛋材料,包括5个碎片和4个压印,属于一个新的蛋属和种,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Ramoprismatoolithusokurai。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蛋壳碎片和印痕的物理特征,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一个物种、一群生物的进化发展,或它们所具有的特定特征),以确定最有可能产蛋的恐龙类型。据该研究的合著者田中耕平教授说:"Ramoprismatoolithus的壳碎片的特点是具有棱形的微观结构,外表面有分支的脊,分析表明与troodontids有亲缘关系,troodontids是一组小型的非鸟类的theropod恐龙。"在产生这些化石的下白垩纪地层中尚未发现产蛋的小型猛禽的化石。正如第一作者RinaUematsu所解释的那样:"根据蛋碎片的尺寸,我们计算出产蛋的鬃龙类成体的重量约为12至17公斤。在日本发现这种年龄的小型鬃毛龙蛋,也将这些小型非鸟类食肉动物的时间和地理范围扩大到亚洲东部边缘的早白垩世中期"。这些发现共同说明了即使是微小的、零碎的蛋壳在重建古代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在骨骼化石记录中可能代表不足的小型动物的存在。...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40403.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40403.htm

封面图片

新发现的恐龙Iani可能代表着白垩纪过渡时期的最后喘息

新发现的恐龙Iani可能代表着白垩纪过渡时期的最后喘息这个标本被命名为Ianismithi,是以罗马的双面变化之神Janus的名字命名的,它是一种早期的鸟脚类恐龙,这类恐龙最终产生了更常见的鸭嘴龙,如副栉龙和埃德蒙顿龙。研究人员在犹他州的雪松山地层中找到了这只幼年恐龙的大部分骨架--包括头骨、椎骨和四肢。Ianismithi生活在现在犹他州的白垩纪中期,大约9900万年前。这只恐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强大的下巴,它的牙齿被设计用来咀嚼坚硬的植物材料。白垩纪中期是一个大变化的时期,这对恐龙种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把恐龙圈在越来越小的陆地上。它是如此温暖,以至于雨林在两极蓬勃发展。开花植物占据了沿海地区,取代了食草动物的正常食物来源。在北美洲,巨大的吃植物的长脚类动物--曾经是景观中的巨无霸,他们正在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它们的异龙类天敌。同时,较小的植食者,如早期的鸭嘴龙和角龙,以及有羽毛的霸王龙和巨大的卵形盗龙等,正从亚洲来到这里。深入研究Ianismithi不仅因为它是新发现的,而且还因为它在北美化石记录中的罕见性和它在恐龙历史中的地位。"找到Iani是一种运气。我们知道像它这样的东西生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因为这里和那里已经收集到了孤立的牙齿,但我们没有想到会偶然发现这样一个美丽的骨架,特别是在地球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副研究教授、北卡罗来纳州自然科学博物馆古生物学负责人林赛-赞诺说:"拥有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对拼凑故事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他是这项工作的通讯作者。新恐龙Ianismithi的下颌和牙齿。资料来源:国家地理杂志,马克-蒂森和贝基-黑尔Zanno和她的团队使用保存完好的骨架来分析Iani的进化关系,并对结果感到惊讶--而且有点怀疑。Zanno说:"我们将Iani恢复为早期的rhabdodontomorph,这是一个几乎只在欧洲已知的鸟脚类动物的品系。如果Iani作为一种横纹齿类动物得到证实,那么它就提出了很多很酷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Iani会不会是白垩纪最后的喘息,见证一个曾经成功的品系的终结?Zanno认为,在白垩纪中期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背景下研究这个化石将使我们对我们星球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Ianismithi是以Janus命名的,Janus是象征着过渡的双面神--考虑到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这是一个恰当的名字。Zanno说:"Iani可能是曾经在北美洲这里繁衍生息但最终被鸭嘴龙所取代的恐龙家族中最后幸存的成员。伊阿尼在这个过渡时期还活着--所以这只恐龙确实象征着一个变化中的地球。""这只恐龙站在悬崖边上,能够回顾北美生态系统过去的样子,但又能近距离地看到未来像子弹头列车一样到来。我想我们都能体会到这一点"。...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6461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64615.htm

封面图片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白垩纪岩石中发现如此多的琥珀?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白垩纪岩石中发现如此多的琥珀?巴塞罗那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Review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泽维尔-德尔克洛斯(XavierDelclòs)说:"我们知道当今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塑料的原因,但我们只能估计白垩纪产生大量树脂的自然原因。ElSoplao(西班牙坎塔布里亚)的琥珀提供了新昆虫物种的踪迹,是了解白垩纪森林生活的关键。资料来源:XavierDelclòs,UB-IRBioDelclòs说:"塑料和化石树脂的故事非常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人们好奇地观察到,在地球历史的某个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相关现象,并被记录在岩石中。"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NIGME-CSIC)下属国家中心--西班牙地质与采矿研究所的成员恩里克-佩纳尔弗(EnriquePeñalver)也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大型琥珀矿床是如何形成的?白垩纪是距今1.455亿年至6600万年前的时期,是生物快速进化和多样化的时期。今天,白垩纪在地球上大量形成丰富树脂矿床的主要条件并不存在,人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恐龙时代会有如此丰富的树脂生产出来。德尔克洛斯和佩纳尔韦尔指出:"在大约5400万年的时间里,地球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植物大量生产树脂的现象,但我们仍然不知道原因何在。"Delclòs和Peñver指出:"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琥珀化石树脂矿床的生产量从未达到过。从巴里米亚纪到坎帕尼亚纪,由于地球上现有的条件,某些针叶树群能够形成大量的树脂化石矿床,这为了解过去的生态系统打开了一扇真正的窗口,并在今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学信息。我们将这一时间跨度称为白垩纪树脂间期(CREI)"。这项研究旨在揭开1.1亿年前森林生态系统的进化之谜。资料来源:XavierDelclòs,UB-IRBio大量琥珀沉积的形成需要能够产生大量树脂的树木的存在。在白垩纪,只有在进化上比开花植物更古老的裸子植物(如针叶树)能够产生树脂。此外,树脂必须被困在没有氧气的沉积环境中才能保存数百万年。是什么环境或生物因素促成了白垩纪树脂的产生?"研究表明,在白垩纪,针叶林广泛分布在地球上。这些在白垩纪形成的琥珀沉积物具有以下共同特征:针叶树独有的高树脂产量;森林大火焚烧植物材料所产生的丝炭物质的存在;琥珀中保存的化石与不同沉积物中相似的动植物群相对应;树脂在亚热带和温带古气候下的过渡沉积环境中积累,与海平面上升阶段的开始相吻合。"研究还表明,在CREI期间,树脂的大量生产并不是持续的,也不是到处都一样:有产量高的时候,也有产量低的时候。在这项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大型研究中,来自牛津大学博物馆(英国)的里卡多-佩雷斯-德拉富恩特(RicardoPérezdelaFuente)的参与尤为引人注目。白垩纪消失世界的开放窗口古生物学家在世界各地不同地点发现的琥珀碎片为了解白垩纪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被子植物(开花植物)为主的大型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当今生物的许多进化路线。大陆和洋流的分布发生了变化,气候比今天更加温暖湿润,海平面比今天的海岸线高出200多米。"在大气中,由于强烈的火山活动,二氧化碳(CO2)含量很高,但由于森林向现在被冰雪覆盖的纬度大量延伸,氧气(O2)含量也很高,这一特征也促进了大规模火灾的发生,"Delclòs和Peñalver指出。Delclòs和Peñalver指出,这就是白垩纪大部分时期地球的全球景观和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决定了地球上存在的生物(尤其是陆生生物)的生活和进化,从最小的恐龙到大型恐龙,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白垩纪的琥珀出露分布在全球各地,尤其集中在劳拉西亚和冈瓦纳北缘。环境因素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而生物因素--植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可能在区域范围内发挥作用。"CREI是一个通向消失世界的伟大窗口,它位于以开花植物为主的现代生态系统的开端,是恐龙生活的地方,也是最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进化的地方。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科学上最感兴趣的数据,包括系统发育关系、灭绝生物、我们今天可以在许多群体中认识到的行为的开端、灭绝生物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寄生、授粉、父母照顾、蜂群、森林、繁殖等)、通常没有化石的陆地环境--森林中的居民,"专家们总结道。...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122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1229.htm

封面图片

河北宣化发现中国数量最多恐龙足迹点

河北宣化发现中国数量最多恐龙足迹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发现了9000多平方米的恐龙足迹化石点,现场的恐龙足迹有4300多个,并新发现一例恐龙足迹种属。专家估计,这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面。据央视新闻客户端周五(7月8日)报道,地质调查人员对现场的地质测定年代显示,恐龙足迹所在岩石层距今已经有1.5亿年了,但是现场的足迹保存得十分清晰。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表示,足迹源于侏罗纪到白垩纪之交的时代,如此大规模的足迹面在中国目前排第一位。这些足迹有的是近似圆形,有的则是类似兽爪形状,并且多个足迹成行。邢立达说:“从现场足迹来推断,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达十五米以上,肉食性恐龙体长可达四到五米左右。”通过专家对痕迹的辨认和分类探查,确定共有恐龙足迹四属四种,并新发现了恐龙足迹种属一例。专家推测,发现足迹的现场在一亿多年以前曾经拥有大片的森林和水源,所以有大量食植物恐龙和食肉类恐龙在这里聚集。恐龙足迹形成条件非常苛刻,是恐龙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所形成的化石。恐龙足迹比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更具特色和意义。这些完好恐龙足迹填补了河北省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之间时间间断的“空白区”,对于研究两大生物群落的关联性等科学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此前,中国古生物学家宣称中国最大恐龙足迹点位于四川凉山,面积9000多平方米,有至少933个足迹。发布:2022年7月8日10:00PM

封面图片

1.1亿年前的菊石,它来自白垩纪。白垩纪是一个地质时代,从大约1.45亿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1.1亿年,那是一个恐龙还在的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