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科研实力增长迅速

《经济学人》:中国科研实力增长迅速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日前刊文说,中国科研实力增长迅速,在多个领域已处于国际前沿。但文章同时指出,中国科研领域仍存在一些短板。文章介绍说,从高影响力论文,即经常被同行引用的论文,可以看出趋势变化。2013年,美国高影响力论文数量约为中国的4倍;2022年以来,中国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另据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的自然指数,2023年中国作者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份额全球排名第一。(新华社)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资源《经济学人》

资源名称:《经济学人》描述:《经济学人》杂志是一份国际性新闻和商业周刊,提供对全球政治、商业、金融、科学及技术的清晰报道、评论和分析。《经济学人》不同于其它出版物,它的文章都是匿名发表。对《经济学人》来说,集体的声音和特性远比单个记者的个人身份更加重要。每周,《经济学人》都会被全球200多个国家超过400万的读者阅读,《经济学人》被认可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商业期刊之一。链接:https://www.aliyundrive.com/s/PLBLY3kwLPs

封面图片

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了吗?《经济学人》说:是的

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了吗?《经济学人》说:是的全A的答卷:高引论文、科研投入与人才引进作为一本总部位于英国的资深经济学媒体,《经济学人》会在2024年发布一篇关于中国科学的封面,并非毫无征兆。早在5年前,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曾用一篇文章的标题发问:“中国能成为一个科学超级大国吗?”对于中国投入科技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尚持保留态度,称之为一场“大实验”。5年后的今天,《经济学人》用一个十分肯定的标题遥遥回答了五年半前的那个疑问:是的,中国已经成为了科学超级大国。他们不得不承认,“就目前而言”,“至少对于硬科学来说”,这场“大实验”不仅能够成功,而且还在蓬勃发展。大标题之下,《经济学人》连续使用了四个成语作为小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到老,学到老”,用以形容中国的科技成就,也摆足了一副“中国通”的架势。对于中国科学的崛起,《经济学人》引用的主要证据是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文章指出:在两项高质量的引文指标上,中国表现非常亮眼。对于引用次数前1%的高被引论文,在2003年,美国的论文数是中国的20倍。在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倍。2022年以来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已经比欧盟或美国都要多。图源:《经济学人》自然指数(NatureIndex)也是国际公认难以灌水的、衡量高质量学术产出与合作的重要指标。在2014年首次推出时,中国排名第二,但高质量期刊的论文数尚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高质量论文数首次超过了美国。虽然这些指标在之前已有过报道,中国在图表中展现的强劲势头仍让众多网友惊叹。牛津大学高等教育教授SimonMarginson指出,了不起的是,中国后来者居上只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根据引文统计,世界上约40%的论文是中国学者发表的,美国贡献了大约10%,欧盟和英国加起来发表了15%。中国在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领先世界。美国和欧洲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仍然领先,但中国已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例如,中国引用临床医学核心论文的数量最多,这预示了未来在该领域的扩张。中国科技的繁荣离不开资金、设备和人才。按实值计算,中国的研发支出(R&D)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16倍。根据最新数据,美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支出仍比中国高出50%左右,但中国在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大学和政府机构的支出上也已领先。2024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还将达到10%的增幅。这些资金被重点投入“五年计划”的战略领域,如对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神经科学、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对深空、深海和地球两极等“前沿领域”的探索。在设备上,中国在2019年已经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华丽硬件库存”,包括超级计算机、世界上最大的全口径射电望远镜和一个地下暗物质探测器,之后只增不减。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量宇宙射线探测器,世界上最强的稳态磁场,不久还将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器之一。记者、麻省理工前研究员NikoMcCarty表示:“中国学生不再像他们的导师那样,将美国视为某种‘科学圣地’。”中国现在的研究人员多于美国和整个欧盟。2020年,中国大学授予了140万个工程学位,是美国的7倍。在顶尖的AI研究者中,从中国获得本科学位的人数是在美国获得本科学位人数的2.5倍。在2014年,中国大学培养的科学技术博士人数几乎与美国持平;到2025年,博士预计将是美国的近两倍。许多出国留学的学者也被激励措施吸引回国。《科学》杂志研究发现,各种政府支持的资助计划带回了高素质的年轻研究人员——平均而言,他们是同龄人中最具生产力的15%。几年之内,由于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学术人力,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是留在美国同等学者的2.5倍。美国调查华裔学者的“中国行动计划”、对一些学生的驱逐出境,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原创性缺乏仍是顽疾成绩的背后,中国科研的问题同样明显,也就是有大量“需努力”和可以“更上一层楼”的空间。中国自全国范围的撤稿和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后,学术诚信情况有所好转,《经济学人》提到:根据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国学者的自引比例正在下降。《经济学人》的文章亦提到,论文影响力排名日渐领先的同时,在基础、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上,中国仍在追赶。平均而言,中国论文的引用次数往往低于来自美国、英国或欧盟的论文,且在《自然》、《科学》两大顶尖期刊上的发表数量仍然远少于美国。“这与中国的科研模式有关,在中国,’迅速跟进热点’仍是科学研究的主流”一位中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者告诉《知识分子》。巨大的科研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巨大的科学家基数,支撑了中国巨量的论文产出,而热点之外,真正原创性研究则需要更多积淀的时间。在《经济学人》的文章中,还曾特意以AI领域作为中国科研实力的例子,并指出“中国贡献了全球AI研究论文的40%,与之相比,美国只贡献了10%,欧洲和英国加起来贡献了15%”。且特意提到了一项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最高的研究,是来自一批中国的AI研究者。《经济学人》提到的那项高引研究是由何恺明、孙剑等研究者提出的深度残差学习,这项研究增进了神经网络深度的研究,使得神经网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促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突破性成果——包括AlphaFold和ChatGPT。一位AI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告诉《知识分子》,(这项研究)是中国学者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贡献。然而,对于《经济学人》所言的中国贡献了全球四成的AI相关论文、且在计算机领域高影响论文遥遥领先的情况,该学者认为,这并不能代表什么,“体感完全不是这样(领先)”。分学科的高影响因子文章分布(图源:《经济学人》)根据图中数据,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领域创造了世界上60%以上的高被引论文。合作,仍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梳理中国科学发展的现状之后,《经济学人》还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以外,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这家西方媒体解释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这个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进展。中国科学的崛起对西方政府来说有喜有忧,但西方学者与中国的合作还是很常见的。在成像科学、遥感、应用化学和地质工程领域,有25%至30%涉及中国合作者;对于电信,这一数字达到三分之一。欧洲与中国的学术合作比例较低,约为10%。中国倾向于在自己已经很强大的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比如材料和物理。去年发布的一项关于预印本的研究发现,对于AI领域,有一个来自美国或中国的合著者对另一个国家的作者能产生同样的效益,平均能多获得75%的引用。尽管“中国科学的崛起是把双刃剑”的提法在西方不绝于耳,但中西方科学家的普遍共识是:科学合作必须继续,最好还能进一步加强。尽管中国的科学产出大幅增长,但与国际合作者合作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相比之下,西方科学家往往有更多的国际合作。西方研究人员也应该更多关注来自中国的学术前沿成果。去年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于同等质量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引用西方论文的次数远远多于西方科学家引用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次数。西方科学家很少前往中国访问、工作或学习,这...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4960.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4960.htm

封面图片

【元宇宙、虚拟网红、量子计算入围《经济学人》2022年22大新兴技术】

【元宇宙、虚拟网红、量子计算入围《经济学人》2022年22大新兴技术】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发表题为《下一个是什么?2022年值得关注的22项新兴技术》的文章,元宇宙、虚拟网红和量子计算入围。《经济学人》指出,2022年,元宇宙被用来指代电子游戏、社交网络与娱乐的融合,目的是创造新的沉浸式体验,《我的世界》《堡垒之夜》等游戏都可以视为通往新兴媒介的跳板。在量子计算方面,《经济学人》称中国团队已经制造了一台拥有66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在虚拟网红方面,《经济学人》预计2022年将有150亿美元用于网红营销,虚拟网红也会迅速增多。

封面图片

【吴钊燮:选后将发布中国对台介选分析】 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应邀在英国《经济学人》撰稿,文章3日刊出,主张中国正以"前

【吴钊燮:选后将发布中国对台介选分析】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应邀在英国《经济学人》撰稿,文章3日刊出,主张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道"干预台湾的民主程序,而全球民主阵营绝不能任由中国操纵民主选举。"中国企图向海外施加恶意影响力,而台湾是试验场,这是既定事实。从这个意义来说,台湾就站在抵制中国威权扩张的最前线。"吴钊燮称,中国透过军事恫吓、经济胁迫等手段,以及网路攻击、假讯息攻势,试图影响舆情。随着台湾将于1月13日举行总统大选,执政的民进党强力抨击中国对台"介选"。吴钊燮说,台湾"正在采取行动反击中国的干预",并把台湾的经验纪录下来,选后即将发布专家分析。针对"介选"指控,北京多次否认,称台湾选举属于"中国内政",并反批民进党政府是为谋求选票而抹黑中国。

封面图片

【早安大纪元】—4/20经济学人:中国毕业生逾3成失业h

【早安大纪元】—4/20经济学人:中国毕业生逾3成失业https://epochtim.es/2WMHKu▪卓荣泰公布第四波内阁人事彭启明任环境部长https://epochtim.es/HbIn7O以色列疑空袭伊朗对油价金价股市有何影响https://epochtim.es/mSYYKd谷雨节气到:赏花王饮香茶王食谷雨汤补肝明目养生https://epochtim.es/wQoy5R更多新闻请看:https://goo.gl/fBLR2e订阅大纪元:https://bit.ly/33701KI一起加入大纪元LINEhttps://goo.gl/AzcvWC

封面图片

李家超批《经济学人》涉港文章属严重误导

李家超批《经济学人》涉港文章属严重误导香港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致信,谴责该杂志本月8日发布的一篇关于香港的文章是“严重误导”。据《星岛日报》报道,李家超在信中称,去年举行的立法会选举是公开、公平、诚实的选举,与香港回归以来举办选举的做法一致,得到不同传媒报道;而选出的90名议员来自不同政治背景,全都为国家和香港作出了承诺。他强调,世上无一体制容许“叛徒、卖国贼”进入政治体制。李家超批评文章指选举受“操控”是没有理据的言论,这样的指控是基于“躲在暗角中的人别有用心的偏见”。他强调,选民仍可以凭借自由意志投票,当局也已立法阻止选举受到操控。李家超续称,投票权、参选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都已在《基本法》中订明。他说,在根据国际公约贯彻这些权利与自由时,都是以不危害国家安全作为大前题。而警方执法都是严格按法律行事,不会考虑疑犯的政治主场、背景和职业。他强调,没有国家可以垄断民主,民主可以以不同形式实践,民主的成功与否需以人民的生活福祉作为衡量。而香港的民主发展已在《基本法》中订明,要基于香港发展而循序渐进。他强调,外国若尝试将其民主模式强加于香港,这就是不民主的表现。李家超重申,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是“在外国势力干预下推波助澜”产生的结果,不单威胁市民人身安全,也危害社会安全;对法院的恐吓是威胁香港的法治,而《香港国安法》能有效令香港恢复稳定与安全。他称,这些事实都证明了香港人生活愉快,且香港仍继续是开放、安全、有活力的大都会。《经济学人》本月8日发布了一篇以《香港新届立法会是对民主的嘲弄》为题的文章。文章批评称,中国大陆发布的香港民主白皮书称香港的民主在蓬勃发展,然而,去年12月举办的立法会选举只有“爱国者”能够参加,投票率创历史最低点、香港民运人士都被送往监狱、香港亲民主派媒体遭到关闭等,这些事件都显示香港的民主已朝向“崩溃”(crushed)的方向发展,一个曾经充满生机的城市已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发布:2022年1月12日4:07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