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制成功全球首个可开源的 “片上脑 - 机接口” 智能交互系统 MetaBOC

我国研制成功全球首个可开源的“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MetaBOC脑机接口技术又“进化”了。近日,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等团队,协同开发了全球首个可开源的“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MetaBOC,实现了培养“大脑”对机器人避障、跟踪、抓握等任务的无人控制,完成了多种类脑计算的启发工作。培养“大脑”是该系统的指挥中心。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物理场促进人源性脑类器官生长发育的作用,厘清了低强度聚焦超声对大脑进行调控的原理机制,为片上脑智能交互系统MetaBOC提供了具有更好智能基础的培养“大脑”。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脑科学领域国际期刊《大脑》上。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研制成功

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研制成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全三维设计、复杂轴系结构、动态调节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台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高负荷膨胀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压缩空气储能研究的机构,通过19年的努力,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体系,先后突破了系统全工况设计与控制、多级高负荷压缩机和膨胀机、高效超临界蓄热换热等关键技术,并分别于2013、2016、2021年建成国际首个1.5MW级、10MW级、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化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相比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300MW系统规模将提高3倍,单位成本降低20-30%,效率提高3-5%。此次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完成集成测试并顺利下线,标志着国际首套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取得重大进展。...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778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77855.htm

封面图片

在4月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首批《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

在4月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首批《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展示我国在脑机接口技术及产业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这十大案例中包括大脑360认知能力与心理健康脑电测训系统、面向工业安全的智能安全帽及人员安全实时监管数字平台、便携式脑机接口驾驶安全智能防控系统、高场强磁共振兼容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基于脑机接口的多模态可穿戴防晕车系统等,涵盖多个脑机接口核心器件、系统产品及行业应用。(新华社)

封面图片

太极股份:新型智能集成装备研制成功并进入示范应用阶段

太极股份:新型智能集成装备研制成功并进入示范应用阶段据太极股份消息,近日,国家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专家组召开会议。太极股份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应用支撑平台与示范”项目顺利完成综合绩效评价。该项目是太极股份首次在网格化城市管理领域承担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课题。其完全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集成装备机,进入示范应用阶段,不仅标志着公司的这款新产品通过了国家技术认定,也体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与实力。

封面图片

专访清华大学脑机接口科研团队负责人:中美“脑机接口”下一突破是什么?

专访清华大学脑机接口科研团队负责人:中美“脑机接口”下一突破是什么?中方团队脑机接口技术路径与美方有何不同?相关技术何时能得到成熟应用?清华团队相关技术负责人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描绘了现实,也展望了远景。“在安全性和性能间寻求平衡”“我们的NEO技术突破并不是短时间内突然实现的,我们为此已经奋斗了十余年,走了很长的路才完成从科学想法到工程实现,最终步入临床试验的过程。”带领团队开展该项研究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洪波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准确来说,其团队开展的是全球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试验,这与美国科研团队此前开展的打开硬脑膜全植入式的脑机接口试验不同,中方团队技术路径的关键在于微创。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按照其是否需要侵入大脑以及侵入的程度分为非侵入式、侵入式、半侵入式三类。洪波借用“屋子”来阐释这些技术路径的不同:假设人类的大脑是一间屋子,屋中坐了几十个人,每个人都相当于一个脑细胞,全侵入式方案就相当于在每个人面前都放一个麦克风,此时信号采集的效果是最好的。马斯克“神经连接”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脑机方案,在硬脑膜内放入成百上千个电极采集脑细胞信号。而非侵入式的脑机技术相当于在屋外放一个麦克风,这时信号采集相对较弱,但安全性更高。而清华团队采用的则是一种“折中”的半侵入式方案,将电极放在硬脑膜外面。“此时采集的信号介于屋内屋外两者之间,有点像把麦克风贴在门边。我们追求的是安全性和性能之间的一种平衡。”洪波称。据了解,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技术,是将多个电极贴在颅骨内的硬脑膜上,这一区域虽然信号采集不如直接将电极插入脑细胞内,但它不会对脑细胞产生损伤。“一般人的颅骨厚度有6毫米到1厘米,两侧和后脑甚至更厚,这足够嵌入电极和处理芯片。手术完成后,患者很快就可以回家,无线微创脑机技术更具长久性。”洪波表示。从科学上讲,侵入式脑机接口方案采集的信号量相较采用无线微创技术要强得多,但该技术的首要风险是感染。由于这种技术需要用一根插头连接大脑和外部设备,因此会产生一个开放式的创口。此外,当电极插进脑细胞,会引发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一段时间后,胶质细胞就会包裹电极,导致信号变差、系统难以顺畅工作。创伤感染和电极结痂也是马斯克“神经连接”公司脑机方案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将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据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介绍,全球首例接受NEO植入脑内的患者是一位因车祸引起的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的男性,该患者此前长期处于四肢瘫痪状态。在完成NEO临床植入试验后,该患者经过3个月的居家康复训练,目前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90%。洪波认为,接下来的目标是争取获得国家三类植入医疗器械许可证,团队正在准备大规模临床试验,乐观估计经过两年左右时间,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技术可获得上市许可,这就意味着这套脑机接口系统将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可以在全国得到应用。一旦成熟应用,受益的将不仅仅是高位截瘫患者,洪波介绍称,这项技术对于下肢康复患者、脊髓损伤患者,甚至渐冻症、抑郁症、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患者都有相应的应用场景。以渐冻症患者为例,患者四肢的运动神经元几近凋亡,丧失了运动和感觉的能力,如果能将这套脑机接口连接到患者的大脑运动皮层,就可以控制电脑屏幕的光标。将来可以为渐冻症患者制造脑控的鼠标和键盘,用脑机接口技术操纵电脑打字,帮助渐冻症患者写文章并和他人交流。“包括这项技术未来是否可以用作语言解码,我们都在开展更精准的研究,团队有很多基础科学的积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资助下,正试图揭示人脑中如何编码汉语的语音和语言。如果再向远方展望,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残疾患者,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人类进化中的重要一步。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智能,富有灵活性和创造力,而机器的行为更加精准高效,又是另外一种智能,两者的融合将构建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洪波称。“数字永生”还有多远?除了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外,脑机接口技术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此前曾宣称,脑机接口技术的远景目标是连接人类意识与数字虚拟世界,甚至实现科幻电影中的数字永生。纵然互联网上对于脑机接口技术有许多想象,但洪波认为,立足现实,当下的脑机接口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够用数字技术读取大脑中的信号并解读出当中的信息,脑机接口技术距实现“读脑”还有非常远的距离。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也持相同看法。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脑机交互技术更多集中在将人的脑电信号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指令或动作,实现自动化的交互。这种技术可以被用于控制外部设备,如假肢、轮椅等,并在一些实验中也可用于控制电脑游戏或机器人等。“当前脑机交互更像是自动化交互,而不是智能化交互。”“大家对于科幻电影中所展现的一些前沿概念,都有着乐观的展望,但我认为实现数字永生要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残疾人以及一些特殊疾病患者,这也是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实现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融合交互。完成这两个阶段后,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数字永生。”洪波表示,人类作为一个意识主体,形成意识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目前尚未揭示,数字永生相当于将人类大脑中所有神经细胞及其连接的信息都复制到硅基计算系统中,用高维度的数理方程来定义一个“意识”主体。即便这一畅想可以实现,但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仍然非常复杂。“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人类大脑工作的各种机理,才能够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接口之间实现更高的带宽,我们如今的带宽还不足以实现人机的智能融合。能否在近期让这样的科幻照进现实,我个人持悲观态度,如果说脑机接口技术是一本100页的书,现在可能才刚翻开第一页,只有等翻到第九十页时,我们对于意识产生机制或许才能得到一些答案。”洪波介绍称,相关问题正在一步步解决中,当中有多个技术瓶颈需要突破,首先就是要对脑科学的研究实现突破,至少要清楚地知道,究竟需要多少个电极,将电极放在大脑中的哪些地方才可以实现结合。其次需要科研团队进一步改进脑机接口系统的解码算法,“比如语言解码,如果想用脑机接口技术写文章或写小说,如何设计人类语言的解码算法,这个语言大模型的机制还不一样,这需要持续开展研究。下一步,我们可能会在后续临床试验中改进脑机接口解码技术,我们希望能在今年上半年看到试验结果。”...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615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6155.htm

封面图片

脑控喝水!清华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宣告成功 患者可终生使用

脑控喝水!清华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宣告成功患者可终生使用据介绍,目前第二例患者也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在康复训练中。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也就在前一天,马斯克刚宣布首个人体植入手术已成功完成,初步探测到神经脉冲信号。不过,跟马斯克Neuralink脑机接口不同的是,这款脑机接口设备强调的是无线微创。具体操作上是将体内机埋在颅骨内、电极覆盖在大脑硬膜外(硬膜位于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起到保护神经组织作用),这项技术曾通过长期动物试验研制,不会破坏神经组织。患者手术后10天就能出院回家。居家使用时候,体外机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借助解码算法实现脑机接口通信。此外,还采用的是近场无线供电和传输信号,体内无需电池,患者可以终生使用。基于这样的技术,在去年10月24日宣武医院,成功完成首例临床植入试验。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居家脑机接口康复训练,患者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解码准确率超过90%。此外,患者脊髓损伤的ASIA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响应均有显著改善。1月29日,联合团队召开临床试验阶段总结会,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除此之外,第二例脊髓损伤患者也已经在去年12月天坛医院成功完成植入。目前信号接收正常,患者正居家康复训练中。这项临床试验分别于去年4月、5月通过宣武医院、天坛医院的伦理审查,并完成了国际和国内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册。来自清华脑机接口研究团队本次突破进展是由清华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领衔。2021年,他曾带领团队在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前研究中,实现每个电极等效信息传输率达到20比特/分钟,均超过当时国际同类脑机接口最高水平。目前他的科研重点是人脑网络组织和信息编码的核心规律,特别是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的网络动态机制,并基于这些发现开发直接解读和调控神经活动的脑机接口新技术。一方面,为癫痫、渐冻症等疾病提供诊疗新方案,另一方面为语言人工智能提供新结构和新算法的启发。目前他还兼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清华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研究员。据介绍,此次临床应用NEO系统软硬件是同博睿康科技合作开发,临床合作单位包括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参考链接:[1]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09595.htm[2]https://mp.weixin.qq.com/s/_cmyQb9CgksbT1CLPyOxYA...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15805.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15805.htm

封面图片

扩容 20% 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研制成功

扩容20%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研制成功5月10日,我国最高量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在北京发布,该产品是液氢重卡的核心设备之一,也是我国将液氢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赛道1000”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研制,是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它可以用液氢替代传统的燃油作为燃料,驱动车辆行进。相比上一代产品,“赛道1000”在相同外廓尺寸下,有效容积扩大20%,携氢量提升至百公斤级。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